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家園X筷子共荷國】Ask Me Anything 何曼莊隔離中與你聊聊
何曼莊的2020年像是只有一天,因為疫情,每天都在房裡過著差不多的日子。
吃著差不多的食物,望著差不多的窗外,參加朋友大不相同的婚禮,因為大家都是透過鏡頭祝福新人。
但這一年也沒閒著,拿下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還構思了一本小說,出了電子先行版《EP 1:凍卵篇》。
現在好不容易回到台灣,目前雖然在親戚家藏酒處隔離,「如果冷場還可以開一支紅酒」,但也挺想跟讀者見見面,所以辦了這場線上分享會,期待與全球讀者一起解解悶,消除隔離的孤獨。
不怕千奇百怪的問題,就怕你不敢問。ASK ME ANYTHING!
|時間|2020.02.06(六)台灣晚上20:30-22:00(荷蘭13:30-15:00)
|地點|線上活動,完成報名於活動前收到線上活動連結
|報名表單|bit.ly/2Yx1Hd8
|活動頁面|bit.ly/2YuMJnQ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當時小明月」介紹 訪問作者:林佳樺 內容簡介: 再活一次,誤為遭棄的童年 找家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的光 林榮三散文獎得主林佳樺 第一本散文集 「我開始記下有關宜蘭的一切;書寫時,我的心也是穿行在長長的隧道,一個人,進出一座又一座的山。」──林佳樺 ...
「時報文學獎散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南方家園出版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閒聊] 潘如玲老師榮獲第31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看板Wenhua 的評價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月涵文學獎- 【散文決審大會評審介紹:宇文正、黃麗群 的評價
- 關於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第40屆旺旺時報文學獎-評審篇 - YouTube 的評價
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當時小明月」介紹
訪問作者: 林佳樺
內容簡介:
再活一次,誤為遭棄的童年
找家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的光
林榮三散文獎得主林佳樺 第一本散文集
「我開始記下有關宜蘭的一切;書寫時,我的心也是穿行在長長的隧道,一個人,進出一座又一座的山。」──林佳樺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故鄉一直是寫作者追逐的光點,回到自身,找到根源,並更理解自己的故事。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分離的焦慮、恐慌,懷著似乎被父母遺棄的忐忑,埋下成長的不安;四十歲再度回頭,用書寫擁抱內心自卑與匱乏的小孩……
但,書寫文學可以療癒嗎?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嗎?林佳樺一次次揭開結痂的疤痕,唯有面對彼時傷痛,找到家的路,才發現原來,無處不是家;只是,至今,仍在尋覓。
■卷一「石磨記」:
以鄉下藥鋪子為主,回憶在外公外婆三合院所歷經的點滴,跟著外婆以石磨碾豆米、抓藥包材、曬藥種蔥。她的童年是一枚酸甜回甘的仙楂片。
■卷二「吹笛人」:
寫三合院外的村里庶民,已消逝的閹雞師傅、撿拾荒物的鄰人、沉迷於方城之戰的表哥等,紀錄家鄉今昔變化、家族鄰人從事的行業變遷與時代的興衰。
■卷三「時鐘路」:
回鎮上父母家後,重新與父母、姊弟磨合生活,找到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位置,也寫下回到鎮上後,感受到小鎮與村裡的同與異。
■卷四「捉迷藏」:
是以書寫與作畫捕捉飄動的心靈,在藏與被找到之中,幽微的放置自己的故事。每次書寫,都是乘坐時光機,到過往歲月挖鑿,找尋殘骸、碎片……
作者簡介:邱家宜
一九七四年生,宜蘭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高中國文老師,任教十八年。
一名時間空間被切割零碎的平凡婦女。常走在繞的路上,幸賴將就居,在彎路上指引了一道光。喜歡書寫的自己,更喜歡閱讀時的自己。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二獎、旺旺時報文學獎散文組三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組佳作等。作品散見《幼獅文藝》、《聯合報》、《自由時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等報章雜誌。
出版社粉絲頁: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墨 ◎杜十三
戰死之後,他被隨處掩埋,屍骨的一部份溶入了地底的碳層,百年之後才被偶然挖出濃縮成碳精,輾轉被製成了墨條,又輾轉被陳列到文具店販售。
他的曾孫的兒子喜歡畫畫,偶然來到這家文具店,也偶然的看上了這盒墨條,但見那墨黑得晶瑩剔透,有若烏黝的松脂,輕敲桌面,清脆的聲響又有若堅硬的骨頭,便欣喜的買下,帶回家中使用。
他收集晨間的露水磨墨,研出的墨汁隱約透散出雄沈的芳香,有若曠野草叢中野獸遺留的體味;他又用狼毫醮汁在純棉的宣紙上試筆,墨色暈開有如雨入荷花,瀟灑,勻順毫無罣礙──如此,在那間砌有兩道書牆,擺著一方長桌與各式文具,窗明几淨,視野遼闊的可以見到海水波盪起伏的書房裡,、他氣定神閒的繼續使用有如淚水般的晨露,把祖先的屍骸磨成汁,手握嗅覺敏銳的野狼之毛編成的筆,攤開可以禦寒的棉花抽成的紙,大膽而細膩,暢快淋漓的完成了一幅巨幅的人像──
畫面是一個解甲的戰士眺著家門,悲喜交加的張開雙手等待奔來的家人擁抱。栩栩如生的戰士面孔,和他曾祖父的父親長得一模一樣。
--
◎作者簡介
本名黃人和,1950年生,師大化學系畢業,1982年以「杜十三(觀念)藝術探討展」重新進入藝文界,為台灣第一個出版有聲詩集者。曾獲國軍新文藝運動陸軍文藝金獅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散文獎、《創世紀》四十年詩創作獎、中國電視公司全國歌曲創作比賽首獎、年度詩人獎、中國文藝獎章新詩獎等獎項。
2005年打公共電話恐嚇時任行政院長謝長廷而被捕,但事後相當後悔;謝長廷也不提告、不究責,但譴責這種行為。
2010年到北京發表新書《杜十三主義》演講,由於證件問題而留在天津,於當地旅館因心肌梗塞去世。
--
◎小編洪紹賞析
「散文詩」是什麼?這個問題,即使是對現代詩感興趣已有十年的我,至今仍沒有辦法提出一個標準答案。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點想像力:有時候,我們權宜的從一個段落(或許多行)文字裡找到一些被命名為詩意的東西。有詩意的小說有詩意的散文......當然也有在分行中呈現詩意的分行詩(我們常見的那種)。
這種權宜之計,當真細究起來,可能也難經推敲。
好比說,一個可以被辨識出詩與散文性質的作品,怎麼就稱做散文詩,而不是詩化散文了呢?好比說,一首有著小說情節與詩意的作品,到底應該被視為是作者藉由小說技巧締造了詩意,還是詩意作為其核心,貫穿了小說的情節,使其血肉飽滿,進而能夠具備張力?
我偷懶的想,與其用巨大的篇幅來解釋自己很容易回答不好的問題,不如專注在這不分行的文字形式如何建構出詩意就好了。把詩看成是一場表演,則表演之所以可以被視為非凡的、藝術的,某一種成功的效果,我們可以暫且稱之為詩意(或意義相似的「藝術感」以及其他稱謂.......)。
*
〈墨〉的詩意何來?我想我會指出「偶然」、藝術手法以及荒誕三點。
第一段就強調「隨處」、「一部分」、「輾轉」、「偶然」,這種誇張且充滿巧合的情節,以及延伸人的遺骸變成「墨」這種生命殘留象徵的書寫手法,在詼諧與荒謬中,讓我們有一種超越現實的感受。
怎麼可能這麼巧?這個已經難以聯繫自己的生命殘留物,竟然又被「曾孫的兒子」得到?「曾孫的兒子」這稱謂是怎麼回事?他又剛好逛了這間文具店,剛好喜歡舞文弄墨?怎麼可能這麼巧?
這槽點滿滿的敘述,充分說明了這不是現實人生。細細想來,讓人失笑。所以在詩的第三段,當「曾孫的兒子」筆走龍蛇,看起來儼如一派宗師的運用先祖的屍骸創作,這畫面本身更讓人細思恐極——對待藝術精神的嚴謹,以及敘述創作行為的越正經、越有宗師範兒,情節本身在一個大前提:「用先人的屍骸創作」之下就顯得越荒謬。
詩的最後,「曾孫的兒子」利用先人的遺骸,竟創造出先人的形象。這是生命的重生,是藝術把前人靈魂的再現,杜十三在這獵奇情節的最後,提供了一個讀來五味雜陳的結尾。
*
乍看只是一個獵奇故事,或許又能夠因此有其他的延伸——有沒有可能,杜十三寫的正是「創作」這件事?
當一個前輩創作者離開這個世界,他所遺留下的無非是自己的藝術結晶。而一個後輩運用自己對前輩成績的理解去進行創作,最後可能重現了前輩的風神——也意味著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
若以這樣想,這首詩就是一個悲劇了。
(但也極有可能,我這樣的想像,以及解讀,放在這首詩的脈絡,就正是對前輩創作成果的誤讀,一種荒謬......)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林宇軒
--
#杜十三 #墨 #散文詩 #誤讀 #荒誕 #偶然 #洪紹 #小編腦洞開很大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8.html
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當時小明月」介紹
訪問作者:林佳樺
內容簡介:
再活一次,誤為遭棄的童年
找家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的光
林榮三散文獎得主林佳樺 第一本散文集
「我開始記下有關宜蘭的一切;書寫時,我的心也是穿行在長長的隧道,一個人,進出一座又一座的山。」──林佳樺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故鄉一直是寫作者追逐的光點,回到自身,找到根源,並更理解自己的故事。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分離的焦慮、恐慌,懷著似乎被父母遺棄的忐忑,埋下成長的不安;四十歲再度回頭,用書寫擁抱內心自卑與匱乏的小孩……
但,書寫文學可以療癒嗎?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嗎?林佳樺一次次揭開結痂的疤痕,唯有面對彼時傷痛,找到家的路,才發現原來,無處不是家;只是,至今,仍在尋覓。
■卷一「石磨記」:
以鄉下藥鋪子為主,回憶在外公外婆三合院所歷經的點滴,跟著外婆以石磨碾豆米、抓藥包材、曬藥種蔥。她的童年是一枚酸甜回甘的仙楂片。
■卷二「吹笛人」:
寫三合院外的村里庶民,已消逝的閹雞師傅、撿拾荒物的鄰人、沉迷於方城之戰的表哥等,紀錄家鄉今昔變化、家族鄰人從事的行業變遷與時代的興衰。
■卷三「時鐘路」:
回鎮上父母家後,重新與父母、姊弟磨合生活,找到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位置,也寫下回到鎮上後,感受到小鎮與村裡的同與異。
■卷四「捉迷藏」:
是以書寫與作畫捕捉飄動的心靈,在藏與被找到之中,幽微的放置自己的故事。每次書寫,都是乘坐時光機,到過往歲月挖鑿,找尋殘骸、碎片……
作者簡介:邱家宜
一九七四年生,宜蘭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高中國文老師,任教十八年。
一名時間空間被切割零碎的平凡婦女。常走在繞的路上,幸賴將就居,在彎路上指引了一道光。喜歡書寫的自己,更喜歡閱讀時的自己。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二獎、旺旺時報文學獎散文組三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組佳作等。作品散見《幼獅文藝》、《聯合報》、《自由時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等報章雜誌。
出版社粉絲頁: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黑潮飄流」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廖鴻基
內容簡介:
他不是少年PI,他只是老海人,
他的身體是一艘船,
天宇為帳,海波為床,黑潮流動,
下水的那一刻,一切都不一樣了!
★34篇動人文字,台灣第一部無動力黑潮漂流文字全紀錄
★攝影師張皓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攝影躍然海上
他用全身的海味,來說大海的奇幻,離岸12浬的漂流,無可比擬的落拓!
二○一六年八月,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帶著信念以及一艘簡單的方筏,航行到島嶼以東,大洋以西,執行「黑潮一○一漂流計畫」,開啟一段海上壯遊,投進黑潮懷抱裡,以微渺心性,臨摹浩瀚黑潮。廖鴻基深深期盼,黑潮的大洋氣魄,能讓島嶼長出志氣,不再狹隘;一旦讀懂黑潮,我們的心將重新浮現一座島嶼,和不再迷航的自己。當島嶼轉過頭來面對開朗展放的海闊天空,島嶼的氣度、格局必將有所不同。
「浪漫不過是不切實際的代名詞,漂泊根本是失敗、失意者的行為,流浪,一定是魯蛇,而漂流呢?漂流就是集所有不切實際、失敗、失意、魯蛇之大成。但是我覺得,自己這輩子最值得拿出來談的,就是這些浪漫、漂泊、流浪和漂流的故事。」—廖鴻基
作者簡介:廖鴻基
1957出生於花蓮市,35歲成為職業討海人。1996年組成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1997年參與賞鯨船規劃,並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1998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致力於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
榮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以及2006年巫永福文學獎、2016年花蓮文化薪傳獎。
出版作品包括《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大島小島》《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飛魚.百合》《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尋找一座島嶼》《漂島》《腳跡船痕》《台灣島巡禮》《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等。多篇文章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月涵文學獎- 【散文決審大會評審介紹:宇文正、黃麗群 的推薦與評價
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及短篇小說首獎等。作品曾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集、散文選集。著有小說集《海邊的房間》、散文集 ... ... <看更多>
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第40屆旺旺時報文學獎-評審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散文 組方面,愛亞面對優秀作品,更幽默的直呼「討厭死了,這天下怎麼有那麼聰明的人。你這樣寫,我們其他的人還要不要寫,還要不要活呀。」 新詩組的 ... ... <看更多>
時報文學獎散文 在 [閒聊] 潘如玲老師榮獲第31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 看板Wenhua 的推薦與評價
老師好厲害!
還記得老師以前上課提到她家鄉的二三事呢!!
1.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學校網頁)
https://www.whsh.tc.edu.tw/f2blog/chinese/index.php?load=read&id=476
2.中時頭版
https://tinyurl.com/6ymln6
灌溉文壇31年 時報文學獎頒獎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081214)
第三十一屆時報文學獎十三日舉行頒獎典禮,短篇小說組與新詩組的首獎雙雙從缺,由陳
育萱、謝文賢、張經宏(筆名壹通)、陳淑敏(筆名米果)同獲短篇小說評審獎;吳佳蕙
、許嘉瑋、董秉哲同獲新詩評審獎。散文組由潘如玲以〈王爺公、阿嬤和我〉奪得首獎,
紀錄片導演陳俊志則以〈人間.失格--高樹少年之死〉獲報導文學組首獎。
決審委員蘇偉貞認為潘如玲獎首獎作品「寫出了新鄉土,呈現一種直觀的純淨」;
劉克襄則讚賞作者「把民間信仰裡最不可思議的迷人內涵,活絡地展現出來,經由生活長
年沈澱而出的生命貼近感,不斷地湧出。」
擔任台中文華高中老師的潘如玲表示:「去年我和學校同事一起發起部落格書寫,
本來只是為了記錄學校相關活動,沒想到鍵盤敲著敲著,師生的寫作熱潮逐漸延燒,我的
文學夢也被喚醒。未來我會繼續寫作,讓文學的美好的力量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陳俊志的首獎作品則以二○○○年震驚社會、發生在屏東高樹國中的葉永誌校園命
案為題材,對娘娘腔男孩受到同儕欺凌的痛苦感同身受,也為這則社會事件注入抒情與人
性的關愛。決審委員夏曼.藍波安稱讚「作者敘述的節奏輕盈、踏實而不苦澀,保有作為
一個書寫第三者的堅持,也表現出關懷弱者的真性情。」
小說評審獎得主陳淑敏為知名的部落格作家「米果」,她表示多年來從未放棄文學
夢想,並以日前剛逝世的前輩作家葉石濤的精神自勉:「作家是吃夢的人,身為一個靠文
字維生的人,寫作也是需要企圖和堅持的一件事,我也想將這個獎獻給樂生的阿公阿嬤,
向他們的堅持和勇敢看齊。」
《中國時報》社長王健壯發言感念余紀忠先生所創辦的時報文學獎,卅一年來未曾
中斷舉辦,因此自詡「讓媒體與詩人站在同一陣線」,並號召政府值此經濟大蕭條,應該
效法三○年代羅斯福總統新政中的「聯邦作家」與「聯邦劇院」計畫,將藝文創作列入振
興拯救的範圍內。
3.得獎作品〈王爺公、阿嬤和我〉
https://tinyurl.com/4s9us2
4.潘如玲老師的blog
https://teacher.whsh.tc.edu.tw/tstjulia/f2blog/index.ph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97.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