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補班日的周六上午,我陪同邱顯智委員出席在新竹縣政府召開的 竹竹苗合併升格為第七都(直轄市)研商會議,作為一個苗栗的居民,我相信有許多人對這個議題都非常關心,這影響的,不單單是未來首長的問題、政治的問題,更與在這裡生活的每一個居民息息相關。
在前幾天,看到新竹市林智堅市長在媒體上拋出新竹縣市合併的議題;過了幾天,又提及苗栗大部分屬於台中生活圈,僅竹南頭份屬於新竹生活圈。關於這件事情,我認為有幾個部分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贊成合併,納入苗栗,反對倉促決定。
📌一個苗栗子弟,怎麼看待新竹人談論合併升格:
作為自小在苗栗長大,生活在這裡40年的苗栗人,其實我是感到相當難過的。過去,苗栗就一直是被忽略的一塊,相較比鄰的兩個縣市,獲得的資源相對缺乏。
我想問的是,在討論合併、升格時,關乎整體區域規劃的問題,應該要以從區域內每一個居民主體性角度出發,為這裡的人找回光榮與認同感。
📌忽略苗栗、倉促行事的合併升格討論,就是純粹的因人設事、政治考量:
1.從 #歷史來看,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新竹州(縣)就包含今日的桃竹竹苗。
2.從 #區域的發展軌跡來看,竹竹苗早就已經是浪漫台3線的客家文化中樞,而從客家人口再深入來看,新竹市客家人佔境內總人口的三成,但是新竹縣客家人佔縣內總人口七成,苗栗縣客家人口佔了縣內總人口六成。縣市合併時,族群因素是極為重要的考量點,需要妥善因應。從族群因素來看,竹竹苗本來就是客家區域,談新竹縣市合併忽略了苗栗,這是什麼道理?
3.從 #產業面的發展切入,所謂「北台灣科技廊道」的心臟地帶,就是以新竹市、竹北、竹南、頭份為中心的產業聚落,我們可以看到,每天頭份竹南一帶高速公路往竹科方向的塞車,難道都是塞假的?在台灣現在少子化的環境底下,頭份國中、照南國中學生爆滿,難道不也是科學園區的移入人口效應?竹竹苗周邊的鄉鎮早就形成了就業、就學、休閒娛樂的共同生活圈。
4.如果僅簡要用苗栗是台中生活圈來回應這個問題,這顯然是不理解歷史、不理解苗栗的發言。
5.更重要的是,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積極訂出合理的規劃時程,爬梳應該處理的議題、應該要面對的問題,才是負責任的做法,合併升格的議題,考量民主正當性與民意更替的制度設計,我認為,經由上而下的綿密溝通,經過整體盤點行政區劃、財政劃分、地方自治的相關法規,經過跨黨派、跨地方政府的完善溝通,來討論現實可行、有利於地方的合併升格方案,在2026年前做好準備,在2026年正式上路。
6.2010年國民黨主導的合併升格,倉促上路,後患無窮,希望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不要重蹈覆轍。
📌如果新竹縣市合併升格,那苗栗會變成什麼樣子
1.南台中、北新竹的磁吸效應,將進一步裂解苗栗縣,(我擔心的是)南苗、北苗的區域發展不均將更為嚴重,屆時苗栗縣名存實亡,成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最大的犧牲品。
2.一但新竹縣市單獨合併升格,苗栗會變成「台北到台中」之間唯一的非直轄市,嚴重壓縮苗栗的資源和空間,現在已經相當艱困的財政將會雪上加霜。
3.例如,迫在眼前的,就是有關大眾交通運輸的整體規劃,苗栗會不會被排除在外?或是竹竹苗整體公車路網、偏鄉交通問題改善計畫......等等。苗栗會不會因為資源、發聲管道的不足,最後變成被放棄的一塊地方。
📌在這裡,我想藉由這個機會跟苗栗縣徐耀昌縣長、鍾東錦議長、陳超明立委、徐世榮立委喊話
1.很多鄉親提到,苗栗合併後會不會邊緣化,我要強調,這不是一個絕對的結果,重點在於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財政劃分法怎麼修、鄉鎮市區自治制度要不要調整。對我來說,現在這個時刻,大家應該要放下政黨之間的成見,從苗栗的地方發展角度來認真思考,我們到底希望為我們的孩子留下怎樣的苗栗?
2.在這邊,希望大家能跟我一樣,一起告訴中央,這是整體區域發展的問題,特別是,如果苗栗錯失了這一次會,連被納入討論的機會都沒有,那麼,何時才能夠下一次討論的契機!如果真的是為了人民好,不應該只有新竹縣市合併,而是竹竹苗一起合併升格,並且,能夠去關注到可能發生的議題。
這是苗栗發展的重要關卡,是繼續走向邊緣,還是重啟生機,需要大家放下成見,為苗栗來找一條活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0的網紅吳旭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4次定期會總質詢(二) 十大交通建設,到底行不行? 在過去一段時間,楊縣長強力推動新竹交通建設,也同時辦了一場十大交通建設的論壇。基本上,是肯定楊縣長針對未來交通建設所努力的方向。 但仔細研究內容,實際上很多都「將要」做「可行性評估」,或是「爭取經費」的階段,能最快完成的也要等三、四年之後?!...
新竹縣政府公車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合併高效率,升格多經費,縣民、市民一起拚!】
從我當選代表至今,不少竹北民眾常跟我提到新竹市,或許是被新竹市高效率建設吸引?以人為本的都市設計?還是不同於以往的城市美學?甚至覺得林智堅市長好帥(蛤?)各種層面都有,但總言之都離不開「是否能跟新竹市合併?」這話題。
在討論這議題前,我們先定義「現況與目標」,因為不同目標、層面來切入討論,就會導出不同結果,我們必須清楚政策的「利與弊」是伴隨一起,沒有「這個好吃我夾,這個難吃我不碰」的自助餐模式,不管選擇任何公共政策來實施;或運行某種體制,都有可能變為「解決A問題,產生B問題」(共產主義也是很理想、極權專制效率也超棒,但後續問題大家非常清楚)
所以釐清現況問題、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帶來的副作用的是否能接受?以下方不同切入點為例,會延伸出各種好與壞,甚至上升到修法、修憲來釐清「中華民國憲法」不合時宜的諸多窘境。
#偏鄉荒漠化?
#國民黨必須倒?
#草根民主優先?
#不利素人參政?
#瓦解政治派系?
#行政效率至上?
#鄉鎮市黑金問題?
#行政層級疊層架屋?
#鄉鎮市人員擴編問題?
#國民兩黨的共業遊戲?
#鄉鎮市長與縣長政治角力?
#鄉鎮市才能反應地方狀況?
能列出的問題還有很多,這邊單就大部分民眾最在乎的「行政效率」與「建設整合度」、「土地利用性」來討論。(這也與意識形態無關)
#現況問題
民國71年(1982年)因縣市分家,導致不管族群、文化、經濟、歷史脈絡緊密的大新竹一分為兩個獨立行政區,而又因縣市分家後,同一個行政層級,卻有不同治理模式(如鄉鎮市是選舉自治單位,新竹市轄下的區是官派;主要聽命、執行首長意志)
這樣講可能有點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原本一間大公司(舊新竹縣),後來分成兩間大公司(竹縣、竹市),而其中一間大公司(竹縣),底下還有許多獨立運作小公司(鄉鎮市),如沒有分家情況下(舊新竹縣),以往溝通建設直接對底下小公司(鄉鎮市)商討即可,過往的新竹市,因為都在大公司底下(舊新竹縣),還是會相對有效率,就算底下小公司再怎麼不配合,大公司也委屈犧牲(經費),站在「終究造福是公司集團的員工(人民)」的立場上辦事。
現在變成兩間大公司,自然溝通上與盤算上就會有所爭執,因為「你得利我就沒利,你少做我就多做」,加上兩方公司文化差異甚大,本來就沒合作默契跟信任基礎,自然在經費支出、工作內容、後續問題上會有所歧見,甚至大吵一架也都不意外,然主事者不一定會有影響,但倒楣辛苦的是誰呢?就是本該獲得更多福利的兩方員工(人民)。
#以大家有感的公共建設為例
竹市已經有 Ubike 1.0,但因為竹縣(大公司)與竹北市公所(小公司)沒有共識?不想做?效率低落?經費不足?導致竹北市民每年期盼,但都每年落空,而新竹市不知道的民眾,也傻傻跨橋騎過來後,發現沒有歸還站又騎回新竹市,或直接棄置竹北市。
就算新竹縣鐵了心要建置 Ubike,是否要跟新竹市溝通腳踏車道的路線?確定新竹市是否升級 Ubike 2.0(1.0跟2.0系統不相容),甚至新竹市未來還是使用 Ubike 系統?如果上述都沒耐心溝通、互相信任,那未來也很可能變成竹北市民騎共享單車過去後沒地方還,不是騎回竹北市,就是棄置在新竹市。
上面還只是單純的共享單車設置就如此複雜,若再以規模更為龐大的公共運輸「輕軌」為例, 新竹縣是否要做?設站考量有無串連其他公共運輸?(高鐵、台鐵、公車)經費比例能否支應?後續維管費用?以現在新竹市已經完成相關規劃來看,若要等新竹縣這邊完成,那大輕軌計畫勢必要再延宕了。
光這兩個問題,就能回應我說的「行政效率」(溝通成本高)與「建設整合度」真的在分家後,面對跨縣市合作議題,都是各走各的路不歡而散告終。
#新竹市頭痛問題之一
新竹市內依然有部分土地是新竹縣政府所擁有,這也導致新竹市都市規劃時,必須因土地所有權問題,來跟新竹縣這邊商討(溝通成本增加),這站在新竹縣的立場來看,如要給新竹市獲得土地或變更地上物建,當然就是一筆土地買賣(站在竹縣本位來看沒什麼不妥),但新竹市政府就必須考量建設經費、公益性來權衡是否有能力或有必要來出這錢。
像已經搬遷熄燈的新竹市收容所(早期收容中國偷渡客,後期收容逃逸外勞),其實是佔地 5 公頃的公園用地,裡面還包含許多新竹人都不知道的「新竹神社」(繪馬殿、神樂殿、齋館,許多文物也散落於靈隱寺、竹市動物園內),目前最新消息是要規劃成歷史文化園區,但不難猜想竹市與竹縣這方面的合作,肯定要耗費更多溝通、角力,來為自己的市庫、縣庫開源或節流,如沒有共識導致僵局,就無法讓大新竹居民能一覽當年神社的壯觀與風采。
新竹神社不是新竹市的古蹟,是當時「新竹州」居民的共同記憶,從靈隱寺內遺留下的石燈籠上刻字不難發現「新埔」、「橫山」、「樹杞林」(舊竹東地名)等地鄉親曾經來參拜過,甚至連「新竹女中校友會」都有,或許跟自己爺爺奶奶聊聊,說不定也曾經來參拜過,這樣有趣且重要的歷史記憶,真的該重現在世人面前,現在卻因為行政區劃後的問題,可能卡關重重。
#結論
光就「行政效率」、「建設整合度」、「土地利用性」來討論,就能看出不管合併還是升格,大新竹整合迫在眉睫的必要性,但如果加入「政治問題」、「行政區劃通盤檢討」…更多考量進來,那就會是全台灣的問題(總不可能每個一吵,就隨便合併或升格吧?)
這裡我就不多開戰場討論(這要寫個一萬字以上沒問題),就用10字來總結「#合併高效率 #升格多經費」來祝福大新竹未來能有更繁榮的發展,也請各位縣民、市民不要因政治色彩、個人厭惡來敵視彼此。
如果今天能跟另一半、孩子,搭著輕軌去新竹東門城走走,下午搭輕軌來竹北的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晚上再搭輕軌到高鐵於其他縣市旅遊,這樣的風景跟生活,不是一件很美好又快樂的事情嗎?
#我們這代人的努力承擔
#給下一代更好美好環境
新竹縣政府公車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到林智堅市長和新竹縣楊文科縣長,這兩天同時表態支持「大新竹合併升格直轄市」,身為一個出生成長在南香山竹苗邊界的孩子,這些支持合併升格的美麗願景在我跟和我相同出生環境的鄉親耳中聽起來,總是會讓我們忍不住露出尷尬的微笑,這兩天我問起鄉親大新竹合併升格時,他們總會笑著反問:
「這樣錢(預算)會比較多嗎?」、「那我們會分得到嗎(建設會多一點嗎)?」然後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心底有了答案,笑了起來,那笑容不知是對這些動人的政治語言的無感,又或是對生活在「非山非市」地區,早已習慣缺乏改變與建設的自我解嘲。
我不反對大新竹合併升格,甚至我覺得,順著這個議題去處理林智堅市長所說的縣市共同面對的跨域治理問題,包括飲用水水源污染、垃圾處理、交通問題,甚至是颱風假,是很值得的。
但我也要強調,這些因為共同生活圈所產生的跨域治理問題,合併升格不會是唯一解方,無論是縣市間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成立的協調平台,很多污染的問題目前是這樣合作處理而且確實有成效,或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協調縣市共同解決,都可以是解方,而且甚至比起升格直轄市更直接更對症下藥。
如果跨域問題不是合併升格最重要的理由,當然最現實的爭取升格就是預算和人事權問題了,姑且先不論新竹縣市就算合併,人口也還沒達到《地方制度法》的直轄市125萬人人口門檻,行政首長為了獲得更多補助、統籌分配款和人事自主權,想要爭取升格直轄市當然能夠理解。
但是政治的核心關懷從來就不只是獲取更多的預算,更要問的是這些爭來的錢用在哪裡,用在誰身上,新竹縣市如果是一間公司,它的收入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再投資在能繼續為公司賺錢的事業上,但它是收取納稅人稅金的政府,它該做的是盡可能地讓轄區內的每位市民,不分東區、北區、香山區,都能夠獲得水準相近的公共服務,包括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與公共交通,到促進區域發展的建設。政治的核心關懷其實是資源的再分配與照顧每個人。
其實從上一波合併升格至今10年過去,高雄、台中、台南和新北,雖然都得到了更多預算,但這些直轄市中本來的城鄉差距也變得更大,市長選擇優先投入資源建設在人口快速成長的都會區,而原本還有民選鄉鎮長的鄉村地區,改成了官派的區長和區公所,失去了本來還能自主的一點預算,卻未必能換到更符合地方需要的建設,而本來鄉鎮長要回應民意的基層草根民主也被來來去去的官派區長給取代,這樣的聲音其實在我從小成長的香山沒少聽過,因為當年我們香山鄉就是和縣轄市的新竹市合併成為今日的省轄市新竹市。
在邊陲的區域維持一定的公共服務水準,很多時候是需要花更多資源的,無論是留住一位小校的優秀老師,還是維持一條虧損的公車路線,談合併升格的願景很美,但別忘了那些偏鄉或「非山非市」的區域,要讓他們能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需要更多資源。
爭取升格之餘請別忘了我們,因為我們都是新竹市民。
新竹縣政府公車 在 吳旭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4次定期會總質詢(二)
十大交通建設,到底行不行?
在過去一段時間,楊縣長強力推動新竹交通建設,也同時辦了一場十大交通建設的論壇。基本上,是肯定楊縣長針對未來交通建設所努力的方向。
但仔細研究內容,實際上很多都「將要」做「可行性評估」,或是「爭取經費」的階段,能最快完成的也要等三、四年之後?!
但,問題來了!在這些交通建設完成之前,我們新竹縣長期以來的交通問題到底該怎麼解?!
舉例而言,新竹縣五大塞車路口:光明六路-縣政二路、自強南路接經國大橋、文興路、環北路五叉口,在這次十大交通建設的部分,似乎並沒有針對這樣的交通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因此,旭智認為縣政府應該要有具體的解決方案,並請縣政府對此提出說明。
除此之外,旭智再提出:我們新竹縣,除了重視硬體更要重視軟體!硬體的概念就像高速公路,高架橋、縣道等交通建設;而軟體則像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運輸服務,例如公車或是UBIKE等。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十大交通建設,但是我們的公車運輸系統呢?我們的公共自行車UBIKE呢?
以數字來看,用竹北來舉例,增加兩條快捷公車路線預算4千萬、加上公共自行車7千萬,預估只要1.1億!跟十大建設需要花155億相比,相對來說可以成行的機會,以及民眾有感度,卻是高出百倍!
旭智要再次強調:十大交通建設,花費總共超過150億,要4年以上的時間。然而,若只是單純要將公車運輸系統、公共腳踏車系統做的更完善,不需要讓民眾等那麼長的時間,重點是還能讓民眾對於竹北交通建設的進步更加有感覺!為何縣府不做呢?
因此,旭智認為縣政府不能只注重硬體設備而偏廢軟體,未來不僅硬體強,軟體(服務)同時需要更強才對!
相關新聞報導:
🎯設置公共自行車解塞 吳旭智提建言/北視
https://bit.ly/36VP0ME
🎯吳旭智議員建議增設公車路線、Ubike縣府明年評估規劃出爐/縣府新聞
https://bit.ly/3l4j4ec
🎯竹縣議員促設Ubike縣府規畫分析可行性/中時
https://bit.ly/2KoubSj
🎯竹縣大眾運輸不足議員吳旭智建議增設公車路線、Ubike/東台灣新聞網
https://bit.ly/2UVpt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