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投稿】下星期主題為「#日日是好日」,歡迎讀者分享4張或以上相片,輔以簡短文字。Inbox來稿請註明題目、撰文與攝影,9月19日截稿。獲採用投稿將於禮拜一或三,在明周文化社交平台發佈。
• — — • • — —•
【#大城小事】在這大城市,我們每天都在過小日子。
歲月變遷 、日新月異,仍無法阻擋步伐,微小地逐步走出寛廣道路;簡單與絢爛同在,繁榮和簡樸共存 ,城市的每幀風景紀錄著每人的努力和堅持。
就算在別的城,我們不過希望過著這樣的小日子。
撰文:Jen
攝影:Potter
#小日子 #大城市 #城市 #歲月 #歲月靜好 #步履不停 #堅持到底 #努力 #徵文 #徵相 #香港風景 #香港攝影 #風景攝影 #我就是我
新月文化投稿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念念不忘】明周文化編輯部期望與讀者交換日常生活大小事情,願各位對於世界的觀察與想像,都像音浪疊加,可以傳播四方,喚起共鳴。
下星期主題為「舖頭貓」,歡迎讀者以約500字短文、附上照片,直接Facebook inbox我們。來稿請註明題目、撰文與攝影,7月19日截稿。獲採用投稿將於每個禮拜一,在本Facebook專頁發佈。
• — — • • — —•
【#好天氣】早陣子在家工作,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放任自己蒙頭大睡之餘,開始了收藏在願望清單良久的觀影計劃,依循IMDb全球經典電影排行榜,一部接一部看下去。情有獨鍾的反覆重溫,像白天與夜裏的風走向不同,人亦會隨年月釀出不一樣的心思。所以活得愈久,故事及感觸愈多。
偶爾眺望對街鳳凰木,發覺枝上鳴禽變了種類、換了聲音,日子已從春到夏。靈氣十足的野火花,飽滿熱情,竟把湛藍天熏紅得不可收拾。毫無緣由,看見那一脈迭起的濃艷,就想到《魔女宅急便》裏琪琪的家書:「雖然也有難過的時候,可是,我真的好喜歡這座城市。」
蝸居生活着實短暫,到重返朝九晚五的規律勞工模式,漫漫車程間,我一直想:浮城被外界的沙礫狂風揉成支離破碎的一片狼藉,真還值得留戀?每當天藍藍地流入視野,我就知道值得。我城的天空,以往總落入一種雨洗的漉濕,灰色調冷淡疏離,恍似低着頭、步履匆匆的人們。魂魄被爆炸資訊誘拐,大家又有多久,有多久沒抬頭望天?
幸與不幸常常並存,疫情下人人蒙上嘴臉,天空卻暈染開絢爛的青藍色系。依稀聽見空中單薄的冰霜一點點龜裂,顯露出我們對這城的真心,深愛在蔚藍裏熱烈生長。輕雲如織,夏花吸收陽光的養分後徐徐盛放,節果決明、樹頭菜、雞蛋花、黃金雨,躲在它們層層疊疊深深淺淺的樹下乘涼,好不暢快。驟雨驟晴無法預測,維港上出現連續兩天的雙彩虹,聽說彩虹不過就是光,只要心還透明,便能折射希望。而我許下的願望,盡給了香港。亦難忘夏至的日偏食,樹影婆娑成微笑新月,壞心情也跟着好起來。
西西早在《浮城誌異》寓言:「在浮城生活,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要靠意志和信心。」城中人都在熱議,今個盛夏熱歸熱,尤有好花好樹好天氣好景致。世界紛亂,只有頭頂永遠不會背棄良善的藍天,才能心存盼望。
撰文、攝影:Suki Yuen
#投稿 #徵文 #徵相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生活 #日常 #太陽 #藍天 #夏 #花 #彩虹 #我就是我
• — — •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新月文化投稿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ackstories】「記一家傳奇書店的最終章」
本節目為2019年8月(NEWSROOM TOKYO)播放。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backstories/649/…
(此投稿為內容增加後之文章)
引子:在逾50年的歲月裡,坐落於東京的繁華街—代代木的東豐書店是無數熱愛中文出版物的日本學者趨之若鶩的天堂。若你第一次到訪這裡,多半會因它龐大雜亂的藏書量跌破眼鏡。但這裡隱匿著許許多多別處再也找不到的珍奇書目。所以當它於2019年夏天落下帷幕時,不禁令眾人扼腕嘆息。
一:藏匿於破敗深處的魔窟
東豐書店位在修建於1964年的代代木會館3樓。直到2019年夏天關門為止,一直由90歲高齡的老闆簡木桂獨自經營。 這裡可以找到天文、地理、中醫、哲學、美術、建築、文學、歷史、政治...... 所有你能想到的中港臺書目--但沒有什麼太親切的客戶服務。 簡先生的毒舌是出了名的。
這裡的書,是簡先生親自從臺北、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花費50年收集而來,總量達約15萬冊。 有些書擺在那裡幾十年,直到中國本土已經絕版,便有愛書人不遠千里飛來求書。 簡先生雖毒舌,卻常常能一眼識破不懂書卻因投機而買書的人。 對真正的讀書人,他總是會不吝嗇分享藏在書叢深處的好貨。
因為太狹窄的空間裡從地面到天花板都擠滿了書,通道只留下了身材中等以下的人可以側身勉強通過的距離。 身材過胖的客人一不小心便會引發幾百冊的雪崩。 而簡先生總是會嚴詞拒絕想要幫忙整理書架的援手。 許多客人不解,其實,親手整理雪崩現場,是為了讓記錄在簡先生腦海中的書目地圖不被打亂。
二:魔窟不是一日建成的
簡木桂先生於1929年出生於日本佔領下的臺灣。 他考入大學前曾在傳統私塾接受教育,他說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是在那時形成的。
1958年,他為了到東京大學求學來到日本。 8年後,在即將完成法律博士學位時,他發現在蓬勃發展的東京經營中文書店、創造一個讓日新月異的日本和傳統中華文化相碰撞的理想鄉才是自己畢生的追求。
簡先生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求學時師從商務印書館的奠基人—出版界風雲人物王雲五先生。 借助在校及在臺北就職期間累積的人脈,他最開始主要從臺北引進圖書。 但對學術自由抱有信仰的簡先生,很快便赴香港物色各種出版物。 中國改革開放後,簡先生毅然加入日本國籍,每一年多次出入北京、上海等地,拜訪大小出版社甚至是古書店。 年復一年,慢慢形成了一個集中文出版精華的魔窟,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豐書店。
三:東豐書店的最終章
由於年久失修,東豐書店所在的舊樓除了簡先生之外沒有別的店鋪。 長期被漏雨的空樓折磨,簡先生的堅持也到了極限,他將自己的鋪面賣給了開發商。 2019年8月起,重建的工程正式決定,東豐書店必須在6月底結束營業。 搬不走的書,都會被當成垃圾處理。
因年邁,簡先生無法再搬家並繼續經營,而後繼無人的書店裡剩下的15萬冊書籍該如何處理,憑簡先生一己之力實在一籌莫展。
他曾試圖聯絡有交情的圖書館或大學教授,但在實體書出版市場逐漸落寞的今天,沒有什麼機構可以一次性接納如此多的藏書。
為了不讓中華文化的瑰寶毀於一旦,簡先生的日本客人們在社交網路上發起了呼喚,詢問有沒有可以繼承書店的人物。
在東京神田經營售賣古籍、字畫等的書店老闆吳忠銘先生,決定接手東豐書店。他用了整整6天,動員七十多人次從早到晚作業,搬出了近2/3的書籍。吳忠銘先生出生在瀋陽,母親是日本人,90年代全家搬到了日本。 受父親影響,吳先生愛上了古書,現在已是東京乃至日本古書業界裡舉足輕重的人物。 但吳先生表示,東豐書店的書,有幾乎一半以上,他從沒見過,這番話更加印證了書店的珍貴。 還好,包括吳先生最後沒能搬走的1/3,都在房間被拆以前的最後一刻,被熱心的客人全部拯救了出來。
所有的藏書大概都有了好歸宿,簡先生真的很開心。 他相信,即使在科技革命席捲世界的21世紀,傳統出版物仍然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發展和理解互信有重要的意義,但願就算東豐書店不在了,這份珍惜傳統的精神也可以被更多人傳承下去。
NHK World Producer
姚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