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5歲的女孩,教我們什麼是負責】
專訪 #王渝屏,我們來談「負責」這件事。
不曉得王渝屏是誰的人,筆者簡單做個介紹,她是新生代演員,芳齡25歲,第一部戲就入圍金鐘獎。訪談之後,一旁攝影對她的評價是:「被小女孩身體包覆住的老和尚」,顯見這女孩的有趣。
王渝屏的身上擁有多重矛盾,五官輪廓深邃狂野,乍看以為走的是《千禧曼波》舒淇式的野性路線,但真正坐下來聊天,她靈動的眼睛、鮮活的思想、腦袋跟談吐展露的文化底蘊令人意外。
很少能遇到一個年輕的女演員,可以在我提到泰國名導阿比查邦的時候露出真心驚喜、並非「假裝知道」的神情,緊接著侃侃而談這個導演的風格;聊到法國新浪潮導演尚盧高達時,她向我細數其每部作品的拍攝手法。
王渝屏是真的喜歡電影,無庸置疑。但更有趣地,還是要聊聊她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
---
這次訪談主題是「青少年的迷惘與創造」,她笑著說:「我好像還沒有那個資格去聊『迷惘』,因為直到現在我都在練習。」
但王渝屏承認,關於青少女之間排擠、群體相互尋求認同感、過度在乎旁人眼光,她從來都沒有過這類型的迷惘跟焦慮。
「如果硬要講,我以前就是一個世俗定義的『邊緣人』呀,但我活得很開心。」
王渝屏迷惘的部分,反而是想知道「我是誰」這種命題,比較屬於赫曼赫塞在《徬徨少年時》裡會去思考的方向,至於「其他人認為我是誰」這種問題,王渝屏大笑,都隨便他們去吧!
她從小就已經被父母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並學習為自己的思考承擔所有好壞結果。
---
學生時期,王渝屏經常不去學校,獨自跑去尼泊爾,甚至環英國一個月,她的父母想法開明,僅要求女兒考試成績過關就好,「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高中課業我會顧好,大學時也願意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頭。」
她形容自己玩得很認真、讀得很認真,「每一個階段就應該好好體驗當下,把你那個階段的本份做好,你才能放心發展其他事情,這是一種負責的態度。」
小學某次忘記帶聯絡簿,家裡明明就住在學校旁邊,父母卻堅持不幫她送,「我的父母很不寵我⋯⋯他們會告訴我,今天妳沒帶這個東西,妳就要為它負責,如果老師因此懲罰妳、責罵妳,那也是妳要承擔這些選擇。」
王渝屏父母的大原則,就兩個字:負責。
---
在這個不講究二元對立的專頁裡,筆者相信很多人會誤認為「負責」是道德標準吧?
但對筆者來說,負責是一種態度養成,跟對錯無關,畢竟當你願意理解負責的真諦,你會更重視人生每個階段的選擇。
拆解「負責」兩個字,前者是承擔,後者是責任。
我們每個人出生就有一個責任存在,若以基督教說法,你可以稱作是「使命」,但筆者覺得使命這詞彙太沈重了,我又不是要懸壺濟世。
對於「責任」的精解,斯多葛學派的塞內卡的講法比較深得我心,他說:「有智之人,他們總是在反思自己生命的『質』,而非生命的量。」
責任,筆者指的並不是什麼養家活口、婚姻不劈腿之類的,而是你終其一生都要懂得去追尋「我是誰」,珍視自己的價值,並練習獨自寫下每道難題。
哪怕結果做得不夠圓融、無法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意識地」去面對每個抉擇,事前觀察,下好離手,不要害怕,正向前行。
---
打從小學起,王渝屏就開始學著替自身行為和態度承擔一切後果、直面挑戰,這使得她的意識開發得比同齡小孩早,相當重視個人獨立思考。
誠如她接受時尚雜誌訪問時說的:「我沒有風格,我的風格就是我的腦袋。」
環環相扣下,獨立思考和負責態度連帶影響王渝屏對「演員」身份的呵護,她坦言從來沒有厭倦自己的選擇,始終對演戲充滿熱情,願意下苦功去研究。
她比喻當演員,就像走在一個廣袤無垠的沙漠,你可能會遇見綠洲、流沙、商隊⋯⋯等等,冒險不見得都是好的,但你願意把這些都成為你靈魂的一部分。
「你無法全部參透,但只要心裡有個『有緣的方向』,你會知道你總是慢慢在靠近它。」
實際上,「人生」和「認識自己」不也是如此嗎,我們都要知道心中「有緣的方向」是什麼。
至於要如何知道有緣的方向?
那就是讓你的思考和感受同時並存,珍惜當下,對每個判斷心甘情願地去負責任,承擔所有好壞,把它變成更好的你,而不是在那裡一哭二鬧三上吊,或是叫誰誰誰去幫你解決。
Search
斯多葛學派基督教 在 【哲學教室】(129)斯多葛與伊比鳩魯的哲學「糾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斯多葛學派 和伊比鳩魯 學派 的哲學「糾葛」,並不是一般以為的「縱欲/禁欲」,而是「享樂/自然」...__________00:00 伊比鳩魯v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