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參議院通過第二期5500億美元基建法案,道指及標指再創新高,道指升162點或0.46%,標指升0.10%,惟十年債息升至1.35%,科技股有沽壓,納指跌0.49%。1萬億美元基建方案獲參議院通過,已有議員積極推行最終3.5萬億美元方案,由於民主黨把持的眾議院在9月21日才復會,民主黨表明只讚成3.5萬億美元方案,參議院仍有一個月時進行修訂。
錢未到手,市場先興奮,基建、銀行率先炒上,帶領道指創新高。但大量基建工程會拉升起商品價格,通脹問題未解決,十年債息升至1.35%,債息上升加重科技股發債成本,納指借勢回落。美股升至高位反覆,資金在週期性股份及成長股之間輪動。炒完業績又炒埋基建法案,短期美股欠缺新消息,高盛及瑞信調升了美股盈利預測,但大摩卻認為美股需提高戒心,她認為醫療保健、大宗商品或是金融業影響較細,相反工業股及科技類會受成本上升影響,尤其是擔憂提升公司稅會嚴重打擊企業盈利。
二、三線股偏靜,醫療股急升後回氣,Tesla 7月中國銷售環比大跌7成,股價亦輕微偏軟,Tesla升破700美元後營造平台中,只要不失守675突破點,走勢尚未破壞,至於電動車3寶跟隨Tesla偏軟。
上證重返3500,兩市成交重上13441億元,多次提及A股有錢有盈利,問題不大,即使阿爺近期監管多了,但未改外資信心,透過北向資金仍是以買入為主,週二再買入51億元,月初至今合共淨流入438億元,已超過7月總流入796億的一半,看來8月外資有加速流入趨勢。不過美匯升至93.1,小心升穿93.5後,美元轉強會不利於新興市場,屆時資金流會否逆轉,仍是未知之數。
回說港股,早前提到恒指仍處於反彈浪中,由於成交不足,頂部在26500至26800 機會較高,除非成交能提升至1800億以上,才有機會上衝27300-27600。雖然大市成交只有1600億,但7月殺倉已消化大部份沽壓,現時市場沽壓不大,只要有新買盤流入,便很容易便消化沽壓挾上,留意北水近日已重新流入。
恒指上星期主要是回試25600支持,獲得支持後挾穿26200升至26500,今週主要是回試26000支持,噚日再升至26500,又到了關鍵位。跟上週一樣,恒指再呈現一底高於一浪走勢,只不過上次頂部是26200,挾穿就升至26500,今次是26500,挾穿便可見26800,也是第一階段反彈目標頂部。
噚日提到騰訊(700)、美團(3690)過去數日出現平台,算是低位收集,兩股在7月壞消息盡出,基本上要沽貨一早便沽了,此刻沽壓細只看是否有資金流入,近日有大V帶隊抄底,結果北水由沽變買,資金流出現改變,這類股份最好不要升勢過急,若低位大戶無儲足貨,後市仍然難言大升。
大市回升,兩隻權重股造好,立即帶動市場氣氛,今日要睇是否有後繼資金追貨,近期大市升至26500,高追資金意欲不高,很多個股都是升一日跌幾日,整體氣氛只是一般,且看今日能否改變。
9月蘋果會有新產品發佈會,手機設備股可多留意,比亞迪電力(285)高位回吐多時,於40元已見橫行收集,可以留意。另外瑞聲(2018)也是差不多,留意會否有一轉升浪。
希望大家多一點👍及多share支持一下🙏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圖太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
新北水電工程行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7%到70%,桃園人辦到了!
從去年開始,久旱不雨,水情吃緊。到了今年5月,#石門水庫 蓄水率甚至只剩7%,是有史以來第二低,幾乎要分區供水或定點供水,將會嚴重影響大家的生活用水。面對歷史上數一數二困難的,市府從去年9月開始,提早啟動抗旱整備,開源節流全市水源,避免市民朋友面臨無水可用的狀況。到了今年6月,終於供水無虞,感謝大家的努力,我們順利完成任務了!
市府去年啟動抗旱工作近9個月,超前部署整備措施,這段期間水情燈號曾經從「綠」變「黃」再轉「橙」,警示也從提醒到減壓供水,再到減量供水,今年6月30日水情燈號轉為提醒綠燈。我想,抗旱是中央與地方努力合作的可貴經驗,包括北水南調、加強開源節流等,再加上6月梅雨鋒面降雨挹注石門水庫,才能讓桃園順利度過缺水危機。
水是桃園的生命線,民生、產業都需要水,市府抗旱超前部屬,2020年9月16日桃園水情轉為提醒綠燈,就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監控水情,經濟部10月14日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並調整水情燈號為黃燈,隔日我們也成立「#桃園市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即將展開節省水資源大作戰。
抗旱要面對問題、找到方法,桃園邀請中央單位參與市府抗旱應變會議,一起研擬抗旱對策,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已召開34次,包括水源全力調度、抗旱整備、農業節水,及產業節水措施等,提早整備可調配用水,減輕對桃園的衝擊。
我們配合中央政策,包括2020年第二期作及2021第一期桃竹苗地區1.9萬公頃停灌,並實施停灌補償措施;桃園第三灌區一期作今年2月21日開始供灌,市府協助在新街溪、老街溪設置抽水機抽水到桃園大圳,可以減少石門水庫水耗。
水也是國家的重要資源,「#北水南調」讓水源調度更有彈性,也提升桃園的供水能力,大漢溪畔 #頂山腳加壓站 是樞紐工程,每天可以從大漢溪調水40萬噸到桃園大湳水廠;#板新二期 讓翡翠水庫主要供應新北板新地區用水,每日最大達81.6萬噸水,板新給水廠回供桃園每日最大51萬噸水,可以減少石門水庫供水量;桃園再透過 #桃竹備援管線 送水22.5萬噸到新竹,讓北部地區水資源可以共享。
市府開源水源,多元利用埤塘、河川、地下水、放流水等,包括將埤塘及地下水抽水返送淨水廠、桃三灌區支援6台抽水機每日抽水6.91萬噸、7座水資源中心放流水每日供水7.8萬噸,提供民生及產業次級用水,核發 #全國首件自行取用放流水同意書,鼓勵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每天開源出水量約70萬噸,占石門水庫出水量1/2,可以延緩蓄水量下滑。
桃園配合中央和災應變指揮中心政策,產業節水須達7%以上,我們加強節水措施,每日用水量1,000以上的廠商專案輔導24家、節水宣導130家,並鼓勵使用水資源中心放流水。另外,透過有線電視、社群媒體發布節水資訊,校園舉辦節水5%以上的抽獎活動,以及垃圾車廣播呼籲大家一起珍惜水資源,達到民生及產業節水率6%,總節水量1,223萬噸,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省水的成果。
進入水情紅燈分區供水前,桃園提早完成整備可使用的水源,包括24口民生備用水井、增購199個水塔、681處取水點、98輛水車、5706箱礦泉水,並盤點民間水井5,202口、學校水井78口並採樣水質,增加民生可用水資源,我們必須提早演練下階段限水前的準備工作,不能讓用水成為市民朋友生活最大的煩惱。
中央地方齊心合作抗旱,謝謝經濟部、水利署、農糧署、台水公司及工業局、市府等各單位同仁,每週參與會議研擬抗旱政策;另外,感謝陸軍第六軍團五三工兵群從3月19日動員整備清淤、加強陸挖共計73天,石門水庫清淤量達成20萬立方公尺的目標,增加水庫儲水量,目前蓄水量超過70%,比去年同期更多。
去年下半年石門水庫蓄水量維持在4成以上,今年2月到5月降雨偏少,水量降到個位數,我們請桃園游泳池、三溫暖、洗車業者等配合節水,謝謝大家落實政策。桃園水情目前為提醒綠燈,我相信,這些抗旱應變措施都是重要的經驗,也可以成為其他縣市參考的範例,也期盼大家養成節省用水的好習慣,一起珍惜水資源。
新北水電工程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1991年6月26日由李四端主播的台視新聞片段,當時的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任立渝受訪表示:遲來的梅雨使得臺灣從乾旱轉變為豪雨成災。
下面是刊登於1991年6月25日《聯合報》第2版的一篇社論,30年之後來看,依舊受用。
政府必須建立迅速有效的災害防治系統
【本報訊】前一陣子由於久不下雨,乾旱現象叢生,造成農田休耕、斷水斷電之威脅,也引起相關政策的爭論。所幸,近日來的豪雨,解除了令人憂心的旱象,大部分農地開始恢復耕作,各地水庫在豪雨挹注之下,水位節節回升,甚至部分水庫開始有洩洪之必要。在如此豐沛雨量之下,理當再無缺水斷電之虞。
然而,乾旱造成的問題剛獲解決,豪雨造成的問題卻方興未艾。由於連日大雨傾盆,各大都會市區普遍積水嚴重,造成民眾生活不便,原本擁擠的交通更加阻塞;各地坍方災情擴大,公路鐵路交通皆受影響;部分蔬菜因豪雨受損,價格開始上漲,目前的漲幅大約一至二成左右;都市周邊山坡地濫墾和泥土堆積,也開始對鄰近地區造成災害;甚至還發生了像積水流入南港加壓站配水池,台北自來水處緊急換水,造成六萬民眾斷水四十小時的情形,對於「下雨何虞缺水」的常識,實為一大諷刺。
由此可見,台灣是個自然生態十分敏感的地區,無論乾旱、水災、颱風、地震,立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目前對於環境汙染,有環保單位專司其責;但對於自然災害,政府非但沒有整體應變的制度設計,而且缺乏一套系統性的處理,既無妥當的監視或預警制度,又無系統的協調和救災辦法,一旦自然災害發生,萬種問題齊發,人民只能承受其後果。
自然災害的應變與處理,關涉民生至鉅,中國歷代政府皆視為優先要務,就現代社會而言口,災害防治更不容忽視。政府在處理種種政治、社會、經濟問題之外,自然災害的處理最能顯示政府施政的效率,以及其做為人民公僕的心意。然而,災害的處理與平日的建設息息相關,苟能未雨綢繆,自然不虞臨災失措。目前由於平時建設的疏失,造成災害時人民的損失或不便者,例如:
一、市區排水設備普遍不良:目前各都會的排水設施多屬因陋就簡,有些則是設計或施工不良,實無法面對現代都市的需要,縱然在平時可以勉強應付,卻完全無法面對連日大雨的情況,以致四處積水,無論對交通、衛生,皆有嚴重的影響。
二、公共工程防災裝置不足:以致施工中對市區排水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對原先就已簡陋的排水設備而言可謂雪上加霜,以致造成種種漏水、積水、淤泥現象,甚至形成其他的公共危險。
三、山坡地濫墾水土保持不良:就以北市周邊山坡為擴建國民住宅進行的開發為例,往往缺乏周密性、長久性的水土保持規畫,加上工程中泥土堆積,經由連日豪雨沖刷,造成附近地區汙泥滿地,黃浪滾滾的情形,百姓未獲其利,先蒙其害。
四、水源水質保護管理不良:既無法阻止水源區附近各種人為汙染源的製造,而且在管理上亦有種種弊端,以致前一陣子乾旱嚴重,隱藏的問題立即暴露出來,最近消基會環境委員會剛發表的「對大台北水源水質保護的檢討與建議」就指陳其中多重嚴重問題,甚至警告:水的問題若不及早解決,恐會演成政治風暴,姑且不論問題有否如此嚴重,仍值得密切加以注意。
除了上述平時建設與災害處理配合之問題以外,面對自然災害之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希望政府能周密地規劃一套系統的監視與預警制度,而不要到了發生嚴重後果,才來救災或任百姓承受後果。為此,對於有關山區、河川、道路、建築、水源、排水系統……等等的安全指標,以及各種自然災害之預警制度,皆應詳加建立,隨時反應,隨時監視,並建立防治網路,適時加以處理。
最後,我們希望政府能針對自然災害之應變與處理,以及平時建設與災害防治之配合問題,建立一套迅速有效的指揮協調系統,不要再像目前各自為政,顧此失彼。尤其中央與地方應針對此一極為重要的問題,建立周密的「指揮-回報」系統,使能做全面性的因應,而不致像目前一般,有些問題獲得太多關注,有些則乏人問津。畢竟,災害的防治與處理涉及全體百姓的民生日用,各級政府皆是責無旁貸的。
新北水電工程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