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世界自殺防治日」,請和我們一起重視,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依據統計,新北市去(2020)年的自殺死亡人數為635位,在自殺通報人次與占率方面,24歲以下,總共有2,475例,占率高達42.8。其中14歲以下的通報人次為641,占率為11.1,若再納入25~44這個年齡層,44歲以下占率高達76.6,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推動與再改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因此,在「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今天,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召開「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說明台灣現行青少年校園心理健康促進促施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建議精進方向。
-
今日記者會內容如下:
-
總召邱顯智委員首先表示,根據去(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指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已連續第 4 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名,死亡人數雖較 2019 年減少 5.3%,但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也比去年同期多了 3 千人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自殺已經成為 15-24 歲、25-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 2 大主要死因。
-
回頭檢視過去衛福部的承諾,邱顯智委員強調,據「2025 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所設立的自殺防治目標,政府近年成績不盡理想,也未達成 2020 年的中程目標,自殺防治工作長期而言未見顯著改善,政府應該持續精進、有效投資。
-
幹事長王婉諭委員接著表示,兒少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求助門檻,絕不小於成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防治工作是跨領與跨團隊的巨大工程。然而,目前自殺防治策略與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實務執行面仍存有諸多困境。
-
#學生自殺通報系統 #亟待跨部會介接
-
首先,醫院端的第一線人員反映,衛政自殺通報系統與教育端的校安通報系統,長期以來橫向聯繫狀況不佳。王婉諭委員已於今年 3 月針對此情況進行質詢,促使兩部會決議將衛福部的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但目前尚未落實。另外,囿於各級學校之輔導紀錄表單格式不一,且各級學校之輔導系統尚未整合,因此仍無法介接受通報學生是否接受過輔導諮商的紀錄。
-
#通盤檢視學生輔導需求 #輔導人力資源應到位
-
根據教育部 2018 年至 2019 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 67% 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
王婉諭委員進一步說明,目前負責三級預防的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型態為隨時可能被裁撤的「任務編組」性質,且礙於地方財政,專輔人員採一年一聘約聘制、調薪幅度低、專業人力薪資與自費市場落差過大,再加上行政工作負擔重,導致流動率高等情況時有所聞。而負責二級預防的專業輔導老師及相關人員,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及行政工作負擔過重,以致影響輔導效能及學生接受輔導之成效。
-
#解決大學端專業輔導人力困境
-
副總召陳椒華委員就大專院校的部分指出,現行《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 1200 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 1 人,但實際上大專院校內部的諮商輔導體制同樣存在人力缺口,以及有難以專業久任的嚴重問題。
陳椒華委員說明,因為目前一年一聘的方式,除造成專業輔導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外,他們還需要從事無關輔導諮商專業的行政業務,加上專輔人員長期待遇不足,與人力不穩定等問題 ,都是大專院校在學生輔導上成效不佳的原因,也明顯影響學生接受輔導的品質。
-
另外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 2 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 8 萬人。而在疫情期間,這些離開學校的學生,也可能同時的失業,而變成「雙失」的年輕世代。然而「雙失」的年輕世代因為離開校園,因此無法獲得學校系統的心理諮商資源,其自身的經濟狀況,也難以負擔心理諮商所需的費用。因此,整個社會或是家庭與醫療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承接這樣的需求,是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
-
陳椒華委員呼籲,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能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協助。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儘管從去年統計來看,台灣同日本、韓國情況,自殺人數略有下降,但疫情期間,國人工作就學和民生經濟都受到影響,自殺防治仍不可輕忽。另外,去年台灣 0-14 歲族群的自殺人數卻反而上升,擔憂恐有「年輕化」的趨勢,而 15-24 歲去年狀況雖有好轉,但自殺通報數還是上升,有 1 萬多人試圖自殺,他們事後是否有被關心跟協助,需要高度關注。
-
張家銘醫師強調,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 Z 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平均而言,Z 世代的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今年年初,有位 17 歲高中生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希望精神與心理疾病的知識能納入課綱,教育部也確實應該思考讓大家更能認識精神疾病,察覺情緒問題。
-
張家銘醫師也分享校園自殺防治有三個面向,分別是自助、助人、求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並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學校也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工作,需要大家繼續關心和努力。
-
我們認為,政府應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尤其在校園三級輔導機制中,接受諮商輔導個案,往往都需要長期深入的服務,因此,教育部須正視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都需要政府重新檢視及提出因應措施。
新北在地就學 白皮書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acps 2020 春酒暨會員大會:新任秘書長李倢宇 _ 領學會邁入下一個五年》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2.20日召開成立5週年春酒暨會員大會,會員夥伴近50人匯聚時報本舖,共同交流並構思學會下一個五年,並通過了新任秘書長李倢宇及秘書處新進秘書人事任命。
理監事會、會員大會在充滿書香的氣氛中,通過2020新年度工作計畫及年度預算案,理事長劉俊裕也感謝卸任秘書長林冠文二年來的付出,並邀請轉任學會秘書處顧問。
春酒暨會員大會以Tacps 2025:理事長養成記為主軸,就學會2015年成立以來,在文化政策的論述研究、全球在地網絡的連結交流、文化產官學跨部門協力合作,以及文化論壇與公共政策倡議等的介入參與進行梳理。
TACPS 第一個五年學會會員們、理監事們與秘書處成員們共同的努力包括:
∥ 2年的國際藝文趨勢情蒐計畫 (國藝會合作)
∥ 全國文化會議、文化政策白皮書、文化基本法、文化影響評估、國內外藝文中介組織網絡平台計畫 (文化部、國藝會合作)
∥ 文化Study Bar讀書會、台灣文化政策與外交學院(ENCATC合作)、文化價值評量論壇(BC合作)、文化政策研究趨勢論壇
∥ 文化的軌跡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藝大合作)
∥ 文化預算審議工作坊(屏東大學合作)、藝術村的公共性論壇(台北國際藝術村合作)
∥ 文化987在華山對話 (華山文創園區的合作)、文化987在藍晒圖對話(成大、藍晒圖、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
∥ 2015總統未來事、2016文化進行式、2018文化我的事、2019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公共論壇、2020文化政策987-456:台灣文化政策的終結與重生?
∥ ENCATC、ANCER、KCTI、EU、BC、日本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的國際交流、合作與國際夥伴協定
春酒前的理監事會議爲2020年學會的學術研究、專書出版計畫,文化987、文化Study Bar、文化預算工作坊、公共論壇及國際文化交流等,進行願景方向上的擘劃及定調,期許秘書處共同協力推動落實。
春酒及會員大會,理監事及會員們在熱絡的對話交流中,期待學會未來就文化政策學術研究出版,文化科技、表演、視覺、文資、文創領域的跨域對話,文化經理人才培育,學會與業界的實質合作,CSR、藝文社會企業及文化無形資產鑑價,青年世代文化參與,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等方向,在穩定的組織運作下持續深化推動。
新任秘書長李倢宇擁有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澳洲雪梨大學藝術策展學系雙碩士,現職於美商高科技公司傳播與公共事務部。未來將帶領活力滿滿的青年領秘書處成員,與學會共同邁向下一個五年。
新北在地就學 白皮書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認識的民進黨跟我原先以為不一樣。
那些討厭民進黨的人想的、說的大多我曾經有過,畢竟現在韓粉每天收看的也是我以前看的頻道。
1、遇到政策辯論➡️藍綠一樣爛。
2、講到白色恐佈、二二八、美麗島事件➡️難道不能放下過去嗎?!
3、講到國民黨不當黨產➡️民進黨在清算。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
4、講到合理年改➡️民進黨仇恨軍公教。
5、講到同志人權➡️民進黨我要抱孫。
6、講到勞權➡️資進黨。
7、講到能源轉型➡️民進黨用肺發電。
8、講到教育改革➡️民進黨去中国化。
9、講到司法改革➡️民進黨打壓司法獨立。
10、講到媒體改革➡️民進黨綠色恐怖。
講到上述這些➡️我們不要聊政治,但教訓民進黨,票投国民党。
我以前對民進黨有很多的不諒解及不了解,就像民進黨國會明明過半了,為什麼法案不能想怎樣就怎樣?對急獨派而言:「為什麼不能直接宣布台灣獨立?!」
王定宇在館長直播時一句話兩千三百萬人驚呆了——持家的人顧慮的地方比較多。
如果過半民進黨就為所欲為,那不就剛好驗證藍綠一樣爛?!
過半還是得尊重另一半的聲音,民進黨黨團不是只服務他們的支持者,也服務反對者。
譬如現在還在講一例一休的根本狀況外,連續四次調高基本薪資,同時大幅度減稅甚至免稅,這樣修改不正是維護勞權嗎?
當然一定還會有人賴在地上哭鬧說沒怎樣修法就是作秀打假球,哎~你們這些人到底何時才要長大?
資本主義國家就是得靠企業、財團、外商等資本家挹注資金、創造工作機會、繳稅,勞資雙方本來就是對立的存在,政府居中在尷尬的角色,雙方都會給壓力,民進黨就是換個方式解決爭議。
當然,一定還是有人對民進黨不滿意這很正常,不然就學北歐國家政府課大家40%的稅,台灣福利政策就能大幅度提昇。
還是這些人想學中共(国)?你們知道那邊的工時長到不行,基本薪資比台灣還低,還同時沒週休二日呢!中国真的這麼好嗎?你要不要再想一下!?
我絕對不是跟大家說民進黨現在很好了,這種說法太鄉愿,但如果你們真的這麼在乎勞權,下次有罷工事件希望台灣人是一面倒的支持罷工的勞方。
或是反問自己:「我有沒有對抗自己老闆的勇氣?」
就像我不僅自己跟老闆說,還約她上法院、上媒體說,說給全台灣人聽。
我們的『勞權意識』不該只是教訓民進黨而已。
婚姻平權是啟蒙我關心政治的社會議題,即便【748施行法】通過,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還在,什麼也沒變。
但国民党、安定力量等反同團體還是持續掛抹黑布條及發動文宣戰,持續攻擊民進黨。
這議題已經不用跟反同方講道理了,正方只剩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站出來保護民進黨,把票投給所有支持人權的立法委員。
對香港朋友很抱歉,我必須借你們的傷痛經驗來講台灣歷史。
香港正在發生的血腥鎮壓,正是過去台灣人經歷過的事,但因為隔了三四代時間之久,台灣人普遍對過往漠不關心。
『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幹什麼?!』如果你們覺得這句話有道理,這些人可以試試看跟現在香港人說說看,尤其家裡有被魔警打爆頭、射穿眼睛、被關進監獄、被輪姦施暴、被自殺墜樓、被自殺成海上浮屍⋯⋯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就是在協助過往被國家機器殺戮迫害的人,太多人死的不明不白,他們的家屬到現在還蒙受不白之冤。
現在全世界都盯著香港,港府都還能這樣無法無天,國民黨全面統治台灣時沒有臉書、沒有網路、沒有人手一機的時代,你們可想而知那樣的武力鎮壓的力道有多可怕了。
許多人支持現在的国民党不是因為覺得它好,而是來自於內心深層的恐懼。
但請這些人看看現在香港人的勇敢抗共,
再去對比国民党面對中共時的軟弱無能、卑躬屈膝,拜託你們別再投票給国民党了——為了自己及小孩的未來。
大家對政治的期待都不同,但現實世界中如果民主制度不變,民進黨就只能在制度中盡可能做好。
如果你們覺得這是藉口,那你們同意修憲或制訂新憲法嗎?如果是就逼你們支持的政黨把這些事寫進黨綱寫進自己的政策白皮書內,總不能連提都不敢提的事,卻回過頭逼民進黨做吧⋯⋯
但修憲、制憲確實是台灣遲早會發生的事情,那時候不會是哪個政黨要做,而是外部的壓力促使台灣人不得不做,那一天就是朝野合作台灣人真正團結的時候。
所以,我不相信現在打著『新政治』的民眾党及時代力量,即便不從他們的言行批判,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他們有可能在籃球場上踢足球嗎?
我也期待新政治,也期待有一個對國家忠誠沒有疑慮的優秀小黨和國民黨及民進黨競爭,但這樣的黨不是靠許願就能誕生。
大家得去觀察現在的小黨所謂的新政治,是不是只是文宣及候選人比較漂亮年輕,只有表象是新,但裡面卻還是舊及保守呢?!
就舉個選舉看板好了,以新政治的定義是不是應該不掛或是少掛,才能對比舊政治呢?
結果,當新政治掛的比你們最不屑的舊政治更過更高更醜陋(抹黑)時,外部表現言行不一的政黨,到底算新還是更舊?
字很多還看得下去的我繼續說。
如果你們也受不了泛濫的選舉看板,那我們立法限制好不好?
首先會遇到印刷廠的集體反對,再來是公關公司、廣告公司、吊掛看板的吊車公司,以及終端靠出租廣告位置賺錢的人。
以上,通通都是選票。
舉著新政治旗幟的人是不是應該率眾先挑戰一下這群人呢?
或者我反問,要你用一年收入少一半來支持新政治,你願意嗎?
這些提問都是我這兩三年讀社會學領域的書讀到的,社會主義的人一直想修正、補足、抑制資本社會的問題及矛盾——當然包括現行民主制度。
書上的知識及理論是在我跑去找鄭運鵬、蕭美琴、陳柏惟、賴品妤、林昶佐、洪慈庸、王定宇、蘇治芬、黃秀芳、洪宗熠、陳秀寶、許智傑、黃世杰、莊競程、吳怡農、鄭朝方、林靜儀、尤美女以及蘇貞昌與蔡英文時才看到了區域及中央得面對的現實面,就如社會學家的研究一摸一樣。
我發現自己一夜長大。
我第一次遇到蘇貞昌及蔡英文時,他們跟我謝謝好幾次——為民進黨站出來發聲。
當下我覺得自己好歹勢(pháinn-sè)。
這些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及幕僚團隊沒有一個人,因為我過去的批評及不信任民進黨就拒絕跟我溝通。
這也是民進黨從1124選舉大敗後,發現傻傻做不夠還得好好說。
投民進黨不需要什麼高尚的理由,這一次只要能打爆国共合作,我三張票一定投好投滿 民主進步黨 。
週六就要投票了,家人朋友如果只是單純的國民黨支持者,還請你們試著拉票看看;
如果是韓粉就直接放生吧,唯一拯救韓粉的方式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淘汰。
🌈1/11 你們一定要出來投票,投民進黨台灣保證不會變現在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