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採花大盜究竟是什麼樣的?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陈少游
在武俠小說中,採花大盜往往和俠客一樣,是最能夠吸引讀者的角色。採花賊往往藏在小說作品中的暗處,只是不起眼的配角,不顯山不露水,卻成為最讓人恐懼的反面角色。那麼,歷史上的採花大盜究竟是否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般神秘?歷史上又有哪些採花大盜呢?他們在歷史和人們心中有著那些固有的印象?或為禍一方,或深不可測,甚至擁有絕世武功。不過,這些採花大盜終究也是盜,他們惡行昭著,不勞而獲,引起人們極大不滿。採花大盜不是令人痴迷嚮往的偷心賊,而是真實存在的惡人。
武俠與歷史交匯,且看真實的採花大盜
不管武俠小說裡寫得有多麼精彩,我們仍舊想從歷史原型去解讀採花大盜的存在。因為在歷史上確實有可能存在採花大盜。據記載,明朝時期,一位原姓李的山西人,名叫桑沖,從小就不干什麼正經事,長大之後更是成了當地公認的地痞流氓。明憲宗時,他偶然知道了另一個採花大盜谷才的事蹟,說他18年來為禍女子從未失手。就去拜師了,經過2年學習,整個人變了個樣。並且從此他也正式成為了一名採花大盜,原來,谷才教給他的正是男扮女裝,這樣方便行事。沒有武俠劇連主角都打不過的一身絕世神功,卻也更接近現實。想想古代的規矩,男女之間界限清晰,不可踰越,扮作女裝減少了很多阻力,並且古代女子極為注重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就算採花大盜犯下惡行,她們也不敢聲張,怕自己的名節不保。這些也是採花大盜得以存在下去的有利條件。不過,時間不會給惡人逃逸的機會,採花大盜的「美貌」反被盯上,也因此被識破了身份。桑沖案件終於在10年後有了結果,「凌遲」就是這個採花大盜的結果。並且這個案件在明清很多的作品裡有記載或是有涉及,確實是影響很大的一個案子,既令人憤慨又令人震驚。那麼,這個真實的採花大盜到底是怎樣存在於老百姓身邊的呢?他們甚至有著自己「行業裡的秘密」,以桑沖為例,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採花大盜是怎樣煉成的。
惡果與惡行的重疊,採花大盜步步為營
關於桑沖案的記載,明朝有一大摞卷宗,不過類似於採花大盜案類的事件野史裡記載較為詳細。桑沖案是比較引起轟動的一個,十年惡果,是如何在歷史的年輪下生根發芽的引發人們思考。桑沖,作為採花大盜他的惡的來源有三,一是他幼年失家被賣,他小時候家裡養不起,就將他賣給了榆次縣的桑家,這也是他為什麼改姓的原因;二是缺乏約束,成年後也沒有正經差事,只知道游手好閒;三是結識了一堆狐朋狗友,谷才的事就是從朋友那裡得知的,在這樣的環境裡,他一步步釋放了心底的慾望,走上了不歸路。而採花大盜的傳承讓這個惡俗流傳散開,谷才教桑沖男扮女裝,可謂是毫不保留地教授。從桑沖拜師起,谷才就為他做「整容」,在古代叫:易容術,在很多武俠小說裡也有。然後將桑沖身上的毛髮都剃乾淨,斂上女子的妝容。又教給他一些混入女人圈子的手藝,如做刺繡、女工、烹調菜餚等女子必備才藝。這些是其一,入門必修。其二是麻藥製作,遇到不聽話的難對付的女子便採取強制措施,將他們迷暈後採取行動。其三是脫身之術,大多是一些威脅騙誘之術,所以武俠小說裡甚至有部分女子迷上採花大盜,正是這些骯髒的手段,不僅騙得女子,還能使盜賊逍遙法外。有了這些,桑沖才能將採花進行到底,並且時間之久,涉及人數之多,令人嗔目。
當然,這些只是基礎。桑沖的步步為營也是鑽了那個時代的空子,古時女子,視名節為命,誰都不願意也不敢將事情鬧出來。另外,桑沖的作案範圍很廣,涉及的城市很多,並不在一處停留。作案流程一般是先確定目標,然後編造自己可憐的身世,利用人們的同情心,從而獲得一份可以接近目標的差事。並且在古代,人員的進出有著嚴格的規定,首先是男子有很多閨闈之地是不允許進入的,一些等級底下的人也有著限制。而女工則不一樣,一些獲得主人信任的女工,是可以隨意出入閨閣的,也可以陪伴閨秀的起居。這樣一來,就給了採花大盜可乘之機。並且不易被發現,而受害人通常是不敢對外公佈的。
人性與歷史較量,終是惡人自食惡果
採花大盜之所以能在武俠小說裡佔得一席之地並且蒙上神秘色彩,相信也與他的驚人的作案量與作案時間有關。以桑沖來講,10年,182名女子,足以說明採花大盜的惡行,而關於這段歷史的唏噓,也只是留給了時間去裁決。桑沖的結果都是令人震驚的,最後一次作案的他來到了晉州聶村,當地一戶高姓人家的小姐成了他的183個目標,不過,可笑的是,這家的女婿是個好色之徒,在半夜竟想對桑沖下手,桑沖抵不過這位高家女婿的蠻力,自此,男兒身暴露,惡行披露於世。他再也逃不掉了,皇帝親自下令將他處死,他也就此成了採花大盜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得到了該有的懲罰。不過,後世對桑沖案的關注不減,有一些著作借此改編,採花大盜就這樣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不過歷史上真實的採花大盜遠比小說中的令人憎惡。採花大盜之所以存在於歷史上那麼久,也跟他的傳承有關,就像谷才和桑沖一樣,桑沖同樣將自己的技藝帶到了天下各地,所以採花大盜的分佈範圍變得更廣,並且由於其隱蔽性較好,歷史上難以偵破案件,除了已知的部分,或許還有更多不被知曉的案件,不過,在歷史的浪潮下,這些惡行終將隨滾滾巨浪而去。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採花大盜 #桑沖 #武俠 #武俠小說 #惡果累累 #偷心賊 #惡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侯漢廷為民請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八集,周朝開啟的天下觀(下)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有人認為,元清非中國。正如同「英國殖民印度,難道英國會成為印度的朝代嗎?」那麼我們要問,英國在印度統治時期會承認自己繼承印度阿育王以降的歷史傳統嗎? 昨天談到,中原因為使用漢字、有文化及經濟優勢,吸引周邊部族捲...
明朝皇帝有哪些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男子的陽剛之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嚴寶琪
《易·說卦》中有言「分陰分陽,叠用柔剛」。陽剛,是一種由內在的剛強外化為堅毅的表現。自古中國常以「陽剛」來要求男子的行為品德,清人管同就十分欣賞男性如賈誼、太史公的陽剛之美,這在古代也是一種普遍的審美標準。但近代人總認為陽剛即是渾身肌肉、高大威武的代名詞,甚至可能會被部分人嘲諷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粗人。其實「陽剛」不僅是體態上的表現,古人在氣節與品行上對陽剛的要求甚多,例如需要其有高風亮節,鴻鵠之志。而中國古代的男子又在哪些方面體現出其陽剛之態呢?
武功
說到陽剛,許多人首先可能想到的是古代男子的武功建設,在戰場馳騁時奮勇抗敵,英姿盡顯剛強。唐朝張為曾言:「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從春秋戰國開始,諸侯兼并頻仍,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各國相互攻伐實乃平常事。為了保衛家國,尚武風氣逐漸濃厚。例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國白起大破韓魏24萬聯軍,燕將樂毅統帥五國聯軍猛攻齊國至其幾乎滅亡,均顯將士於沙場勢如破竹之氣。又到宋朝,外族鐵蹄踐踏大宋國土之時,岳飛挺身而出,號令岳家軍擊破金人引以為傲的「鐵浮屠」,使金人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他們那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概,正是中國古代所欣賞的男子之剛猛。
政治
除去戰場上的勇猛身影,官場上亦有百折不撓的陽剛之士。唐時有魏徵直言敢諫,敢與身為皇帝的李世民辯駁天下民生,他上疏進諫時從不加掩飾,直言不諱地道出皇帝的疏漏高達200多次,才使貞觀一朝達至盛世。至明朝時,靖難之變後燕王朱棣奪位成功,大臣方孝孺寧死不屈,盡管當時百官大多見風轉舵,他也始終自視為建文朝臣,在死亡的威脅下也不肯向明成祖低頭。可見「陽剛」不僅只顯示在大丈夫的體魄與力量之上,在仕途也有人不願阿諛奉承,挺直的背脊承載著士大夫剛毅堅強。
文學
在文學領域上,氣節若竹的剛直文人更是數不勝數。遠至三國時期,有名士嵇康被人陷害,行刑之前仍淡然自若,撫一曲《廣陵散》而成為千古絕唱。甚至到宋朝時,辛棄疾不願沈溺在南宋那一片紙醉金迷之中,他那「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詞鑿開了當時社會頹唐軟弱的風氣,在病時他仍然以恢復山河為目標,與權貴們僅願偏安一隅的想法背道而馳。而離我們的較近的清朝,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更是做過一首詩,自詠「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股堅韌不拔的剛強意志油然生於這蕭蕭竹石中。這些詩人或許沒有身高八尺,手握兵刃,仍然可以在文壇之中顯出他們的錚錚鐵骨,又怎能不是陽剛的一種體現呢?
(本文曾於2020年11月10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歷史 #中國歷史 #陽剛之態
明朝皇帝有哪些 在 東森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現代啟示錄】張無忌原型 白蓮教主韓林兒?
在金庸小說中,
明教教主張無忌是張三丰最疼愛的徒孫,
武功高強又有女性緣,
但你知道張無忌其實是有歷史原型的嗎?
小說中寫到,
張無忌曾經是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的頂頭上司,
其實講的就是紅頭巾起義中的韓林兒,
韓林兒一度是小明王,
張無忌有哪些部分跟他有雷同之處呢?
韓林兒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
張無忌的最愛是蒙古郡主趙敏,
趙敏也確有其人嗎?
請鎖定12/20星期天晚上十點
東森財經台《現代啟示錄》
#東森財經台 #現代啟示錄 #張三豐 #張三丰 #金庸 #張無忌 #武當山 #武當派 #朱元璋 #趙敏 #韓林兒 #小明王 #紅巾軍起義 #陳啟鵬 #蘇健倫 #譚政 #葉正造
明朝皇帝有哪些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八集,周朝開啟的天下觀(下)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有人認為,元清非中國。正如同「英國殖民印度,難道英國會成為印度的朝代嗎?」那麼我們要問,英國在印度統治時期會承認自己繼承印度阿育王以降的歷史傳統嗎?
昨天談到,中原因為使用漢字、有文化及經濟優勢,吸引周邊部族捲進中國。
因此,周邊部族逐鹿中原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以漢字為主體的文化世界,就是周朝開啟、傳承至今的天命觀與天下觀,獲得中國的正統,才能算掌握權力的正當性,因此元朝和清朝,都認為自己是「中國皇帝」。
1271年,忽必烈頒布〈建國號詔〉,明確承認「大元」繼承了三皇五帝、秦漢隋唐歷代中華帝王的正統,對外如〈奉書日本國王〉〈詔諭禃送使通好日本〉都自稱中國。明朝承認繼承元朝、將元皇帝祭祀於歷代帝王廟中,並修《元史》。清朝同樣表明自己繼承三皇五帝,修建帝王廟,康熙對外稱中國,雍正〈大義覺迷錄〉,乾隆則說「中華統緒,絕不斷線」。元清兩朝持續用漢文、開科舉、尊孔朱,文明並未從此斷裂。不僅元清,就連遼國都認為自己是中原之正統,溯源「元清非中國」的學說從何而出,是政治目的。日本在二戰前提出「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只是為侵略中國東北提出的理論基處。現今出此論者,多是抱著抹黑跟噁心中國的目的。
我們現在了解的「國家」,其實是1648年〈西發里亞條約〉才逐漸確定的體制,有主權、政府、人民及領土等四要素。然而,西方這套觀念無法解釋中國千年以來的變遷,領土不是外擴,而是漩渦般地吸納捲入。為什麼不同的種族都願意爭相加入,最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錢穆大師在《民族與文化》中提到,古代中國,劃分民族的標準並非血統,而是文化。只要大家擁有同一種文化,那就是同一個民族。中華民族的文化所到之處,都可稱為「天下」。對於完成大一統而言,民族的先天血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天陶冶養成的文化。這與余光中所言不謀而合。「中國或者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圓周無處可尋,圓心無所不在,這個半徑是什麽,半徑就是中文。」
中國自古便是一個文化、文明型的國家。而這一切的起源,便是周人建立天下體系。讓任何人都願意加入,並且持續擴大這個體系。而一家好的企業,也必定是開放的、共享的、協作的、多贏的。加入我的體系,你的收益會大於成本。蘋果、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都打造了自己的體系。所有人都能將自己的產品放到APP STORE,生產者與消費者越來越多人加入,更鞏固蘋果的地位。亞馬遜開放其他商家都能使用AWS雲服務,並讓商家使用自己的物流系統、上架到自己的網站,用戶可選擇的商品和服務越多,亞馬遜的會員就越值錢、亞馬遜又能獲得更多的客戶。騰訊放棄早期併吞的策略,而是投資、佔股,反而讓騰訊更加成長。阿里巴巴的目標是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全球買、全球賣,認為平台的目標就是盡力幫助所有的商家。
開放,不會自我消滅,而會換種方式,昇華永存。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你覺得中國傳統對於「國家」的定義與現在西方的定義有何不同?天朝体系在當今的國際社會,可能有哪些啟發或應用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X722AU08OE/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IteWN8UVC_u3bFFwa5lB937trwg)
明朝皇帝有哪些 在 [閒聊] 皇帝和嫡長子關係不好怎麼處理才好 的推薦與評價
[問卦] 唐太宗李世民爸爸跟兄弟鬥不過他? 唐太宗李世民爸爸是現任皇帝, 哥哥是現任太子,朝中文官體系都擁護他,有魏徵 ... ... <看更多>
明朝皇帝有哪些 在 明朝16位皇帝,個個都是奇葩!他們身上有哪些讓人哭笑不得的 ... 的推薦與評價
明朝 16位 皇帝 ,個個都是奇葩!他們身上 有哪些 讓人哭笑不得的特點呢? 欢迎订阅YouTube看鉴官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