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 越來越好玩啦!快來一睹大稻埕的歷史風采及建築之美~✨
#新芳春茶行 曾是台北最大茶工廠,在2009年被列為台北市定重要古蹟,也曾作為電視劇「紫色大稻埕」拍攝場景呢!
⚠️出門在外請做好必要防疫措施唷~
【駐站玩家-#UPSSMILE向上的微笑 萍子 旅食設影】詳細圖文介紹:https://travel.yam.com/Article.aspx?sn=118919
新芳春茶行紫色大稻埕 在 麗雯。徐徐(徐麗雯的官方粉絲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金鐘入圍回顧系列文章7]
不知從何時開始,發現我所出演的角色,漸漸地由里長婆型的(每場都在,與每一條支線都有關連)轉變成較為孤立於群體之外的人,像是小三、外來者、瘋子⋯⋯⋯等等,幾乎只和單一角色互動。
接演的角色類型開始轉變,是不是一定程度地與當時的本質或生活呼應?沒有答案。
《紫色大稻埕》裡的麗美是 “outsider”的其一例子。當初再三和劇組確認我所飾演的是二娘而非最小的三老婆,但後來想想,大小妾的排行也不見得和年紀有關。另,得知江記茶行的核心成員是馬大哥一家人時,我心裡其實頗為忐忑,因為他們的台語超級好,而且非常有韻味;台語非我母語,得花相當的精力著墨(多謝當時的語言指導小戽斗老師)深怕自己放在他們其中顯得生硬,而且他們一家人默契和感情自然緊密,我可以說是個「空降家人」吧,所以也會擔心自己格格不入。但開拍後發現,如此的選角安排十分神妙,極扣合角色關係。
後來在過程中,馬大哥一家人和整個劇組的寬厚與善待,讓我真正覺得自己是江家人;當然美術陳設跟造型幫助非常大。經歷了許多角色,越來越覺得除了自己下功夫之外,夥伴們若能在外型上一起形塑角色,是演員極大的助力——角色絕對不是演員自己誕生的。在梳化的時候一點一點加在自己臉上頭髮上的東西、衣裝架起來的身姿,深深地影響著內在。拍攝時我的角色功課之一,就是在每天梳化的時候盯著鏡子,漸漸地走近(進)她,感受與她的漫漶疊合。
新芳春茶行的光影和建築氛圍令人難忘,殺青後一兩年回到新芳春走走,物換星移的感覺襲來,彷彿我曾經住過那裡,而現在已移做他用。
記得江家人離開大稻埕的那一場戲,一行人拿著家當對著整座茶行鞠躬,向一整個時代告別,轉身走向大燈打曝的大門⋯⋯⋯當然,門外是車水馬龍的民生西路,當時淚眼朦朧的我,真的有一種走任意門的感覺,好像穿過一層薄膜就到了另外一個時空。
分不清楚我是在幻想、在創造,還是在回憶。
此際,非常想念馬大哥,他曾給過我一張他的名片,大紅色的,他說隨身帶著會有好運。從他給我的那刻起,就不曾離開我的皮夾。
殺青時他叮嚀往後要常去家裡坐坐,但我怕打擾的彆扭個性,讓我一直到告別式才再見到他。
靈前拿著花圈彎身的當下,我想到新芳春的那個鞠躬,只是這次,是2019的台北了。
新芳春茶行紫色大稻埕 在 麗雯。徐徐(徐麗雯的官方粉絲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鐘入圍回顧系列文章7]
不知從何時開始,發現我所出演的角色,漸漸地由里長婆型的(每場都在,與每一條支線都有關連)轉變成較為孤立於群體之外的人,像是小三、外來者、瘋子⋯⋯⋯等等,幾乎只和單一角色互動。
接演的角色類型開始轉變,是不是一定程度地與當時的本質或生活呼應?沒有答案。
《紫色大稻埕》裡的麗美是 “outsider”的其一例子。當初再三和劇組確認我所飾演的是二娘而非最小的三老婆,但後來想想,大小妾的排行也不見得和年紀有關。另,得知江記茶行的核心成員是馬大哥一家人時,我心裡其實頗為忐忑,因為他們的台語超級好,而且非常有韻味;台語非我母語,得花相當的精力著墨(多謝當時的語言指導小戽斗老師)深怕自己放在他們其中顯得生硬,而且他們一家人默契和感情自然緊密,我可以說是個「空降家人」吧,所以也會擔心自己格格不入。但開拍後發現,如此的選角安排十分神妙,極扣合角色關係。
後來在過程中,馬大哥一家人和整個劇組的寬厚與善待,讓我真正覺得自己是江家人;當然美術陳設跟造型幫助非常大。經歷了許多角色,越來越覺得除了自己下功夫之外,夥伴們若能在外型上一起形塑角色,是演員極大的助力——角色絕對不是演員自己誕生的。在梳化的時候一點一點加在自己臉上頭髮上的東西、衣裝架起來的身姿,深深地影響著內在。拍攝時我的角色功課之一,就是在每天梳化的時候盯著鏡子,漸漸地走近(進)她,感受與她的漫漶疊合。
新芳春茶行的光影和建築氛圍令人難忘,殺青後一兩年回到新芳春走走,物換星移的感覺襲來,彷彿我曾經住過那裡,而現在已移做他用。
記得江家人離開大稻埕的那一場戲,一行人拿著家當對著整座茶行鞠躬,向一整個時代告別,轉身走向大燈打曝的大門⋯⋯⋯當然,門外是車水馬龍的民生西路,當時淚眼朦朧的我,真的有一種走任意門的感覺,好像穿過一層薄膜就到了另外一個時空。
分不清楚我是在幻想、在創造,還是在回憶。
此際,非常想念馬大哥,他曾給過我一張他的名片,大紅色的,他說隨身帶著會有好運。從他給我的那刻起,就不曾離開我的皮夾。
殺青時他叮嚀往後要常去家裡坐坐,但我怕打擾的彆扭個性,讓我一直到告別式才再見到他。
靈前拿著花圈彎身的當下,我想到新芳春的那個鞠躬,只是這次,是2019的台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