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能說,是希望你好好說——淺談台灣運動賽事與原住民的話語政治】
關於新聞標題或內文標籤化族群加上勇士/戰士形容的問題,親愛的漢人在IG已經針對媒體操作楊勇緯的手法進行回應,其中一個原則與倫理,就是如果族群標籤跟新聞內容上下文無關,就避免單獨片面呈現,避免刻板印象的疑慮。這裡我們常常收到很詭異的說詞,總有人聲稱這種提及是「驕傲」,驕傲何辜,為了滿足大眾的驕傲,選手需要被消費自己的族群認同嗎;驕傲何辜,我們從來沒看過其他領域的傑出人士會被同等標準冠上某某族某某律師、某某族某某院長,然後再加一個霸氣形容,雖然都是標籤化,但這至少回應了「為運動員加上族群勇士是一種驕傲」的說法——其實你們只看想看見運動領域的族群標籤與勇猛形象,其他領域就交給漢人驕傲吧。運動場域特別擅長放大這種勇士/戰士/王/后的競賽形象,男生有排灣族戰士,女生有泰雅族公主,這種媒體界習以為常的慣例,或說陋習,在這種標籤化的強化印象中,成為諸多學子求學期間面對教育現場的奇怪要求,限定未來發展之路,比如運動的迷思強調過這種由環境與文化形塑的自我實現預言,好像大家都往這條路那你就往這條路吧的想像,揭露了我們這次的主題。
不是不能說,是希望你好好說。看見原住民族的困境與運動員的努力,不要只是放上族群別就以為這是尊重。第一,人類學分類的族群不是我們辨認彼此的方式。以布農族來說,要介紹一個選手,你可以說他是來自Ispalidav的Talum;以阿美族來說,可以介紹Falangaw的Tana,請記得,在國家語言平等的今天,身為媒體與閱聽人,你本來就有義務去理解這塊土地上不同文化的內容,學會尊重的方法,取消平版的戰士/勇士/公主形容,這其實做好功課真的沒有很難。對那些習以為常的人來說,戰士/勇士已經是太平常的詞彙,所以加在族群前面無傷大雅,但正正好就是這些縱容,讓戰士/勇士對已經被強勢社群壓迫至近乎消亡時,藉由這種原住民族善意族群歧視,又加深了文化裡被扭曲的戰士/勇士意涵;而真正要上山去狩獵、採集織布的這些獵人與文化傳承者,卻又面臨著國家政策與歷史正義未回復的困境。對真正的戰士視而不見,對供你們消費的戰士講得好像錦上添花還招惹不得,這矛盾的運動賽事高潮,反映的就是台灣運動場域話語政治的極端諷刺,強勢詮釋與挪用。
另外,雖然我們在面對這種標籤化的指稱時,也會開玩笑回應「漢人選手得金牌」,不過在多數族群與語言思維強勢主導詮釋時,漢人選手本來就是一種平均值,位於話語階層的最上方,所以你不會看見有人講漢人選手,漢人就是如此自然、不是他者、不會被輕易物化,不必被媒體認為是需要「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一群,因為他們本來掌握的資源與話語權,就已經足夠驕傲。這就是既得利益者的處境。這種話語政治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名字與族群的錯置。比如Giljegiljaw Kungkuan,回到台灣之後他的名字就轉譯為吉力吉撈·鞏冠,漢字單列,多數媒體根本不會提及那個以族語拼音更為正確且尊重他者的Giljegiljaw,有些還不忘在漢字後面註明漢名朱立人,好像單單漢譯省略族語還不夠一樣。省略理解他者名字/語言的時間,這在道德上是一種輕視與諂媚,輕視是以為漢譯譯名竟足以表現出這個人的族群認同,諂媚是以一種看得懂就好的譯名來沾光——「我知道你是吉力吉撈·鞏冠喔」,實則人家的名字,根本不是,也不應該只是漢譯唸法。
容我們重申,不是不能說,是希望你好好說。好好尊重身為原住民族的名字與出身,好好檢討你們最初入行時要求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避免個人觀點或偏見,讓新聞報導回到她原本的角色,一個公正客觀且獨立思考的第四權。當然,我們的監督與批判,也不會缺席。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 7/21 開課!]【寫...
新聞偏見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篇將舉出網路文章中(包含筆者在內),常見的推論相關問題。
一、訴諸權威:OO專家說,所以這就是對的
這其實要看地方、場景,也就是情境。
例如:「根據都市規劃專家、交通學者的評估建議,這個地方真的不適合蓋體育館。」
最後還是蓋了,這能代表決策者背離專業嗎?有沒可能民意就是要這樣,或是實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地點蓋?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在這邊訴諸專家權威,指責支持蓋的人不科學,或是痛罵反對興建者只會訴諸權威?
第二個例子:「心臟專科權威OOO表示,流感疫苗都不該打,因為打了沒有用,還會造成對心臟不好的副作用。」
在這個例子,對心臟的副作用是可以聽這位OOO專家的,畢竟他是專科醫生,總是比路人甲來得有道理。但坦白說,也僅止於比路人甲好,因為這段推論沒有任何可以證明的資料,例如流感疫苗打了幾個人,有多少人出現心臟方面的副作用。
但再強調一次,總比路人甲說來得強,畢竟他是心臟專科醫師。不過,如果有另一個非心臟專科的醫師,找出資料證明根本沒這回事,那麼你繼續說「OOO醫師是心臟專科,怎麼會騙人呢」,那就是品質差的論證。
.....
全文連結
https://vocus.cc/eoiss/60ee013afd8978000181c451
==============
說真的,我這些年看到,誘導性極高的論證,並不是從頭錯到尾,而是幾乎都是對的,但在關鍵的地方歪了一下。這毛病一般人也常犯,學術界也會這樣,導致一般人沒有意識到。
這得要把此人過去整串講類似主題的文章都攤開來,才會發現一個路徑,看出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歪到哪裡去。
且他真的要歪到天邊?也未必,往往只是要你「不相信」真正專家,甚至只要讓你心生懷疑就夠了。因為接下來,站在他那邊陣營的,同時會有「專家」發表另一種言論。
例如,某XX專科醫師表示他對OO病症,進行了大量研究後發現狀況是A而非B。下篇文章變成某專科醫師表示,再下一篇變成某專家醫師 ,接著又變成某醫學專家表示。然後負責散播的人,會把醫學專家簡化成醫學權威、醫師良心,去做政治宣傳。
看單一篇看不出,要拉出整個時序,就會發覺誰是產製新聞中的一部分,誰又真的只是愛碎念唱反調。
新聞偏見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察覺自己的偏見
可以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也可以想辦法抗拒龐大的衝動,時時想著是否同意對方的說法。傾聽對方的談話,未必就要贊成對方。傾聽的目的在於了解,不是認同。
我們常常講著講著,心中在迅速判斷要不要認同對方。我們會注意聽到的隻字片語,猜出對方的政治傾向與信仰,然後把對方歸類。想法跟我們一樣的歸成一類;想法不同的放在另一堆。但問題是,這樣的分類並不準確。
想像一個情境:你家小孩想到朋友家過夜,你打電話給對方的母親討論細節,想要確定小孩交給她能不能放心。你們可能聊當地的活動、聊天氣、聊新聞,氣氛很愉快,但你不會問她家的家規,或者她對管教小孩的看法嗎?畢竟,你們對氣候變遷的觀點一致,不代表對小孩的教養就有共識。從對方的政治觀和社會觀來判斷他的家庭觀,不但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會有危險。
這種把人歸類的傾向,正面的說法稱為「月暈效應」(halo effect),反面的說法則稱為「尖角效應」(horns effect)。心理學家稱之為認知偏誤或「偏見盲點」。簡單來說,我們如果認同對方的某個方面,就會更願意正面看待他的其他方面。我們只要發現跟對方有一個共同的重大興趣,就會覺得他值得信賴,對他有好感。
相反的情況也一樣。如果我們不喜歡對方的外貌、意見、工作等等,就更可能否定他的一切。我相信各位跟我一樣,對公眾人物或生活周遭的人常常產生偏見。聽到有人因為持有毒品坐過牢,就覺得他是危險人物,或不值得信任。聽到朋友的先生有婚外情,就不肯幫他寫工作推薦函。
研究顯示,大多數人都承認會有偏見,卻不認為自己經常受到影響。我們知道人會有「無意識偏見」,而且很普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會這樣。
請認清一個事實:人人都有偏見。每個人都會受到無意識偏見的影響,對別人做出錯誤的假設,沒有人例外。
某個程度上,偏見是必要的生存技能。假設你是早期的直立人,在叢林裡遊蕩,突然看到有動物朝你逼近,你必須要能光看牠的外貌,便迅速判斷出牠有沒有危險。對其他人類也是如此,必須在千分之一秒內判斷對方是敵是友,必要時才有時間逃命。我們習慣依據對方的長相和穿著把他歸類,可能正是演化而來的結果。
幾十年前,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偏見是管教不良的副作用。但我們現在知道,偏見其實是人類的求生直覺,也是應付這個複雜世界的必要能力。種族歧視當然不能接受,但如果想要根除,就必須了解它的源頭。我們也要承認一點,種族歧視的一些源頭跟人生經驗有關。之所以會有種族歧視,是因為我們對某個種族有刻板印象,覺得這個人不好,所以這個種族的所有人也不好。
社群意識對人類很重要,我們看到非我族類,天生會產生負面觀感,依照刻板印象把外人分成不同類別。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翰·巴奇博士說:「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過度誇張的把人分門別類。對站在眼前的這個人有刻板印象,等於把他的性別、年齡、膚色全都混為一談,心中於是冒出聲音說這個人懷有敵意、腦筋不好、動作遲緩、意志薄弱,但如果跳到實際環境,這些情況並不存在,也未反映現實。」
各位或許會覺得,刻板印象全是歷史與無知的產物,但有些刻板印象形成的時間其實並不久,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刻板印象冒出。科學家在實驗室甚至能夠複製出刻板印象,也就是說,刻板印象可以隨時被創造出來,而且不會隨著時間抹滅。刻板印象會隨著時間不斷演變,這顯示一個重點:刻板印象並非事實,也不是真理,而只是假設。
以前的人認為粉紅色是男生的顏色,就是一個例子。《女性家庭月刊》(Ladies Home Journal)1918年6月號曾建議家長:「一般的穿搭原則是,粉紅色適合小男生,藍色適合小女生,因為粉紅色比較果決、強烈,適合小男生;藍色較精緻,小女生穿起來比較漂亮。」殊不知才幾十年的時間,大家對這兩個顏色的性別刻板印象恰恰相反。用嬰兒毯的顏色來舉例,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就是這樣的態度大轉變,更讓人看到刻板印象的站不住腳。
我們跟人對話的時候,心裡所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會影響對話結果,但大多數的觀念卻沒有事實根據。不管你覺得自己的看法多麼正確,不妨先把它看成是刻板印象,而不是事實。先承認自己會有偏見,然後在對話中先把偏見擱在一旁。傾聽對方的談話時,盡全力不帶價值判斷,不要每分鐘都在盤算著同不同意對方的觀點。
現代社會之所以這麼分化,很多都是我們的習慣使然,常常把意見跟我們不同的人歸類成「外人」。一旦覺得對方跟我們不同,我們就不容易找到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甚至乾脆放棄。
《紐約客》雜誌撰稿人文森.康寧漢在2016年曾撰文指出:「兩極對立會有一個很大的危險,這在過去幾個月變得再明顯不過,那就是:美國傳統的共同語言幾乎消失了,甚至永遠不見了……用同一種語言溝通,原本已經很難彼此理解,但至少還有理解的可能。現在我們不再講同一種語言,反而隔著日益變大的鴻溝喊話。」承認我們有偏見,是縮小鴻溝的第一步。
-----
上述文字摘至《同理心對話:增加談話深度的關鍵技巧》We Need to Talk: How to Have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
作者:瑟列斯特.赫莉
出版社:天下文化
了解更多👉🏻 https://bit.ly/3r48icc
#哇賽心理學 和 #天下文化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覺察或安置自己偏見的方法,或是「 #同理心對話」,我們將在7/19抽出幸運或書者,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心理學 #月暈效應 #haloeffect #認知偏誤 #bias #偏見 #尖角效應 #hornseffect #同理心 #Conversations #WeNeedtoTalk
新聞偏見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們生活當中,「假新聞、假消息」其實是蠻多的。然而假新聞跟假消息,它絕對不是近代才發生的事。
我講一個例子哦,在1998年,有一個惡名昭彰的報告。它就提到3合1的疫苗,這3合1就是麻疹、腮腺炎,跟德國麻疹的這個疫苗,可能會增加罹患自閉症的風險。
這個惡名昭彰的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權威期刊裡,可是發表出來之後,受到很大、很大的質疑。在這之後,相關的研究全部都顯示3合1的疫苗,和自閉症,事實上是無關的。
可是當這個消息一出來之後,儘管有大量的證據,推翻了這個說法。但是很多父母親,還是很害怕3合1疫苗,會造成的可能副作用。
因為這樣的擔心,他們就拒絕孩子接種這樣的疫苗。也因為這樣子喔,在2014年,美國出現了644個麻疹病例,這個數字是2013年的三倍。
所以面對這個情況,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醫生,你面對這個假消息、這個假訊息;而很多父母憂心忡忡的,在考慮要不要讓他們的孩子接種疫苗;而其中有一個很大的部分,是傾向於不接種。
那這時候,你要怎麼說服這些父母呢?關於這個問題,加州大學跟伊利諾大學的學者,他們就想出了一個點子,並且去做了一些實驗。
在講他們的研究發現之前,我邀請你想一下;在你的經驗裡,當別人拿了一個顯然是錯誤的訊息,拒絕你的時候。
尤其是這個訊息,在你的專業跟你的經驗當中,有充分的證據來告訴對方,他其實是錯的。那這個時候,你直覺得會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
你是會告訴對方說「你錯了!」,提供出大量的數據、證據,來讓他明白他的錯誤,你會這樣子做嗎?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會傾向做這件事。
可是你只要反過來想一下哦,多少時候我們在真實的人際關係裡,當別人證明我們是錯的,而且拿出來的證據,是鐵證如山。
我們是不是有很高的機率,會惱羞成怒呢?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對方說的再對,是不是都沒有用?
因為在這個情況底下,我們的內心有很多的抗拒,甚至於很多「科學證據」這種事情,他也可以選擇詮釋的方向;更不要說我們的「認知偏誤」裡,本來就有「選擇性的忽略」。
所以,在這些諸多主、客觀的因素影響底下,有時候我們要說服別人,哪怕是我們拿出很對的證據、客觀的數據,其實往往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於是啊,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一個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告訴那些拒絕讓小孩接種疫苗的父母,讓他們知道疫苗能夠預防孩子得到致命疾病。
把時間跟精力用來強化這件事,而不是花力氣在解釋,父親原本的認知是錯的。當你不斷的強化「這個疫苗對孩子的幫助」,找到你身為一個醫生,跟孩子父母的「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就是希望孩子健康的長大。不斷的強化這件事、不斷的深化這件事;那麼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家長們會更願意的,讓孩子接種3合1的疫苗。
所以,放到我們的生活裡,當我們面對一個溝通的對象,當他原本的認知,他原本的預設立場,或者是他的偏見很強烈、難以移除的時候。
這個時候,與其要不斷的反駁他、證明他是錯的,你是對的;不如你灌輸他一個新的觀念,效果反而會比較好。
而灌輸他新觀念的角度、出發點跟方向,往往從你跟他之間的「共同利益」,是最容易著手、對方最想聽,而結果也可能是最好的。
所以談到這裡,再次證明一件事,叫做「對,並沒有用。」我們有時候花太多的時間跟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反而沒有辦法讓任何人願意相信我們。
因為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笨、很蠢,然而不會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感覺。
如果你希望你的認知、你的概念,或者是你的善意,成為別人能夠收的下來的禮物。那麼或許找到你跟他的「共同利益」,並且灌輸他正確的新觀念,會永遠比反駁他,有用的很多。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特別是今天內容所提到的,怎麼樣找到你跟對方的「共同利益」,並且讓你的善意,成為別人能夠收下來的禮物?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有所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我們在8月1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這一門課程,在我錄音的時候,名額也只剩下兩位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待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新聞偏見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世界都在看 】AI演算法充滿歧視與偏見,原來都是人類惹的禍
張嘉玲 加個零 十O 本周選的是AI也有岐視。這完完全顛覆了我先前,機器人一定比我們公正的直覺。嘉玲舉了很多例子,這些機器人,不但種族岐視,還性別岐視呢!不過機器人會比我們人類容易糾正過來嗎?
本周的小片頭,是我在中秋節前往妹妹家吃晚飯的路上錄的。邊走邊錄,鏡頭很晃,光線也不是太好。團隊還討論了一下,怕放在HD電視上,那樣的畫質,會把觀眾嚇死。我說,這是近三十年來,我第一次跟家人一起吃中秋團圓飯,我覺得很幸福。搬回台灣,不就是為了這個嗎?我想跟大家分享,好不好看不怎麼重要。
這是”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想做的。我們每周跟大家分享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新聞,世界的、台灣的、你的、我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我的。
非常歡迎你來告訴我們,你今天去工作面談了嗎?你今天看了什麼電影?你在那裡看火山?你今天結婚了,你今天見到了老朋友......
By the way,我們錄影時間改到周二,給我們強大的後製團隊,多一點時間,製作更強大的後製。
🎬YouTube高清可快轉版:https://goo.gl/qibZyM

✏ 來填問卷:https://goo.gl/forms/ds3J1AnNZGpYRVsf2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寰宇新聞台
或是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新聞偏見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0927 EP3 完整版
🎬YouTube高清可快轉版:https://goo.gl/qibZyM
// 本集內容——
✭【 琪斐大放送 】美大法官提名人涉性侵...大頭管不住小頭還是適任?(0:36)
✭【 動眼看熱鬧 】傳播速比真新聞快六倍,該如何杜絕假新聞?(9:12)
✭【 世界都在看 】AI演算法充滿歧視與偏見,原來都是人類惹的禍(16:52)
這個星期琪斐大放送,我選的是美國大法官提名人卡瓦諾,被指控在三十多年前意圖性侵。這個星期我保證外電裡,這條新聞一定滿坑滿谷,因為就在我們節目播出的同一天,出來指控卡瓦諾的大學教授Christine Blasey Ford將在美國國會作證。大家可能很難想像,但這個聽證會的結果,很可能會對美國未來三十到四十年的價值觀走向,全球女權的發展都產生衝擊。
2016年川普能夠當選,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之一,就是美國保守基督教人士的支持。他們願意支持聲名狼籍的川普,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川普保證,會讓美國最高法院,相當於台灣的大法官會議,回到保守派的手中。在美國,最高法院也是終審法院,所以美國最爭議的案件,最後都是大法官說了算。在過去四五十年,保守派一直很鬱悶,因為保守派總統提名的大法官,怎麼常在重要時刻出搥?比如堕胎合法化,比如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比如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些原本應堅守保派立場的大法官,怎麼可以偶爾投到另一邊?
於是一群保守派人士在1982年成立了Federalist Society,專門儲備保守派大法官的人選。參加這個組織的保守派人士,互相支援,讓保守派法界人士能夠遍布在美國各級法院,讓這些有長期支持保守派價值觀的法官們有機會競逐大法官的位子,將來在投票時,保證不會出搥。卡瓦諾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所以當川普將卡瓦諾送進最高法院後,保守派在最高法院會是5票比4票,穩操勝卷可達三四十年。保守派等了三十多年的美夢,終於要實現了。
所以當一個大學教授指控卡瓦諾在三十多年前意圖性侵時,美國會這麼激動。自由派想盡辦法要將提名拖過十一月選舉,因為民主黨若選贏了眾議院,下一個提名人,保守派就沒有辨法像現在這麼為所欲為了。我們也許就保得住合法墮胎權,保得住同性婚姻法,保得住保護弱勢族群的平權法案。
另一個關鍵是女權運動的發展。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大法官提名人在這麼接近投票時出現性醜聞,1991年同樣是大學教授的Anita Hill也出來指控當時的大法官提名人湯瑪斯。Anita Hill挺身而出的結果, 是她被迫辭去教職,湯瑪斯則是順利當起他的大法官,直到今日。
但Anita Hill失敗了嗎?她當時所受到的待遇,讓美國女性義憤填膺,大幅提昇了女性參政的意願,美國在Anita Hill聽證前,只有2%的國會議員是女性,現在己達四分之一。
今年美國女性因為#metoo運動,女性己經群情激動,這次Christin Blasey Ford若又受到不當待遇,今年年底選舉,共和黨可以不用選了。
所以一定要去投票啊! 不管你是男生女生!你手上沒有票,誰會理你的不公義?
動眼神經本周選的是假新聞泛濫,我們要怎麼辦?這是延伸自外交部大阪辦事處蘇啟誠輕生事件之後的省思,動眼搜集了很多各國的做法,我們想知道,打假新聞,非要用政府之力嗎?
張嘉玲 加個零 十O 本周選的是AI也有岐視。這完完全顛覆了我先前,機器人一定比我們公正的直覺。嘉玲舉了很多例子,這些機器人,不但種族岐視,還性別岐視呢!不過機器人會比我們人類容易糾正過來嗎?
本周的小片頭,是我在中秋節前往妹妹家吃晚飯的路上錄的。邊走邊錄,鏡頭很晃,光線也不是太好。團隊還討論了一下,怕放在HD電視上,那樣的畫質,會把觀眾嚇死。我說,這是近三十年來,我第一次跟家人一起吃中秋團圓飯,我覺得很幸福。搬回台灣,不就是為了這個嗎?我想跟大家分享,好不好看不怎麼重要。
這是”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想做的。我們每周跟大家分享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新聞,世界的、台灣的、你的、我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我的。
非常歡迎你來告訴我們,你今天去工作面談了嗎?你今天看了什麼電影?你在那裡看火山?你今天結婚了,你今天見到了老朋友......
By the way,我們錄影時間改到周二,給我們強大的後製團隊,多一點時間,製作更強大的後製。
🎬YouTube高清可快轉版:https://goo.gl/qibZyM

✏ 來填問卷:https://goo.gl/forms/ds3J1AnNZGpYRVsf2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寰宇新聞台
或是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范琪斐ㄉ寰宇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