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到les baux de provence(萊博小鎮)
這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城鎮
西元前6000年就已經有人居住於此
其中的「baux」代表「陡峭岩石」
小鎮名字的意思就是「普羅旺斯的陡峭岩石」
這裡完全是由石頭中開鑿出來的
至今都還保留著中古世紀的風格
因為地勢高聳,也曾是法國的軍事重地
我們沿著彎道一路往上爬
看到了石頭砌起的城堡和周邊風景
還帶孩子們參訪了Carrières de Lumières
這是由採石場改建成的數位體驗藝術中心
裡面有各式不同的限定展覽
我們剛好看到法國畫家保羅·塞尚的展
隨著時代的變遷
萊博從宜居的生活地點
轉變成為著名的旅遊景區
城鎮雖然都是斷垣殘壁的樣貌
但整體古老的氛圍很有感覺
如果之後疫情趨緩
也很推薦你們來走走逛逛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最後一役:納粹第三帝國的末日」介紹 訪問主編: 區肇威(查理) 內容簡介: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役 希特勒與他的第三帝國正要走向滅亡 盟國這時已經開始上演分贓的戲碼 冷戰的雛型開始形成 雖然戰爭即將結束,受害的永遠都是人民 柏林人在市區轟炸後的斷垣殘壁中等待...
斷垣殘壁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o to the basic:再回到一階》
我想要回去複訓一階的想法,起始於年初參加台中夥伴時段的啟發。那時,有個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生產者等待回應、投射者等待邀請,那麼,兩者的「等待」有何差異?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雖然聽起來輕易,對人類圖有基礎了解的人,大概都能侃侃而談其中的分別。然而,我回答得並不好。我發現,我居然沒有辦法用很簡單的語句、出現在日常生活的例子,讓對方明白,為什麼聽起來都是一個類似等待的過程,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
我一直對於那位朋友感到抱歉。覺得辜負了她遠道而來的心意。我也感謝她的這一題,在我心中種下了複訓的種芽。Go to the basic,是我的老闆們常常對我說的話,過了幾年,我也偶爾跟團隊這麼表達,當我們卡關,對於原本很確定的地方,覺得搖擺和遲疑。那我們就回到原點吧。看看是不是在原點就遺落了甚麼,順便把原點的初心也一起帶回來。
所以回去上了John的一階。有一種徹底跳脫既有框架的刺激,回到原點無誤,但這一次,是站在原點的對面,戴上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全新濾鏡。
上到四階,我們學到各種拆解圖面的方式,觀察能量如何流動、又會被哪些深井制約。越走越深,慢慢會模糊一個基本的真理:「二元性」。像是,黑與紅,個性與設計,感性與理性,想像與期待,那是我們風格與特質之所以千變萬化的起源。
John的一階,我看到的是,以二元性為核心,將圖面切割成四大象限的架構,當中蘊藏了一至七階的智識,細節可以說一千個晚上也說不完,真正的關鍵,四個象限就一目瞭然。
對於我這樣一個天生囉嗦的人,上課時,內心覺得頗為震撼,大道至簡,原來如此。好的脈絡,隨著一根線頭按圖索驥,解釋了說不清理還亂的人生。從二元性出發,維持客觀,更能好好傳遞理解與支持。
特別是在講到投射者的時候,John分享了一個很犀利的觀點,協助我重新檢視「苦澀」為何積聚,唯有勇敢觸碰「代價」與「報酬」的議題,才能有效避免苦澀,也通常能過濾「邀請」的本質是否正確。
由於投射者的能量運作,是先聚焦再向外投射,一旦選擇投入,將毫無保留,將自己傾洩而出。之所以覺得苦澀,除了因為不被看見、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也出自於能量全被他人掌握或取奪,自己甚麼也不剩的虛無。
因此,要回到內在權威,也要心中有譜,先問好,「我會得到甚麼?」。能量的交換,必須有價。不用不好意思。如果不確定會得到甚麼,或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接受邀請前,務必三思。
聽起來很像是常識,我媽就一直不懂,為何我自信心低落、老是拿熱臉貼冷屁股,把自己搞得跟鼈三沒兩樣。(其中也蘊含了空白意志力中心的課題)
但對我來說,這件事很難做到,我超級不擅長談薪酬。求職、轉職、升職,永遠很羞於啟齒,自己的價碼幾何。同時也很疑惑,我真的可以要這麼多嗎?會不會被拒絕。每次每次,都要和先生不斷練習,把腳本背得滾瓜爛熟,但真的到了談判桌上,立馬忘光,時常簽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
回顧我的職場經驗,那些在「代價」與「報酬」上,相對失衡的工作,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那時我的想法是,錢少一點沒關係,經驗無價。我也長期信奉,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的推手哲學。這些觀念,有其真理,但施與受的天秤長久傾斜,越到後期,越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都快把自己的五臟六腑、畢生絕活傾囊而出,依然不受重視、沒被買單,有強烈的被糟蹋與被輕賤感。真心換絕情。
聽了John的觀點,我在銀幕前大澈大悟,如果連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價值,任意揮霍在他人身上,又怎麼能期待對方理解「免費的,其實最貴呢」?
有趣的是,我現在的這份工作,是所有工作歷程中,最放膽一搏、去談「代價」與「報酬」的Offer。也許是因為當時處於大休息狀態,身心回到健康水平,才剛從可怕的職場霸凌離開,求存意識十分高漲,我不想再委屈與馬虎自己,從一個屎坑淪落到下一個。也許是當時的主試官的「夢想說」,深深觸動了我。他不問我能貢獻甚麼,反而好奇,What do you dream for?
他認同夢想,也尊重築夢的精神,值得我提出來的酬償。(天知道,真相是,我壓根不知道該出多少價,又覺得自己不被錄取的機率很大,索性出了心目中的天價。)
因此,我永遠記得接到offer的那天下午,整個台北市突然下起午後雷陣雨,老是忘了帶傘的我,站在雨中,內心百感交集,應該要開懷,卻哭了出來。許多年積壓著的苦澀,老天用一場雨拂去,我淋得全身溼透,裡裡外外都得到了平反。
「代價」與「報酬」,很需要被提醒,特別當投射者長期處於等待,關於價值,很容易被忽略,或因為害怕再度失去機會,而不被列入優先考量。弔詭的正在於,屬於你的邀請,是不會吝惜對你的「代價」與「報酬」的,重點是,你也要相信自己有價,勇敢提出來。
學到四階,回看一階,斷垣殘壁突然都接得起來了,能量的來去,既互相效力、亦此消彼長,謝謝John帶我看到那樣的世界。
也很推薦John的一階,如果你是新手,這將是一個相對宏觀的起點,御繁為簡,以空飛機遊覽納帕河谷的概念。如果學到中途,這則是溫故知新的回歸,以大窺小,慢慢拾起迷失的零星碎片。
學院一階課程 :
https://humandesignasia.org/course/lv1
*歡迎當時的那位朋友再出聲一下,我現在能夠比較完整地回答妳的問題了。
斷垣殘壁意思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事求世 37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以弗所(2015)
魔戒有三部曲,寫時事求世到現在也第一次出現三部曲,因為艾菲索斯這個地方太豐富了,一篇寫不完,只好分成三篇從不同面向切入介紹給大家。
古代世界七大奇蹟是西元前2世紀希臘人費羅(Philo),描述當時在世界的七個偉大建築,分別是「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奧林匹亞宙斯神像」、「以弗所阿特密斯神殿」、「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得島太陽神巨像」以及「亞歷山大港燈塔」,雖然號稱「世界」,但仔細看其實都集中於地中海區域,主要是由於當時對世界的認知有限,而全世界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瀕臨歐、亞、非三洲,涵蓋了埃及、希臘、兩河文明,透過航行其間的繁盛海上貿易,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只不過七大奇蹟中除了金字塔完整保存下來,其他要不是完全消失,不然就是僅存斷垣殘壁。
土耳其的艾菲索斯,古稱「以弗所」,是極其精彩的一座歷史文化城市,除了羅馬人留下的城市外,還有聖母瑪利亞晚年居住住所,七大奇蹟中的阿特密斯(Artemis)神殿也在這裡,阿特密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狩獵與生育女神,大自然的象徵,到羅馬時期改名為黛安娜(Diana),無論甚麼名字,人們在那樣的年代崇拜祂,都是希望帶來豐饒。
阿特密斯神殿在西元前550年,由來自於克里特島的建築師設計興建,幾乎全是用大理石建成,建築面積長115公尺、寬55公尺,用127根高19公尺的列柱支撐起屋頂,柱頭則是柔美的愛奧尼式。鄰近的希臘城邦呂底亞(Lydia)著名的國王克羅索斯攻打以弗所,還獻給神廟一組有浮雕的柱頭,刻上他的名字,目前在大英博物館,呂底亞大約在公元前660年開始鑄幣,可能是最早使用純金和純銀鑄幣的國家,非常富有,英語有句「As rich as Croesus」,意思就是像克羅索斯富甲一方,有錢就是任性,捐錢當然不忘留名,就跟台灣各建築也都喜歡題字紀念相同,可能平民百姓無法捐錢,難怪爭先恐後喜歡在古蹟上刻字。也許你去過艾菲索斯,但不見得來過這邊,這都是歷史記載外加想像,如今的神殿僅剩一根柱子,不勝唏噓,帶客人來看一根柱子,很容易被客訴的。
西元前356年,一位名叫黑若斯達特斯的年輕人,想要做一件讓後人記得可以名列青史的事情,於是放火燒掉神廟,這比劉文聰還厲害,沒有不爽也要送你一支番仔火,重修時剛好亞歷山大大帝經過,感佩以弗所人的付出,願意負擔所有費用,不過一樣要求題字在上面,被委婉地拒絕,「因為神不用幫另一個神蓋房子」,多麼有技巧的回答啊!西元262年以弗所遭哥德人攻擊,神廟又受到破壞,至4世紀因基督教興起,多神信仰被取代而遭荒棄。
阿特密斯在希臘神話多是以窈窕女性樣貌出現,但在土耳其阿特密斯樣貌非常特殊,全身像長滿瘤一樣,還有許多動物,其實那是象徵一顆顆孕育生命的乳房,給與大地無盡的滋養。1961年土耳其出土一尊土偶,被認為是西元前6000年新石器時代安納托利亞的大地之母Cebela,從祂外觀來看,身材豐滿圓潤,乳房充滿奶水,坐在兩邊鑲有可能是豹或母獅雕刻的椅子上,胯下有嬰兒頭探出,是古代人類生產的姿勢,也是代表豐收生育的豐饒女神,當後來希臘人移民小亞細亞後,信仰文化碰撞結合,希臘的阿特密斯與小亞細亞的大地之母又產生寓意相同,但形態迥異的神祇樣貌,十分有趣。
斷垣殘壁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最後一役:納粹第三帝國的末日」介紹
訪問主編: 區肇威(查理)
內容簡介: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役
希特勒與他的第三帝國正要走向滅亡
盟國這時已經開始上演分贓的戲碼
冷戰的雛型開始形成
雖然戰爭即將結束,受害的永遠都是人民
柏林人在市區轟炸後的斷垣殘壁中等待,嚇呆到動彈不得,固守著目前所有的唯一手段──求生存的手段。吃的比愛情更重要,藏起來比戰鬥更有尊嚴,在軍事上,挺下去遠比打勝仗更正確。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第三帝國的最後日子開始倒數!放眼望去,東西兩線的戰火皆快速往首都——柏林挺進。戰略轟炸使得希特勒一度感到驕傲的帝都變成斷垣殘壁,柏林開始在顫抖,戰火已經來到家園門前了。
帝都之中人們惴惴不安,每個人都有自己擔心的理由。平民百姓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潛藏了整個戰爭時期的猶太人擔心會洩漏行蹤,同盟國潛伏的間諜深怕蓋世太保找上門,老百姓害怕自己被徵召上前線去抵擋鋼鐵洪流。戰爭不再是新聞的內容,它已經成為柏林人生活的日常。
躲在總理府地堡的希特勒,開始胡亂指揮根本不存在的部隊。前線吃緊的消息永遠都會被他訓斥是部下貪生怕死的理由。歇斯底里的怒罵將領變成司空見慣的場景,可是這一切無助於挽救國家的命運。亡國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包括希特勒的生命也是如此。
同盟國開始為戰後的佔領作政治準備。很難想像原本還有共同目標的盟友,已經分成兩個陣營,彼此都在為各自的未來勢力範圍開始你爭我奪。英美作為長年有共同利益的盟友,他們試圖掌握更多的主導性。覬覦歐洲許久的史達林不會放任戰後局勢在自己的掌握之外。兩大陣營的明爭暗鬥始於由誰先奪得柏林開始,冷戰的暗潮洶湧比起一般的認知開始得更早。東、西兩線競相攻向歐戰的最後戰利品,誰奪得了柏林,誰就能在歐陸呼風喚雨。真的是如此嗎?
考李留斯雷恩在冷戰的高峰期來到柏林,他遊走在東、西方兩大陣營,挖掘出當時還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一役》是「二戰經典三部曲」中最為高潮迭起的一部作品,最能凸顯作者整理與分析資料之高明,是非虛構寫作的經典代表巨作。寫作當時還處於風雨飄搖的柏林,如今讀起來,依然令人不勝唏噓,深感造化弄人。
作者簡介: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的巡邏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