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書訊]
黃亞歷 、 陳允元主編,《#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原點,2020.12。
.
「燃燒的火焰有非常理智的閃爍。燃燒的火焰擁有的詩的氣氛成為詩人所喜愛的世界。
詩人總是在這種火災中讓優秀的詩產生。吹著甜美的風,黃色梅檀的果實咔啦咔啦響著,野地發生瞑思的火災。我們居住的台灣尤其得天獨厚於這種詩的思考。」
──楊熾昌/風車詩社詩人,〈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
.
2015年,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作為一個起點,讓1930年代在台灣倐起倏滅的「#風車詩社」重現於學院之外的讀者眼前。在專書出版後,推廣認識這股文學思潮的腳步並不止於此。2019年,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行了「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而又於今年成書出版。
.
根據書的序言,風車詩社在戰後台灣的「再發現」、「再考掘」、「再閱讀」的意義,首先是對台灣文學史敘事的翻轉,用一個發生於日治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學、甚至是引進超現實主義詩風的案例,找到台灣自己的新文學傳統,而非依附於中國五四新文學之下,或遲至戰後才有紀弦的「現代派」運動,或創世紀詩社超現實主義轉向。其次,是翻新一般對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強調啟蒙、反殖民、抵抗精神,偏向寫實主義面向的認知,思考殖民地知識分子不同的精神面貌。透過考察這股思潮傳播和接受的途徑,便會發現,台灣和當時的東亞乃至世界同時共振,但又在台灣的文藝土壤中,生長出「台製現代主義」的新品種。他們在1930年代生發,戰時遭受壓抑,戰後因為語言斷層和白色恐怖影響而沉寂,又隨著「台灣文學」的建制逐步重見天日。
.
這本書同樣由 #何佳興 設計,第一部分搜羅這個時期的文學、電影、美術、音樂、攝影、劇場、舞蹈、建築等豐富的圖文,搭配學者論述;第二部分是展覽圖說、圖輯;第三部分則是策展人論述和深度解說特稿。它們反映了研究者和讀者向內探索的需求:「戰前台灣文學還有什麼?」也用各種領域的同步震盪,一定程度地再現了同時間、跨地域的文藝社會面貌。
.
風車詩社的作品和相關討論,從影像到紙本到展覽,在不同的媒介轉換之間,給予我們文學不同的轉化可能。或許,因為是「詩」這個文類,因為從日語翻譯為中文的「翻譯腔」,因為史料重新出土,加上使用新的視覺設計語彙和精緻的紙本印刷裝幀,面目似舊還新,猶如當年的詩人們接收新思潮一般,仍以新鮮的語言、新鮮的觀點刺激台灣讀者的感性。更重要的是,如編者所說:
.
「在當代台灣,我們也許已不再總是需要透過風車詩社消弭或克服時差,而應該要更往前走一步,帶著足夠的自信重新思考時差的存在與意義。因為時差並非總意味著落後,而是不斷提醒我們正視脈絡的差異:即便置身連結世界的高速度傳播網絡,#但我們無須成為日本,#也不必趕上西方,#也知道自己已與中國不同,#而是在這之間懷著獨自的課題與問題意識,#孕育現代的胎動,#並在喜悅與陣痛之間,#持續思索台灣文藝的進路。」
——陳允元,〈序:共時與時差〉
.
萬分期待這套書面世。
同時也有3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魚泡泡 會津若松是一個有著明治大正風情的城市,質樸而寧靜,卻在平和中蘊藏著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凜然風骨,平地拔起的磐梯山、潔白的櫻花與天守閣,是會津人的精神象徵⋯⋯
※想知道更多會津故事嗎?歡迎參加10/12(五)晚上的「從鶴城到華麗島:西川滿家族的故事」
※歷史作家謝金魚 X 當代藝術家陳飛豪 聯手用史料與影像說故事!
*西川滿(1908-1999)生於福島縣的會津、長於台灣,他的創作是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章,他是第一個提出「台灣文學」的人,名聲卻在戰後被掩埋,直到近年才為人所知。
2018年,在西川滿110歲的冥誕,他留在台灣的心血結晶終於回到遙遠的會津,謝金魚和陳飛豪要告訴你,他如何來到台灣?他的家族有過什麼樣的故事?西川家三代跨越明治、大正與昭和時代,從潔白如雪的鶴城來到燦爛多彩的華麗島,他們如何自處、如何面對時代的巨變?
*報名網址:https://www.liqform.com/v/giym4ey7
https://wp.me/p9J2KQ-4O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在 雨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懺悔)我真的不應該在壓力最大的期中考週跑去逛書店的,這種時候就算只是進去飯後散步也很危險……而且買來的書一點也不紓壓。
【購書小記】
《性別打結》是研究父權社會的入門書,適合對性別議題感興趣的人。周芬伶的《龍瑛宗傳》是課堂上陳芳明老師推薦的,龍瑛宗是日治時代藝術成就相當高的一位作家,對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兩本《郭松棻文集》可以搭配之前買的小說集,在書桌上搭成神壇了(雙重意義)(大誤)
然後我終究還是買了朱天心的《三十三年夢》(嘆
#三十三年夢
#郭松棻
#龍瑛宗
#性別打結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色的……
據說某廟是陰廟,主神像因久未開光,進駐了各式各樣的鬼怪……
學校有這麼多靈異現象,是因為過去是亂葬崗……
不能用紅筆寫名字,否則會短命⋯⋯
車子經過辛亥隧道,廣播有時會自動切換頻道,甚至出現充滿雜訊的誦經聲……
行人號誌上的小綠人,每走兩萬步就會跌倒一次……
無論是巷說物語、靈異怪談、謠言耳語或小道消息,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傳說與事實共同形塑而成的世界。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是臺灣第一本系統性蒐集各類傳說怪談的百科專著。從蒐集故事、追索脈絡,到研究詮釋,取材範圍涵蓋清領時期的地方誌,日治時期的舊文獻,以及媒體資料庫與網路論壇。三位執筆者耗時兩年,爬梳這些傳說怪談的起源與背景、騷動與擴散。全書總計收錄十大類100則台灣的都市傳說,兼具獵奇的想像與理性的趣味,也追索了這塊土地百年來,不同歷史時空下人心擾動的集體記憶。
作者簡介:楊海彥
一九九一年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
長期研究臺灣妖怪、怪談、民俗和文史,致力於實踐腦中幻想,並持續進行遊戲設計和小說創作。設計桌上遊戲《說妖 Legend Has It》、實境遊戲《光之屋》。
參與著作妖怪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旅遊隨筆《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小說《說妖 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謝宜安
一九九二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對臺灣都市傳說進行源流考證與細密分析。關注都市傳說、怪談、民俗中的現代性、性別、政治等。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
著有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參與創作桌遊、小說《說妖》等。
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及若干文學獎。
作者簡介:阮宗憲
臺中人。
過著白天公司與晚上工作室的雙重生活,
將文史研究當作興趣,回過神來已經共同參與了三本書和兩個遊戲開發。
設計桌遊《說妖》,參與著作《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說妖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以「城市還魂」為核心,從日治時期的妖怪神異世界觀創作開始,而後投入臺灣各地的神怪考察;期望以故事為載體,揉合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讓城市成為充滿意義的地方。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與實地考察,每個月的例會一定要配著酒開。
作者粉絲頁: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出版社粉絲頁: 蓋亞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吳鳳(1699年2月17日-1769年9月9日),字元輝,清朝福建省平和縣人,任臺灣清治時期之嘉義通事。
因日治時期與臺灣戰後時期,皆曾在台灣的小學課本裡描述其「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嘉義現存有吳鳳廟,奉吳鳳公為神祇。
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故事,最早可查到清朝有文獻記載類似故事,之後由日本政府開始做為安撫原住民、教化漢人百姓的工具,由官方高調歌功頌德,拍攝歌舞劇、電影,宣傳原住民文化屬於「野蠻落後」,應該被「教化」與「開化」;而吳鳳則被描繪為「寬大」、「仁慈」,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為其治理政績背書而廣為老一輩人所知。
到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時代,不僅直接翻譯並延用日本人的著作,繼續發揮其政治宣傳效益,吳鳳的故事更加被渲染炒作,在嘉義縣中埔鄉有了吳鳳廟、吳鳳紀念園,甚至阿里山鄉的前身也叫做吳鳳鄉,今日也有以吳鳳為名的技術學院等等。透過教育宣傳,文學渲染,電影戲劇等等的影響,這些「感念吳鳳」的舉動使漢人角度的吳鳳故事漸漸成為了一個「史實」。
不過比對鄒族口傳歷史、傳統文化則有許多疑點,偏離事實、歧視原住民,並造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備受批判。在原住民團體的一再抗議下,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9%B3%B3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QhuleHvqtuN_LDwq99EnA/join
感謝各位衣食父母的支持與努力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DayFox - Riding The Wave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g4_XaC8IJsg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味精 #MSG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0:55「簡訊設計動畫製作」廣告段落
01:46 味精是怎麼被「發明」的?
02:56 味精好吃的秘訣是什麼?
04:07 味精如何制霸餐廳?
05:43 中國餐館症候群
06:55 又是「歧視」惹的禍?
08:21 所以,味精真的不健康嗎?
09:48 我們的觀點
10:19 提問
10:35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味精」對人體有害? 世紀大謊言! | 蒼藍鴿聊醫學EP102 :https://bit.ly/3uQ5sso
→The History of Umami (MSG):https://bit.ly/3omK5wv
→煮菜想加味精又怕不健康?認識味精對人體的好處與壞處:https://bit.ly/2RVRS8f
→加味精真的不好嗎?先認識「鮮味」怎麼來的:https://bit.ly/3ycenXq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2020. Scientific Report of the 2020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Advisory Report to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Washington, DC.
→味精是不好不健康的化學物質、有毒會致癌?可真是誤會大了!【2019最新】| 食品技師張邦妮 | 安心食代:https://bit.ly/3oddDwC
→If MSG is so bad for you, why doesn't everyone in Asia have a headache?:https://bit.ly/3omK7o7
→The Science of Satisfaction:https://bit.ly/3ydXTOC
→Is MSG as bad as it’s made out to be?:https://bbc.in/2RSNGWO
→「中餐綜合症」:「味精」真的有害健康,抑或只是種族歧視?:https://bbc.in/3y9YMaL
→The History of MSG and Its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https://bit.ly/3uLLWxl
→The discovery of umami: How MSG changed the culinary world:https://bit.ly/3oglVno
→The Cultural Journey of MSG in America:https://f52.co/3hphVQ1
→From the blacklist to the spotlight: How MSG is staging a comeback:https://bit.ly/3hvD4bv
→陳柔縉 (2011). 台灣幸福百事: 你想不到的第一次. Taiwan: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侯巧蕙. (2012). 台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 以在地書寫為探討核心. 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超A評論》味素小史:改變近代東亞味覺的魔法調味料:https://bit.ly/2SK4kIF
→The persistent, racist myth of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just won’t die:https://bit.ly/3fgeSaj
→Mosby, I. (2009). ‘That Won-Ton Soup Headache’: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MSG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od, 1968–1980.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22(1), 133-151
→Revisiting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https://bit.ly/3wa5YSx
→Abend, L. (2017). FOOD FIGHTS AND CULTURE WARS A Secret History of Taste.
→The Strange Case of Dr. Ho Man Kwok:https://bit.ly/33GgCUC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在 二十一世紀卻有許多不同族群的台灣小說家重返日治記憶 的推薦與評價
預計出版日期:2020年9月30日書名: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作者:劉亮雅ISBN:9789863504177 頁數:360 #日本統治#日治時期#台灣作家#台灣文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