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ClumsyCynthia 黃可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報告~回家練習多次之後,今天終於成功拉出一個還過得去的花! 咖啡真的是一門藝術啊~~~~~ Get Surfshark VPN at https://surfshark.deals/clumsy 輸入我的promo code CLUMSY 就可以有 83% off + 3 extra mon...
日本藝術簽證 在 謝佩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交流協會代表泉裕泰🇯🇵🇯🇵🇯🇵
如數家珍台灣小吃的醍醐味🍛🥘🥮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台北事務所代表 #泉裕泰,非常熱愛台灣。今年是311東日本大地震10周年,他以「 #日台友情」表達對台灣的感謝;日前日本政府提供台灣疫苗,更見證兩國的友誼。派駐台灣短短一年半,泉裕泰對各式台灣小吃如數家珍:「我喜歡平民小吃,更勝高級餐廳或知名店家。」
今年64歲的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從事外交工作40年,一直跟台灣很有緣分。他過去在日本外務省待過負責台灣相關事務的部門,#台灣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日本政府給予台灣民眾免簽證待遇、#日本政府對外國人敘勳加入台灣人,都是泉裕泰推動的業務。
2021年是311東日本大地震10周年,泉裕泰喊出「#日台友情,Always Here」口號,以「人」字為意象,製作展現日台友情的主視覺,並舉辦一連串交流活動;3月於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開展的「#奈良美智特展」,正是系列活動之一。日前日本政府無償提供台灣124萬劑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藥廠疫苗,也是透過泉裕泰,送達台灣人手上。
喜歡寫詩的泉裕泰,透過日台交流協會官網感性地表示:「我們不認為世上有完美的報答,這次行動只是你們的海島鄰居真心真意的感情。日本希望幫助台灣,像台灣當年對我們做的一樣。」
泉裕泰熱愛台灣,也熱愛台灣的各式小吃。雖然擔任外交官大小宴會不斷,但泉裕泰卻說:「我更喜歡一般的平民小吃,勝過雜誌上刊登的高級餐廳或知名店家。尤其台灣同事介紹的食物,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如果不是因為防疫的關係現在無法外食,泉裕泰平時經常會邀同事們一起去吃午餐,吃的都是很常見的台式平民美食跟甜點。泉裕泰表示:「就算看起來是隨處可見的食物,但食材、料理方式跟調味都有點不同,背後蘊含的故事也不同,這可以說是台灣本土美食和家常菜的『#醍醐味』吧。」
在諸多台灣平民美食當中,泉裕泰對 #牛肉麵 特別鍾愛。「我以前在日本外務省待過負責台灣相關事務的部門,在那個單位裡有著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去台灣出差時,伴手禮一定是買一堆 #牛肉麵口味的泡麵,分送給同事。」
當年「台灣的牛肉麵」已經在外務省同事間,形成一種傳說與傳統。泉裕泰表示:「對我而言,『台灣的牛肉麵』伴隨著我走過充滿汗與淚的新人時期,是我非常珍貴的回憶。」因此當泉裕泰在2019年得知,#台灣將成為他個人外交官生涯的最後一站時,他忍不住開心地想著:「這下可以盡情地吃台灣牛肉麵了!」
泉裕泰來到台灣上任之後,有一次在臉書上告白說自己很喜歡牛肉麵。「沒想到很多人推薦他們喜愛的牛肉麵店家給我,還有人特地帶著我去那些店家吃。」泉裕泰笑著說:「可見每一個台灣人,都有著自己『心目中的牛肉麵』呢!」
認真吃過一輪,泉裕泰「心目中的牛肉麵」是位於城中市場、創立70多年的「 #老牌牛肉拉麵大王」。「我認為牛肉麵的精髓不在肉,而是 而是湯頭。我最喜歡的是熬煮入味,但又不會太油膩的紅燒湯頭。」泉裕泰說:「我的想法也許『肉派』的人,聽了會有意見,敬請見諒…但我覺得牛肉麵的主角是湯頭,肉本身比較像是配角,不要太大塊、少少放一點就很完美。Simple is Best!」
在疫情之前,做為外交工作的一環,泉裕泰經常造訪各種餐廳、街頭小店與路邊攤,陸續發掘出 #滷白菜、#刈包、#蝦捲、#蔥抓餅、#大腸包小腸、#豆花…等令他讚不絕口的台灣美食。
「台籍同事都很熱心的提供口袋名單給我,比起網路或雜誌的資訊更加可靠。年輕職員介紹的甜點都很好吃,資深員工告訴我的傳統料理也很棒。」泉裕泰分享他一年半以來四處走訪台灣美食的心得:「台灣的餐館,最好不要靠外觀或裝潢,來判定好不好吃,就算是看來有點老舊的店面,只要有很多人進去或排隊的話,就一定沒什麼問題。」
最近台籍同事大力推薦泉裕泰嘗試的新菜色是「#涼拌檳榔花」,泉裕泰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著實嚇了一跳:「是用那個會把嘴巴染紅的檳榔做成的涼拌小菜?」後來才明白,這道菜使用的不是檳榔的果實,而是花的部分。原本泉裕泰已經和同事約好要一起去品嘗,但因為疫情的關係,他的「涼拌檳榔花初體驗」目前還未能成行。「等疫情告一段落之後,我第一個想去吃的,就是這道菜。」
除了「涼拌檳榔花」之外,嘗試 #原住民料理 也是泉裕泰來台上任之後的願望之一。「我一直想去台灣東部看看,但遺憾的是因為公務忙碌,總是找不到機會,就這樣一年半過去了。現在因為防疫為重,所以這個願望暫時先擱置一邊。」不過泉裕泰認為:「我相信台灣一定能度過這次的危機。一切過去之後,我一定要去東部走走。」他充滿期待地表示:「如果大家有推薦的原住民料理,請務必告訴我喔。」
內容、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70/5535144
#吃貨一百芬 謝佩芬補充:「如果大家有推薦的任何料理,請務必也要留言告訴我喔。」😋😋😋
* * *
💟 追蹤佩芬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peifen_hsieh/
💚 成為佩芬的Line好友:
https://line.me/R/ti/p/%40896dvscg
日本藝術簽證 在 以莉.高露 Ilid Kaol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製作人冠宇寫出了這一年來,不為人知的許多回憶⋯⋯
——————
回顧一年前,我才發現,雖然我們人類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走進了新的時代,但我們的所作所為,也許會是新時代的隱喻。
以莉高露的首播新MV「尋找你」就讓我有很深的感觸。
https://youtu.be/daQAjbB4LHs
2020年3月,我正製作著以莉的這張新專輯「尋找你」。我遇到了難題:原本預計邀請吉他手小池龍平來台灣演奏錄音,卻因為國界封鎖而取消。原本3小時的飛機航程,彷彿無限的遙遠。
就在前一個月,小池還來台灣與以莉一起巡迴演出呢!怎能料想得到,一個月之後,世界就因為疫情完全改變了。
記得當時我坐在稻田裡,心裡沮喪無比。試著想像未來,但只望見一團迷霧。拿起手機,與小池用通訊App聯繫。我萬分抱歉,請他幫忙在日本找錄音室錄吉他。本來想要像「17歲的你」、「夾在書裡的一封信」那兩首一樣,在我鍾愛的台北的老錄音室錄音,但計畫不得不改變。
「給我一點時間」,他用英文回答我。小池總是這樣,溫柔又堅定。
大約半個月之後,他在日本完成了錄音,用日本人習慣的免費網路空間傳給了我。仍然是極高水準的演奏,非常亮眼的編曲,好像這首歌是在以莉身邊一起創作似的,把這首歌的精髓都抓住了。但其實以莉給他的只是自己用鼓組搭上清唱的粗糙DEMO。
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我不知道小池有什麼魔法,可以表達出那樣精準的感受。
後來我想搭進打擊樂器,他又推薦了我他喜愛的巴西音樂家的作品,我才發現,他的喜好怎麼與我和以莉這麼相像。我和以莉十幾年前曾著迷於巴西的音樂,Gilberto Gil的歌我們聽到爛掉。
接著我找了音樂好手Viktor來到長濱,在美麗無比的民宿「沐山」進行錄音。Viktor是斯洛伐克人,幾年前旅行台灣,就愛上了東海岸,拿到文化部的音樂專業工作簽證,定居與此。我把沐山改裝成錄音室,一間房作為控制室,另一間作為錄音間,在一個美好的午後,完成了「尋找你」這首歌的鼓組錄音。
「尋找你」仍然未完成。他距離我心中理想的模樣還差一點點。
我決定大膽啟用新樂器。仍然是在通訊App上與小池聊著,我問他,我想要找演奏Pedal Steel的音樂好手來加上最後的顏色與線條,但遍尋不著,不知道他是否有認識的?沒想到他回答:「我的樂團裡就有一位」。
老天的安排那麼巧妙。我本以為遙不可及的事,沒想到很輕易就得到了解決。這首歌裡的四個線條,歌聲、吉他、鼓、Pedal Steel,分別在台灣與日本的四個不同錄音室完成,卻美妙的和諧,並帶有一股神秘的魅力。
接著我決定要為這首歌製作MV。MV的挑戰是另一級的高。小池引介的日本導演野田先生不能來台灣拍攝,以莉也不能去日本,這要怎麼拍MV ?
「就讓想像力帶著我們飛吧」我任性的想。也許,可以一半在日本拍攝,另一半在台灣拍?即興的拍攝,看看能否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成果?當時我做了這樣莽撞的決定,回想起來,對參與其中的專業影像工作者真是萬分的抱歉!因為,MV是影像與音樂奧妙結合的藝術形式,看似隨性,但其實需要精密的設計,更需要有強大的藝術技術統合能力。我那種開玩笑似的即興想法,是非常危險的。這是我回顧整個過程才學到的結論。
用強大技術力與耐性支撐著我的,是日本的野田昌志,與台灣的影像工作者林修齊。
當我把原計畫的拍攝成果推翻,修齊陪著我與以莉,耐心的完成第二次的拍攝。
野田導演在我無數次的修改意見之下,不但沒有跟我翻臉,還不斷地加入我意料之外的創意。由他們兩位身上,我看到有著堅實技術力與藝術想像力的專業者,散發出的光芒。
最後的結果,就如你在MV裡看到的,神秘、美麗。
而且,在音樂製作與影像MV製作上,台日兩組工作人員從頭到尾都沒見過面,全靠網路的聯繫與資料傳遞,居然可以完成這整個工作,呈現在各位的面前。這會不會是新時代的隱喻呢?
無論如何,我還是盼望著,疫情結束,所有參與以莉高露「尋找你」專輯的工作人員,能齊聚一堂,面對面大聲歡呼,一起大笑,乾一杯。
各位,跟你約好了喔,新時代見。
【首播】以莉高露 Ilid Kaolo 〈尋找你 Longing〉Official MV
https://youtu.be/daQAjbB4LHs
日本藝術簽證 在 ClumsyCynthia 黃可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報告~回家練習多次之後,今天終於成功拉出一個還過得去的花!
咖啡真的是一門藝術啊~~~~~
Get Surfshark VPN at https://surfshark.deals/clumsy
輸入我的promo code CLUMSY 就可以有 83% off + 3 extra months for free :)
我去上咖啡課的地方:My Little Coffee (紅磡店) https://www.instagram.com/mylittlecoffee_hh/
▼ You can also find me here!
▴▴▴▴▴▴▴▴▴▴▴▴▴▴▴▴▴▴▴▴▴▴▴
» Instagram: https://bit.ly/2QRx52C
» Drawing Instagram: https://bit.ly/2xrpUY2
» Facebook: https://bit.ly/3bv7tQQ
» Second channel: https://bit.ly/2QPFNyj
» My Podcast: "Oh fudge!" https://linktr.ee/clumsycynthi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可能會想知道... | You Might Be Curious…
» 咖啡機:Delonghi EC685.BK (自SOGO購入)
» 果汁機:Vitantonio (自HKTVMall購入)
» 睡衣:Uniqlo or Juuneedu http://juuneedu.com/ / 韓國代購 gn_korea or puc_korea
» 婚姻平權banner:from 禁獵女巫 on Pinkoi - https://bit.ly/353Ns3W
▼ What I use 拍攝相關
» 相機: Canon M50 or GoPro Hero 8
» 剪輯軟體: Final Cut Pro X
» 付費音樂網站: Artlist - http://bit.ly/2ky4ked (this is an affiliated link, 大家可以多獲得2個月的訂閱!)
» LOGO設計:writehanded2.0 - https://bit.ly/2wLIObQ
» Music used:
the-world-inside by rodellos-machine )Artlist)
anyway by kyle-cox (Artlist)
joy-ride by aves (Artlist)
set-in-stone by anthony-lazaro (Artlist)
Music by clay house - if you never try, you'll never know - https://thmatc.co/?l=498D0CD7
memory-street by bob-hart (Artlist)
B JYUN - BREEZ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zloNY2mk
Reneé Dominique - It's Been A Long Long Time (cove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6BLyTO4d8
Music by Jennifer Chung - Until Your Heart Breaks - https://thmatc.co/?l=0FB681BA
Music by Oscar Louis - Noodle - https://thmatc.co/?l=A3ED02DD
Music by Kelsey Kuan - Sunny Days - https://thmatc.co/?l=3CD73A42
Music by VALNTN - Mona Lisa (Acoustic Version) - https://thmatc.co/?l=29AFB47B
Music by Chinsaku - Blossom - https://thmatc.co/?l=6835D14
Music by Carter Vail - Melatonin - https://thmatc.co/?l=E58F3AB2
Music by HiGi - Lonely & Lazy - https://thmatc.co/?l=EFFBCA06
▼ Disclaimer:
▴▴▴▴▴▴▴▴▴▴▴▴▴▴▴▴▴▴▴▴▴▴▴
**This video is sponsored by Surfshark VP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ynthia 私心推薦影片 | Recommended Videos
» 美國V.S.台灣工作經驗談:https://bit.ly/2HsCuWT
» 遠距日常:給男友的一週年驚喜!https://bit.ly/2JJB3IQ
» 畢業季!名校光環下的甘苦談 https://bit.ly/2LUh7zx
» 25件我在25歲學到的事 http://bit.ly/2WHCiut
» 香港崩潰一週VLOG http://bit.ly/2Q2VVe0
» 我的八坪香港公寓開箱 http://bit.ly/30g9kUM
» 一個人去香港迪士尼 http://bit.ly/32ZRRjx
» 加入香港芭蕾舞團?! http://bit.ly/2QwAW5J
▼ key words 關鍵字
▴▴▴▴▴▴▴▴▴▴▴▴▴▴▴▴▴▴▴▴▴▴▴
黃可樂 生活vlog 留學 美國留學 美國工作簽證
美國找工作 美國求職 H1B 找工作 實習 面試 美國簽證
Cynthia 台灣 美國留學生 遠距離 日本 大阪 台灣 情侶
柏克萊大學 加州大學 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經濟系
畢業季 畢業生 校園 校園傳說 留學心得 class of 2018
vlog 旅遊 旅遊日記 旅遊筆記 Travel vlogs diary spotify
香港工作 香港生活 Hong Kong HK Weekly VLOG
日本藝術簽證 在 沖繩 Oki-Famil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兩老90年代隨家人移民,經歷回流,再次離開。
可以說是經驗豐富,有喜有悲。
00:49 詳細版本可以看我們的網站2020 沖繩移居指南 (use youtube photo) https://www.oki-family.com/2019migration01/
00:56 日本留學, 沒有年齡限制日本留學, 沒有年齡限制
1:52 獵頭公司或上網找工作,雇主為你打工度假簽證
2:27 打工度假簽證轉成為正式工作簽證(年齡限制30歲或以下)
3:16 投資500萬日圓申請:經營管理簽證
3:35 記者和藝術工作簽證
5:33 日本移居攻略:簽證背後思維
過去的經驗,讓我們不會再犯父母的錯誤。無論去那裏,有些事情不會改變。
同場加映:
我們一直教大家比較進階的日本移居資訊,這一次回到出發點,介紹最基本的簽證種類和取得方法。
為了移民,很多人忘記了初衷。為什麼移民?當初為什麼要離開?移民的得失。
詳細版本可以看我們的網站2020 沖繩移居指南
https://www.oki-family.com/2019migration01/
更沖繩去玩信息: www.oki-family.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kiokifamily/
MeWe: https://mewe.com/p/沖繩oki-family
日本藝術簽證 在 沖繩 Oki-Famil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何在線預訂 無添 くら壽司 指南 https://www.oki-family.com/kurasushi
史詩式程獻:我們最常去那一間迴轉壽司? 最不喜歡那一間?為什麼?
我們會用最多人叫的大Toro 吞拿魚(金槍魚)作比較,三間迴轉壽司的質素分別。下次過來日本旅遊,便可以減少中伏(踩雷)的機會!每次去其中一間,也很後悔。今次是為藝術犧牲!
!
疫情下日本的連鎖壽司店也作出了一些很方便的改動配合疫情,推出了新的食物種類,大家可以在影片中看一看有什麼分別。
更沖繩去玩信息: www.oki-family.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kiokifamily/
MeWe: https://mewe.com/p/沖繩oki-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