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經過日本人的開發從公墓變鬧區,但二戰結束後卻成了暗藏春色之地】#精選書摘
1880年代以前,現在所謂的西門鬧區,其實是個「夜都市」——荒塚纍纍的公墓。入夜後,人跡罕至,其淒涼、陰森的景色可知。但日治時期後,日本人便在西門地區覓地建築房屋。
1896年蓋起的新起街市場,是台灣新市場的濫觴,而2年後新起街市場改建成八角樓,就是今日的紅樓戲院。不過,戰爭結束,日本人被一批批地遣返後,卻成了暗藏春色的地方......
❙有話想說,你可以直接於文章之中提供更多想法: https://bit.ly/2VtklER
#台北老街 #莊永明 #西門町 #日治時代 #娛樂 #商場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黑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素材翻攝 : 台糖公司、國發會 特別感謝 : 陽明交大鐵道研究會 張貽帆 提供照片與影片素材 ⭐️【創玩設計Facebook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cw.railway 按讚粉絲團並在置頂留言Tag兩位朋友, 有機會抽中「迴力火車1輛」+車站套裝一包,...
日治時代 照片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台人是中華民國的敵人」
一「拋總統府遷移大直!柯文哲批沿用日治總督府是「歷史錯亂」」#中華民國難民果然是全世界最快樂的難民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4729471000457&id=584986081641475
日本人真的很認真理解台灣。
以下是他們整理的台語-語尾助詞表。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56916964636222&id=100009538154103
日本時代的孩子當時受教育大圖:
https://www.facebook.com/oldtwcolor/photos/a.815108782003907.1073741828.815099112004874/815110478670404/?type=3&theater
李火增拍攝約1940的臺北大稻埕街景。
有人說這群女學生都是日本人啦,看看這群女生的長相吧。
照片拍攝的地點約在今天的天水路上,由方向來看女學生應該是只收女生的「蓬萊公學校」下課後排隊回家的景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公學校」主要是給誰讀的。
不過在某些人眼中,這些孩子應該是要排隊去吃蕃薯籤吧。
出處:意象 台灣
http://www.insighttaiwandb.com.tw
※ 大稻埕是本島(臺灣)人為主的區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44106078944066&id=100000340629417
這種穿著打扮,你相信台灣人那年代只能吃蕃薯籤?
https://m.facebook.com/groups/222309137783536?view=permalink&id=1660827917264977
雖然說幾張照片無法詮釋整個日本時代臺灣生活的全貌,但也多少可意識到,即使階級差異存在,也沒有誇張到「臺灣人只能啃蕃薯籤」的程度。
只是說一直很難接受,當一群被追殺逃來家裡避難的鄰居,裡面總是有某些人沒事就要對著避難所指指點點醜化兼嫌爛,這種行為 真‧的‧很‧難‧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45291768825497&id=100000340629417
網友:
最近常看到人把「戰後吃蕃薯籤」的記憶移植為「日治時代台灣人只能吃蕃薯籤」。
然後再把日治的經濟奇蹟移植成國民黨的功勞。
二戰結束後為了國共內戰,台灣的物資都被運到中國去,台灣人最苦的日子真正開始。
重點是,日本投降後,台灣人又繼續吃了十幾年蕃薯簽。
來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00135886667115&id=100000121640523
這篇寫得很仔細。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2773567.A.6B9.html
這邊把米價的始末講了。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2720937.A.408.html
米與台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40574993158808&id=136185963597716
看圖秒懂台灣人是怎麼開始吃番薯籤的?
https://www.facebook.com/twmemory/photos/a.322084677912223.75973.319875468133144/1265737786880236/?type=3
一「全球通膨史1》「4萬換 1元」台灣人永遠的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784218971718174&id=584986081641475
日治時代 照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禎宏傳來他去凱旋門拍的照片。
從2020年3月開始防疫,大多時間在東部偏鄉,獨自看書、畫畫、走路,有時三個月左右沒有回都市,也沒有和外界接觸。
很享受山野田間的寧靜,朝夕晨昏、四季晴雨,有看不完的景致,也沒有特別覺得需要出國。最近,陸續看到Christo 和Jeanne-Claude 生前計畫包紮巴黎凱旋門的計畫九月在進行了,每天看一段報導。
談到60年前剛從保加利亞到巴黎,青年的Christo住在凱旋門附近的頂樓佣人房,每天看著凱旋門,他心中剛剛萌芽要包紮這個建築的意念。一個意念可以慢慢形成、修改,在六十年後完成。原始構想的創作者已經逝世,這件作品完成了,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疫情後第一次想出國,想念巴黎這個包容各種創意的偉大城市。1985年在巴黎,經驗Christo包紮新橋(pont-neuf),「新橋」是塞納河上四百年歷史的第一座石造橋樑,是巴黎的中心地標。許多人每天經過的橋,忽然被包裹起來,像是「消失」,卻又是更強大的一種「存在」。創作者改換環境與人的關係,用暫時的「掩蓋」去「彰顯」更多更長久的思惟與情感。
多麼想經驗此刻在包紮的凱旋門前的震撼力量。禎宏知道我的遺憾吧,告訴我他和兩位朋友每個人替我多看十分鐘。所以是秋初夕陽的光照到高處的那十分鐘嗎?我閉著眼睛,享受那十分鐘的開闊,十分鐘的華麗,十分鐘纖維上一絲一絲的銀色的閃爍的光。
凱旋門是拿破崙的紀念物,巴黎有關拿破崙的紀念碑、陵墓、雕像無所不在。拿破崙在法蘭西的歷史留下許多爭議,「白色恐佈」這個詞彙也與他關係密切。很難想像,巴黎如果移除所有拿破崙的相關建物,會是什麼結果?
Christo用的方式,不是「移除」,而是「包紮」。藝術的轉型也許幫助一個城市真正走向包容與偉大。我的朋友鄭淑敏擔任文建會主委時,有機會和她談過邀請Christo來台北做包紮裝置藝術,當時想到的是日治時代的總督府,或者,中正紀念堂。
夢想沒有實現,也許是因為夢想太不現實。那是上個世紀九零年代沒有實現的夢。閉起眼睛,彷彿又感受著禎宏贈送的十分鐘,和另外兩位朋友贈送的二十分鐘。珍惜這三個十分鐘裡一個城市的自由、開闊、包容與創意。
謝謝🙏禎宏
日治時代 照片 在 黑皮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影片素材翻攝 : 台糖公司、國發會
特別感謝 : 陽明交大鐵道研究會 張貽帆 提供照片與影片素材
⭐️【創玩設計Facebook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cw.railway
按讚粉絲團並在置頂留言Tag兩位朋友,
有機會抽中「迴力火車1輛」+車站套裝一包,中獎機會高達10名!
⭐️【創玩設計蝦皮網址】https://shopee.tw/cw.railway
9/9之前下訂產品,輸入黑皮專屬優惠碼:CWRA0528可享有88折優惠~
⭐️參考資料:
再尋冷戰軌跡: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線文化資產價值研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3809?loc=M_0005_043
穿梭在鄉鎮間的糖業鐵路:縱橫島嶼百年的「五分車」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019
南北平行預備線
https://schoolweb.tn.edu.tw/~ykes_www/uploads/oldweb/railway1/html/0b-vehicle/lines/line-sn-01.htm
初探南北線的演變與興衰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8/11/2018111422220100.pdf
⭐️影片時間軸
00:00 開頭
00:23 日治時代製糖業
02:21 戰後時期
03:00 南北平行預備線的緣起
06:07 貫通後的南北線
07:27 南北線遇到的難題
08:06 南北線的結局
10:37 廢止後的南北線
11:27 創玩設計迴力車軌道開箱
⭐️工作/合作邀約 : [email protected]
日治時代 照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趁著春日,前往北投的丹鳳山,一探台北大師信仰的秘境—大師岩與法船石。看著google map嘗試著從普濟寺旁的小階梯未果,又從溫泉路天主巷往上氣圖走土路捷徑,難度太高。好乖乖地回到「熱海飯店」後方的步道進入丹鳳山。山雖小,但步道卻也沒有太好走,除了前段的水泥石階外,後半段幾乎亦是用木板、麻繩拉出來的一條山路,稍需攀爬。約莫30分鐘,並不久,就可以見到一處很有宗教史蹟感受的區域。一旁的爬山客自言自語:「這看起來好像以前是一個神社喔?!」的確,這裡跟日本常見的「密教+巨石」的聖地蠻相像。
.
▓ #大師信仰傳播的殖民路徑
.
1896年,隨清日戰爭結束,日本佔領台灣,各佛派從軍佈教,沿著殖民地化的路徑,建築寺院、成立靈場、宣傳教義,以對殖民地理番教化之用。初期來台佈教活動者有真言宗高野派、曹洞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日蓮宗、淨土宗等六派,其中又本願寺派為大(范純武,1999)。
.
其中真言宗帶著強烈的日本密佛色彩,將崇拜空海大師的大師信仰,透過較具現實的傳奇故事,在台進行傳播。日本佛教也運用《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台北新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的參拜慣習,在台北佈教。像是圓山站的護國禪寺、台北天后宮的石佛、北投普濟寺等都是目前殘有的靈場遺跡(中川未来,2016)。
.
▓ #溫泉鄉的宗教風景—北投真言宗石窟建築群
.
在《北投溫泉の栞》(田中均,1926,昭和4年)裡描述到北投溫泉風情,遊客若欲瀏覽周遭景色,可從山路登上東南方的巨大岩石,其雕刻著弘法大師像,即稱「弘法大師岩」。可能是明治45年(1912),弘法大師的信眾捐贈建造。是台灣少見的佛教石窟。周遭到處都可以看見日治時代的痕跡,整體形式也很有到日本一遊的感覺,像是大阪交野獅子窟寺。詳見姚巧梅老師翻譯的,片倉佳史的《台灣日治時代遺跡》(2002)。
.
至於寫著「台湾よ、永に幸なれ。」的網紅打卡點,台灣幸福石。文史工作者認為,這應該是日治時期民眾所刻。現被移到大師岩階梯入口處,還塗上紅漆。整個石窟遺跡已經被列入市定古蹟,也包含石燈籠、石碑、階梯、石垣等,大家去就不要自行隨意移動、刻畫啊~
.
▓ #神秘的法船石
.
許多遊客尋不著法船石,我也是。繞了半天,終於在一條岔路雜草中看見「大正石船」。1925年該石與建立之石亭,在地文史工作者傳為「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的石佛亭,因為上頭刻著「大正十四年」,後稱「大正石船」。不過,亭內的觀音像等,看起來並不像舊時古物,亭中堆放祭祀物、打火機,並在石上掛上「慈航普渡」的木牌,反倒看來有點雜亂。搜尋到網路上的舊照片,似乎遊歷者都很喜愛站立在上面遠眺北投。
.
▓ #很有日本風味的普濟寺
.
回過頭來講一個走錯的路徑,本以為可以從普濟寺旁上山,但寺院說小路不通。普濟寺初建於1905年,又名為「鐵真院」,戰後改名為普濟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佛寺保用台灣少見的日式風格,平面佈局保存極為完整,包括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簡樸淡雅、寧靜莊嚴。旁邊亭中還有一座「子安地藏」,建立於1931年。記得幾年前來訪時,尚未如今天這般修繕完整,長滿青苔的貼梯石牆,盛開的茶花,很適合清幽地發呆一陣子。
.
很久沒出國冒險了,沒想到台北市中,就有一處可以運用半天來探秘的地方,也充滿著日治時代的痕跡。整個北投在這幾年也變得非常美麗,頗有回復到某種想像式的、懷舊式的日式溫泉鄉情懷。甚是喜歡。
|
延伸閱讀:
.
#大阪交野獅子窟寺: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177805849073705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一):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81817682005852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二):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48311222023164
.
|
參考文獻:
.
1. 范純武. (1999). 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台灣 [蕃界] 的佈教事業--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 圓光佛學學報, 253-278.
2. 中川未来. (2016). 植民地台湾の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 (特集 近現代の四国遍路). 四国遍路と世界の巡礼= The shikoku henro and pilgrimages of the world, (1), 43-50.
3. 片倉佳史. (2012). 台北の歴史を歩く (その 16) 北投温泉を歩く (その 2). 交流: 台湾情報誌, (860), 17-27.
4. 片倉佳史(2002),姚巧梅 譯。《台灣日治時代遺跡》。玉山初版。
|
#週末去踏青
日治時代 照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介紹
訪問:蔡淑君 撰文、胡佳君 策劃
內容簡介:
日本時代的少男少女們,
他們的校外旅行是什麼模樣?
去了哪裡?帶了什麼東西?坐了什麼車?參觀了哪些地方?
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那些年的修學旅行記憶中。
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論是校外教學、隔宿露營、夏令營、畢業旅行,經常都讓學生們十分期待,也為校園生活增添難忘的回憶。而這些珍貴的旅行經驗,更經常是畢業紀念冊內容的一部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日治時代的畢業紀念冊,珍貴的影像一頁一頁記錄著學生時期最美好的校園生活記憶:遠足、登山、旅行、海水浴等。其中的旅行,主要是指修學旅行,類似於現今的校外教學旅行,由於是大家一起進行長時間的旅行,最令人難忘。
《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運用這些畢業紀念冊中的照片,搭配其他文獻史料與當今研究成果,呈現九十餘年前校外教學旅行的樣貌。從旭小學校的始政四十年博覽會各地主題旅遊、永樂公學校的農林產業見學、臺中第一師範環島一周全記錄、靜修女學校的中南部之旅、嘉義農林學校的澎湖之旅,到臺南第二高女的日本遊,這些修學旅行路線的背後,各有其脈絡與資訊,也傳達不同的政策與教學需求。
除了呈現少男少女的過人體力(有些路線的景點密集度讓人驚嘆與驚嚇),和跨越時空的青春記憶,路線中的部分景點,如赤崁樓、鵝鑾鼻燈塔、阿里山神木、日月潭、礁溪溫泉、知本溫泉等,至今依然是熱門景點。讀者在更加貼近前人校園生活之餘,也可以按書再次走過這些路線、景點,感受穿越時空的樂趣。同時,也能從當時流傳下來的旅行心得,感受少男少女們在見學途中的青春印記。
作者簡介:
策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臺南。
我們以腳踏的土地為舞臺,以生活其中的人為主角,以所用之物為核心,在時間的縱深下呈現族群互動、環境變遷的歷程,期待營造一座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近年以館藏教育史料規劃「校園生活記憶庫」資料庫,希冀以跨越不同世代但共有的上學經驗,建立屬於臺灣人的國民記憶。
撰文/蔡淑君
生活於臺南。
文字工作者,旅行愛好者。
自小聽著長輩說日本時代故事,沒想到有一天能以文字開箱超有趣的修學旅行,立志要親身走完書中的六條路線。
策劃粉絲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