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三零八|面對歷史、記取教訓,轉型正義持續努力】
二二八事件與威權統治下的白色恐怖,是整個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不能被遺忘的歷史。不能遺忘不是不能原諒,而是應該被群體記憶,而經由轉型正義:真相調查、咎責平反等一步一步,社會才能在理解之基礎上擁有共同記憶,才有不再重蹈覆轍,才有和解共生的可能。
「誰能料想三月會做洪水」74年前的308基隆大屠殺,是一段不容被淹沒、屬於基隆這座港口城市的重要記憶。我在去年的「毋通袂記——308基隆大屠殺」文章中將耆老訪談與歷史研究的文獻整理,把這段歷史透過目前可及的資料呈現給大家:https://npptw.org/Ms98MA
但威權與獨裁傷害的不只是特定族群,而是更多不同族群受害,乃至整個社會基礎的人權保障,以及對民主與自由的追求。
今天(2021/3/8)參與基隆二二八追思會,在肅穆追思與正視歷史的當下,林右昌市長致詞特別提到威權塑像的移除,並提到轉型正義的工作還需要持續努力進行,尤其在國際上對自由和人權的威脅越來越大,例如中共對圖博、維吾爾族以及香港自治權的迫害,再加上緬甸近日的軍事政變,林市長說:「對於過去獨裁、專制和威權,我們這一代人有義務也有責任,讓我們的子孫可以了解歷史的真相和脈絡,更重要的是記取教訓。反獨裁、反專制、反威權,堅持民主、堅持人權、堅持自由,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價值和信念。」此外,市長也感謝受難者家屬的堅持與努力,「今天在這裡,紀念228受難者,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孫可以永遠記取這樣的教訓,過去的悲傷事件的發生,永遠不要再發生在台灣。」「228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是禁忌,而是一件可以誠實、誠懇面對的事情。」
轉型正義除了透過嚴謹的工作全面調查受害真相、在過去國家否認的背後面目模糊的加害者與悲傷隱身的受害者,更要透過一系列的補償和除垢,讓人權與民主自由價值得以確立,而讓威權與獨裁的惡靈不再盤旋,讓民主透過歷史教育真正紮根在台灣的土地上。
我這一次也為了基隆308歷史紀念的內涵深化,並因應國門廣場的改造、威權塑像移除與其上的轉型正義工作,在第19屆第13、14次臨時會(2021/3/15-3/26)上提了相關歷史調查與呈現的兩個提案(分別簡述列於下方),主要要求市府以「官方資源投入歷史真相調查研究工作」,促進基隆市轉型正義,並讓紀念活動與廣場更加自由開放,邀請民眾共同參與歷史深化的工作。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討論與支持,也希望大家一起來關注基隆市議會的討論。(https://vod.kmc.gov.tw/index.php )
----
*基隆228事件研究與228追思會史料文宣供民眾參考:
請市府針對基隆228事件歷史內容進行調查、訪談與檔案研究,並於每年228追思會活動現場設置歷史介紹展覽區域或看板,並製作歷史內容文宣摺頁於現場發放,供無法入場參與紀念儀式之民眾及所有基隆市民深入了解相關歷史內容。
*官方歷史研究與國門廣場轉型正義、港區歷史展現:
要求市府於未來國門廣場設計中展現港區歷史意象,並於適當位置常設展示此區域228事件之歷史內容,以增進國人對基隆及在地歷史之理解,促進轉型正義之推動,展現本市國門廣場作為台灣頭之精神,展現開放、參與、自由的新面貌。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文物探知館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的一座展覽館,位於香港油尖旺區九龍公園園內。香港文物探知館展示香港的文物建築專題及最新的考古發現等;該館亦經常有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導賞活動等,以促進大眾,尤其是學生對香港文...
新 一代 展覽 位置 在 靜巷六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在繁華色相中
#吳士偉個展
#紫藤廬
暑假的時候,走訪一趟青雨山房拜觀吳士偉的作品裝裱。三位姓吳的,吳士偉、吳挺偉和我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除了觀看士偉近期要在紫藤廬展出的作品之外,挺偉也拿出了許多裝禎用的材料,並分享了許多在書畫裝裱的知識。
我與士偉相識多年。觀察到他多年來對於書畫創作的歷程,只能說此人真是謙謙君子,而且畫如其人的優雅與飽滿。且書寫一篇短文,做為文字導覽。開幕日期為10/24日下午兩點。
〈不在繁華色相中─試論吳士偉水墨近況〉
文人畫在20世紀的發展困頓
隨著清帝國的衰敗,中國的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取消之後,整個文人階級也跟著在民國初年逐漸的消失不見。固然,文人的風雅與品味令人懷念,但過往那種將科舉、菁英文官與品味「三合一」的組合,已然無法在民國時代延續。
陳衡恪(1876-1923)在1921年所撰寫的〈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提出「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陳衡恪出身於晚清的世家,其父親為陳三立(1853-1937)與祖父陳寶箴(1831-1900)俱為清代文人官員,其弟陳寅恪(1890-1969)則是20世紀中國之史學權威。從陳衡恪的世家背景可得知他在民國十年寫文章捍衛傳統文人畫價值時的家學淵源。無奈,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得中國新一代的知識份子不僅強烈的質疑自身的文化傳統,更激進者甚至主張中國應該走向「全盤西化」的道路,才能振衰起敝。
從晚清開始,中國的留學生大都先前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之後的第二波則是前往歐美留學。雖然,陳衡恪也曾前往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博物學。他返回中國之後對於文人畫的倡議,顯然抵擋不住更多從歐洲與日本返國的藝術提倡者。徐悲鴻(1895-1953)的「中國畫改良論」,或是林風眠(1900-1991)的「東西方融合論」,如果放在「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的脈絡下,明顯的更能獲取年輕世代的支持。歷經1949年的共產革命之後,文人畫在中國的後續發展只能苟延殘喘的躲藏在階級鬥爭的陰霾裡。1980年後的「改革開放」固然帶來了一線生機,但是後來的「新文人畫」運動,在大量西方當代藝術移入後,也僅能曇花一現的凋零。
吳士偉與他的文人品味養成
吳士偉先後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之)、文化大學與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國立藝專時代所就讀的工藝科應用美術組,奠下了他日後對於古玩(長命鎖)、漆器、銀器與織物(緙絲、刺繡)的愛好。此外,當年席德進(1923-1981)對於臺灣民俗文物、建築的重視,也滋養了他的藝術底韻。除了古人之外,影響吳士偉水墨的老師包括了江兆申(1925-1996)、李義弘、蔣勳與倪再沁(1955-2015)。可以說,江兆申的秀麗筆墨、李義弘的攝影觀景構圖、蔣勳的人文素養與倪再沁所重視的文人筆墨,都構成了吳士偉畫作中的重要養分。
從20世紀跨越到現在,吳士偉的水墨創作一方面要抵抗臺灣藝術市場對於當代藝術的偏好,另方面則是要面對如何在當代的生活情境裡去蒙養文人畫的品味。舊時代的文人品味來自於書香官宦世家、來自於琴棋書畫、來自於四書五經與詩詞歌賦。這些文化條件,也就是陳衡恪在民國時代對於文人畫沒落的無力回天之憾。整個時代的風氣、社會政治與經濟結構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之後,文人(官員)階層已然消逝。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已經不存在;在我們這個時代,唯一能夠持續發展的只有文人畫的品味與精神。
無論是親自拜訪吳士偉的工作室,或是瀏覽他的臉書,都可以發現他對於古物的嗜好。時間所淬鍊出來的歲月痕跡與歷史記憶,無論是在他所收藏的長命鎖、銀器或是漆器上,都可以看到古香古色的斑斕美感。例如,此次展出的【浥清塵01】的畫心周邊就有銅綠的斑剝效果;【浥清塵02】的花瓶,還刻意的使用燒過的銀箔來暗示時間的流逝感。2020年的作品【瓊華】裡的漆器圓盤,也在珠紅色的顏料下,隱約使用墨色的暈染,來增添歲月感。此外,【平安長春】作品中,所使用的「全形拓」紙張是購自中國大陸的現成品,買回之後再添上竹簾、花卉與托盤。「全形拓」(把古代的青銅器利用特殊的手法來呈現青銅器的立體造型)盛行於清代金石考證學風的乾隆與嘉慶年代。清代晚期書畫篆刻家趙之謙(1829-1884)時常在「全形拓」的紙上做花卉。此後,無論是吳昌碩或齊白石等人皆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元代文人畫家趙孟頫(1254-1322)在論畫時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以今日的角度而言,「古意」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詮釋與作法。吳士偉的古物收藏癖好,無疑的是他文人品味養成的重要養分。
繁華落盡見真誠
文人畫的技法可以仿效,但是品味卻難以學習。明代的董其昌(1555-1636)曾說:「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董其昌〈畫眼〉)。吳士偉酷愛旅行,足跡踏遍許多地方─除了故國山河之外,造訪臺灣北海岸的三芝、老梅等處之後,他以海藻綠畫下了【春渚】。此外,他在臉書上留下了大量他在臺北或新北市巷弄所見的花花草草,而這一些用攝影留下的影像,也常成為他眾多花卉作品的造型來源。
吳士偉的線條,來自於他長期的書法鍛鍊。本來,在文人畫的系統裡最講究的其實是以書法線條入畫,然後讓線條在畫面上可以言說自己,而非僅做為造型的陪襯。他對於筆墨線條的掌控,可見於【蘭香馥郁】裡的從容與自在,以及類似常玉(1895-1966)構圖【觀止】中充滿節奏感的飽滿與生機盎然。從趙孟頫之後,中國的文人畫甚少觸及顏色的使用。趙孟頫說「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事實上,吳士偉的用色除了來自傳統的中國畫顏料,也運用到大量的日本畫顏料。在訪談中,他提及剛到東海大學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了膠彩畫;他還特別提及廖瑞芬建議他使用日本畫的天然胭脂以及嘗試其他的膠彩顏料。因此,吳士偉畫作裡顏色表現,不僅層次豐富(有時會參用銀箔或黑箔),設色飽滿而不俗豔。
〈不在繁華色相中〉展覽,吳士偉展出了他最近三年來的精心之作。我對佛學並無研究,但「色相」或許可解釋為人們目光所能及的現象界。「繁華」的「華」字等同於「花」,也就是吳士偉最常繪製的題材。本次展覽中,他的花卉作品確有幾件刻意的在描寫花落花謝的過程,例如【抱香】裡那些以較黑的墨色所畫的蘭花,或是【綺蘭】作品中太湖石左側的枯萎蘭瓣。時間的流轉,會讓人有「傷逝」的感悟。王羲之在〈蘭亭序〉中也說「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魏晉名士的風流,不在驚世駭俗,而在於真誠的理解生命的短暫與苦痛。吳士偉的〈不再繁華色相中〉不僅提供給我們豐富的視覺饗宴,也提醒了我們在於生命的虛幻與真實之間,一個重要的觀看位置。
新 一代 展覽 位置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疏離之時,更體會連結之可貴。
越洋千里,「disCONNECT」從倫敦大宅移師至香港唐樓,陳設迥異的當代藝術品,用各自形態滲入白沙街一座建於50年代的空置唐樓,演變出一個新舊交錯的實驗性策展空間。置身中西交雜的展覽,有如疫情下的隱喻-即使身處香港,在封鎖與隔離中,我們不失連結遠方個體情感與想像的能力。
「disCONNECT HK」由Schoeni Projects @schoeniprojects 策劃,HKwalls @hkwalls 合辦,為「disCONNECT LDN」的延伸。展覽原先以倫敦西南一所 1850 年代興建的維多利亞時代磚屋為基地,藝術家分別來自英國、伊朗、西班牙、德國等七個國家,在疫情肆虐全球以至國界封鎖及出入境限制下,彷似不可能的任務。策展人Nicole Schoeni卻說「we will send the house to you」,將大屋內的窗簾、木板拆下寄送到藝術家府上加以創作。作品來到香港,則選址唐樓延續倫敦舊物新用的意念,善用三層廣闊空間及唐樓佈局重現裝置藝術,如一樓窗邊位置安放了本地藝術家Go Hung以麥難民為主題的桌椅裝置,或是二樓洗手間設置了本地藝術家林嵐的《在迷你禪園散步》,以隔離營石頭及UV燈光呈現疫情下的另類園境。而由德國畫家Herakut設計的《Silent Battle》卡牌裝置 ,安放近窗房間,將小孩的棋局對弈場境還原,結合窗外陽光,亦透現了對新一代成長的盼望。
「disCONNECT HK」-回應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的藝術「佔領」
即日至至11月29日 (星期三至日開放)
中午12時至晚上7時
銅鑼灣白沙街16號(二至四樓)
#disCONNECT #當代藝術 #hkwalls #唐樓
新 一代 展覽 位置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文物探知館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的一座展覽館,位於香港油尖旺區九龍公園園內。香港文物探知館展示香港的文物建築專題及最新的考古發現等;該館亦經常有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導賞活動等,以促進大眾,尤其是學生對香港文物的認識。館內有專題展覽廳、演講廳、教育活動室及參考圖書館等設施。其中專題展覽廳入口的銅門,是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1983年拆卸重建)的大門。該建築前身是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座,於1910年落成。1970年軍營改建為九龍公園,這兩幢建築於1983年成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臨時館址,至1998年香港歷史博物館遷出。其後這兩幢建築物一直空置,後經文物復修工程,成為今日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探知館,於2005年10月正式開放。
香港五間清真寺中以尖沙咀的九龍清真寺最大,樓高三層,一九八四年落成,可容納三千五百人禮拜,遇上特別節日,天臺也擠滿教徒。該寺按伊斯蘭傳統設計,平面呈四方形,中央有巨大的桃形穹窿(dome),四角分別豎立一支呼拜塔(minaret)。圍牆頂可見一列穹頂形狀裝飾,富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情。伊斯蘭教的教義認為,清真寺(mosque或masjid)並非奉祀神的殿宇,其字源解作「拜倒」,是穆斯林向真主叩拜的地方。寺中的禮拜殿寬敞開揚,教徒入內可在任何角落面向聖地麥加(壁龕位置)膜拜、默禱或沉思。星期五的聚禮和重要節日,到來的教徒特別多,他們在殿內排成長列坐下,按阿訇指示一起俯伏跪拜。伊斯蘭教是一神論(tawhid),清真寺不擺設雕像、畫像或供品,僅見的「裝飾」是阿拉伯文書寫的《古蘭經》經文。壁龕(mihrab)上方的阿拉伯文是:「除阿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註),旁邊有梯級狀的講道台(minbar),供阿訇站立誦讀《古蘭經》。九龍清真寺建於上一代清真寺(1896年)的舊址上,由印度孟買的建築師卡迪(I. M. Kadri)設計,香港的印度裔建築師林嘉廉(I. A. Curreem)義務負責重建項目。歷時三年多,耗資近三千萬元,部分捐款來自海外。牆壁鋪上大理石,開了一排落地尖頂窗,有剔透的花格圖案,陽光滲入殿內,幻化成美麗光影,裏面的人亦隱約可見外面的景物。清真寺的狀觀形貌、雪白外牆和罕見設計,在繁華的彌敦道鬧市顯得份外突出。
新 一代 展覽 位置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手工醬油藏後壁
一甕醬油遵循古法釀製,光是陽光曝曬發酵就要180天,這是台南後壁一家經營,超過半世紀的手工醬油作坊,65年次的第二代老闆說,傳承的棒子要交給,跟在父親身邊當助手的大哥,但是哥哥罹患腦瘤走了,他匆忙接替大哥的位置,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保密防諜 粽飄香
高雄鹽埕區的肉粽店,第一代老闆當年推著攤車,第二代老闆從小看著爸爸揮汗賣粽子,在心裡發誓長大以後要做其他行業,等到父親年紀大了他還是扛下了,原本擔任藥劑師的太太也跟著先生,懷舊風情的店面吸引不少觀光客。
☞尋訪清流放之地寧古塔
寧古塔就在大陸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寧安境內,寧安有全世界最大的火山瀑布,有低於海平面的火山森林,還有綿延一百公里的火山湖泊,有台灣的休閒開發業者,計畫投資寧安的山光水色,看準位處中俄交界的邊城位置,希望以牡丹江為跳板,進軍俄羅斯的觀光版圖。
☞庄腳田邊也有藝思啦
藝術創作的天馬行空,往往超乎想像,一位年輕的女藝術家,把香蕉皮回收曬乾,拼貼出讓人驚豔的作品,至於這些香蕉果肉,烤成香蕉蛋糕藉著美味,拉近和參觀群眾的距離。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