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的減醣菜單
#妊娠糖尿飲食紀錄
什麼!我居然有妊娠糖尿!?
Gary問我說,你這樣跟粉絲講,豈不是砸了生酮食譜部落客的招牌?
其實我不這麼覺得耶!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在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被下了這個診斷
妊娠糖尿是指在懷孕後期,因為賀爾蒙的變化,使得身體產生胰島素阻抗,這除了和自身飲食、肥胖等相關,遺傳也佔了很大的因素
我爸爸、奶奶、外公都有糖尿病,我很慶幸自己早早開始接觸生酮飲食,理解過量的糖、澱粉與糖尿病之間的相關因素,早早就開始控制飲食,不然也許會更糟
希望能藉由分享自身的經驗來幫助準媽媽們度過這個難關,接下來我會仔細紀錄自己三餐吃了什麼,並且測血糖給大家看
先來說說美國這邊怎麼檢測妊娠糖尿吧!基本上跟台灣應該是一樣的,第一次不需空腹,喝50g葡萄糖水,一小時後抽血,醫生說他們把標準值設得很低,大概有15%的人不會過,沒過的話要做第二次,空腹8小時,抽血,喝75g糖水,分別在1小時和2小時後抽血檢測,如果這三次中有2個檢驗值超標,就會被診斷為妊娠糖尿
第一次去檢測時,好心的護士小姐先前給我提點,叫我早上就去,然後早餐不要吃澱粉類,我當天就喝了一杯牛奶、一個荷包蛋、半顆酪梨
我心想我一定會過的
結果居然沒過!
這時候我還是老神在在,因為周遭朋友還蠻多第一次沒過的
隔了兩天我去檢驗第二次,大家都說糖水很難喝,但我覺得還好欸!我第一次趕時間,直接仰頭就乾了,第二次邊喝邊跟護士聊天,喝完覺得甜膩,但也沒有到噁心的程度
當天下午就拿到檢測結果了,我中獎了!
得到這個診斷我還蠻意外的,我平常都吃得很節制了,現在29週,體重增加5.5kg應該算很少的,懷孕後我比之前放鬆一些,在餐食內加入澱粉、水果,偶爾會吃小點心,但絕不是卯起來大吃大喝那種
就連水果也是一天一次,不會吃超過一個手掌大小(美國這邊的水果不能跟台灣比,這邊的水果真的都不甜 😒)
我想遺傳真的佔了絕大因素
醫生把我轉介給營養師,在美國沒有台灣的高效率,營養師要等兩個禮拜之後才有空,好在我之前就有買血酮+血糖機,也有血糖試紙,開始一天扎四次指頭,一邊做紀錄,看看哪些食物會讓我血糖升高
血酮+血糖機這裡買,點這個連結過去有15% off https://bit.ly/3iwaEeo
我仔細想想以往的飲食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我踢除掉所有太甜的水果,把量再減少到一個掌心大小,並且在飯後2小時後才吃
自行檢測了一個禮拜,都沒有出現血糖超標的情況,但我發現糯米真的不能吃,今天早上吃了一半手掌心大小的飯糰,血糖就稍微高了一點 (110)
不要笑我怎麼會不知道糯米會升血糖,我知道的,但我覺得想要跟糖尿病好好相處,不是禁絕所有會升血糖的東西,而是要測試自己對該食物的耐受度,一味的禁絕是不願意了解自己身體的偷懶方法,同時因為不斷克制使得壓力增加,反而產生反撲,動不動就找理由「犒賞」自己,糖尿病的控制最重要的是使血糖平穩,因此學習怎麼跟疾病相處是最重要的
來看看我這週的飲食紀錄吧!(在照片中)
早早孕試紙是什麼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台灣社區醫院協會,以及各地區醫療機構,聚集在監察院前,表達對於健保分級醫療制度不彰的抗議。民進黨醫療政策召集人陳時中陳前副署長、醫界出身的 陳其邁 Chen Chi-Mai 委員、台大家庭醫學部教授也是不分區立委提名人邱泰源醫師,和我一起出席,向在場的基層醫療朋友們表達我們的支持,也對於他們堅守地區基層醫療服務第一線,感到敬佩。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統計,健保上路20年來,因為實施醫院總額支付制度後,全台社區醫院從原本的568家,現在只剩下225家,幾乎腰斬一半,而且花東地區只剩6家,萬一又出現類似921大地震等重大天災時,緊急救難醫院人力恐怕不足,因此要求衛福部健保署、應落實健保法規定的「分級醫療」制度,讓社區醫院能維持一定的服務能量。
我們常常看見政治人物在表現政績的時候,喜歡說他們要爭取某某地方有醫學中心、要爭取某某地方蓋大型醫院;老實說,身為一個在醫學中心工作十多年的醫師,我總是在心中搖頭。
醫學中心當然有其必要性,尤其在醫學技術的發展、醫事人力的訓練、醫學研究的培養,還有重症醫療的服務,是醫學中心的重要角色;但是醫學中心不該是地區醫療的基礎,更不該是醫療服務的唯一指標!!!
台灣的健保提供了在就醫費用上很低的門檻,但是卻未讓民眾珍惜這其實都是絹滴珍貴的醫療資源。
我曾經遇到月經延遲的女生,在星期天下午來掛「急診」。沒有肚子痛、沒有出血、沒有其他生命徵象的問題,主訴僅是「月經晚了10天沒來」。我問她:「有沒有懷孕的可能」,她說有;問她「那妳自己有沒有驗過?」,答案是,沒有,「想來驗看看」。我說,這裡是急診欸,為什麼要掛急診呢? 她聳聳肩,說,我沒空。台中的診所多數提供門診到周日上午,僅周日下午和晚上診所休息;她可以有太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診所做檢查,她卻選擇來醫學中心掛急診。更不用說,驗孕,藥房都有驗孕試紙,連掛門診都還不需要。
在健保分級轉診制度不夠健全、民眾就醫習慣不良、醫病互信基礎破裂的情況下,我們有輕症到醫學中心掛急診的,也同時有重症患者在急診地上(因為沒床了)急救的...;而在同時,地區的診所、區域中小型醫院,則日漸萎縮,醫師們早早退休,或者為了持續照護地區的鄉親健康在苦撐。
其實還是有很多民眾,在自己住家附近,就有很好的家庭醫師,他們的家庭醫師長期照顧全家老小,從小時候生過什麼大病到長大之後工作和生活影響的健康情形,醫師都非常熟悉,民眾也對醫師有高度的信任和默契;只有某些時候病況特別,醫師會幫忙轉介到區域醫院去接受較需要特別設備或藥物的治療,病況改善了,再回到家庭醫師這邊照顧。這就是我們一直認為比較理想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家庭醫師制。
站在台上,邱醫師正在發言的時候,剛好有一台公車經過;公車車身上二個年輕帥氣的醫師照片,廣告著他們受雇的醫美機構,最新的醫美服務。而同時,台下許多席地而坐的地區醫院醫療人員,有著深鎖的眉頭,和滿滿專業能力伴隨著大環境的無奈。
好悲哀又荒謬的一幕。
大家可以參考昨天公視的報導。http://news.pts.org.tw/article/31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