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勢力重分配,關鍵在東亞,台灣怎能缺席?
四天連假,除了回家探視父母、沿著基隆河騎車之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在讀書。從1983年赴韓至今,研究東北亞局勢一直是我個人的興趣,而隨著經驗累積與中國崛起,對於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產經環境變化也深有所感。但相較於日本、韓國對於國際情勢的深度理解,並嘗試建構因應體系,台灣似乎無動於衷,「矇」是台灣最貼切的形容詞。
東亞四大熱點包括朝鮮半島、東海、台灣、南海,台灣位居關鍵地位,也事關未來生活模式的選擇,但台灣人似乎是鴕鳥心態,對於大局的變化視而不見。這幾天中俄軍艦幾乎同時前進釣魚台,這是非常關鍵性的變化,但台灣媒體卻將重點放在幾乎「毫無意義」的洪素珠身上。沒有人探討「釣魚台在美日安保條約」範圍之內,而與俄羅斯爭議多年的日本北方四島卻不是。
當台灣津津樂道太平島是南海第一大島時,台灣也沒有人討論,面積只有0.46平方公里的太平島,南海第一大島的地位早已經被永暑礁、美濟礁等人工島嶼所取代,這兩個島至少都有2.8平方公里的面積。
中國大陸帶給鄰近地區最大的壓力,除了以國家資本扭曲的產經條件之外,中國在政治、軍事上的潛在威脅,更讓所有的亞洲國家芒刺在背。此外,稱霸全球一、二十年的韓國造船業風雨飄搖,背後的原因與後續影響,都不會只是表面上的裁員,韓國造船業只是骨牌效應的開始而已,台灣如何因應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