南唐三代帝王簡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魚肉丸子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後世郭磨的《南唐雜詠》可謂是對李煜一生評價中的精髓。文采斐然,卻出生於亂世帝王家,躊躇滿志,卻背負著承擔不起的責任。
論辭藻,李煜的詞形象生動、語淺而意深,每每拜讀,只覺口齒生香、意猶未盡。論治國,李煜才能平庸,生性又溫和純良,他扶不起留存於戰火紛飛、群雄逐鹿背景下的南唐,眼看著數十年基業毀於朝夕。恨其不爭,哀其不幸。
李煜的皇位來的巧合,彷彿命中注定。
李煜剛出生時,他的祖父李昪作為吳國重臣,手掌朝政,楊氏一族不過是任人擺佈的傀儡。李昪不滿自己屈居人下,稍加運作,不久一首「江北楊花作雪飛,江南李樹玉團枝。李花結子可憐在,不似楊花了無期」的歌聲傳遍大街小巷。這首民謠暗喻「李氏興,楊氏衰」,百姓受其蠱惑,認李氏為天選之人。
李煜兩個月大時,吳國皇帝楊溥自知大勢已去,於吳天祚三年(937年),主動將天下禪讓給齊王李昪。
這一年十月,祖父李昪於金陵稱帝,化家為國,改國號為齊,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李煜的身份從世家公子轉為皇孫,第一次與皇位繼承權有了交集。
李昪於亂世中稱帝,一代梟雄看人的眼光也極其毒辣。還未謀得帝位之際,他就早早地看出自己的嫡長子李璟(李煜父親)胸無大志,並不是合適的繼承人。雖然李璟文采斐然,但對政治卻不敏感,並不擅長治國為君之道。
五個兒子中李昪最看重次子景遷,嫡長子李璟早早地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原本李煜的皇位繼承權也要依次延後。但天有不測風雲,天祚二年(936年),景遷意外病逝,李璟雖不受李昪喜愛,但以五代十國「傳嫡傳長」的慣性,李璟仍然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升元三年(939年),李昪改國號為唐,開始將繼承人的目光轉向三子景遂,派他前往戰略重地揚州擔任東都郡守。長子李璟雖然被封為齊王,卻沒有太子的名分。
李璟生性淡然,自知不是治國之才,又深知父親李代桃僵的用意,故而對皇位並沒有過多奢求。但李璟本身並無過錯,廢長立幼的說法站不住跟腳,短時間內李昪沒有機會立景遂為太子,只能一拖再拖。
太子之位空懸了數載,大臣紛紛上書請求立齊王李璟為儲君,李昪被逼無奈,同年八月下詔立李璟為太子。李璟上表固辭,直言自己難當大任,李昪心中大喜,順勢將立嗣這件事拖延開來。
但李璟注定是南唐君主。就在李昪謀劃著尋找時機立三子景遂為太子之時,自己的身體卻出了問題。這些年李昪長期服食各種丹藥,身體急速衰竭,任憑華佗在世也無回天之力。李昪病入膏肓卻心思清明,如今首要大事還是確立繼承人。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寫密信送往東都,想要召壽王景遂回京。
李昪想傳位景遂的心思朝臣皆知,密信還未送出之際就被朝臣周宗、吳庭紹等人攔截。後烈祖李昪崩於崇德宮,李璟在其病榻前許下「兄終弟及」的諾言。
升元七年(943年)三月,李璟在周宗等朝臣的幫助下繼位,改元保大,尊皇后宋氏為太后,冊王妃鐘氏為皇后,封壽王景遂為燕王,宣城王景達為鄂王。這個時候,李璟受父親的影響極大,仍然惦記著將皇位傳給三弟景遂。
於是在同年七月,晉封燕王景遂為齊王,諸道兵馬大元帥、太尉兼中書令,同時昭告天下,兄終弟及,想要在百年之後傳位給三弟景遂。更激進的是,保大五年(947年)正月,李璟直接立三弟景遂為皇太弟。李璟的這一舉措為數年後長子弘冀謀殺叔父景遂埋下了隱患。
弘冀文武雙全,不僅有雄才偉略還能慧眼識人,但他這一生都活在三叔景遂的陰影之下。景遂被冊封皇太弟之初,李璟為杜絕弘冀爭奪皇位的念頭,命其出任江都尹,遠離金陵。後又在景遂的建議下被調往潤州,改任潤宣大都督,徹底遠離朝堂。空有謀略卻無用武之地,李弘冀當時憤懣的心境可想而知。
烈祖李昪首先排除李璟為皇位繼承人是有原因的,李璟處事優柔寡斷,沒有決斷力,這一觀點在李璟繼位後被證實。李璟即位之初,重用馮延巳、馮延魯、陳覺、魏岑、查文徽等人,此五人被重用後排除異己、侵損時政、攪亂朝堂,後人稱之為「五鬼」。
內政混亂如此,李璟對外並未遵循父親李昪與鄰國和睦相處的政策,他聽信馮延巳等人的讒言,先後攻打閩國、楚國,後又與大周開戰,幾年下來,入不敷出,李昪時期積攢下來的財富被揮霍一空,先前攻略的城池也喪失殆盡。
此時,大周的掌權人柴榮志在開疆擴土,與大周僅僅隔著一條淮河的南唐自然被其視為囊中之物。保大九年(951年)十二月,柴榮先發檄文聲討,後出兵進犯南唐邊境,統兵十萬,直奔淮南。唐軍雖丟失幾座城池,但在大將劉彥貞的帶領下奮勇抵抗,兩軍於壽州對壘,雙方僵持不下。
保大十四年(956年)正月,柴榮親自披掛上陣,派大將李重進率精兵渡淮,埋伏在正陽以東。當時劉彥貞見周軍撤退,不知是計,率兵追趕,在正陽被斬於馬下,正陽戰役唐軍大敗。
柴榮躊躇滿志,一鼓作氣想要直擊金陵,命令大將趙匡胤進攻南唐重鎮——滁州。李璟恐慌,調遣重兵十萬,派大將皇甫暉鎮守。滁州清流關一戰,皇甫暉被趙匡胤三擒三縱,第三次被俘時皇甫暉力竭,毫無再戰之力,被俘後絕食而亡。唐軍敗,滁州失,壽州孤立無援,金陵岌岌可危。
滁州被攻破給金陵城帶來了巨大恐慌,一時間朝野震驚,人人自危。李璟召集大臣商量對策,企圖議和。之後宰相馮延巳的異母兄弟東都副留守馮延魯被殺,光州守將張承翰投降,泰州刺史方納棄城而逃,這更加重了南唐求和的決心。
李璟先前派遣李德明前去議和卻被周軍扣押。同年三月,李璟再派司空孫晟入周求和,請求削去帝號,割讓淮南六州。但柴榮目光所至的是整個南唐,區區六州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柴榮扣押南唐求和使者孫晟,派賣國求榮的李德明前去遊說李璟,妄圖謀求江北之地。
李璟氣急,將李德明斬首示眾。柴榮聽聞此消息,大怒,率兵將猛攻舒、蘄、和三洲。周軍深入南唐腹地,東南的吳越王錢俶也妄圖分一杯羹,趁江南危急,出兵攻打常州。
雙方夾擊,李璟終日惶惶不安,開始信奉佛教,企圖依靠神佛保南唐安寧。樞密使陳覺欲獨攬朝政,此時見時機來臨,慫恿李璟扔掉這個燙手山芋,退位給三弟景遂。
但此時南唐正逢多事之秋,烽煙四起,朝不保夕,不知哪天就被他國的鐵騎踏平都城。哪怕李璟有意讓位,景遂也不願接受,為避免李璟再次相逼,迫不及待前往山高水遠的洪州出任大都督。
「兄終弟及」的承諾隨著景遂的逃離被打破,帝位距離李煜又近了一步。李煜作為第二順位繼承人,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李弘冀。
弘冀聽聞叔父景遂遠走洪州的消息,自知登帝的時機已到,從潤州上書李璟,欲帶兵支援前線。鐘皇后愛子心情,成日在李璟耳邊勸說,李璟自覺愧對兒子,派柴克宏、陸孟俊等大將協助弘冀支援常州。
這期間弘冀獨具慧眼,重用柴克宏。柴克宏奔赴前線之時遭受樞密副使李征古誣陷,受李征古挑撥的李璟下詔命令柴克宏返還。柴克宏氣急,知道是李征古從中作梗,一怒之下斬殺來使,揮師北上。弘冀聽聞此事,替柴克宏攬下罪責,晝夜兼程趕往常州支援。
柴克宏其人確實有真才實學,且手下將領勇猛無比,以一當十,打的吳越士兵狼狽逃竄。常州一役,殲敵一萬餘人,俘虜吳越士兵數千人,唐軍大勝。但柴克宏也身負重傷,周身刀劍所傷十餘處,弘冀怒,吳越士兵全被斬首。
這場勝利奠定了燕王李弘冀在朝堂中的地位,但這樣的勝利終究是曇花一現,對傷及根本的南唐來說不過杯水車薪。幸運的是,此時的柴榮連年征戰亦是兵疲馬乏。
故周顯德(958年),唐周議和,南唐進獻給周江北之地尚未被佔領的舒、黃、蘄、廬四洲,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錢十萬貫、茶葉五十萬斛、米面二十萬石,去帝號,奉大周正朔,同時在汴京設進奏院,隨時聽候召見。
同年,弘冀被立為太子,參與政事。弘冀不同於李璟的懦弱無能,他更像祖父李昪,參政之初便對朝堂進行大規模整治,貶黜貪官污吏,重用賢能將才,南唐在他的整治下逐漸有復甦的趨勢。
但成長於景遂陰影下的弘冀,性格逐漸扭曲,他好猜忌,性暴烈。即便景遂遠走洪州,弘冀仍然不能安心。
周顯德六年(959年),太子弘冀專橫跋扈,加重處罰,在朝堂之上與朝臣矛盾重重,衝突不斷。被責罰的朝臣將弘冀的罪行狀告到李璟這裡,弘冀少不得被李璟呵斥一二。
一次,李璟被氣狠了,揚言要罷黜弘冀的太子之位,改立景遂為太子。弘冀信以為真,驚懼不已,與下屬商議後買通與景遂有矛盾的袁從范,在景遂酒中下毒。因毒性劇烈,景遂的屍體還未來得及收斂就已經潰爛。
景遂雖死,但宮中還有一個李煜,況且李煜豐額駢齒、一目雙瞳,是天生的帝王相。可惜天不逢人願,弘冀還未來得及運作,他毒害叔父的消息傳至金陵,李璟怒斥其狠辣心腸,為防不測,立即派人將李煜一家接到宮中保護起來。
顯德七年(960年),太子弘冀突發惡疾,藥石無醫,撒手人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景遂被毒殺,弘冀暴病而亡之後,李煜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這個時候李煜還叫李從嘉,在李璟死後,從嘉稱帝,改名為李煜,三千里河山得來不費吹灰之力。
有人說弘冀若是多活十幾年,南唐可與大宋分庭抗禮。那還有人說趙匡胤若是多活幾年,燕雲十六州早被收復了呢!歷史從來沒有倒退鍵,逝去的永遠只能作為留白供後人書寫,我們可以計畫未來,卻不能改變過去。
李煜屬於典型的逃避型人格,遇事他只會選擇退縮。父兄健在時,他志在做清風朗月的林間隱士,「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娶妻娥皇之後,他只願同妻子紅袖添妝,「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君臨天下,李煜仍然逃避,一首「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道盡其醉生夢死的君王日常。
在其位,謀其職,李煜既然被推上那個位置,就應該承擔起屬於他的責任。李璟留給他的南唐確實是爛攤子,他知曉個中艱難,卻不願做出改變,拯救南唐百姓於水火。故而,後來南唐的悲劇,李煜後來的淒涼其實都早有預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首絕命詞,回首往事,感慨今昔,驚豔后人,了卻殘生,至此千古詞帝魂歸地府。
南唐破滅大約是了了李煜的一樁心頭事,不然這件事總杵在這,如同懸在頭頂的尖刀,終日惶惶不安,日夜不得安寧。他這一生的幸福與坎坷皆來源於皇帝這個位置,別人歷盡千辛萬苦求而不得的位置,於他來講,如同天上掉下的餡餅,唾手可得。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這句話此時此刻更應該反著念才對。「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也是李煜一生苦悶的緣由。
一代文學巨擘,只可惜生不逢時,空留餘恨。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李煜 #南唐 #帝王
文采斐然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1/05 星期二 絕對音樂】
「年輕的定義,應該是充滿熱情,充滿勇於嘗試的感覺與心情;
這無關乎年紀、性別、信仰…。」
SO~~重新給自己安定的力量,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所謂的「白頭偕老」,並不是因為愛情》
這次我想講述的,是爺爺和奶奶的故事。
爺爺小時候家境不錯,他父親在香港有很大的生意,
所以從小便是個穿著西裝,喝著飛鷹牌奶粉的小少爺。
可後來,在他八歲的時候,父親被扣留生死不明,房屋被沒收,
爺爺從少爺一夜之間,變成了趕著車去賣豆腐的小男孩。
他酷愛讀書,勤奮好學,所以具備了一個進步青年所有的技能,滿腹詩書且多才多藝。
某一天,他遇到了當時年輕美麗的奶奶...
************
他生命裡最大的驚喜
奶奶家境很好,生活一直很小資。
會彈鋼琴,喜歡看外國電影,愛花花草草,也愛唱歌畫畫。
她任性,脾氣很大,卻天真率性。
爺爺於是開始了一輪又一輪寫情書的追求。
與其說是情書,不如說是他日記的精華本,
他把日常瑣事編成一首首打油詩,帶著對奶奶的愛意,以一種獨有的浪漫呈現出來。
他一次能寫好多頁,日復一日,從不懈怠,直到後來,連奶奶的父親都喜歡上了看他的信,他們終於在親人的祝福中在一起了。
永遠支持奶奶,當她的後盾,是爺爺最真切的愛
後來,家庭落魄了。於是他們在偏遠的小農村,過起了清貧卻快樂的日子。
後來,小時候的我對他們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們從我出生起,就堅持給我寫日記,
還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哭著,拉著奶奶的衣袖讓她抱,
而每次爺爺都說:「乖,爺爺抱,奶奶腰不好會累的。」
再後來,我慢慢長大,發現並總結到了一條真理,那就是,不論奶奶做錯與否,爺爺永遠站在她一邊。
這有點像那句浪漫到死的:「如果世界背叛了你,那麼我會站在你這裡背叛這個世界」。
有時候家庭聚會,因為一件事意見不同,家裡人都明白是奶奶有點無謂的計較,可爺爺還是把大家訓斥一番,說奶奶是對的。
毫無原則的支持背後,其實是深深地包容與忍耐。
爺爺說:「連我都不護他了,他該怎麼辦?」
在房間,爺爺對爸爸說:「難道我不知道你媽做得不對嗎?
我當然知道,可是如果連我都不護著她,她該怎麼辦。」
覺得心裡湧出一陣暖流,又有點眼睛酸澀,不知該說些什麼。
我上大學後,會和爺爺奶奶通信
我和爺爺奶奶上大學開始一直堅持通信,
一是因為隔得遠一年只見兩次,二是因為我們都很喜歡
這種古典的交流方式,他們文采斐然且書法漂亮,每次看信都能學到很多。
爺爺奶奶每次都分別寫給我,彼此不看對方的信,十分有趣。
大學四年,手裡積攢了厚厚一摞,每次收到信的日子都是我的節日。
爺爺注重以小見大,哲理性啟發,奶奶則是日常瑣事描繪的細膩生動。
有一天我收到爺爺的信,發現有這樣一段:
「今天陽光很好,於是起身散步。不知不覺天陰了,接著下起細雨,
我一看四周沒有避雨的地方,暗叫不妙。於是甩開大步拿出
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出四里路,下山後總算找到間路邊小店。
此刻大雨傾盆,天空鏊底相似,我叫了輛計程車回了家。
剛進門,又是一輪大雨如注,但房門緊鎖,你奶奶不在家。
其實,之前,我們因一事拌了嘴,小有不愉快。可這時的我不由想,
她是去北邊小花園了還是去政府廣場了呢?
天不好為什麼不早點回家,我想去送傘都不知去哪裡送,很是擔心。
剛準備兩個地點都去找一下時,突見她回來了,原來是給我送傘。
我極感動又埋怨她,身體不好這麼大的雨不用送傘的。她卻說怕我淋著。
原來每次我都告訴她我回來的路線,可這次下雨我抄近路就沒從原道回來,
結果走岔路了。你奶奶不常走遠路的,這趟下來,怎麼也得四里路,太不容易。」
所謂白頭偕老,是在歲月裡漸漸習慣 彼此的陪伴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所謂白頭偕老,並沒有那麼高深,
只是在溫柔的時光裡,慢慢彼此習慣。
所有的久處不厭,都是因為彼此的用心。
風風雨雨這些年,「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陪伴與懂得。
而所謂的吵架都已變為愛情的調料,
因為一旦感情的天空真的下起雨來,他們首先想到的,都是為對方送傘。
我帶著感動看完,想到的不是愛情如何,
而是理解與忍耐,在彼此的心田上,搖曳生花。
爺爺說:「世界並不完美,但是奶奶是完美的。」
奶奶這兩年去上老年大學唱歌,爺爺十分支持,每周準時接送,風雨無阻。
她年紀大了記性不太好,想背的詩詞說忘就忘,
爺爺就陪她一起比賽著背誦,還一見我們就說奶奶可厲害了總是贏;
爺爺喜歡看抗日神劇和歷史書籍,但每天晚上都會和奶奶
一起看她喜歡的劇,從韓國家庭劇到《甄嬛傳》,再到現在的《羋月傳》。
因為他覺得,在這個並無完美的世界,奶奶是完美的。
於是,忍耐也心甘情願,全力以赴。
記得姑姑以前經常對我說:「你要保持清醒啊,不要拿你爺爺的標準找男朋友,
因為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被比下去。」
無論如何,我會一直守護著你
想起了電影《戀戀筆記本》中,老年的諾伊對著失去記憶的艾麗天天讀信,
他們年老色衰,體態蹣跚,滿臉皺紋,從激情四射到柴米油鹽,
從豆蔻年華到生兒育女,他們的愛無遠弗屆。
最後,他在她的身邊躺下來,緊緊握住她的手。
他說:「我會一直守護你。」還記得那段話嗎?
「很快你就八十二歲了,身高縮短了六厘米,體重只有四十五公斤。
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麗、優雅、令我心動。我們在一起已經一起度過了五十八個年頭,
而我對你的愛愈發濃烈。我的胸口又有了這鬧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熱的身體依偎在我懷裡時,它才能被填滿。」
書中這般熾熱濃烈的話語,至今讀來,依然會被感動到流淚。
所以,白頭偕老這件事,其實和愛情無關,只不過是忍耐。
但忍耐卻是一種愛,真正愛你的人,就是一直願意忍耐你的人。
我相信,愛情是生命裡的一束光,即使隨著歲月漸漸消融,
但那個對的人,還是會有我一喊就心顫的名字。
而這個世界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為所有的美麗和痛苦,都飽含著愛意。
(文章來源: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67143)
***************************
文采斐然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若非瑤島玉女,必靈鷲之侍者,應是再來人」
晚明才女,《紅樓夢》林黛玉原型,疏香閣閣主葉小鸞詩文遺作
晚清學者葉衍蘭輯印、手書上板
Lot.48 返生香:疏香閣遺集(附:窈聞、續窈聞)
作者:(明)葉小鸞;葉紹袁撰
出版:羊城秋夢盦刻,葉衍蘭手書本
出版時間:光緒22(1896)年
裝幀:線裝1函4冊
尺寸:13×20 cm
此編又名《疏香閣遺集》,疏香閣為明末才女葉小鸞閣名。葉小鸞(1616~1632)字瓊章,一字瑤期,晚明吳江人。父葉紹袁(1589~1648)為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為小品文名家;母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工詩詞。小鸞另有兄弟姊妹數人,皆文采斐然,一門風雅。
葉小鸞生前素姿映雪、敏慧多才,然未嫁而卒,年僅十七歲。相傳七日入棺,舉體輕盈。家人哀痛欲絕,咸以為僊去:「若非瑤島玉女,必靈鷲之侍者,應是再來人」,認定她是小謫人寰、重返瑤臺的仙女。其父葉紹袁於《窈聞》、《續窈聞》收錄許多瓊章成仙之記載,多相傳衍;亦有後人考證指出,《紅樓夢》中才冠群芳的林黛玉與葉小鸞有極為相似之處。
原集見葉紹袁彙集其妻女詩文之《午夢堂集》,乾隆人取小鸞詩文單行,兩種書版至清末皆已疏寥罕見。光緒年間葉恭綽(1881~1968)祖父、書家葉衍蘭(1823~1898)將各集中小鸞詩詞輯就,手書上板,字體清秀,閨閣雅韻存焉。
2020『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
預展:12/11(五)-12/12(六) 11:00-18:00
拍賣:12/13(日) 13:30開始
活動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文采斐然 在 功文之傲 文采斐然的未來醫生陽明醫學院謝雯伶-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