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造就了奇異的明朝士大夫(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以方孝孺爲例。此人清流立世、氣貫長虹,係名垂青史的明士。
使方孝孺名垂青史的事蹟是,他爲保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與造反奪位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做鬥爭,拒絕起草登基詔書而悲壯就義——不但本人被「磔於市」,而且株連八百人、被「滅十族」。
誰也不能輕視方孝孺的氣節,然而方孝孺的犧牲,是死得其所,還是悲中有哀?
方孝孺死前,曾作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此絕命詩,道出了一個士大夫殉道的精神源泉,但這個道卻並非永恆真理,那裏既沒自然科學,也沒有社會科學,只是皇家大院欽定的道德,與其說殉道,不如說殉君。方孝孺的死沒有帶來大明王朝的絲毫進步,也未引發政治與社會半點變化。而就在方孝孺爲君主家事慷慨赴死時,與方孝孺同時代的西方才子哥白尼、布魯諾們,卻做著另外一件堪稱偉大的事:冒天下之大不韙,公佈日心說與宇宙無限,與政教合一的中世紀教會做鬥爭,爲追求科學真理而犧牲,成爲人類偉大的啓蒙者,推動了本國乃至世界文明質變。
相比他們,那些把精力、才華直至生命全部投在了皇帝大院中的方孝孺般東方士人,只是令人歎息,並不鼓舞人心。
當然,綿延近三百載的大明王朝,士林前赴後繼,大多既不是嚴嵩這樣的奸人,也非方孝孺這樣節士,而是如丁士美這般「標準照」。
丁士美是明嘉靖年間入仕的一個才子,在嘉靖三十八年高中狀元,深得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皇帝贊許,可謂官場不倒之翁,明官標準樣本。
但他在有生之年都幹了甚麽呢?
史料記載,江淮才子丁士美自幼聰明絕頂,以狀元身份入仕。在得知高中狀元的消息後,他馬上給當朝皇帝寫了《及第謝恩表》,詞藻華麗:
「奎曜天開,萬國仰文明之象;乾符聖握,一人操制作之權。荷大造以相容,愧凡才之並錄。茲蓋伏遇皇帝陛下,道備君師,德侔天地。」
這封《及第謝恩表》,用的是標準「頌聖體」,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卻無一點真知灼見。通篇就一個中心思想:拍皇帝馬屁。爲了討皇帝開心,這個狀元指鹿爲馬,瞪眼說瞎話,把史上以荒淫昏庸著稱的嘉靖皇帝,吹捧爲德高望重的聖人。
丁士美從政近二十載,歷經三朝不倒,累官吏部侍郎,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但卻沒有留下一篇可以傳世的作品,沒立下一件後人銘記的政績。史籍記載,丁士美的詩章著作所存甚微,除了他的《及第謝恩表》,《中國曆代狀元詩 · 明朝卷》錄他一首詩《春日遊寶光寺》,另外就是些官場酬文。此類詩章,基本是官樣文字、道德空話。
《明史》贊稱丁士美「縝密端重,以道義自持,淹貫經史,正直忠厚,朝野共欽」。嘉靖皇帝稱其「品高德正」,賜書「責難陳善」。
「縝密端重」成爲其安身立命兩大法寶。這四個字通俗點說,就是循規蹈矩。爲皇帝做事規規矩矩、在皇帝面前恭恭敬敬,不越雷池半步。
一生不出格的丁士美,知天命之年死了父親,五十多歲人了,不敢違越祖制,老老實實返鄉丁憂守孝三年, 其間心情壓抑,一病不起,終故鄉里,死時年僅五十六歲。
這種刻在模子裏的才子士人,竟是明朝中後期主流。
當然,如果他們不這樣做,註定做不成幾朝重臣、大明官場的不倒翁。因爲那是其時政治制度環境所緻。
遍覽明史,終明276年,可見只有像丁士美這樣「清、慎、獨」的大臣可以活下來,能在官場長命。凡是有個性,主張權利的都做了刀下鬼。
顯然,自明起,華夏民族的精英——士人,出現了嚴重的退化、喪失了活力。
這是誰刻造的呢?是誰構建了那種扼殺士人「造次」的環境?
熟悉明史的讀者知道,明朝有兩個祖皇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他們是這個王朝政治奠基人。在他們相繼執政的洪武永樂時代,都有自己的寵臣,其中兩個寵臣,分別是承上啓下的兩個標誌性人物,一個是末代丞相胡惟庸,另一個是開山首輔解縉。同時他們也代表中國兩類傳統士大夫,權臣與狂士。但這兩人下場均不好,最終歸結爲大明罪臣。
熟悉歷史的讀者還應知道,一般寵臣的命運都是「主易寵遷」,是因換了主子倒運,即先帝的寵臣被後帝殺了立威。爲甚麽朱元璋父子當朝就殺寵臣?顯然,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爲他們一手創建的這個王朝立規矩。爲此,他們費盡心機,各布了一盤很大的棋局。收官之後,隨著那兩棋子的棄殺,給大明官場及政壇,確立的是「君尊臣卑」的政治格局,奇異士大夫之形成,以及近代中國士人之不堪,和大明二祖所做的這一切,有著前因後果的關系,近代中國士人「劫後變種」之痛,就在其間矣。(程萬軍)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30的網紅王薀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王薀老師最新著作《師者》【第壹冊】即將上市 想知道老師是在什麼機緣下,動筆寫下這經典的著作嗎? 讓我們一起聽老師獻「聲」說書! 【前情提要】 「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這首詩首次見到是在張老居士書齋,甫進門即見之門楹,早期的稍有傳統習慣的讀書人,都會在其書房掛上自己屬意的門楹,這首詩是...
明朝嘉靖皇帝狀元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化道統莫輕忘 述說古聖為分享(下)
王薀老師最新著作《師者》【第壹冊】即將上市
想知道老師是在什麼機緣下,動筆寫下這經典的著作嗎?
讓我們一起聽老師獻「聲」說書!
【 前情提要 】
「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這首詩首次見到是在張老居士書齋,甫進門即見之門楹,早期的稍有傳統習慣的讀書人,都會在其書房掛上自己屬意的門楹,這首詩是出自於宋代文人樓鑰之筆,他是宋朝極著名的文學大家,另有其號稱作攻媿主人,他畢生的著作全部都在《攻媿集》中收錄盡顯,這套全書總共有一百一十二卷。
此人個性筆直,無迴旋之地,因此當他擔任中書舍人期間,連宋光宗對他都有所忌憚,後來因為和大臣在意見上時有相左,因此便罷官返鄉。從《攻媿集》中明顯可知,樓鑰得力於所居之職,對於上下之間、啟奏之禮所應有之典制極為嫻熟,再加上自小窮經通史,無論是訓詁小學,舉凡一切經史典籍亦皆熟透於胸,所著相關文章頗受當代人之重視,被稱為一代文宗,舉國上下所有的讀書人只要讀到樓鑰所寫之書文,必然會被其雄偉的氣魄、優雅的文字所吸引。
但他常常還是覺得自己所書之文和自己修養未必能如古之聖賢,所以他的書齋名稱才會取為「攻媿」,就是自己心懷愧怍之意,看他所著之全集每每皆神懌氣愉,全書所印皆為歐體書,看來風雅飄逸,令人不忍釋手。這套書所知僅存孤版一套,並且已有缺漏。
【 內文 】
從樓氏書齋門聯之內容,便可以理喻他所做學問的態度及交友的潔癖,在平常他便重視時間超過自己的生命,不喜歡和一些世俗不著書卷的閒客嗑牙閒聊,他所結交都是當時文人中一時之選,每每蒐到奇書或好的文章,也僅邀請同好來書齋中共同欣賞。
走筆至此,回想到過往在青田街王老師住處承教的那段時間,尤其是他過壽的那個夜晚,老人眼角濕潤,他所講的那席話猶在耳,不敢稍忘,只因爲自己有心無力,再加上縱玩歲月,每天僅有寥寥咄嗟之時段,不及分配,再加上前段時間從王老師處早年所得一本仇兆鰲之《杜詩詳註》,從斑黃的扉頁中檢視到不少王老師早年所著眉批及自己的觀點,收穫匪淺。
過去也曾經撿收了約三十幾種不同杜詩,經由王老師推薦,找得一本聞一多先生所著《杜甫傳》,從此以後便對杜大詩聖的才情更加崇敬,所以也花了一段時間,從不同的著作中相互讀閱,過程中了解異同之處,有種尋幽訪勝之情不斷燃升,再有不少昔日書友及學生們殷切希望可以藉我之手,訴說對於古聖先賢諸子等諸大家,無論是在其生平、著作上有些許閱讀之後觀感或心得之分享,以此愧汗無地的心境下,只能勉為其難地應允用閒鬆蠡測之方式,不拘過去任何千家之所言,但也無意番窠倒臼或有嘩世動俗之念想,只想到現世的年輕一輩和未來不知道哪一類世代的新鮮人,對於老祖宗所遺下之流風遺澤,能否可執一孔一理之見解?
因此我習慣用比較通俗的文字和管見所及,片面地扣槃捫燭,不顧淺陋,和有緣之人分享。至於內容和流序,只能說上下數千年,皆是文章,出入數百家,家家錦繡,目前的規劃大約用五冊閒談的方式論述,至於多久可以倚馬告竣,目前沒得準譜,只能說一切自然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做為這一冊的結語。
楊慎是明朝四川一位極有才學的文學家,並且是四川地區三百年之中僅僅出過的狀元,但他的官運卻不怎麼亨通,再加上當時的皇帝是正德,也不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鎮日玩物,追逐美色,這讓楊慎極為沮喪,一段時間告病返回故里,直到嘉靖皇帝登上皇位,重新獲得重用,召回翰林院,但每每剛直諫言,連皇帝也常有微詞,最後因為一件請願案被貶至雲南邊陲。在雲南期間,倒是能夠把其生平所學在當地開館授徒,把雲南地區建設成極有漢族文化的區域。
楊慎一生浮沉多起,但也因為如此,他看盡了人生百態,遇有閒暇便讀歷史和古人書, 留下了一闕「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讀歷史與古人交,自然有如此之識見,誰說不是如此?
痞客邦文章: https://pse.is/MN7GA
明朝嘉靖皇帝狀元 在 王薀老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王薀老師最新著作《師者》【第壹冊】即將上市
想知道老師是在什麼機緣下,動筆寫下這經典的著作嗎?
讓我們一起聽老師獻「聲」說書!
【前情提要】
「門前莫約頻來客,座上同觀未見書」,這首詩首次見到是在張老居士書齋,甫進門即見之門楹,早期的稍有傳統習慣的讀書人,都會在其書房掛上自己屬意的門楹,這首詩是出自於宋代文人樓鑰之筆,他是宋朝極著名的文學大家,另有其號稱作攻媿主人,他畢生的著作全部都在《攻媿集》中收錄盡顯,這套全書總共有一百一十二卷。
此人個性筆直,無迴旋之地,因此當他擔任中書舍人期間,連宋光宗對他都有所忌憚,後來因為和大臣在意見上時有相左,因此便罷官返鄉。從《攻媿集》中明顯可知,樓鑰得力於所居之職,對於上下之間、啟奏之禮所應有之典制極為嫻熟,再加上自小窮經通史,無論是訓詁小學,舉凡一切經史典籍亦皆熟透於胸,所著相關文章頗受當代人之重視,被稱為一代文宗,舉國上下所有的讀書人只要讀到樓鑰所寫之書文,必然會被其雄偉的氣魄、優雅的文字所吸引。
但他常常還是覺得自己所書之文和自己修養未必能如古之聖賢,所以他的書齋名稱才會取為「攻媿」,就是自己心懷愧怍之意,看他所著之全集每每皆神懌氣愉,全書所印皆為歐體書,看來風雅飄逸,令人不忍釋手。這套書所知僅存孤版一套,並且已有缺漏。
【內文】
從樓氏書齋門聯之內容,便可以理喻他所做學問的態度及交友的潔癖,在平常他便重視時間超過自己的生命,不喜歡和一些世俗不著書卷的閒客嗑牙閒聊,他所結交都是當時文人中一時之選,每每蒐到奇書或好的文章,也僅邀請同好來書齋中共同欣賞。
走筆至此,回想到過往在青田街王老師住處承教的那段時間,尤其是他過壽的那個夜晚,老人眼角濕潤,他所講的那席話猶在耳,不敢稍忘,只因爲自己有心無力,再加上縱玩歲月,每天僅有寥寥咄嗟之時段,不及分配,再加上前段時間從王老師處早年所得一本仇兆鰲之《杜詩詳註》,從斑黃的扉頁中檢視到不少王老師早年所著眉批及自己的觀點,收穫匪淺。
過去也曾經撿收了約三十幾種不同杜詩,經由王老師推薦,找得一本聞一多先生所著《杜甫傳》,從此以後便對杜大詩聖的才情更加崇敬,所以也花了一段時間,從不同的著作中相互讀閱,過程中了解異同之處,有種尋幽訪勝之情不斷燃升,再有不少昔日書友及學生們殷切希望可以藉我之手,訴說對於古聖先賢諸子等諸大家,無論是在其生平、著作上有些許閱讀之後觀感或心得之分享,以此愧汗無地的心境下,只能勉為其難地應允用閒鬆蠡測之方式,不拘過去任何千家之所言,但也無意番窠倒臼或有嘩世動俗之念想,只想到現世的年輕一輩和未來不知道哪一類世代的新鮮人,對於老祖宗所遺下之流風遺澤,能否可執一孔一理之見解?
因此我習慣用比較通俗的文字和管見所及,片面地扣槃捫燭,不顧淺陋,和有緣之人分享。至於內容和流序,只能說上下數千年,皆是文章,出入數百家,家家錦繡,目前的規劃大約用五冊閒談的方式論述,至於多久可以倚馬告竣,目前沒得準譜,只能說一切自然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做為這一冊的結語。
楊慎是明朝四川一位極有才學的文學家,並且是四川地區三百年之中僅僅出過的狀元,但他的官運卻不怎麼亨通,再加上當時的皇帝是正德,也不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鎮日玩物,追逐美色,這讓楊慎極為沮喪,一段時間告病返回故里,直到嘉靖皇帝登上皇位,重新獲得重用,召回翰林院,但每每剛直諫言,連皇帝也常有微詞,最後因為一件請願案被貶至雲南邊陲。在雲南期間,倒是能夠把其生平所學在當地開館授徒,把雲南地區建設成極有漢族文化的區域。
楊慎一生浮沉多起,但也因為如此,他看盡了人生百態,遇有閒暇便讀歷史和古人書, 留下了一闕「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富貴歌樓舞榭,淒涼廢冢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讀歷史與古人交,自然有如此之識見,誰說不是如此?
王薀老師相關資訊:
【盡薀於書官方網站】:https://teacherwang777.com
【臉書粉絲團FB】: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wang777/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S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acheryun777/
【拾慧文化創意】:https://www.modernwisdomcc.com/
【LINE@】:拾慧文創
【痞客邦】:http://teacherwang777.pixnet.net/blog
#王薀老師 #師者 #閱讀書單 #好書推薦 #好書 #書單 #暢銷作家 #文學 #中國文學論集 #經典作品 #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人物史 #傳記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18so7ZuDeg/hqdefault.jpg)
明朝嘉靖皇帝狀元 在 見她可憐不收錢,寡婦:小心你家妻子...明朝鄉村故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楓牛愛世界# 明朝 鄉村故事#寡婦#民間故事 明朝 時期,唐江鎮的西大街,有一個篦頭師傅叫鄭三勇,古人常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理髮對於普通百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