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旅行是激情的!
但生活如何可以那麼熱情?
把時間軸拉長來看,每一個小細節都只是累積成未來的細緻而已。
.
布拉格地鐵,相對世界各城市的地鐵來說是簡單的!
我常說歐洲比日本簡單太多!
.
地鐵站的出入口都會有酒精消毒機,不過因為滴速有點慢,經常有點像是破掉的水壺在滴水一樣,一大坨酒精滴在手上,有點濕。
.
依然,是很多的思考,
雖然規定搭乘交通工具要戴口罩甚至是FFP2口罩,
但是還是會發現有人上地鐵不戴口罩,也安然無事。
.
依然,與我第一次來布拉格自助旅行一樣,在地鐵站會有人查票(因為他們的地鐵沒有閘門),今天看到有人被查票!購買單程車票之後務必要打票~
.
歐盟最深的地鐵站,從地底上到地面的電扶梯要2分鐘20秒~
布拉格的地鐵手扶梯快的可比雲霄飛車、
布拉格的斑馬線過馬路秒數超級短,要跑百米那種~
/
一些日常的小分享,
希望對大家未來到訪布拉格有幫助。
.
能邊工作邊旅行,的確是幸福的。
.
能保持的對的、好的心情,過人生的每一個分秒,更是需要。
/
捷克語不是很好學,但幸好大家都很熱心。
菠丹妮買了一包泡澡浴鹽,給自己一點犒賞與獎勵,
我們一起繼續加油!
/
#布拉格生活雜記
👉任選兩副1200元,飛行眼鏡跟豹紋眼鏡很帥喔:https://bit.ly/2YjO1oW
p.s限動可以看更多
日本斑馬線規定 在 馬德里台灣鄉民團《Taiwaneses en Madri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節錄文章內容:
『我留學的幾年不時會跟一樣是台灣出來玩出來唸書工作甚至移民的朋友一起用車,而普遍的情形,就是台灣人面對歐美日本駕駛「依規定讓路給行人」是感到不知所措的。
我們就是習慣行人的路權次於交通載具,我們就算理解這樣是對的、理解交通載具上頭的也是活生生的人、理解我們有絕對優先的路權,台灣人普遍還是習慣小跑步或者假裝我現在沒有要過馬路,因為在路口被駕駛停車示意先行,實在是被長久奴化訓練的身體一時走出不來的尷尬。』
鄉民其實一直有個很簡單,但卻覺得很難達成的願望,那就是在台灣過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不需要等沒車才能通行、有最基本的人行道...... 或者至少現有的騎樓可以淨空並且統一高度,沒有高低落差。
不過這就像文章裡面談到的的一樣,會牽扯到各方利益,導致沒有人想去碰觸這個敏感神經,所以經年累月下來就變成每年會犧牲3000多條人命。我們自詡台灣治安很好,但其實有更多人命喪在馬路上......
照片是日落的大道Gran Vía。西班牙可能不算歐洲的交通模範生,畢竟之前這條路要拓寬人行道、縮減自小客車用道,而新增腳踏車道時,也引起不小的反彈;前任政府推出的「Madrid Central」政策,也是被多方批評。儘管如此,鄉民還是要說,用路人習慣以及道路安全上還是屌打台灣。
如果你也想像在歐洲或日本一樣毫無負擔地漫步街上,帶著小孩推著娃娃車不用閃躲汽機車,也不用擔心各種高低落差,那麼請你多多關心台灣的路權吧~
@獨立這邊請 原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651109131830170&id=1460860204188408
除了上面那篇文章,鄉民也推薦 Leo, that Taiwanese. 理觀點. 希望大家一起改善台灣的交通!
日本斑馬線規定 在 夏雪Angela beatri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車並行的斑馬線〉
居臺五年,至今過馬路依然是戰戰兢兢,若蔡先生在旁,便會像個小孩,非要抓住他的手臂才敢通過。
「為什麼你會害怕過馬路啊?」
「因為車輛會忽然右轉啊!」
以前在香港,綠燈就是綠燈,行人過路不用瞻前顧後,但在臺灣,即使是綠燈,也要先望左再看右,確定沒車,才敢快速跑過馬路(真的是用跑的)。因為臺灣馬路車子可以右轉,如果走的慢,還會被按喇叭,膽小的我經常被嚇到跳起來(過馬路過到快有驚恐症)。更誇張的是,聽說南部行人連綠燈都要先讓車,驚死人(拍胸脯)。
以前我住花蓮,花蓮很好,紅山好水好人情,但就交通這點,真的有待改善。有好幾次綠燈走到一半,就被右轉的車輛攔截,人就那樣卡在那裡,直到所有右轉的車子都過去了,才能繼續往前走,但卻常常站到綠燈轉成紅燈,才輪到我。問題來了,卡在路中心的行人,面對即將通行的車輛,到底該站在原地,快步往前還是退回去呢?
在臺居住五年,時間久了,自然而然變成禮讓車子先過。香港的朋友可能會說「不該是車子讓人嗎?」但車子可怕啊,被迫卡在路中心還要被按喇叭,我總不可能跟車子硬槓吧,只好「你先過,我okay」囉。
事實上,就算是美國、澳洲、日本、韓國,都有行人的路權,無論有沒有斑馬線,都是行人優先。
起初我真的以為臺灣是個例外,心想這是不是臺灣的什麼規矩而我不知道。後來我去翻查內政部資料,裡面清楚寫明「行人走斑馬線穿越馬路有絕對路權,依據交通安全規則第103條規定:『汽車行近行人穿越道前,應減速慢行,如有行人穿越時,無論有無交通警察指揮或號誌指示,均應暫停,行人先行通過。』」
寫到這裡,駕駛人士可能會說,如果都行人優先,可能要過很多個紅綠燈才可以變換車道。但其實只要人車分流,就可以解決人車搶路的問題。但我又想,這些問題既然存在已久,卻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是不是臺灣的道路設計,沒辦法做到人車分流呢?不然為什麼一直沒有改善。
上網找了很多資料才知道,原來臺灣實施的是「半套式車種分流」,而且還有一個機車二段式左轉的規定。原意是降低機車左轉與汽車發生擦撞的危險事故,卻沒想到洐生了無論是直行或是左轉的機車(要去待轉區),都被迫行駛在外側車道,造成「直行的機車被要右轉的汽車卡住、要去待轉區的機車被要右轉的汽車卡住,要右轉的汽車則被機車卡住的情況。
對此交通部說,「車速分流目的是希望以同車道維持等速,讓路段在同樣時間內能通過最大車輛數,但台灣一般道路路口多,號誌相對也多,因此若車道未封閉、路口干擾多,就算實施車速分流,要直行車輛長時間維持等速會有困難。」
但要行人「安心上路」,旅客放心過路,交通的基礎設施定要完善,並不僅僅是道路平整而已,還有交通號誌及標線作業。真希望臺灣能早日解決交通混亂的問題。
—————————————————
▣補充:原來臺北松山一帶有做人車分流,所以不完全是沒辦法實行,只是目前為止,沒辦法全臺灣都做到而已。
#我知道圖文不符 #但就是沒有跟馬路合照的照片啊請多多包涵(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