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比誰高貴](六之五)
反修例運動此前多場審訊,不論是襲警、藏武器、暴動案,在法庭裡的檢視方法,採取視覺較微觀。示威者在這條街被捕,隔一條街發生的事,不會視為相關。時間上檢視也收得狹窄,例如7.21元朗襲擊,或831太子站事件,示威者受事件影響之後上街,法庭不會視為有參考價值(relevant).
然而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開電單車涉衝向警察防線,車上插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案件搬到法庭,被提升到「恐怖活動」「煽動他人分裂國家」層次。
法庭對刑事案件審訊,多檢視可觸摸之物,如翻看閉路電視、檢視直播片段、化驗被告背包或手袋的物件。
但驗視一句話的意義,用甚麼方法,拉闊到歷史何年何月,翻查幾多本字典,還是要揭開人腦看看人的思想?
早幾天,辯方專家證人,港大學者李詠怡當被控方逼問舉殖民旗的人心裡想甚麼,梁天琦設計口號的心底意思。Eliza一度在庭上表示:「我沒法子有讀心術 (I am not a mindreader).」
如何去讀一場社會運動的集體心理?社會學家,明顯和法律專家有不同看法。
這天,彭寶琴法官問及Francis,他如何理解「反修例運動的時間線(timeline)」。作為專研社運的學者,Francis認為運動由2019年6月9日開始,延續至大約2020年中,但難說某一日正式結束。彭官反問:「逃犯條例不是撤回了嗎?在2019年9月條例撤回後,李教授你仍然覺得運動繼續下去?」Francis說是。
彭官亦問Francis,「你在問卷中問示威者,那一個口號有代表性,但每一個集會不是有主辦單位嗎?大會不是有他們的主題?」(亦即民間所謂的大台)
Francis回應道,每次遊行雖有個別主題,但整場大型反修例運動不只是個別遊行。「例如人們最初對『齊上齊落』口號感到有共鳴,因為此口號表達了整場運動裡,示威者感到的團結精神和聯繫感(togetherness)。很多時候,口號不是直接與政策訴求有關,而是表達示威者的情感和感受。」
這天,辯方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Francis進入第二天作供。高個子的他,頭髮長及頸,穿了淺灰色西裝外套,外套布料質地有反光效果,西裝上的縐紋特別顯眼。他出現在證人枱時,拿着橙色的布袋,把厚厚的文件塞在布袋內,擱在證人枱。
Francis喜歡把手踭擱在枱上,竪起前臂,長長的手指揮舞着,談起他熱愛的社科方法論,語速越說越快,微微地左右搖動帶輪辦公室椅子。法官不只一次請他說慢一點。
有些時候,三位法官們發問的問題,比雙方大狀們更多。
Francis說,曾向全香港市民抽樣撥打電話作民意調查。為了要有隨機性,撥打住戶家居電話時,會向聽電話的人問,若家居住戶多於一人,那一位同住者的生日日期較接近,則邀請該人來回答民調。
唯一的男法官陳嘉信,手指之間常夾着筆,雙眉上下舞動,立即發問:「為何打電話去家居要這樣問,而手機則不用問?」
Francis解答道:「在外國,曾有研究發現,在家庭中負責接電話的人,永遠都是家庭主婦。」法官杜麗冰聽到後,臉上綻放出會心微笑,更向陳官互相交換笑容。Francis續說:「又或者是年輕人搶着電話聽,這樣,民調做出來就會有偏差。」
另一個社會學方法論的提問,也是由陳嘉信法官追問出來的。Francis團隊亦曾於廿多場遊行或集會活動中做現場調查。調查員會被分派在集會或遊行現場,邀請參加者填問卷。
但隨着運動變得更流水式,出現更多變數,甚至出現衝突。為了保護調查員安全,例如7.27元朗遊行,他們會派出少量資深調查員到現場,派發含有QR Code的單張,示威者可以事後上網填寫。
無論是代表控方的周天行檢控專員,抑或法官都問Francis,讓人拿單張回去跟QR Code填問卷,怎樣肯定填的人真是去過現場?
陳嘉信法官問:「你說,填問卷的人很熱心,你怎知他們會不會『熱心』過頭,上網虛構答案?」他雙手在空中比劃着括號,把「熱心」二字強調。
Francis說,他們巧妙地在網上問卷中加入了一條題目:「這天在那一個示威地點加入隊伍」,亦有一個選項是:「我今天沒有參加遊行」。填表者並不知道,研究員會剔走沒參加遊行的人的意見。
「他們填的時候,不知道這條題目若答了,其實篩走了自己,最終我們便可以只分析參加過示威的人的數據。」三法官聽罷,明白學者一早想到這些漏洞,點頭表示明白。
法庭裡,尋找「光時」意義之旅,控辯雙方均花心力指斥對方研究方法有漏洞。
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嘗試從Francis的研究裡,找尋不足之處。Francis和團隊以5種研究方法:全港性電話民意調查、示威現場問卷調查、焦點小組、連登討論區大數據分析、公共討論分析(時評人在傳媒的言論),多管齊下來理解社會運動中口號的意義。
周專員指,調查大部分於2020年初之前進行,而本案發生的日子(2020年7月1日)之前一段時間,即2020年2月至7月,Francis沒有相關研究。周專員問:「沒有任何事阻止你進行更多研究吧。」
Francis指,當他自己知道要做專家證人時,已是2021年4月底,時光追不回了。「我不能坐時光機回到過去(I cannot travel back in time to do it.) 周專員堅持追問,可以做電話民調呀。此時陳嘉信法官插嘴表達其看法:「即係你叫李教授在2021年問番啲人9個月前在想甚麼?」
Francis望着陳官說:「你說的我認同,即使可以問,搜集回來的數據也不會可信。問人今日在想甚麼會較可信,你問人一年前想甚麼,可信性甚低。」
周專員轉以「以子之矛」嘗試再去進攻。「你曾說過口號的意義會隨時間改變,你在案發前一段相關時間,無研究喎。」Francis再解釋,除非遇到重大事件,口號的意思隨時間改變,基本上是以年計,或以十年計,「口號意義改變,並非分分秒秒在變動」。
Francis在庭上首次披露,他團隊進行的「連登討論區」大數據研究,份量之浩瀚,他和團隊從連登「時事台」從2019年6月到8月21日的討論帖子及回應留言,涉及2千5百萬個,電腦檔案足有38GB。
周專員從枱底拿出幾疊白紙,原來他的團隊從連登討論區,人手萃取了一些帖文,叫Francis即場示範如何做Coding (編碼)工作。
西裝骨骨的Francis翻閱着文件,開始說:「呢位網民【四葉妹妹】有提及過「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沒提及「港獨」及「五大訴求」,可算為「1, 1, 0, 0」; 網民【英國男孩】完全沒提,電腦會記為「0, 0, 0, 0」;這位【草尼馬仔】貼了光時旗的照片,不含文字留言,我們技術上沒法認出。但不改變們這個整個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在嚴肅法庭,聽到鬼馬的網名,旁聽者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控辯雙方過招,誰的「方法和總結」算是合理,光時究竟意義何在,是否違犯國案法?
Francis今天較完整披露他的看法。他認為,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以歷史及語言學角度去看「光時」這口號的意思,作出一個聲稱,就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只有唯一一個解讀,並為所有人共知」,「但我認為劉教授沒有提供充足證據去證明這個聲稱」。
Francis解釋,劉教授報告中用了「necessarily」一字,即口號詮釋的唯一可能「必然」是這樣,這是Francis自己認為需要用多種社科方法驗證的假設。
口號究竟是由喊的人那端衍生意思,還是從接收者那邊決定意思?
陳法官指,他理解控方劉專家報告中指的是,「喊口號的人懷有分裂國家意圖和目的」。但Francis卻說,喊口號基本上是一個「傳播行為」,不只是一個人單方面「個人表達」那麼簡單。
一個口號喊出來,是由嗌的人承擔意義發送者責任,還是接收的人也有份貢獻意義?如此哲學性問題,在法庭的空氣裡交鋒。
Francis又像在講課一樣,「作為傳播學者,我認為,喊口號是一個溝通行為,不只是一種自我表達。我嗌一個口號,會考慮接收者如何理解。」
小個子的法官杜麗冰,左手手指戴了綠寶石戒指,她一邊說話一邊以手部語言輔助她的比喻:「好像我跟一百個人說,我喜歡西瓜,有人會覺得我愛吃紅色的生果,另一個人覺得我愛吃綠色皮的水果。我發送一個訊息,但別人接收不同。」
Francis補充:「不止這樣,說話的人會小心用字。例如有一句句子意義明確,另一句句子的意義含糊,如果我要表達自己,減少誤會,我會選較明確的那句。」陳官提出,智力不同的人也會用字不同。
Francis反駁:「不只,也看大家出身甚麼背景,像你們法庭背景的人理解『引導性問題』(leading question)和我們社科人便不同,不只是智力差異的問題。」聽到這句話,杜官和陳官都作深思狀。
控方曾挑戰,指若文字意義多樣,人們便沒辦法溝通。Francis在此反駁:「劉教授說,人們會跟社會慣例(convention)去用字,但問題是,社會有很多慣例。文字使用很複雜,也有修辭學(rhetoric)作為一種慣例。劉教授把語言意義解得太過死板(too rigid),語言意義多樣,修辭令人們變通調適,否則世界便沒有創意寫作了(creative writing)。」
控方周專員指出,劉教授也有其「證據」,就是警方跟據示威錄影片段,數算有多少次出現「光時口號」,而這口號與「顛覆元素」如港獨訴求、暴力行為同時出現。Francis反駁,這數據只在「點算上」可靠,但兩件事同時出現(co-appearance),並不等於有關。
Francis用一個生活化的例子,說明兩種同時出現的東西,無必然關係。「在大學,學生在班房可以自由入座,兩個大學生每次課堂都一起坐,可以解讀為他們是朋友;但在中學,課室座位是被編排的,兩個中學生常並排而坐,只能說他們是一起坐。」
然後,Francis就望着控辯雙方大狀的方向:「就像在這個法庭,李先生和周先生也一起坐,要考慮這是個法庭場景。」眾笑。
至於示威場景,有其特性,Francis解釋:「好像每年香港七一遊行,於同一個示威裡出現的團體,訴求可以不共容。如性小眾、勞工及外傭團體也會各自有訴求。」
即使大型示威有一些共同訴求,各人理解也有差異。Francis指,他有研究2014雨傘運動,其口號為「我要真普選」,「但落實到具體解釋,甚麼是『真』的普選?『真』字既開放又抽象,讓人各自己想象。」
文字容易於不同場景被誤解,Francis特別澄清了一個可能的誤會。焦點小組討論的指引中,研究員需要留意討論覆蓋不同範疇。其中一個範圍呈在法庭文件中,寫道:「社會運動意識形態和激進化(social movement ideology and movement radicalization」。
Francis特別澄清「激進」二字的在的學術意思:「激進化,在研究社運學術世界裡,意思是與社會常態的距離(deviation from social norm ),涉及更重大改變的意思,並沒有『好與壞』的評價。」
「好像反修例運動最初,有人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這訴求較溫和,因為過去香港也曾成立過,相比起來,『解散警隊』這口號則較激進」。陳官補充:「即是要求更徹底的社會改變。」
陳官亦引述文件中的資料,好奇地向Francis查問:「為何你認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比『五大訴求』更激進呢?」Francis解釋:「修辭學上,『革命』比『訴求』所涉及的改變,幅度更大,這是明顯的。」
在香港的刑事審訊上,「不爭辯事實、客觀存在」是常用術語,去指控一個人做了一件事,作為刑事案的入罪條件。然而一支旗,一句口號,如何建基於事實,使用這種法律語言,又出現了奇特的交雜和火花:
周專員指出,警察報告中點算示威口號出現次數是「客觀、不爭辯的事實」。
Francis反駁道:「你們只是提供了口號在示威現場,曾出現過的這個事實。」
周進逼:「你們只是倚賴別人的意見。」
Francis:「我們紀錄了人們表達意見的這個事實。我們分析的文章、人們論述過這些意見,都是一種『社會現實』(social facts)」
周再問:「你是否同意,劉智鵬教授報告裡,他對光時口號的解釋,是對的(correct)?」
詮譯變成了對和錯,二元對立,二選一,社科學者抗議了。
Francis:「我們的總結是,口號是開放的,抽象的,不只一個解釋,每人有每人的論述。我不會評價一個時評家對口號的解釋,正如我不會評價焦點小組裡一個平凡人的解讀。(I wouldn’t judge)我不會說,這個人的解讀是正確,這只是他自己的說話 (I wouldn’t say if this guy is correct, it is his own articulation)。」
周不放棄:「你不會異議,若我說劉智鵬教授的解讀是對的。」
Francis斬釘截鐵回應:「我會異議,問題並不在對與錯」。
杜麗冰法官嘗試插話,問Francis:「你會否覺得劉教授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即使你不贊同其解讀?」
Francis說:「我個人不會對口號作這樣的詮釋。劉智鵬教授的詮譯,只是『其中一個詮釋』。其解讀的地位沒有特別高,也沒有特別低。相比起某一個時事評論員,或者我們焦點小組的某一個參與者。」
周天行在盤問到最後,拋出了這個問題:「我說,我方對口號的理解方法(approach)更可靠。」
Francis噗哧笑了,全場亦爆出陣陣笑聲:「哈哈,肯定不是。警察在『點算口號』上或許是可靠,但我挑戰警察報告中『對數據的理解』,當口號與顛覆元素共同於示威場合出現,根本不是支持口號有顛覆意義的證據。我對警察報告是完全不贊同。」
此時,周天行專員彎腰,跟坐在他旁的同事耳語了逾三十秒。
周專員回過頭,橫空拋出這句話:「我向你指出,你的報告不可靠,不相關。」
Francis咬字清晰,語氣肯定回應:「我的報告,既可靠,合乎標準,亦相關。」
誰的解讀更有權威?控方專家認為喊口號的人必然意圖顛覆;辯方則指出,口號是開放和曖昩的,任何人的解讀,都沒有比另一個人的解讀更有權威。
一支旗,八個字,意義之爭,連繫着多位國安法被告的命運。
國安第一被告唐英傑,身型壯碩,年輕的他坐在犯人欄,由幾個懲教署職員押送。
唐的學歷不算高,是一位日本餐廳的厨師,然而穿着深色西服的他,還押了一年後,出席他自己的審訊,連日聽學者解讀他舉過的一支旗,都堅持翻閱着厚厚的法律文件,專心地聽着耳機,坐在他旁邊隔了犯人欄的翻譯先生,即時以廣東話傳譯。
「Rhetoric….修辭學」英語對話,小聲的廣東話,在法庭後方響起了,兩條聲道有些重疊。
幾名穿墨綠色制服的懲教署職員, 和唐一起坐在寬闊的犯人欄內。懲教職員的身體,慢慢挪移越近唐的方向,他們偶爾也竪起耳朵,跟進學者們的辯論進程。連穿着保安制服的叔叔,都聽得懂英語,都留意到辯論擦出火花,露出驚訝的表情。
八個字,有罪還是無罪,全城關注。誰的解讀更高貴?
時鐘已到下午四時半,明天Francis繼續作供。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離開高等法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的網紅媳婦不該關在家,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一次掌鏡⋯🎥 第一次拍攝自己心裡要的畫面⋯🎞 或許想說的話還不夠多⋯ 想剪輯的片段還不夠長⋯ 但是小小的片段, 足以感動一個從未踏入農業的媳婦兒。😢 總共剪輯了兩支影片, #今天是前導只有2分鐘不到.. #明天是正式影片共4分半鐘.. 正式影片會.. #帶著您們一起看這些農夫所堅持的.. ...
明天是正式影片共4分半鐘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84年5月20日星期日上午10時30分,臺灣第一個公共電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在中視頻道開播,它也是中視第一個使用中文電腦字幕播映的節目。
《大家來讀三字經》由格林視聽製作,請來李國英教授、吳璵教授及女師專(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專家教師擔任節目顧問,其內容乃依據民初修訂的《三字經》版本內容攝製,每集會介紹8到12句(每句3字),共384句;第一集介紹的句子為《三字經》最前面的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在《大家來讀三字經》第一集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電視節目的第一代片頭(公共電視四字匯聚在地球),不過一個禮拜後的第二集便換成了配上「大道之行」曲子和鐘聲的第二代片頭。
【工作團隊】
演出人員:周經臬、金筱玫、艾可芹、吳紀任胤
美術設計:楊德泰
編劇:古訓其、王策
執行製作:勞捷成、李玉玲
電子攝影:王煒、曾正安、趙雷平
電子剪輯:張文欽
節目顧問:吳璵教授、李國英教授
贊助單位:大同文化基金會
製作單位:格林視聽有限公司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下面是1984年5月20日的《民生報》兩篇關於公視開播首日的新聞報導:
第一篇刊在頭版:
======
充實生活內涵.提高生活情操 公共電視.今天開播
【台北訊】我國公共電視節目將從今天正式開播。第一階段每星期播出十二小時三十分鐘的節目,其中國內自製的部份佔百分之五十五(七小時),購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節目佔百分之四十五(五.五小時)。
節目類型,不論是健康、科技、時事、運動、兒童益智、婦女等,都將以滿足觀眾求知欲望,充實精神生活為旨趣。同時也不排除高水準戲劇名著與舞蹈音樂表演。 公共電視是我國電視事業發展的里程碑,目的在培養更高尚的國民,提供觀眾更高水準的電視節目。節目完全超然於商業和政治影響力量之外,以公共利益為主,更不侷限在「政令宣導」的狹義範圍。
公共電視將朝精雕細琢、深入淺出的方向努力,以「風格高尚」「內涵雋永」「品質精美」為節目製作的標的,使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更高尚的國民生活情操。
公共電視已排定的播出時段是,周一到周五下午五時卅分到六時,九時零三分到九時卅分,十一時到十一時卅分。
周六是晚間十二時到凌晨一時,周日上午十時卅分到十一時,晚間十一時到十二時。
其中周一到周五,晚上九點到九點半,採兩台合播,一台獨播的方式播出公共電視節目。播出一季三個月後,再調整播出的電視台。
公共電視目前由行政院新聞局國內處統籌規畫,已收到卅四家傳播單位的七十一個節目企劃,並已核定十幾家公司試製,目前已完成了十七種節目。
國內處負責的公視小組指出,公視節目需要大眾的參與和關心,歡迎社會上人士投入公視節目的製播。
公視節目製作經費以半小時十萬元為原則,但如有特殊的企畫,也可以酌情增加製作費用。
稍早計畫在超高頻重播公共電視的計畫,由於費用的計算仍待和教育部磋商,暫時不開始施行。
第一季公共電視節目已排定節目如下:
周日:上午十點半:「大家來讀三字經」(中視),晚間十一點:「人類的故事」(中視)。
周一:下午五點半:「小朋友時間」(台視),晚間九點:「瞭望台」(台視、華視),「科學尋根」(中視)。
周二:下午五點半:「現代企管新知」(台視),九點:「自然之美」(台視、華視),「你喜愛的歌」(中視)。
周三:下午五點半「世界著名動物園」(台視),晚間九點「靈巧的手」(台視、華視),「新聞眼」(中視)。
周四:下午五點半「盆景之美」,九點「放眼看天下」(台視、華視),「新聞眼」(中視)。
周五:下午五點半「小城故事」(台視),九點「文化長廊」(台視、華視),「長青之路」(中視)。
周六:晚間廿四時「睡美人」舞劇(中視)。同時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十一點在華視播古典連續劇集「傲慢與偏見」。
======
第二篇刊在第11版(影劇新聞版):
======
「三字經」率先登場 「人類的故事」晚間播出
【台北訊】公共電視台第一個播出的國內節目,是今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在中視頻道播出的「大家來讀三字經」。
節目內容是依據民初修訂的「三字經」版本內容攝製,全書三百八十四句,每集約介紹八至十二句。
節目由格林視聽製作,李國英、吳璵教授及女師專幼兒專家教師為節目顧問。公共電視今天播出的第一個國外節目為「人類的故事」,節目由英國BBC製作,於中視頻道晚間十一時播出。 「人類的故事」由世界著名的人類學家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以本人的觀點探討長久以來令他困惑的人類進化問題,他在經過人類化石遺跡學,提出對人類發展的看法,節目中,他遠赴東非肯亞、波札那、法國尼斯、美國、希臘、德國、伊拉克、祕魯等地。
======
最後,讓我們來回顧自1980年至1998年這18年間的公視建台史吧!
1980年,當時的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提出公共電視台的主張,他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1983年,新聞局提出公視節目製作中心計劃草案,但因經費過高、人力龐大而擱置。
1984年,新聞局設立公共電視製播小組,向三家無線電視台徵用時段播出,於5月20日正式開播,第一個節目是《大家來讀三字經》。
1986年,公共電視節目製作的任務,轉由財團法人廣電基金下設的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負責, 廣電基金所製作的節目,仍然沒有專屬頻道播出,在三台借用的時段經常被調動,影響觀眾收視權益。
1991年,行政院核定公共電視台籌備委員會設置點,公視籌委會正式運作。公視籌委會委託七位學者專家組成公共電視法草案立法小組,並經過縝密的研議,提出公共電視法草案。
1993年,行政院將公共電視法送交立法院審查。
1996年9月,一群關心公共電視的學術文化界人士 ,組成公共媒體催生聯盟,結合各界支持公共電視的力量, 以促使公視法通過。
1997年5月31日,經由民間鍥而不捨的遊說,以及立法院密集的政黨協商,公視法驚險過關,完成三讀。
1998年1月,第一屆公共電視董監事十八位人選經立法院推舉的提名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同年3月,董監事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吳豐山先生為董事長,賀德芬女士為常務監事。
1998年7月1日,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成立;歷經18年積極不懈的努力,在起跑線等候已久的公共電視台,終於鳴槍疾馳,於這天正式建台開播!
明天是正式影片共4分半鐘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改了五次的節目表,周六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56頻道 文茜世界周報TVBS頻道,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 全程直播,文茜的世界周報Facebook 九點至十點直播》
*2021年文茜的世界周報及財經周報第二週正式播出。
*而本週,川普和他的支持者,改寫了美國歷史。自1814年英國殖民政府試圖推翻美國獨立地位軍隊闖入美國國會之外,美國國會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即使攻擊美國體制的今天。
*一月六日,川普在白宮草坪前,選擇美國參眾議院聯席會議確認拜登案當天,號召近萬民眾,「奪回我們的國家」,建議支持者走過白宮和國會之間的賓州大道,給那些懦弱的共和黨議員勇氣,奪回我們的國家。
於是佔領國會,這種過去只發生在第三世界的抗議行動開始了。美國所有媒體及政治人物,最後連川普為了自保,皆稱之為暴動、恐怖主義、令人髪指。
過程中死了五個人。
衝入國會的有教授、有律師、有市場直銷人員⋯⋯他們把自己的照片、影片Po於Facebook 等,大搖大擺,坐上主席台,衝入辦公室,站上歷史雕像潘斯合照。幾位被認出者,立即遭到公司、學校免職。
死亡其中一人為國會警衛,他被示威者攻擊,身體不適,之後送院,隔天死亡。美國眾議院下令降半旗哀悼這位為國捐軀的警察。
下週民主黨將彈劾川普,儘管屆時他的任期只剩十天,但對於暴力攻擊國會零容忍,是許多跨黨派人的共識。這個國家必須如此,才足以維持他的民主制度。
我自星期三至今,改了五次Rundown:辛苦了工作人員,我一個字一個字,自己撰寫,包括每段主題。
這歷史上的一天不只餘波蕩漾,它可能徹底改變共和黨及川普的政治生命。以下是明天Rundown :最後是上週的世界周報及財經周報。
1/9日討論題綱,Update
周六世界周報1-1)美國政治史上轉捩點的一天:2021,一月六日。1-2)川普支持者衝進國會,紐時、華郵、共和黨領袖皆稱:暴民。1-3)華郵社論:即使只剩14天,川普也必須離開!1-3)1/6美史難忘。(詩雲,SOT,以時間做紀錄片模式,麻煩做長一點。)。
2-1)這是美國的難忘,還是歷史的絕望?Roll帶警方鎮暴。來賓討論。
2-2)美國政治如何走到「暴民」(Mob Rule)政治的這一天?Roll帶:民眾衝入國會。
2-3)當年美國制定憲法,華盛頓曾反對總統制,因為陰謀家會煽動群眾!Roll帶華府暴動。
2-4)拜登:民主何其脆弱?
3-1)1月6日是共和黨長期縱容川普的後果?
3-2)川普下台紀錄之二SOT,千巧。
3-3)為什麼金融風暴時,只有佔領華爾街運動,隔了12年華府卻宵禁?Roll帶:佔領華爾街。來賓討論。
3-4)美國絕望民眾,早已是民粹溫床。Roll帶川普民眾在華府對峙警方。
3-5)美國絕望民眾的關鍵字:高中學歷。CG1:請品茲向朱雲鵬老師要1978-2020美國工人時薪沒有增加的線圖。
3-6)2016/3/20日,時代雜誌封面:共和黨已死。Roll帶川普民眾衝入國會。
3-7)潘斯、麥康奈、龐培奧、羅姆尼⋯⋯皆譴責川普,遲了?
4-1)川普接管共和黨SOT,Pete,2020/1/5
4-2)下週美國眾議院將啟動彈劾,部分共和黨議員支持
4-3)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國會大廈為死亡警官Brian Sicknick降半旗
5-1)滿天飛的聲討,川普加入譴責「令人髮指」的行列,美國司法部可能對川普提起煽動控訴
川普1/6國會草坪演說SB(詩雲稿中有)
5-2)三名在Facebook 等Po照參加佔領國會的律師、教授、行銷人員全被革職
5-3)美國的民主脆弱嗎?還是共和黨誤判形勢?
6-1)川普不肯交出政權,改變了喬治亞第二輪選舉?民主黨全面執政!
6-2)喬治亞州選舉二輪SOT
6-3)共和黨議員怕切割川普,喬治亞州選舉及占領國會,成為分水嶺。Roll帶佔領國會
6-4)共和黨比民主黨更在乎Law&Order。Roll帶BLM在Oregan去年的暴動+1/6民眾衝入國會。文茜Monologue
7-1)川普未來還有政治前途?
麥康奈九分鐘SB
7-2)共和黨大老紛紛和暴力佔領國會,劃清界線。三框:小布希、潘斯、麥康納,
來賓討論。
8-1)華郵披露川普施壓喬治亞州國務卿,州卿錄音並公布,這是美國!
SB:州國務卿解釋他為何公佈錄音SB(麻煩千巧從原SOT抓出此一段)
8-2)川普支持者相信選舉被竊,人身威脅自家共和黨州長及選務人員SB
8-3)美國佔領國會前一天,香港大逮捕、拒絕WHO入中國,中國崛起不需國際形象?
8-4)當美國出現暴民政治,中國大陸再也不必在乎反民主形象?
來賓討論。
https://m.youtube.com/watch?v=lXwiW8SWKw8&t=4714s
明天是正式影片共4分半鐘 在 媳婦不該關在家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第一次掌鏡⋯🎥
第一次拍攝自己心裡要的畫面⋯🎞
或許想說的話還不夠多⋯
想剪輯的片段還不夠長⋯
但是小小的片段,
足以感動一個從未踏入農業的媳婦兒。😢
總共剪輯了兩支影片,
#今天是前導只有2分鐘不到..
#明天是正式影片共4分半鐘..
正式影片會..
#帶著您們一起看這些農夫所堅持的..
#和每天向西螺小農訂的蔬果保證的..
希望您們會陪著我們期待明天。🥰
#約定打勾勾要看的請喊+1 🙋🏻♀️🙋🏻♂️
我是西螺小農的媳婦兒👩🏻🌾
我們是有朝一日.西螺小農👨🏻🌾
—
🌟形象官網 WeareinXiluo.wordpress.com
💞粉絲專頁 Facebook.com/WeareinXiluo
🛒社團 Facebook.com/groups/WeareinXiluo
✅LINE官方 @WeareinXiluo (要加@)http://nav.cx/2OhDM7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zOpoiWBVu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