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央行正常應「放水」,卻因為全球供應鏈斷裂令物價上漲,使央行反其道「收水」遏止通脹,這就是我一年多前已講「後疫情時代」下將面臨的「滯脹風險」。對央行而言,這是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已有28萬億美元國債的美國,滯脹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
大家有時間可重溫我這兩年疫情前後所寫的文章,值得大家重溫。局勢正按照劇本一步步的進行,大家要及早部署,然後繫好安全帶,準備坐上大時代的過山車。
———————————————
向左走 向右走的大時代
全球各國央行為應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均紛紛減息,重啟大規模量化寬鬆(QE)救市。部份經濟學家以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分析,均認為「無上限量寬」即將會帶來全球史無前例的惡性通脹(hyperinflation)。然而,全球經濟不景氣,加上新冠肺炎等不明朗因素將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按此推斷理應會出現通縮。那麼,全球物價的走向應該會是向左走(通脹/滯脹)還是向右走(通縮)?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議題。
要解題,首先要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所有經濟理論都不外乎「供求理論」(即DSE同學仔都會的demand & supply),關鍵是將「供求理論」放在哪一個市場進行分析,而得出綜合的結論。今時今日,我們面對變化最大的主要有兩個市場,一是貨物市場,二是貨幣市場。
大家印象中應該還記得,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新增了數以萬億計的貨幣供應,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會引發全球通惡性通脹。然而,惡性通脹最後並沒有到來。原因之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產能過剩。全球化供應鏈使生產鏈由先進國轉移集中佈局在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大幅增加全球產能的同時,其低廉的生產成本及關稅的下調大幅降低了物價成本。在全球化供應鏈下,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已並非由單一國家的國內的供求所決定,而是以全球產能反映的總供應與全球性需求的角力。
另一方面,量寬新增的貨幣供應沒能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反而增加了投資/投機性需求,資金追逐高息及風險資產,最後只推升資產價格,要知道資產價格並不會計入消費物價指數(CPI)去衡量通脹水平。這是為何海嘯後的十年,儘管大規模QE,全球的通脹率仍然維持低水平,箇中的原因是全球產能過盛和資金流向資產市場的兩大主因。
以上是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的情況。然而,今次情況將會比當年有所不同,而且將會更複雜。首先,今次黑天鵝的主角是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傳播性使人人都不敢外出消費,一切都好像回歸基本,人人都只會搶購日用品,對於非必要的奢侈品需求一下子完全消失,消費意欲預期都會維持低沉相當一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各國的封城封關使經濟完全停頓,全球供應鏈斷裂。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痛。近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當發展中國家集中生產,已發展國家加強科技的發展和消費,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下降,關稅下調,國際貿易效率一日比一日提高。萬萬想不到的是,一個看似完美的「全球供應鏈模式」,竟然被一隻黑天鵝切斷了,還要是完美地解體,一個完美的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正在發生,各國即時走向供應鏈本地化(localization)。從此,產能不再過剩。
另一方面,正如前文《「對症下藥」還是「落錯藥」?》所講,量化寬鬆手段能夠即時解決的並非實體經濟的問題,要量寬能夠解決經濟問題,其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能夠有效流入實體經濟,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金最終只會流向投資/投機,資金追逐資產,最終使資產價格不停上升,情況如08年金融海嘯後十年一樣。因此,要真正救經濟,一定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錢從何來?同一個題,2016年特朗普上場時我也問過,當時我寫了一篇名為《特朗普上場 (二) - 錢從何來與加息的邏輯》的文章。大家有時間可以參考一下。
有關「錢從何來」的問題,一般的財政政策項下的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是從政府的財政儲備而來。正如我們香港政府昨天剛公佈的1375億港元大規模抗疫救市措施,號稱是史無前例,但要知道香港政府目前的財政儲備有1.1萬億,而「全副身家」(即計及外匯基金的總資產高達4萬億港元),是次的大規模救市的支出對比副「身家」依然是九牛一毛,可以說全民退休好幾年也沒有問題。這是為何我經常說香港的金融系統和基礎是非常穩健,即管是當年金融海嘯,香港的金融系統依然穩健。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財政部2月12日公布的數據,美國預算赤字達到1.06萬億美元,而國家債務總額達到了23.3萬億美元,這是天文數字。當數字去到一定水平後,其實已經再沒意思,天文數字的債務不是債務,因為根本償還不了,再增個一兩萬億美元,影響不大,美元依然是「美元遊戲」棋盤下的唯一「代幣」,各個遊戲參與者只能相信美元,不信者大可離場。至於如何離場,我目前還未想得到。或者說,如果連我都想得出來,我想大部份國家應該一早已經離場。
巨額財政赤字下,美國如何支付即將推出的「2萬億美元救市計劃」?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向聯儲局借貸,那聯儲局的錢從何而來?那當然又是「憑空印出來」,原理跟QE一樣。說白了,就是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因為美國政府很難還清這筆錢,或者亦沒有打算還錢。因此,對美國來說,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齊下」實際上是「雙QE」。
如今,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0%,以美國財政年年赤字的作風,這筆負債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美國政府的負債相當於美元的永久性超發。在世界上存在的美元只會越來越多,全球的財富在美國「印鈔」的過程中被稀釋,世界各國再一次被美國政府「收割」。當然,在全球都面臨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超發的危害並不明顯,反而能提高市場流動性。但是,經濟危機過後,金融槓桿會迅速放大美元超發的危害,形成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事實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美股及債券價格之所以會迅速下跌,是因為長期貨幣超發導致金融體系中積累了大量泡沫。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長期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債務槓桿高企、資產價格高估。疫情對本身疲弱的實體經濟的衝擊刺破了債券、股票等金融底層資產的泡沫,導致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定價體系瞬間崩塌。而為了解決金融市場的問題,聯儲局選擇了QE,繼續向金融體系中注水,繼續「培育」資產泡沫,同時拉闊貧富懸殊,然後當下一個黑天鵝來臨時又再推QE。這個情況,在未來會繼續重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世界各國的財富將不停被收割。
可是,這次與之前不同的是,在今次的「雙QE」中,除了無限量QE的貨幣政策外,美國財政部借聯儲局的手印鈔推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直接將資金注入經濟實體。另一方面,世界各國開始發現孤注一擲全球化的風險,如以單一國家如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風險,同時亦揭示了全球各國對全球化的隱憂,即使疫情過後,全球化再次啟動時各國之間的互信也大不如前。最後各國只會「各家自掃門前雪」,在表面上呼喊著「全球化口號」的同時,開始建立自己本地的供應鏈,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也就只成為一個「口號」。未來世界很大可能會走回頭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會令生產要素成本提升,慢慢回復至全球化之前的水平,過去全球化所導至的產能過盛不再。當兩大壓抑通脹的因素不再存在,當經濟回復正常時,全球或產生流動性過剩,而最終導致通脹的來臨,到時美聯儲不得不加息控制通脹,但在疲弱的經濟下加息會剌破經濟/資產泡沫,形成「向左走向右走」的兩難局面,而滯脹(Stagflation)就是「美元遊戲」的死門。這一天可能是「美元遊戲」的終結,同時也可能是世界經濟的嚴重崩潰。
我曾說過,最好解決泡沫的方法不是去延長泡沫爆破的時間,而是讓泡沫直接爆破。
Starman
2020.4.10
原文: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m=1
#舊文重溫系列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將入門大包圍市場炒得熱騰騰的KAWASAKI,深知自己定下的2汽缸引擎規格再無新意,所以在2020年炮製了四缸引擎「小忍」—ZX-25R。而今次受訪的兩位女騎士都是KAWASAKI迷,阿WING及SHITA之前分別駕駛NINJA 400及NINJA 300,最近就轉玩ZX-25R,她們不約而同說ZX...
「日本泡沫經濟原因」的推薦目錄:
日本泡沫經濟原因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振興券vs發現金,政府在想什麼?】
今天上午辦公室幾個夥伴哀鴻遍野,五倍券的領取對於各大網站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測試,在考慮綁定哪一個機構最省錢的時候,很多人紛紛問我,為什麼政府不直接發錢就好?
原因是:🔺️振興券不是「紓困方案」,如果要緊急紓困,當然是發現金。
但從馬政府時期的消費券到小英政府的振興券,目的都是「🔺️刺激/振興消費」
因為疫情影響,很多服務業、零售業及餐飲業,受到很大衝擊,為要達到「振興」經濟的目的,需要以「券」發放的形式,避免大家以儲蓄替代消費而失去了原本初衷;
從行為經濟學上來看,振興券也像是一種 #額外所得,民眾在花費上會較為寬心,進而達到 #提升消費 的成果。
ℹℹ
日本在1999年,為了刺激泡沫經濟後的民間低迷消費力,曾對地域性的族群發放過兩萬日圓/人的「地域振興券」(但研究指出,近七成沒有用在消費而被存起來);泰國也在2009年對752萬登記並獲准的低收入戶發放2000泰銖的「救國支票」。
台灣的設計又是如何呢?從馬政府時代的3600紙本消費券,到去年花費1000換3000的振興三倍券,以及今天開始登記綁定的五倍券,沿用三倍券的形式但這次不用自掏腰包,更延續去年推出各產業的補助如:#好食券、#國旅券、#i原券、#農遊券、#藝Fun券、#動滋券、#客庄券 及 #地方創生券 等八項加碼,考驗人品的時候到了,趕緊上網登記。
這些目的都是針對各種在疫情受創較嚴重的產業,提升國內的擴大消費力道。
🔆也想特別介紹:#高雄券 的特殊用意
數位綁定五倍券能額外得到1000塊實體面額的「高雄券」,專屬高雄的政策有下列幾個好處:
1️⃣需在高雄消費滿5000才能換高雄券
➡️真正振興到在疫情中受挫較為嚴重的高雄業者
2️⃣以50元小面額發放
➡️照顧到市井小民的消費型態及相關產業的攤商
3️⃣消費者在高雄消費五倍券,可額外得到1000高雄券加碼
➡️藉此把五倍券的外擴經濟振興效益留在高雄
如何領取呢?步驟如下:
1 數位綁定「高雄開就賺」
2 消費滿5000
3 得到50面額20張的高雄券
#你的事就是阿凱的事
#祝福大家加碼拿不完
日本泡沫經濟原因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日本泡沫經濟原因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將入門大包圍市場炒得熱騰騰的KAWASAKI,深知自己定下的2汽缸引擎規格再無新意,所以在2020年炮製了四缸引擎「小忍」—ZX-25R。而今次受訪的兩位女騎士都是KAWASAKI迷,阿WING及SHITA之前分別駕駛NINJA 400及NINJA 300,最近就轉玩ZX-25R,她們不約而同說ZX-25R的直四引擎聲滿足了玩大排「啡呤車」的感覺,而阿WING就話ZX-25R的裝備使車子變成一部迷你SUPERBIKE。
何解WING及SHITA都認為ZX-25R可以滿足玩大排「啡呤車」的感覺,讀者只要收看本誌製作的短片,然後飛到在2分08秒,就會看到比較ZX-25R及NINJA 300的排氣聲片段,ZX-25R排放出濃烈的大排直四跑車尖叫聲(根就是採用直四引擎);相反,採用直列2汽缸引擎的NINJA 300卻輸出傳統雙缸聲,兩部車的分別相當顯著,而直四的尖叫聲更成為ZX-25R的賣點之一。
事實上,傳媒每次介紹ZX-25R,又會令好多資深車迷回想起90年代初,日本四大車廠推出的4衝四汽缸250「啡呤車」。直到現者,編者仍然覺得250用上四汽缸引擎,簡直是神奇,舊款KAWASAKI ZXR250就是當年其中一部神駒,當年這批車子均配備雙凸輪軸超高轉四缸引擎,而高轉的作用是突破細排氣量的局限。換句話騎士要高速飛馳,下下都要高轉才有可觀車速,過萬轉只是等閒,所以車子在低轉狀態下格外懶洋洋。
但凡經歷過90年代的騎士都知道2衝250「啡呤車」才是當年熱血騎士的最愛,其次是4衝4缸400「啡呤車」,4衝四缸250屬於新手級別跑車,同時吸引好多女騎士駕駛,不過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呢類型「啡呤車」大約在90年代中陸續停產。自此,編者應為4衝四缸250「啡呤車」好難再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原因是生產成本偏高,直到KAWASAKI在2019年正式公佈ZX-25R,4衝四汽缸250才有機會重出江湖。
新款ZX-25R與昔日的4衝四缸250「啡呤車」一樣,同樣針對新手而設,所以馬力不能夠與600cc跑車—例如ZX-6R等等的高性能跑車相提並論,但由於ZX-25R的體積相對細小,重量相對輕,以及採用正宗跑車的低軑把,因此成為一款適合新手操車的入門跑車。編者當日都嘆左幾個圈,直四引擎聲固之然正斗,靈活操控性能亦都是這類型小跑最吸引地方,但是最印像深刻是快排功能,拖波之後近乎感受不到引擎煞車,車身沒有頓挫感,車子繼續向前衝,那個自動補油功能,令自己仿佛成為拖波高手(編者自問呼油技術一般),再加上ZX-25R是一部高轉車,的確有點二衝味。要是騎士喜歡利用引擎煞車協助減速,大可以熄掉快排功能,轉用全手動轉檔。編者短評至此,是時候聽聽兩位車主駕駛ZX-25R的感受。
相關內容可登入:
http://moto-one.com.hk/Products.php?id=8572
日本泡沫經濟原因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說過股市的漲跌和基本面一點關係都沒有,「資金」、「信心」才是關鍵的兩大因素,從年初到現在,每個月開出的經濟數據只有紅字,即使如此股市依舊有上漲,背後的原因歸功於低利率的堆疊,導致資金的湧入,另外每隔幾年的經濟危機更造成生活型態上的改變,你我現在都在這關鍵的交叉口上,本週的節目,首先帶你解析未來十年的趨勢,再來跟你分享5G相關指數型基金,如果你是新手更應該收看,因為還會解析入市注意事項,就由投資家日報總監孫慶隆以及風傳媒財經主編周岐原帶你了解本週【下班投資學】的精彩內容。
#下班投資學 #下班經濟學 #5G #5G ETF #關鍵科技
關鍵科技指數前五大國家權重更新:
美國 34.9%
台灣 24.9%
日本 23.6%
中國 11.8%
香港 1.8%
資料來源:STOXX、元大投信整理,2020/05/22
00:20 股市脫鉤經濟數據!高手解析背後原因!
02:27 遠距引爆線上需求!全面啟動新型態生活!
04:51 產業典範轉移!帶旺科技股成市場新寵!
05:33 宅經濟燒出網路風潮!5G火熱後市看旺!
06:30 零接觸也能拚經濟!虛擬會議.遠端醫療夯!
06:48 搶搭5G商機!教你從產業鏈抓住時代紅利!
08:11 5G投資怎麼選?用ETF避免選股看走眼!
10:53 超前部署5GETF!硬體建設浪潮先報到!
13:04 硬5GETF報酬佳!2大因素讓績效立於不敗!
15:15 資優生才入列!硬5GETF這樣點兵獲利飆!
15:59 擊敗多國大盤!這檔ETF報酬翻倍登績效王!
16:55 ETF怎麼買?4大必知交易守則專家說分明!
18:31 實現高效智慧生活 盤點5G科技2大應用!
21:43 5G發展三步驟!掌握進程跟著趨勢穩穩賺!
24:31 產業型?全球型?一指標成高手選ETF關鍵!
26:01 小資族買ETF如何致勝?達人分享操作心法!
本節目與來賓所推介個股無不當財務利益關係,資料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精彩回顧》
【#11】無基之彈瘋狂台股!買這檔ETF恐被扒四層皮?高手低價存股術 靠一線狠賺225%!
https://youtu.be/HXbtF-IHwR0
【#12】狠甩小資ETF!自組護體版更安全!他靠9指標拚出500%績效 千萬身家不是夢!
https://youtu.be/DC16S5N1844
【#13】等不及除權息?用「兩線一面」找飆股基因!報酬30%煉金術!
https://youtu.be/WqcADOAZ52o
【#14】0050藏泡沫風險?破解4大操作盲點!年化報酬10%這樣做 輕鬆躋身上流!
https://youtu.be/CEpMIYefRMo
【#15】低利莫急?房貸剝皮陷阱在這裡!解鎖買房成就 三撇步教你避地雷建商!
https://youtu.be/za80wR_h_FE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訂閱華爾街日報:https://bit.ly/2VtO3GG
✓ 想了解更多硬5G ETF相關資訊:https://pse.is/T4JWM
日本泡沫經濟原因 在 五哥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三選一你會點㨂?】因為一個原因我選左⋯⋯智雲Smooth 4 | Osmo Pocket | Go Pro Hero 7
五哥就快去日本旅行,一直想買返個穩定器方便拍Vlog,但遲遲都未入手,最後係三個裡面智雲Smooth 4 、Osmo Pocket、Go Pro Hero 7,因為一個原因我選左⋯⋯
? 五哥上左Youtuber GO好後悔?! https://youtu.be/YgVinPvvnTY
?陰謀系列 - http://bit.ly/2RW8oVd
⭐️如果鍾意哩條片,就記得比個Like同埋訂閲我嘅頻道啦!
https://bit.ly/2F6Y2M8
?如果你希望可以鼓勵五哥,支持我每日努力出片分享實用資訊,可以點以下連結:
https://paypal.me/5minutesmaster
?推薦影片?
✅ 【香港首度公開】詳細分析做YouTuber其實揾到幾多錢?
https://youtu.be/xaqd4VGfkwI
✅ 【AI人工智能整網站】又一個工種可能被人工智能取替?
https://youtu.be/l6ZT8z3hM3c
✅ 【2019美國預言】希望只係科幻故事
https://youtu.be/3eRyUtshmC0
✅ 【香港樓市2019】樓市大跌前先兆?
https://youtu.be/Sl9j5YxRFeY
✅ 【2019香港經濟預測】香港朋友要小心
https://youtu.be/Czg2UaIGeaI
✅ 【樓市點睇】香港仲有四年就....
https://youtu.be/08CoILul5wk
✅ 樓市真相2018:大師預測2019樓市大跌7成,仲大鑊過沙士97!
https://youtu.be/cjKnEn-WCPI
✅ 【中美貿易戰】影響深遠-最新消息
https://youtu.be/cqqsnL-4qAU
✅ 【2019香港樓市】樓市泡沫爆破?磚家預測/一條片睇曬
https://youtu.be/vOJik86_H6U
✅ 【一條片解構5G原理】
https://youtu.be/-sy64F2fx4o
✅ 【機場貴賓室】揀邊張信用卡一定冇得輸
https://youtu.be/ozztsCtXCYg
✅ 【信貸報告】信貸評級|追加重要補充資料
https://youtu.be/wTW-X69BVXc
✅ 【香港樓市2019】樓市大跌前先兆?
https://youtu.be/Sl9j5YxRFeY
✅ 《吸引力法則》粵語
https://youtu.be/cJ-6CokkuGg
網址:https://www.5MinutesMaster.com
Medium:https://medium.com/@5minutesmaster
facebook:https://bit.ly/2QYmNyE
日本泡沫經濟原因 在 [問題] 日本當年有機會避開泡沫危機嗎? - 精華區Dummy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arrothead (イズミ)》之銘言:
: 最近看了一些有關日本泡沫的文章,內容提到
: 日本泡沫發生的原因大抵是:
: 二戰後至80年代期間日本經濟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受到戰後國內金融管制的影響,這
: 些財富沒有良好的投資標的,國外資金亦不得輕易進入日本國內。其後,日本在國際
: 壓力下允諾金融自由化,並且在廣場協議承諾日幣大幅升值,再加上長期的低利率所
: 導致的貨幣流動性過剩以及對低利率的長期預期,導致企業及消費者都熱衷於金融交
: 易或資產投機,最後造成了泡沫的產生。
: 有一說提到,當年以首相中曾根為首的日本政府在財務政策上屈服於美國為首的西方
: 勢力與中曾根等人的大國思維頗有關聯,是廣場協議的罪魁禍首。
: 請問,現在回頭看,當年日本政府有機會避開泡沫危機嗎?
: 目前中國似也處於相似的處境,金融面於國際壓力,國內房地產有泡沫產生,頗有當年
: 日本的味道。
你說的是結果,不是原因
日本的泡沫經濟影響極其深遠,至今南韓、台灣、中國的決策者仍然深感戒懼
廣場協議簽署的國家不只是日本,還有德國
那為什麼德國沒有泡沫經濟呢?日本卻有呢?
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是歐洲共同體、後來歐盟的重要成員,有歐洲市場做為倚靠
但另一個原因是,日本的經濟體質與結構,先天不良,後天失調
中曾根康弘首相如果想避免泡沫經濟
首先該做的就是嚴格控制金融機構的放款,控制逾放比,從嚴規範金融機構行為
其次是以政策抑制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例如學德國的住宅管理與限制購買的政策
最後也是最難做的,必須推行經濟結構改革,改善財富分配,調整體質
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裂是很可怕的,這會讓中產階級一輩子努力付諸流水
想想台灣現在的房價如果崩跌到現在市場價的三分之一,會怎麼樣?
融資斷頭、銀行虧損,大多數人貸款買房,一生積蓄都化為烏有......
金融機構的壞帳過多,甚至可能倒閉,連鎖反應非常可怕...
至於原PO擔心的中國壞帳問題和金融危機,我反而認為這不是問題
因為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大多數是國有的,欠債的很多是政府和國營企業
中國自己有自己『中國特色』的玩法,很多經營不善的企業,靠政府補助還能活下去...
而最終,是中國政府用自己的國家信用,來保證金融秩序的穩定
中國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自始自終都不是自由市場,而是受政府控制的市場
近年來因為高喊人民幣國際化,在金融規範上有所開放,但還是有限
所以除非中國政府倒了,不然很難出現大範圍的金融風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6.94.10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459135258.A.021.html
基本上,這反過來說明了中國不適合搞西方式的高度自由式的市場經濟
中國只適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高度干預市場
若一下子就自由化了 『該倒的就讓它倒』
那很多國營事業必然一夕破產
例如,國際鋼價低迷,中國的煤炭、鋼鐵相關產業可以說是負債累累
若完全按西方標準,大多數都已經是財務破產,應該聲請破產重整了
但這必然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
※ 編輯: chungrew (114.46.94.101), 03/28/2016 16:04: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