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9日《中國時報》A14版(張哲生 攝)
天橋魔術師秀出中華商場
28年前的美麗記憶一一甦醒
《60年代台北101 外省移民落腳處》
王寶兒/台北報導
漫畫《天橋上的魔術師》勾起了老台北人對中華商場的回憶。長期研究中華商場、有「懷舊名人」之稱的張哲生,從小於西門町長大,看著中華商場興盛、殞落,心裡無限惋惜,「以前一提到台北,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華商場,它像現在的101大樓一樣,是台北的獨特地標。現在人可能很難想像,曾有8大棟建築矗立在大馬路上,如此空前絕後,未來也不可能再出現了。」
1961年落成、以八德命名的連棟中華商場,擁有上千名的住戶商家,滿足人們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需求,是六○年代最時髦繁華的中心商業區。現年48歲的張哲生表示,商場旁緊鄰著鐵道,在許多中南部的遊客眼中,中華商場耀眼奪目的霓虹燈成了他們對台北的第一印象,霓虹燈也成了台北的象徵。
張哲生表示,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為了安置無落腳處的外省移民,政府協助在西門一帶鐵路邊搭建簡易竹棚,讓移民們得以暫時棲身,但隨著人口遷進,竹棚越來越多,顯得市容雜亂無章。先總統蔣中正一日驅車經過,指示各單位以就地整建的方式興建住商大樓,在短短8個月內即完工,促成了中華商場的誕生。
張哲生提及,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有位會讓小紙人跳舞的魔術師,在中華商場也確實存在這號人物,「我國中、高中放學總往中華商場跑,天橋上有一位販賣道具的商人,稱不上是魔術師,他販賣的紙片就像小說描述的會跳舞,但總看不到操縱的線頭,很多小孩都買了他的道具,我也買了,但就是無法重現一樣的效果。」
著有《飛呀!科學小飛俠》的張哲生,在2013年蒐集多幅中華商場老照片,自製影片《中華商場的興衰》(https://youtu.be/PQORAXavsV0),藉由其建立的臉書粉絲專頁「中華商場」(https://www.facebook.com/ChungHuaMarketBazaar)緬懷過往,「在臉書剛開始興盛時,我搭公車經過商場舊址,因為懷念便設了打卡地點,後來變成粉絲專頁,希望大家能在念舊之餘,擁有往前邁步的力量。」
《魔幻時光 停駐尋常小商家》
許文貞/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短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自2011年出版以來,召喚許多人對1992年已拆除的台北中華商場的回憶,近日更改編為影視劇集和漫畫。吳明益也是商場裡的鞋店之子,在書中從小孩的角度,寫出鞋店、鎖匠、眼鏡行等商家裡的人物故事,更刻畫一位長駐「愛」棟與「信」棟之間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下筆魔幻,帶讀者回望再也無法重現的往日時光。
重返童年記憶 迴響熱烈
吳明益表示,這本小說是在演講和課堂中,一個接一個自然的生成,「寫這些故事很棒的是,你就是回到一個孩子的狀態,不會再用一種後來習得的知識加諸在你身上的眼光去觀看這個世界。」小說也得到許多迴響,「經歷過這段城市記憶的人很多,會各自選擇記憶的片段跟我對話,就連到國外,讀者也會用自己的城市記憶跟小說做對照。」
吳明益表示,20幾歲的時候,他很討厭中華商場,「因為讀了書,開始有菁英、傲慢的心態,覺得商場的人好像沒什麼知識,賣東西也不老實,我原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年紀到30多歲,他才意識到在中華商場成長這段經歷的特殊,「中華商場是個跟眷村、市場完全不同的環境。窮人在那裡承租店面做生意,有南部上來的人,更多的是外省移民,講各種語言都有。」
匯聚各路人馬 生活精采
不只作者試圖召喚過去的人物記憶,在小說中,天橋上的魔術師凝結時光,讓死去的鳥彷彿重生,而做模型的阿卡,也用精緻的微縮模型,想複製真實世界中的中華商場,彷彿過往時間被縮小,凝聚在模型裡。吳明益表示,「人類想要用各種方式留住記憶,模型是其中一種途徑,音樂也是,就像聽到童年的一首歌,空間的記憶立刻就回來,藝術家就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召喚這件事。」
吳明益表示,中華商場的故事,如果要一直寫,其實寫50個都沒問題,但小說家應該要拓荒,找新的題材。他目前正在創作新的長篇小說,描述花蓮和平車站,「在70、80年代,因為產業東移,在那邊開始挖礦,聚集了一群國際工程師,有德國人有日本人,都來到這裡挖洞,這故事是從這裡開始的。加上台灣在二戰末期時,日本人因為怕美軍登陸,在全島挖了很多坑洞,有些已經被踏查出來,但有些還沒有,會跟故事有關。這些其實是歷史,但又有點魔幻。」
《推出漫畫版 領你進奇幻世界》
王寶兒/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廣受讀者喜愛。而這部經典作品也即將由備受金漫獎肯定的兩位漫畫家共同演繹,一位是《用九柑仔店》的原作者阮光民,一位則是以《老爸練習曲》聞名的小莊,兩人均擅於刻劃細膩的情感,將以圖像的方式,重現小說中的著名場景,讓中華商場再現。
新經典文化副主編梁心愉表示,文學迷人之處便在於每人心中所想的故事模樣都不一樣,期待以漫畫形式,讓沒看過《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讀者,也能夠清楚融入故事情節。
《天橋上的魔術師》於2011年出版,在10篇短篇故事中,一位神祕的魔術師穿梭於每個故事,巧妙地變出一個個超現實又魔幻的魔術手法,為中華商場蒙上一層神祕面紗,也在讀者心中,為消逝的中華商場留下不一樣的面貌。漫畫版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預計於明年1月問世,消息一出,也讓書迷相當期待。
梁心愉表示,跨領域的改編的確不易,在閱讀初始文本後,每個人對故事的原貌會有不同的解讀,希望能透過漫畫家的演繹,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迷人處。
梁心愉透露,漫畫化的計畫起源於2015年的譯動國界論壇,「當時討論到,文學作品過往常常改編為影視作品,但漫畫的轉譯也是個可行的方向,便先邀請了阮光民,以其中一篇〈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轉譯為漫畫,評價不錯,才開始完整的計畫。加入了小莊,讓畫風更加豐富。」而《天橋上的魔術師》也將在明年與展覽設計師、互動藝術設計師聯手打造書中的奇幻空間,以漫畫圖像引領讀者進入小說世界。
新經典文化 徵 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年2月9日《中國時報》A14版(張哲生 攝)
天橋魔術師秀出中華商場
28年前的美麗記憶一一甦醒
《60年代台北101 外省移民落腳處》
王寶兒/台北報導
漫畫《天橋上的魔術師》勾起了老台北人對中華商場的回憶。長期研究中華商場、有「懷舊名人」之稱的張哲生,從小於西門町長大,看著中華商場興盛、殞落,心裡無限惋惜,「以前一提到台北,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華商場,它像現在的101大樓一樣,是台北的獨特地標。現在人可能很難想像,曾有8大棟建築矗立在大馬路上,如此空前絕後,未來也不可能再出現了。」
1961年落成、以八德命名的連棟中華商場,擁有上千名的住戶商家,滿足人們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需求,是六○年代最時髦繁華的中心商業區。現年48歲的張哲生表示,商場旁緊鄰著鐵道,在許多中南部的遊客眼中,中華商場耀眼奪目的霓虹燈成了他們對台北的第一印象,霓虹燈也成了台北的象徵。
張哲生表示,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為了安置無落腳處的外省移民,政府協助在西門一帶鐵路邊搭建簡易竹棚,讓移民們得以暫時棲身,但隨著人口遷進,竹棚越來越多,顯得市容雜亂無章。先總統蔣中正一日驅車經過,指示各單位以就地整建的方式興建住商大樓,在短短8個月內即完工,促成了中華商場的誕生。
張哲生提及,小說家吳明益所著《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有位會讓小紙人跳舞的魔術師,在中華商場也確實存在這號人物,「我國中、高中放學總往中華商場跑,天橋上有一位販賣道具的商人,稱不上是魔術師,他販賣的紙片就像小說描述的會跳舞,但總看不到操縱的線頭,很多小孩都買了他的道具,我也買了,但就是無法重現一樣的效果。」
著有《飛呀!科學小飛俠》的張哲生,在2013年蒐集多幅中華商場老照片,自製影片《中華商場的興衰》(https://youtu.be/PQORAXavsV0),藉由其建立的臉書粉絲專頁「中華商場」(https://www.facebook.com/ChungHuaMarketBazaar)緬懷過往,「在臉書剛開始興盛時,我搭公車經過商場舊址,因為懷念便設了打卡地點,後來變成粉絲專頁,希望大家能在念舊之餘,擁有往前邁步的力量。」
《魔幻時光 停駐尋常小商家》
許文貞/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短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自2011年出版以來,召喚許多人對1992年已拆除的台北中華商場的回憶,近日更改編為影視劇集和漫畫。吳明益也是商場裡的鞋店之子,在書中從小孩的角度,寫出鞋店、鎖匠、眼鏡行等商家裡的人物故事,更刻畫一位長駐「愛」棟與「信」棟之間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下筆魔幻,帶讀者回望再也無法重現的往日時光。
重返童年記憶 迴響熱烈
吳明益表示,這本小說是在演講和課堂中,一個接一個自然的生成,「寫這些故事很棒的是,你就是回到一個孩子的狀態,不會再用一種後來習得的知識加諸在你身上的眼光去觀看這個世界。」小說也得到許多迴響,「經歷過這段城市記憶的人很多,會各自選擇記憶的片段跟我對話,就連到國外,讀者也會用自己的城市記憶跟小說做對照。」
吳明益表示,20幾歲的時候,他很討厭中華商場,「因為讀了書,開始有菁英、傲慢的心態,覺得商場的人好像沒什麼知識,賣東西也不老實,我原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年紀到30多歲,他才意識到在中華商場成長這段經歷的特殊,「中華商場是個跟眷村、市場完全不同的環境。窮人在那裡承租店面做生意,有南部上來的人,更多的是外省移民,講各種語言都有。」
匯聚各路人馬 生活精采
不只作者試圖召喚過去的人物記憶,在小說中,天橋上的魔術師凝結時光,讓死去的鳥彷彿重生,而做模型的阿卡,也用精緻的微縮模型,想複製真實世界中的中華商場,彷彿過往時間被縮小,凝聚在模型裡。吳明益表示,「人類想要用各種方式留住記憶,模型是其中一種途徑,音樂也是,就像聽到童年的一首歌,空間的記憶立刻就回來,藝術家就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召喚這件事。」
吳明益表示,中華商場的故事,如果要一直寫,其實寫50個都沒問題,但小說家應該要拓荒,找新的題材。他目前正在創作新的長篇小說,描述花蓮和平車站,「在70、80年代,因為產業東移,在那邊開始挖礦,聚集了一群國際工程師,有德國人有日本人,都來到這裡挖洞,這故事是從這裡開始的。加上台灣在二戰末期時,日本人因為怕美軍登陸,在全島挖了很多坑洞,有些已經被踏查出來,但有些還沒有,會跟故事有關。這些其實是歷史,但又有點魔幻。」
《推出漫畫版 領你進奇幻世界》
王寶兒/台北報導
作家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廣受讀者喜愛。而這部經典作品也即將由備受金漫獎肯定的兩位漫畫家共同演繹,一位是《用九柑仔店》的原作者阮光民,一位則是以《老爸練習曲》聞名的小莊,兩人均擅於刻劃細膩的情感,將以圖像的方式,重現小說中的著名場景,讓中華商場再現。
新經典文化副主編梁心愉表示,文學迷人之處便在於每人心中所想的故事模樣都不一樣,期待以漫畫形式,讓沒看過《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讀者,也能夠清楚融入故事情節。
《天橋上的魔術師》於2011年出版,在10篇短篇故事中,一位神祕的魔術師穿梭於每個故事,巧妙地變出一個個超現實又魔幻的魔術手法,為中華商場蒙上一層神祕面紗,也在讀者心中,為消逝的中華商場留下不一樣的面貌。漫畫版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預計於明年1月問世,消息一出,也讓書迷相當期待。
梁心愉表示,跨領域的改編的確不易,在閱讀初始文本後,每個人對故事的原貌會有不同的解讀,希望能透過漫畫家的演繹,讓讀者感受到故事的迷人處。
梁心愉透露,漫畫化的計畫起源於2015年的譯動國界論壇,「當時討論到,文學作品過往常常改編為影視作品,但漫畫的轉譯也是個可行的方向,便先邀請了阮光民,以其中一篇〈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轉譯為漫畫,評價不錯,才開始完整的計畫。加入了小莊,讓畫風更加豐富。」而《天橋上的魔術師》也將在明年與展覽設計師、互動藝術設計師聯手打造書中的奇幻空間,以漫畫圖像引領讀者進入小說世界。
新經典文化 徵 才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短夢長》,毛尖,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每天碎念一本書
讀過毛尖的前一本《一寸灰》後。不得不承認張大春的評語「能把評論寫得比作品好看的,只有毛尖。」確實有幾分道理。
評論集,一直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評價就可能得罪人。
最要緊的是個人心底的尺度,必須仰賴大量的基礎知識,才有辦法旁徵博引一如文心雕龍知音篇所言,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在作品海中追索眼前這一部作品的前世今生,系譜學的脈絡;和左鄰右舍同類型作品比對後,確立該安放的合適位置。
看過寫〈刀背藏身〉與一代宗師的比較後讓我更加期待以,謀殺、慾望、火車、男人和少年這些俗爛的主題著眼。毛尖如何翻飛出個人的慧黠觀點與犀利筆鋒會怎麼下刀去切開那些我們已經熟爛於胸的經典名作。
by 餵鹿吃書
書封圖片取自書店書籍介紹頁
新經典文化 徵 才 在 與我們一起發掘讀者的夥伴。... -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的推薦與評價
誠徵,與我們一起發掘讀者的夥伴。 各位朋友:我們想找一位職稱「行銷企劃」,工作是幫作品創造機會、讓讀者奔向好書的新同事! 如果你喜歡跟書有關的事情、有主見也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