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講座/潘襎)
土地認同的桃花源
台灣土地美感的文字描述,最早出自於一群從中國大陸流寓到台灣的官員、騷人、墨客;作為地理中原文化核心化外地的台灣,只能從傳統中原文化的「瀟湘八景」窠臼中,挖掘這塊土地之美,康熙卅五年(一六九六)《台灣府志》記載著台灣八景,分別是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臺觀海;時至今日,地形地貌改變、人文景觀變遷,八景所在地以及其美感內容早已漫滅不清,時間改變的空間存在的景物、記憶、美感,僅只留下名稱,難以感受美感本質。
八景代表著某個時代下的個人或者區域美感的集約象徵,不只是個人品味,同時也是時代無意識的美感經驗反射。台灣各地往後出現不少某某地八景,幾乎達到濫竽充數的地步。一九二七年的日本時代《台灣日日新報》初次透過投票,選出台灣「八景十二勝」,全為自然景觀;一九五三年台灣省政府制定了台灣八景,了無新趣,二○○五年觀光局票選「新台灣八景」,分別是台北一○一、台北故宮、日月潭、阿里山、玉山、高雄愛河、墾丁、太魯閣峽谷,首次有人文景觀入選。
古代八景都為騷人墨客的視覺美感體現,身歷其境而發思古之幽情,詠嘆天地悠悠,感動至切,甚或涕流滿面。那是一種個人際遇對於土地美感詠嘆之際所抒發的生命感懷。
現代是一個消費主義時代,往往物件、事件、生物、自然景觀,甚而存在個體都被數字化地以價值高低來衡量,一切都被排序、定位,個人被數字化而不知,收入薪資不只代表經濟能力,也被誤認為社經地位。我們從幼稚園開始到大學,座位編號、成績排序、大學學校排序,我們習以為常。「數字會說話」是最常被引用說明一件事情價值時的佐證。數字好像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數字無法呈現本質,只是呈現問題的某種面向而已。
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台灣人口移動從急凍到半開放,最後演變到鼓勵旅遊來救經濟,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一波波放送利多,國民旅遊在疫情下稍有起色。然而,我們是否因此而真正地對於這塊土地的自然景觀、人文風土有更加了解,甚而產生情感認同呢?「土地認同」雖然是一個抽象語彙,但是可以透過自身親歷其境的體驗、歷史與風土的深一層認識,最終達到情感上的喜愛與自覺。
台灣八景是傳統人文找尋理想桃花源的筆墨書寫,而知識普及化的今天,國人是否具備自己找尋心中八景的能力呢?還是人云亦云,或者跟著網路聲量走呢?國人喜歡高喊愛台灣,其實重要的不是「愛台灣」三個字,而是我們是否曾經在身歷某地當下真誠且自覺到自己所發現土地之美。因為那才是屬於自己情感上的桃花源,只有這種美才能確保其情感的純粹度。
(作者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斐亭聽濤 在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什麼是「#台灣八景」? 這是從清朝康熙時代就有的專有名詞,並在日治昭和時代就發生「#灌票大作戰」的一個事件啊!
旅遊不分古今,想去哪兒玩都要先列一個「#必去清單」,從清朝時代就已經流傳一份「台灣八景」名單,這個康熙爺口中的「彈丸之地」,也是能挑出八個地方,讓大家到此一遊的。
清朝時的台灣八景,相當的文人雅士(#文青),命名相當有意境:
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台觀海。
由於天朝並沒什麼想理台灣,當時台灣 #地圖還沒全開,這八景都集中在他們能力所及的地方。
後來日本人接手做做看,經營之下把地圖全開、資源點全找到,其中阿里山的高山鐵路就是這樣來的。
既然都打通全台地圖了,於是乎,新的「台灣八景」就展開了 #全民投票。
想不到,當時區區四百萬人口,竟然開出了「#三億」多張票!!!
詳細事件經過與後續,請看文章吧!
✳️ https://link.leftymovie.com/B53E4
#都是為了嘉義這趟
#做了很多準備喔
#左撇子讓你的嘉義更好玩
✳️【#嘉義山海戀 #就是要加一】兩天一夜行程 #總整理
https://link.leftymovie.com/chiayi
斐亭聽濤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
歷史上臺灣八景的出現,一般以康熙33年(1694)臺廈道使高拱乾於《臺灣府志》所記:「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臺觀海」,為常見的記載,並以乾隆12年(1747)刊行,巡臺御史范咸、六十七《重修臺灣府志》中的插圖為圖像代表。
臺灣八景歷經康熙到乾隆年間地方志的編修,逐漸形成,又從中定出「小八景」,如彰邑八景(彰化縣)、蘭陽八景(噶瑪蘭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