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閩南海商的海洋世界 | 知史現場
中國海上對外貿易歷史悠久,雖面對歷朝海禁政策而有所限制,卻沒有阻絕東南沿海民間的遠航商業活動,當中以福建閩南人尤為活躍。宋、元以降,閩南人頻繁往返南中國海各國,與東渡的穆斯林商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同時掌握了到達印度、阿拉伯甚至非洲東岸的航線。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無疑是建立在長期累積的航海技術和海洋世界知識上,可惜鄭和航海的相關檔案已被銷毀,僅留下《鄭和航海圖》等為數不多的資料。2008年重見天日的一幅紙本彩繪中文航海圖,學者推斷是閩南人創作於明朝中後期,可以補充我們對當時中國人的海洋世界觀的認識。
這幅地圖以南海為中心,畫出東亞與東南亞重要的港埠、地名與航線。此圖據收藏者稱,是英國律師雪爾登(John Selden,1584—1654)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駐爪哇島萬丹的商館人員處購得,輾轉捐獻給牛津大學,所以此圖也稱為雪爾登地圖(The Selden Map),是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鎮館之寶(http://seldenmap.bodleian.ox.ac.uk/)。
這幅航海圖繪製視角獨特,共記載了中國帆船經常使用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還有沿線逾60個港埠的資訊,展現了中國民間海外貿易以閩南漳泉地區爲中心的福建海商的活動網絡,稱之為《東西洋航海圖》,也稱為《閩商航海圖》。
傳統的中國地圖,一向以內陸為中心,海外國家往往散落周邊或外圍,或如彈丸之地,或形狀與現實差異甚大。《東西洋航海圖》卻以大海為中心,大面積的海域,包括中國東南部沿海、東亞和東南亞海域和島嶼幾乎佔滿了地圖的三分之二;整個明朝疆域的內陸大部分被擠壓變形,置於地圖左上方只佔三分之一,各省、府、州、縣簡單交代。
《東西洋航海圖》是一幅掛圖,長 158 釐米,寬 96 釐米,也可在大桌上攤開。從圖中地名推斷,應作於明代,所涵蓋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亞,南至今印尼爪哇島和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東達北部的日本列島和南部的菲律賓群島,西抵緬甸和南印度。作為一幅航海圖,繪圖者對方向與距離非常認真,圖上方正中畫了一把比例尺,以及民間傳統的方點陣圖,標出八個方位。
航線都從福建泉州出發,海外地名很多用閩南語譯音,製圖者意在航海者的實際需要,提供具體的航海針路指引,航線需要轉向之處,都標上一個水羅盤,提示航向及更數(航程)。除了考慮實用,內容詳實精細之外,《東西洋航海圖》繪製者結合中外繪圖技巧,作品堪稱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學者比較研究發現,航海圖與來源不同但巧合同為牛津大學藏品的另一本手抄明代航海針經《順風相送》(《勞德航海通書》)內容基本吻合,而後者內容更加豐富。
總括而言,來自民間的海商尤其是閩南海商是參與南海貿易的主力。高度組織化的閩南人群體與北上的穆斯林商人合作,在十五世紀後半期歐洲人東來之前,他們在北起日本、南至印尼群島的範圍內,已經形成龐大的貿易區體系。
《通書》與《海圖》等資料讓我們了解到,中原王朝雖以農立國,但居於東南沿海的人民,因生活所需,對海洋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要全面了解明清帝國在大航海時代與外國的互動,不能忽略中國民間與海洋世界的交流歷史,尤其是閩南人在建立中國海洋世界觀的貢獻。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異,一位下落不明(建文帝),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開始,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
明朝疆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長陵因何「陵」定北京?| 歷史驚奇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聽取臣下意見,為了防止諸藩王勢力變大,威脅中央權威,就進行了削藩。燕王朱棣本就有篡位之心,就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聯合各個藩王舉兵反抗朝廷。歷時四年,終於成功登位,改元永樂,並開始了遷都的行動。當然,這首先就要把北京城重新設計修造,以符合明朝首都的地位。這一等就是二十年。
朱棣深知遷都會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於是在這段時間裡就採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將皇家陵寢定在北京。
————————
這就要在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說起,這一年,朱棣的徐皇后去世了,朱棣就派了風水術士到北京地區選擇風水寶地,準備修建陵寢。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這意味著要告訴天下和子孫,老祖宗已經將陵寢安放在北京,倘若北京失守,誰來保衛陵寢?因為古人對祖先是很尊崇的,怎麼能棄祖墳於不顧呢?很顯然,朱棣希望以此舉來為自己遷都北京奠定基礎。
那麼朱棣為什麼決定遷都北京呢?
首先,北京是朱棣經營了多年的根據地,按古人的話說,就是龍興之地,在北京這個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他更能穩固地維護統治,保持長治久安。一旦有不服者謀反,也容易對付。
其次,當時北方的蒙古勢力不斷擴大,經常侵擾邊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為了就近指揮,控制北方局勢,遷都北京是明智之舉。否則,都城在南方,一旦邊境有急,則難免鞭長莫及,到時後悔則晚矣。
————————
事實上,定陵北京這一措施對明朝疆域的鞏固和政局的穩定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蒙古入侵威脅極大的情況下,也頂住了壓力沒有遷都。如後來的土木之變,儘管有人建議遷都南京,但馬上就有更多人指出先祖的陵寢在北京,一旦棄城而逃,誰來保護祖墳?所以一直沒有遷都,卻也穩定人心,使明朝得以頑強抗擊來犯之敵。
明朝疆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長陵因何「陵」定北京?| 歷史驚奇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聽取臣下意見,為了防止諸藩王勢力變大,威脅中央權威,就進行了削藩。燕王朱棣本就有篡位之心,就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聯合各個藩王舉兵反抗朝廷。歷時四年,終於成功登位,改元永樂,並開始了遷都的行動。當然,這首先就要把北京城重新設計修造,以符合明朝首都的地位。這一等就是二十年。
朱棣深知遷都會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於是在這段時間裡就採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將皇家陵寢定在北京。
————————
這就要在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說起,這一年,朱棣的徐皇后去世了,朱棣就派了風水術士到北京地區選擇風水寶地,準備修建陵寢。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這意味著要告訴天下和子孫,老祖宗已經將陵寢安放在北京,倘若北京失守,誰來保衛陵寢?因為古人對祖先是很尊崇的,怎麼能棄祖墳於不顧呢?很顯然,朱棣希望以此舉來為自己遷都北京奠定基礎。
那麼朱棣為什麼決定遷都北京呢?
首先,北京是朱棣經營了多年的根據地,按古人的話說,就是龍興之地,在北京這個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他更能穩固地維護統治,保持長治久安。一旦有不服者謀反,也容易對付。
其次,當時北方的蒙古勢力不斷擴大,經常侵擾邊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為了就近指揮,控制北方局勢,遷都北京是明智之舉。否則,都城在南方,一旦邊境有急,則難免鞭長莫及,到時後悔則晚矣。
————————
事實上,定陵北京這一措施對明朝疆域的鞏固和政局的穩定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蒙古入侵威脅極大的情況下,也頂住了壓力沒有遷都。如後來的土木之變,儘管有人建議遷都南京,但馬上就有更多人指出先祖的陵寢在北京,一旦棄城而逃,誰來保護祖墳?所以一直沒有遷都,卻也穩定人心,使明朝得以頑強抗擊來犯之敵。
明朝疆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異,一位下落不明(建文帝),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開始,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帝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目前只開放三個皇帝陵墓供參觀,其他暫時不對外開放。其中,位於南麓的明長陵(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和皇后合葬陵寝),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也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長陵的祾恩殿,還有中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完好的金絲楠木大殿,價值比黃金貴重的金絲楠木,在明清時期可是『皇家專用』,外號''皇帝木'',這裡可見到直徑一公尺多、十幾公尺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公尺的重簷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簷金柱,高12.58公尺,底徑達到1.124公尺,為世間罕見佳木。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神道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結構,共五間六柱十一樓。大紅門,制如宮門,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神道上的神功聖德碑亭是一座四方形重簷歇山式建築。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表頂各有異獸一尊,面南者稱望君出,面北者稱望君歸,每座華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條龍。碑亭內豎碑一座,龍首龜缺,高8.1米,碑陽刻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碑文,三千餘字,碑陰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禦制詩,西側是清仁宗嘉慶九年的禦制文。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獅二對,坐立獬豸二對,立臥駱駝二對,立臥麟麟二對,立臥馬二對,持瓜盔甲將軍二對,朝衣冠文臣像二對,朝衣冠勳臣像二對,北接三門六柱式的欞星門,也稱火焰牌坊,俗稱龍鳳門。
明朝疆域 在 BrotherPedr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老實講我上次玩EU大概是..Art of War時代吧
整個遊戲大概已經改到我都認不出來了
第一輪不易外的,我們要來玩大明
我跑了這幾個DLC:
Wealth of Nation
Res Publica
Art of War
Common Sense
Cossacks
明朝開場的皇帝是明英宗, 不知道為什麼, 他的屬性基本上是個廢物 (1/1/1)
鄭和十年前下西洋讓帝國的榮耀傳播到遙遠的海岸
但是巨大的花費加上北方的遊牧民族再度蠢蠢欲動讓大明又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該繼續向海外擴張,還是防禦北邊的疆域?
中國有兩個獨特系統叫Mandate of Heaven (天命)和派系
簡單來講, Mandate of Heaven會讓帝國在穩定的時候更穩定,動盪的時候更動盪
派系則是能夠扶持宦官,官僚,或是廟方掌權, 不同派掌權會有不同的加權(對應內政,外交,和軍事)
話說,看起來大明沒有一開場科技比全世界都低一級了
明朝疆域 在 BrotherPedr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老實講我上次玩EU大概是..Art of War時代吧
整個遊戲大概已經改到我都認不出來了
第一輪不易外的,我們要來玩大明
我跑了這幾個DLC:
Wealth of Nation
Res Publica
Art of War
Common Sense
Cossacks
明朝開場的皇帝是明英宗, 不知道為什麼, 他的屬性基本上是個廢物 (1/1/1)
鄭和十年前下西洋讓帝國的榮耀傳播到遙遠的海岸
但是巨大的花費加上北方的遊牧民族再度蠢蠢欲動讓大明又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該繼續向海外擴張,還是防禦北邊的疆域?
中國有兩個獨特系統叫Mandate of Heaven (天命)和派系
簡單來講, Mandate of Heaven會讓帝國在穩定的時候更穩定,動盪的時候更動盪
派系則是能夠扶持宦官,官僚,或是廟方掌權, 不同派掌權會有不同的加權(對應內政,外交,和軍事)
話說,看起來大明沒有一開場科技比全世界都低一級了
明朝疆域 在 [轉文] 明帝國疆域有多大?明朝疆域丟失與朱元璋祖訓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7712208.html
關於明朝疆域的爭論,謬誤很多,首先是疆域的定義都不清楚,以至於把明朝最大疆域
誇張到1100平方公里。其實,明朝的疆域從兩個鐵的事實就可以判定了,一個是明朝數
次大修長城,長城之外的土地就不屬於明朝;其次是朱元璋的祖訓,北京圖書館現存《
祖訓錄》明抄本和《皇明祖訓》明刻本。台灣出版的《明朝開國文獻》和日本出版的《
皇明制書》等書中也有收錄。 《皇明祖訓》之《箴戒章》錄有朱元璋制定的對外策略: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
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
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
古)與中國邊境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警備之。
不征諸國名列於後:
東北 朝鮮國
正東偏北:日本國(原註: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正南偏東:大琉球國(今琉球群)
西南: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國
西洋國:爪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尼國
可以看出,諸國,不征、可通商貿易,屬朝臣友邦之列。 總的看來,明朝的疆域基
本是在長城以內,明朝近300年的主要時間裡,國土面積在350-500之間。
一 、定義
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權歸屬。例如歷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擁有
主權很明確的正式行政區以外,往往還有不少屬國、藩國、羈縻〔jm 機迷〕單位等各種
附屬的自治區域。疆域一般只指表層的陸地和水面,不像領土這樣延伸到它們的底床、
底土和上空。這是由於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樣的延伸還缺乏實際意
義,所以人們不可能對這些延伸部分產生主權意識。
領土的擁有者有明確的領土意識,疆域的擁有者卻未必有主權意識,而往往根據各
自的標準來決定哪裡屬於自己的疆域。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和信奉儒家學說的學者都認為
:中國是天下之中、文明的中心,中國的皇帝就是君臨天下、擁有一切的最高主宰;「
溥(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小雅·北山》)因此王朝的疆域範圍不在於
實際上應該到哪裡,而是皇帝接受到哪裡,或者是哪裡的人有資格作皇帝的臣民。被稱
為「夷」、「狄」、「戎」、「蠻」的人是所謂「天子不臣」 的對象,是沒有資格作皇
帝臣民的,所以不能算「中國人」,他們居住的地方也就不能算「中國」的疆域,只能
是「化外」。
疆域的主要類型:
(1)正式行政區
有正式機構加以管理,對區內人民登記戶籍,徵集賦役和稅收,執行法律。
(2)特殊行政區
在邊遠地區、新控制或佔領的地區、非本民族聚居區所設置的行政區,統治者給予
一定的優待,實行比較鬆散的管理,如減免部分或全部賦稅,不進行經常性的戶籍登記
。如西漢時在西南和南方新佔領區設置的「初郡」。
(3)軍事駐防、屯墾區
在邊疆地區設置的軍事機構,以控制當地的部分行政事務,如,明代緣邊的衛、所
,清代的將軍。
(4)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區
在少數民族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權範圍內設置的行政區域。這些區域的共同點是:長
官實行世襲,或者按照當地原有習慣產生,但必須得到中央或上級政府的批准或確認。
自治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完全保持原有的民政系統,實行原來的行政制度,對中央不
承擔賦稅和勞役,中央不派駐官員,或者只派起顧問和監督作用的官員。 這一類區域的
情況相當複雜,又經常發生變化。
(5)實際統治區
一個政權或政治實體實際上控制的、得到相鄰政權實際承認或沒有受到干預的區域
。由於特殊的生產方式、經濟落後或範圍有限,這類區域內部一般沒有行政區劃或機構
,治理的手段也很原始、簡單。有的還有很大的流動性,沒有固定的界限,如北方的遊
牧民族政權,南方的部族統治區,邊遠地區的民族政權等。
確定一個地方是不是屬於某一政權的疆域,不能只看名義,而應該看實質。不能從
封建的正統觀念和狹隘的民族觀念出發,而應該站在今天整個中華民族的立場,用唯物
辯證的觀點作實事求是的分析。
「稱臣納貢」,不能作為歸屬的根據。 「稱臣納貢」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小國與大國的關係,如明、清時的朝鮮,但實際上朝鮮有自己完整的國家
機構,它的內政不受中國的干涉。
第二種是以稱臣納貢為手段的通商貿易。歷史上不少遊牧民族和外國商人,為了獲
得必需的物資或增加貿易量,往往會以進貢為手段,換取中原王朝的賞賜、免稅特權或
進出口的特許。這是由於正常的貿易經常被禁止,或者得不到合法的保護,而以進貢的
形式不僅迎合了統治者的自大心理,而且有厚利可圖。不說明這些「進貢」國家都成了
中原王朝的屬國。
第三種純粹是中國統治者的一廂情願:對方完全是以平等身份派來的外交使節或貿
易代表,中原王朝卻非要稱之為朝貢。
羈縻政區比較複雜,「羈縻」,就是一方面「羈」,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
;另一方面要「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這是中原王朝在新征服區,雖然
也用正式政區一樣的名稱,但一般不派遣行政官員,而由當地民族的首領世襲,也不徵
收賦稅徭役。有些羈縻政區實際上已成為民族自治地區或特殊行政區,有的則僅僅處於
稱臣納貢的階段,有的甚至只是偶然發生過聯繫,不能作為疆域的一部分。
明朝(1368年—1644年)的領土曾囊括今日內地十八省之範圍,並曾在今東北地區
、新疆東部等地設有羈縻機構。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至此,除了元殘餘勢力(
北元)據有蒙古高原及其西北地區以外,明朝基本上繼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明朝的疆域
並不穩定,尤其是在北方和西南。
二、朱元璋首次丟失國土
在東北,明初。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親北元,明太祖堅持以鐵嶺為界,在朝鮮半島
的東北部設置了屯駐軍隊的衛、所,與高麗發生過衝突。但到洪武二十五年,高麗由李
氏取代,改而奉行親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堅持在朝鮮半島設置衛所,將這些衛所撤到
鴨綠江以北,從此鴨綠江成了中國和朝鮮的界河。
在東北女真等部族地區,明朝陸續設置了一批羈縻衛、所,永樂七年(1409年
)設置了奴爾干都司,邊境約包括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以
北。永樂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轄境擴大到庫頁島(薩哈林島)。由於屬於羈縻性質,因
此,這些地區基本不屬於明朝疆域,而有人卻把這些地區全部算成了明朝疆域,這是錯
誤的。比如,庫頁島上有多少人口?明朝有什麼有效統治?基本沒有。
三、長城是明朝的恥辱象徵
在北方,為了打擊北元,明軍不止一次發動進攻,有時,北界推進到了今西遼河、
沙拉木倫河、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查干諾爾、陰山山脈和賀蘭山,設置了衛、所。但以
後陸續後撤,1403年,在今陝西、寧夏、甘肅、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
已經退到了長城。因此,明朝的北方疆域就是長城以內,過去儘管打到過長城以北,但
沒有實行有效統治,不能算明朝的疆域。整個明朝數次大修長城,儘管留下了今天人們
看到的人類長城奇跡,但也同時顯示了明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當時,元朝因為信奉藏傳
佛教,加上內部紛爭不斷,明朝不思進去,卻反覆大修長城,長城是明朝的恥辱象徵。
四、痛失越南
明朝初年,安南發生內亂,黎蒼篡奪了陳氏的王位,又以陳氏絕後欺騙明朝,獲得
了明朝冊封。明朝於永樂五年在安南設置了交趾布政使司,明朝的統治受到當地人民的
反抗。最主要的是明朝一些官員處置失當,更使衝突激化。明朝不斷軍事鎮壓,還是無
法支持下去,終於在宣德三年(1428年)撤銷交趾政司。明朝在越南前後投入大量
的人力和物力,但最後,什麼都沒得到,無能之極。
五、大明王朝被小小緬甸打敗
明初,在雲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外,還設有「三宣(宣撫司)六慰(宣慰司
)」。1531年(明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
屬的土司。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緬甸手中。明朝出兵反擊,收
復了部分失地,但「六慰」中除寮國之外都已為緬甸所有,明朝僅保住了「三宣」。
明朝初建,西藏的政教領袖烏思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在洪武五年(1372年)遣
使納貢,第二年就親自入朝,受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地區,在
部分西藏地區設置了烏思藏都指揮使司。嚴格來說,西藏也不屬於明朝的疆域。因為,
明朝沒有象清朝哪樣連其活佛都可以任免,西藏當時是政教合一,佛教地位崇高,明朝
不能有效控制其佛教勢力,因此,西藏在清朝才成了中國真正的疆域,明朝則不然。法
王制度就和明清兩朝朝鮮國王即位要經過中央政府批准一樣, 只是表明西藏是中國的附
庸國, 明朝時候中央政府對西藏還沒有行使主權。
六、內亂不斷的蒙古 明朝卻無力統一
今新疆、內蒙古、青海和甘肅的一部分在絕大部分時間都不屬於明朝疆域,在這些
地區建立的政權主要有韃靼,瓦剌,哈薩克,葉爾羌,土魯番等。別失八里 1370年
(明洪武三年)察合台汗國滅亡後其後裔所建,轄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和額爾齊斯河、
烏倫古河以東北地區以外,境外巴爾喀什湖、塔什干以東和帕米爾高原。都城在別失八
里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1418年遷都亦力把裡(今新疆伊寧市)。
衛拉特是西部蒙古民族。明代稱瓦剌,到17世紀後期稱衛拉特,又稱厄拉特。歷史
上蒙古民族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古代兩分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衛拉
特、布裡亞特)。到後來為東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衛拉特為主)。瓦剌
先世為「斡亦剌」。原居住於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成吉思汗立國時,所部有四千戶
。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世婚關係,在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14
世紀時,以元朝皇室衰微,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予各派系紛爭。在馬哈木、太平、
把禿孛羅分領瓦剌時,瓦剌實力相當強大,時稱「四萬衛拉特」。轄境除葉尼塞河上游
外,還包括額爾齊斯河上游、科布多東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他們為同控制著汗位的東
部蒙古貴族分庭抗禮,並進而稱雄於漠北,一面結好於明廷,遣使向明廷貢馬。一面又
積極同東部蒙古統治集團進行鬥爭。
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與戰於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馬哈木敗
。東部蒙古阿魯台又發兵往擊。馬哈木又敗,積憂憤死。子脫歡繼襲,明廷仍封之為順
寧王。
1423年,阿魯台與明廷關係惡化,被明軍擊敗,脫歡乘隙於飲馬河(今克魯倫河)
破其眾,俘其大量馬駝牛羊和部眾。飲馬河之捷,使脫歡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大
大加強,統一瓦剌各部。
1434年,又出兵擊阿魯台於母納山(今內蒙古烏拉山)、殺阿魯台及其子失捏干,
盡收其部眾, 東西蒙古一時俱為所有。脫歡本欲自立為汗,但因他不是成吉思汗「黃金
家族」遺裔,受到部下的強烈反對。於是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為汗,並讓其管轄阿魯台舊
有部眾,居住於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又將己女嫁與脫脫不花為妻,自為太師,居住漠北
, 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經濟實權。
1439年,脫歡病死,子也先(蒙文稱額森)繼位,瓦剌在其統治時期,勢力達到全
盛。 控制東部蒙古各部,一面又利用軍事征討、封官設治、聯姻結盟等手段,把乞兒吉
思、哈密、沙州、罕東、赤斤、兀良哈三衛等,分別置於自己統治之下。又結好女真各
部,使之為其效力。極盛時勢力東抵朝鮮,西達吹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亞,南
臨長城。
1449年夏,也先借口出兵進攻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
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接著,又聚軍於土木堡,殲滅明軍主力,俘
明英宗以去,史稱為土木之變。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 但
因北京軍民英勇奮戰,也先計劃未能實現。由於傷亡慘重,加上兵士厭戰,內部矛盾重
重。1450年也先被迫將明英宗送還,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係。也先與脫脫不花
向不相睦。脫脫不花名義上雖然是汗,但實際權力卻操在也先手裡。也先自恃勢強,垂
涎汗位,欲立己姊子「為太子」,脫脫不花拒之,雙方發生激烈戰爭。脫脫不花初與弟
阿噶巴爾濟聯兵,彼此實力大致相當,難分勝負。後因兄弟內訌,阿噶巴爾濟叛投也先
。脫脫不花勢孤被敗,遁入兀良哈(唐努烏梁海)。脫脫不花死後,也先自稱「天聖大
可汗」,建號「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
後來東部蒙古達延汗再興,瓦剌部則移師西北地區,勢力一度擴張至伊犁河流域一
帶。 瓦剌分為四大部: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 17世紀初,準噶爾部
強勢控制天山南北,土爾扈特部西遷到伏爾加河沿岸,和碩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領下遷到
青海。
明廷始終無法統一征服蒙古諸部,終於造成了瓦剌的獨大,可以說,明朝前期的軍
事失利,是釀成了後來土木堡的慘敗皇帝被俘夫的罪魁禍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30.48.8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