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67 到 2021
同一地點的兩張照片,跨越了54個春秋;
不一樣的年代,秉持著相同的精神。
第91代的大龍國小佾生
繼續傳承著千年的薪火~
祝福全天下的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謝謝您們的付出❤️
拍攝地點:臺北孔廟
上圖拍攝時間:1967年9月28日
下圖拍攝時間:2021年9月28日
這兩張照片皆攝於孔子誕辰紀念日。圖中為擔任佾生的大龍國小學生,身著藍色長袍與黑色馬褂,腳穿白襪與黑布鞋,在臺北市大龍街的臺北孔廟大殿前擔綱演出「六佾舞」之後,與指導老師合影留念。
謝謝臺北市孔廟儒學粉絲團提供照片
《認識 佾舞》
釋奠佾舞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祀大成至聖先師之佾舞。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是釋奠典禮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
相較於歷經近代戰亂與文化大革命的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至今仍保存完整、嚴謹的儒家祭孔儀典於世,是東亞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
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對於釋奠已有記載:「元嘉立學、裴松之儀、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從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
軒縣就是軒懸,是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之後各朝代祭孔的規模和樂舞均有不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時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唐朝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採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來自宗廟宮庭雅樂舞,舞者稱為「佾生」,佾是隊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與宮庭樂舞相同,釋奠佾舞也分文舞和武舞。
台北孔廟在1967年前的佾舞因日本殖民統治的緣故被迫改變服飾,1931-1932年(昭和6-7年)的佾生是著白衣繫紅帶,執雉羽。到了1934年-1936年(昭和9年-11年)佾生是著白長袍黑短掛,到了1943年,日本對台灣的統治進入皇民化時期,此期的佾生服裝也稍有不同。1946年-1967年共22年間,和1968年後,佾生的服裝也有兩個不同的變革。後期至今改用明朝服飾,佾生為黃袍墨綠腰帶黑靴,節生為綠袍墨綠腰帶黑靴。
台北孔廟的佾生長期由大龍國小學生擔任,男女生皆可,採六六三十六的佾舞編制;由佾舞老師躬身教導後學生須自行記憶所有舞步。
《認識 教師節》
根據《孔氏祖庭廣記》記載,孔子生於東周春秋末期,鲁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的農曆8月27日。1934年的孔子誕辰日時,柳翼謀、張其昀等人主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國風》雜誌,曾出版「聖誕特刊」以紀念孔子之誕辰。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師節出現在1931年,由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人發起,他們聯絡了京、滬地區的教育界人士,共同擬定每年的6月6日為教師節,並發表《教師節宣言》,提出「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增進教師修養」三項目標,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翌年(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將6月6日明定為全國教師節(亦稱雙六節)。
至於為什麼要訂在6月6日?根據發起人的說法,並沒有太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比較好記「便於號召」而已。另外,由於6月已接近學期末,是個向政府提出建言的好時機,因為如果有改良的方案,還可以趕在下一個學期實施。
1939年,教育部決定把教師節的日期改為「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日,但卻誤將農曆日期當做西曆,而把教師節定在8月27日;後來經師範大學的程發軔教授進行考據,依曆法推算出孔子的西曆誕辰日應為9月28日;於是行政院在1952年提請總統明令,將孔子誕辰紀念日及教師節改為9月28日,沿用至今。
每年到了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這一天,不但各地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最隆重的禮儀對孔子表達無上的敬意,在教育行政單位及各級地方政府所舉辦的「慶祝教師節大會」中,也會頒獎給資深及優良的教師,以表彰教師們對社會的貢獻。
原本我國的教師節屬於國定假日,但自從2001年我國施行週休二日後,許多國定假日就變成了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而教師節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21日,我國行政院正式公告勞工國定假日7天刪除案失效,勞工國定7天假日確定將恢復,換句話說,教師節勞工可以放假,但是一般公立學校教師因不適用勞基法,所以不能放假。
勞工7天國定假日恢復後,所有符合勞基法的勞工,在9/28、10/25、10/31、11/12、12/25五天可以放假,但這就產生了一般勞工在教師節這天放假,但教師卻沒有放假的情況。
教育部人事處表示,目前是依循內政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的第二、三條之規定,孔子誕辰紀念日(俗稱教師節)是只紀念不放假,在該法尚未修改之前,一般教師在教師節仍無法放假。
於是,2016年的教師節成為勞工放假、公家機關照常上班、公立學校更出現「教師上班,學生放假」怪象,堪稱史上最混亂的教師節,不過行政院秘書長陳美伶於9月24日表示,教師節和勞動節都是勞工放假、軍公教上班,這個規定已經存在15年,絕對沒有史上最亂休假這種事情。
陳美伶強調,五一勞動節就是最好的運作模式,希望國人放心依照五一勞動節模式來進行就可以了,不過唯一例外是股匯市,五一勞動節時股市休市,但在教師節不休市,其原因是金管會早已在前一年公布次年股匯市休市時間。金管會副主委桂先農表示,已跟銀行業及金融業工會達成共識,教師節當天的薪資給付,會按照國定假日雙倍給薪來處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明朝火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東番夷人的樂園:台東】
台灣的信史很短,有文字考證的記載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東番記》丶以及荷蘭人一八二四年首次登陸,還差三年才到四百年。
《東番記》作者陳第提到「大員」(即後來的「台灣」),乃「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台灣在四百年前並沒有任何文字記錄, 自然不知何時開始, 統統稱為「史前時期」, 遠比歐亞美洲的文明落後, 但和其他南島文明就同步, 而全台最多史前遺址數量最多的縣市就是台東了!
為甚麼是台東呢?這個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縣市,也是人口密度最低的一二級行政區,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有六十人,可謂地廣人稀的偏僻鄉村。但我熱衷在旅途之中,用自己雙足去走過文明。
到達台東火車站,出了站,除了一排的租車行以外,就是田野和空曠的馬路了,連商圈或商場也沒有,很有文明盡頭的天涯海角味道。啊,我想通了,每個史前文明的選址,都必定是偏遠的山旮旯地方。我去過日本最早的史前遺址,繩文時代的三內丸山遺跡,那是在本州最北端的偏鄉。英國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位於蘇格蘭最偏遠最北邊的Orkney群島,直到今天的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我坐郵輪到達這個歐洲最邊緣的荒涼小島時,發現遺史前遺址前臨就是幾千年人類都不曾逾越被稱為綠色惡魔的大西洋,我才懂了史前人的選址考量和現代人剛剛相反。
我們擇市而居,是為文明生活的方便;史前人遇到其他野蠻族人,不是射箭就是獵頭,所以他們選址居住,都是以山旮旯為天然的保護屏障,逃避戰亂或者其他族人的迫害。不論英國、日本還是台灣史前人類的伊甸園,遠離塵囂的山旮旯成了共通特色。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210903/944672/專欄-非誠勿遊-東番夷人的樂園-台東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台東 #台灣 #山旮旯 #伊甸園
明朝火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到這家外商工作三個月,只見過我的直屬主管,13次,因為她只有每周開會進來半天,其他時間從來不見蹤影。』
聽到好友阿俊這樣說,眾人都超羨慕他,主管不在,多好呀!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工作不就超自由。
『才不是你們想的那樣,我那個主管,雖然人不在辦公室,但她控制欲超強,什麼事情她都要知道,甚至不允許底下的員工,跟客戶或者業務往來者聯繫,通通都要透過她。但當你要跟她回報事情時,她卻都說,很忙。你知道嗎?我從她手上接下一個公司的年度重大專案,要找她討論回報,找了她兩個月,她都說沒時間,要我自己想辦法。我沒想到這是她的伎倆,就這樣,我成了她的替死鬼』
阿俊到這家外商工作時,大家都好羨慕他,因為年薪接近300萬,還不包含分紅。阿俊當時心想終於可以一展長才,畢竟會到這裡,可是這位主管,三顧茅廬,才讓他決定要去報到。他以為他的才華被伯樂相中,沒想到卻是惡夢開始。
阿俊的主管,綺綺,30多歲就擔任這家跨國外商的部門總監,在這個位子一待十多年。她當時進入這家公司的手段,公司內的人津津樂道,傳頌至今。
原來綺綺跟某位政治人物一樣,畢業於海外某名校。她從國外念書回台,就毛遂自薦,到政治人物所屬的黨中央,大言不慚的說,我是XXX的名校學妹,因此撈到一份 黨 的工作。
只可惜這個黨,後來選舉失利,從凱達格蘭大道的這一端,撤守到凱達格蘭大道的另一端。為了精簡人力,綺綺失去工作,她開始到處吹噓,她是XXX最器重的秘書,黨政關係直達天聽。只有綺綺自己內心清楚,她只是眾多秘書之一,甚至她口中的學長,對她印象也不太深刻。但她面試時,就是能展現出自信,唬得老外一愣一愣,破格將她空降為高階主管。
憑藉這一層學長、學妹關係,綺綺在公司完全是個特例。她一星期只進公司半天,主管一問她的出勤紀錄,她總說在外面布線,拉關係。每個月的交際應酬費用,絕對報好報滿。但哪有紙能包住火,公司同事就多次看到綺綺上班時間,一個人逛街買精品,喝下午茶。
被矇在鼓底的,就是一任又一任的老外老闆,老外甚至天真的以為,綺綺的黨政關係「喊水能結凍」,疏不知台灣換黨,跟古代改朝換代一樣,舊朝勢力人走茶凉,一切都得洗牌重來,想拿著明朝的尚方寶劍,去斬清朝的官,怎麼可能?
綺綺當然知道,這些年她所謂的關係,都是虛的,真要有事,她還找不到人幫忙,尤其她口中喊得親暱的學長,根本出不了一點力。眼看答應老外要在期限完成的重大專案,就要到期,吹噓過度的氣球要爆炸了。
綺綺只好開啟一輪又一輪的人才招募,每隔幾個月就會找來新的專案經理,提報新的解決方案,但在她百般掣肘下,怎麼可能成事?於是一個又一個專案經理來來去去,成了「能力不足以達成專案」的犧牲者,也成了綺綺的替死鬼。
幾年不到,無辜的冤魂,累積到了二位數,我的朋友阿俊只是其中之一。
原來綺綺私下對她每一任的老外老闆都是拍胸保證,專案隔年一定會上線。上面一釘她,她就把底下的專案經理,推出午門問斬,斬完一個再找一個。完成不了的專案,都是下面的人能力不足,跟她毫無關係。
曾經有一任老外總經理,被她吹噓牛皮唬得一愣一愣,萬分信任,拿著綺綺的鬼話,向海外總公司打包票說專案過關絕對沒問題,台灣OK的。但承諾時間一到,專案毫無進展,搞得老外被降調到冷衙門,最後礙於面子過不去,含恨辭職。
但始作俑者綺綺,繼續靠著這一招,吃香喝辣、拿著學長學妹關係持續朦騙繼任的老外。一年一年過去,被催了又催的專案還懸在半空中飄蕩,而綺綺只有一套劇本的神鬼奇航,還在一年一年上演續集。
#這樣的上司你能跟嗎
#什麼樣的主管你最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