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三...
新竹人等了三十年的路,不管你是出生在新竹,或者是像我一樣,高中畢業才來新竹念書、工作、結婚、生子的「新竹人」,都該為了這條路終於要開通,而深深感到驕傲。
令人驕傲的是,在法令高度保障私人產權,尤其大埔事件過後,雖然是完全不同內涵的事件,但民間對於徵收、拆遷、協議價構等等,高度不信任的民情之中,拆遷戶及市府仍然能夠互相體諒,每一場公聽會、說明會,每一次的接觸,都能理性冷靜本於事務討論,除了社會,包含雙方對於公道三開通已有及高度共識之外,如何讓住戶「感受誠意」、「感受決心』,是重點中的重點。
過程中不可能沒有紛擾,三十年前為了這條路,許多拆遷戶長輩們還曾經到市府前丟過雞蛋抗議,議員選舉期間,一直到擔任議員之後,我也曾經站在路邊,拆遷戶的門前聽訓過。
民意代表的角色其實有點尷尬,我心裡深知市府逐戶溝通所投入的人員時間精力甚鉅、也知道各項法規修改調整協議價構及拆遷補償費用,已經高過全台其他縣市的各項案件,也不可能無上限。
另一方面,住在南勢眨眼數年,拆遷戶許多都是熟識多年的街坊鄰居,對於「家園」面對迫遷,總是無奈。特別是在忍受近三十年,不敢裝潢、能不維修就撐著、手頭緊迫卻沒辦法用房子抵押貸款等種種窘境,家不像家,每天只有擔心害怕,當然希望補償儘量優待,這是人性使然。
「感受誠意」!
與 林智堅 市長多次針對公道三拆遷補償及安置作業交換心得,市長的結論常常都是:「盡市府所能滿足拆遷戶期待」。依我對他個性中嚴謹程度的認識,他只是太清楚自己的身份並不適合,不然或許也早就講出:「只要錢能解決的,都是小事」這樣的話。這樣的立場,自然能讓拆遷戶感受誠意。
「感受決心」!
歷經三十年,八任市長,每一屆新市長上任,拆遷戶們都要猜測一次市府的立場:「這條路究竟是要開?還是不開?」有別於此,林市府想盡辦法要讓拆遷戶感受公道三開通的重要性及市府的堅決,所以有同仁挨家挨戶拜訪,也才有內政部全國首次都市計畫變更案的聽證會登場。
時至今日,最後一戶也同意讓市府拆除,一路走來,一方面除了感概確實如大家時常笑談,民主社會意見多元,公共建設進展相對困難。一方面更讓人感激,民主社會對於多元意見的「包容」,尊重少數的溝通過程,這得來不易的共識凝聚,才是人類文明世界中最珍貴的果實。
往前走一點,安置基地拆遷戶們的住宅,新家園的重建工程,也陸陸續續完工,前兩天剛好跟市長臉書中提到, 柯建銘 總召服務處楊主任的鄰居,鄭先生聊到,房子快蓋好了,到時入厝,再一起來吃湯圓。
聽到這樣的邀約,其實心中是充滿感激,眼框也微濕了。覺得自己可以住在這裡,見證這麼一件超級高民主素養的事件完成,讓人打從心裡感覺驕傲。
新竹公道三開通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作為政治人物工作繁忙之虞也要思考台灣的願景
感謝 青平台 鄭麗君董事長、 壯闊台灣 吳怡農董事的邀請,讓我和許多年輕、有願景、有熱情的政治工作者,討論台灣民主化的發展。就像是 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開場時所說「作為政治人物,每天工作繁忙之餘,不要忘了思考台灣的願景。」我也從新竹市城市治理的經驗出發,和龔明鑫主委、鄭麗君董事長、林佳和副教授、 林飛帆副秘書長分享新竹模式,如何改變、深化台灣民主,守護台灣最珍貴的自由價值。
這幾年台灣面對敵對勢力混合戰入侵,透過網路攻擊、假消息、錯誤資訊的傳播,要分裂、分化台灣人的團結,如同美國在臺協會酈英傑處長說「這一切的目的都是在瓦解台灣的民主。」如何重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賴,讓民主自由的台灣能永續發展,這是我們都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過去台灣地方政治長期習慣於「侍從主義」,執政者花費許多的時間關注少數利益團體的需求,對於解決普遍市民需要的市政問題關注度不足;回想起我剛上任的時候,也有許多人對我回歸市民的做法,有許多的意見與提醒,但我始終認為打造優質的公共建設,傾聽市民的需要的「市民主義」,才是擔任市長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這幾年我花費許多的時間與心力規劃城市願景,也常態性舉辦市政說明會,到廟口、街頭巷尾跟市民朋友報告市政工作,傾聽市民朋友最真實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政府和市民的連結與信賴。像「公道三」計畫道路的開通,其實從30年前就已經開始規劃,過去的新竹市政府面對反對與爭議,就擱置下來,一晃眼就過了30年。但我透過一場場的說明會,請同仁一戶一戶面對面拜訪了解真實的需要,也和同仁開會不斷找尋適切的補償機制,並購買安置基地讓居民安心的重建家園,透過這一步一腳印的實踐,花費大量的時間傾聽與討論,公道三終於走到工程進行式,要打通新竹市外環道路的斷點。
新竹市立田徑場的改造,也是這樣逐步溝通與協調的過程,過去田徑場四周聳立著圍牆,市民朋友要進入使用非常不容易,如何協調內部許多團體的使用空間,讓市民可以親近並使用,協調和規劃上我們用盡心力。當我們規劃要拆除田徑場外牆時,遭遇許多團體的反對,而我們透過臉書直播詳細的向市民說明原因跟改造的願景,試著爭取民眾的支持與了解,也終於在一次次的溝通中,打破過去盤根錯節的地方生態,將田徑場改造完成。現在田徑場上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市民朋友在這邊慢跑、健走,成為了屬於市民的田徑場。
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始終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台灣民主永續發展的關鍵是「人」,需要更多人脫下外套、捲起袖子、走進廚房;透過選舉的洗禮,爭取得到人民的支持,實踐自我的理想,守護台灣的民主,深化台灣的民主,也找回人民對政府的信賴。相信會有更多年輕、有願景、有熱情的政治工作者會接棒,繼續為台灣、為新竹打拼。
#從穿著可以看出世代差異
#有無領帶
新竹公道三開通 在 陳建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高品質的路平,是政府應提供的基本服務」,也因此無論是在市府任職或擔任議員,我們對於路平的要求沒有一天鬆懈過!
2004年8月,行政院國家資訊通訊發展推動小組(NICI)提出「行動台灣計畫(M-Taiwan)」,計畫編列高達300億預算,其中超過200億用於全台各縣市光纖骨幹網路佈建,全台頓時風吹草偃、雷厲風行,數年之間,確實也大幅度提升台灣WiMAX網路服務行動上網人數(Nokia手機上網看股票的那個年代)。
許多埋在柏油路,距離路面不到5公分的PVC空管,包著光纖電纜,就這樣躺在新竹市的許多幹道上。南大路也是,回顧中的中央路稅務大樓前路段也是,脆弱的PVC管禁不起車輛經過不斷輾壓,碎裂時,頂層柏油路面也隨之塌陷,造成路面凹洞不平。
為什麼埋這麼淺?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時間,二是沒有空間。新竹市是科技首都,配合M台灣計畫佈建寬頻光纖刻不容緩,急就章造成的路不平,即便路平推動,整條路面刨除重鋪,過不多久,仍是坑坑洞洞,南大路兩旁的住戶還有每天通勤必須經過南大路的用路人很哀怨,為什麼必須忍受跳動路面?
這造成當時在市府服務,負責路平工作的我相當大的壓力,剛鋪好的路面又崩塌,各方向的責難正對我而來,我只能大半夜親自到現場,才有辦法真正開始了解這一切。這無疑是歷史共業,解決的方案雖不難理解,把整條路掀開來,重新整理路面下的水管、電纜、瓦斯管、雨水箱涵、污水管、寬頻光纖、油管等,或者透過潛盾工程開挖隧道,將管深埋,只是昂貴的花費以及交通的影響之鉅,卻令人難以接受。
公道三新闢工程規劃時,就涵蓋了管線埋設後續維護的思考,未來公道三開通時,新竹市區管轄道路的第一個共同管道系統也將隨之完成,到時候不論是水管破裂、瓦斯外洩、跳電短路,或者路旁住戶新居落成接水接電接瓦斯接網路,進行管線維護或新增作業時,不必再破壞路面。
沒有人喜歡挖路,對管線單位來說,挖路是成本的損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水管破管搶修,就算是強烈冷氣團的寒冷天氣,水公司的承包工程人員也得泡在冰水中完成作業;對市政府來說,白天挖路被嫌礙路,晚上挖路被嫌吵,光噪音、交通阻塞1999陳情電話就接到手軟;我也不喜歡挖路,因為就算兒子發燒,我還是得出門,到現場監工。
我們都對路平有高度期待,所以就算感覺囉嗦,我也要向大家說明以上內容,也期望大家深入了解。這也是為何每次在網路社群看到「挖越多,賺越多」等言論云云,我都會白眼翻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