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中國時報》報導:
照片上色 老師傅的絕學密碼
【黃子明/台北報導】1980年代以前,彩色底片與照片仍不普及,一般人想獲得彩色照片,通常必須靠照相館師傅以手工上色,但隨著彩色技術進步及數位科技普及,如今有多款APP可以輕易將黑白照片上色,這項傳統手工藝逐漸消失,淡出人們的記憶,但苗栗南庄的老攝影家李湞吉仍保有這項古老技藝,他靠著雙手就可以將黑白照片轉化成獨一無二的彩色照片。
李湞吉的父親李旺秀是畫像師出身,經營南庄兩家相館之一的玉光照相館,從小耳濡目染的李湞吉,暗房、修片等技巧樣樣精通,是父親得力助手,有時還會代父上場擔任攝影師,13歲開始練習手工上色,當時藉此賺取零用錢,更因此奠定相關技術的基礎,高中畢業後大學聯考落榜,注定他要承襲父業,他退伍後接手相館,更改進上色技巧,能夠著出近乎天衣無縫的彩色照片,令人稱奇,但他也因為長年使用手指上色,右手食指竟然因此扭曲變形。
手工上色頗為費時,依當時物價來說並不便宜,以1979年的行情為例,一張24吋手工人像油彩收費高達2500元,堪比奢侈品;使用的顏料不論水彩或油彩皆可,當時常用水彩顏料塗佈在卡紙上,成為一張張色紙,不怕顏料乾掉,沾水即可使用,但現已停產,李湞吉仍保有一些當年父親購入的水彩卡紙,見證他手工上色的職業生涯。
彩色照片早年因稀少,不僅是一種時髦,更成為人們還原現實世界的一種想像;百年前,美國寶鹼(Procter & Gamble, P&G)創辦人詹姆斯‧甘博(James Gamble)的孫子西尼‧甘博(Sidney D. Gamble),1908-1932年間曾到中國拍攝許多黑白照片,紀錄民國初年民間生活、文化活動與自然景觀,包括五四運動等重要事件,這批5000多張照片成為民初中國社會重要記錄,西尼‧甘博曾舉辦展覽讓美國人認識新成立的中華民國,他以手工上色方式製作大量彩色照片,如今成為研究當時中國大陸真實情況的重要史料。這項近乎失傳的技藝,近年有大學相關科系又重新把它列入課程,成為文創衍生的學習。
台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事業系吳宇凡老師在他教授的幾門課中,帶領學生學習這門技藝,李湞吉自然成為他們取經的對象,學生透過黑白老照片上色的考據過程,研究影像史學與對歷史的想像,在一項跨校的產學合作展覽中,學生與李湞吉的作品同台展出,寫下文化傳承佳話。吳宇凡表示,數位上色雖然快速,又能產出完全一樣的作品,但終究少了一些文化傳承與作品溫度的感覺,而手工上色的照片每張都是獨一無二,也代表老師傅對美感和顏色的經驗。誠如吳宇凡所言,在李湞吉油彩上色照片中,從某些角度還可看到他留下的指紋,就像他的身分密碼,植入一張張為人量身訂製的作品。
影片來源:https://youtu.be/o_khE8dVqXQ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