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觀影筆記與其他 // 鄭雋立
.
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解嚴初期台灣為背景,描述阿漢與Birdy兩位大男孩刻骨銘心的戀情,巧妙運用1980年代的文化符碼喚醒許多人的鄉愁,而劇情圍繞著兩人對愛與性別意識的探索、對人生迷惘、對社會屈從,以及年華老去的遺憾。上映後佳評如潮、並獲頒金馬獎「最佳攝影」殊榮,日前票房更衝破新台幣1億,以國片中屬小眾的同志題材、導演首次執導來說是極出色的成績。我們不妨藉此機會回顧本作的相關話題,也分享筆者自己的觀影感觸。
.
■ #台灣影視的精緻化轉型
.
本片由早期以偶像劇起家的「氧氣電影」製作,從初期漫畫改編作品《薔薇之戀》(2003)、《惡作劇之吻》(2005)…到原創劇《我可能不會愛你》(2011)、文學改編劇《#花甲男孩轉大人》(2017),整體風格與製作品質很明顯地日益茁壯,在高雅文化對美感的需索、大眾品味與商業價值間取得了適當的妥協,和日本1990年代迄今的影視類型劇轉變類似,相較於世紀初重視話題性的偶像劇,近年作品更重視演技與內涵,為「#富有質感的大眾文化」豎立了里程碑,表現可圈可點。
.
■ #比浪漫戀情主線更該細看的劇情脈絡
.
榮格(Carl Jung)在〈尤里西斯:一段獨白〉提起年輕時與叔父的對話:「魔鬼在地獄裡讓靈魂 #保持期待 以折磨他們」,這個文脈的「期待」,恰巧也適合套用在阿漢與Birdy的處境:男女合校沒有讓性別不平等消失,而是在男/女校區間架起柵欄、解除髮禁沒有讓成年人的宰制軟化,而是加劇監視、解嚴沒有讓世界開放得能自由戀愛,連告白都要用暗號代替、成年人也只會對青少年不斷開出廉價的 #道德保證支票(考上大學再給你買車)…甚至宗教的制約也阻止了他們像《孽子》那樣拋棄所有逃往「新公園」的情色烏托邦。建構人權觀念的路程,跟尤里西斯的歸途一樣漫長。反覆在對體制的挑釁中尋求希望、也反覆受挫與心碎,如此背景下,兩位男主角為尋求希望而更加相依,對抗著體制促成的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甚至為保護對方奮不顧身、身心都佈滿傷痕,這樣的關係因而顯得更加悲愴動人。
.
我們不妨借用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看待這些境況,人之所以在解嚴後仍在社會體制內成為「順從的身體」,正是因為規訓在現代生活如同氣體般的瀰散性(pervasiveness),導致權力的散布(dispersion),由於社會的異樣眼光如監視般無所不在,因此人會被自己規訓。從阿漢的母親回答與父親關係「愛就愛了啊」、Bird後來與班班結婚,最後都證實在那個年代仍不得不屈就於 #異性戀霸權 的框架。
.
故筆者推測,比起宣傳照、預告片大量對青春愛戀的呈現,導演更想闡述的「潛文本」很可能是解嚴初青少年對家父長主義、威權遺毒、宗教信仰等處境(也是規訓的範疇)的控訴,沒能與真愛在「對的時機」走在一起的 #遺憾、對學妹犧牲成全卻有婚無愛的 #罪咎。
.
■ #既有上映版本的剪輯缺點
.
原上映版本的剪輯刪去許多抑鬱的描寫,聚焦於浪漫愛的呈現,雖能減低悲劇衝擊、提升票房,但也導致整體劇情取向「BL化」,削弱同志文本原有的作者性與思辯力度。BL(Boys’Love)來自日本近代文學、現代動漫畫中女性作者描寫男同性戀的文類,與同志文本對應「#他者凝視」(gaze)的關係完全不同,主要由女性視角凝視男同志而獲得審美愉悅(陳盈璇,2018),滿足異性戀的窺探,而非同志探討自身議題,內容也易與同志族群脫節(過度美化或情慾化)而引起爭議。故文學與性別研究通常視為兩種文類看待。
.
這套險計目前在票房上看來是成功的,但筆者也常耳聞好友認為本片明顯地「剪掉很多預告出現的部分」、「歐神父跟班班的戲份太少」。這些文脈刪減造成的缺憾應該能在台北電影節限定版、Netflix加長版補足,但只怕會讓人在既有的悲情下更加心痛。這些批評通常也伴隨著認為阿漢的嘶吼「演得太用力」,但筆者反而持相反意見,相信 #解嚴前 出生的世代會很有感觸,青少年的生活基本上是被規訓噤聲。當情緒的壓抑達到極限時,這種(沒有台詞但暗藏千言萬語的)嘶吼其實相當合理。
.
■ #為什麼平權後的同志文本還需要悲情敘事
.
無論華人或西洋,古代的悲劇戀情文本都有著「#以情反理」的敘事傳統,莎翁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崑曲《牡丹亭》都是經典範例。悲劇能凝聚巨大的 #情感動員 力量,促使觀者淨化情緒,引亞里斯多德語,就是『滌罪』作用(Karthasis),悲痛欲絕後更會深思何以上天允許各種不公不義折磨人。悲情敘事的存在,正是暗暗地告訴世人,即便在同性婚姻專法通過的現在,仍有太多舊時代留下的遺憾無從解決、需要被言說。
.
■ #情慾表現也可以是痛徹心脾的
.
阿漢與Birdy在學校浴室的情慾戲可說是本片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這種讚許並不是因為帥哥演出肌膚之親,而是這場戲本身暗藏的情緒極為複雜且豐沛,外顯情感的 #防衛機制 藏不住生理反應,證明了「在乎、愛、慾求」這些複雜的情緒一直是並存在兩人身上。Birdy嘴上說著「對不起…對不起」,但 #潛台詞 是「是的我也愛你,但這種愛有罪,我不想拖你下地獄」。任誰也沒想到如此青春的劇情裡,也能在短短幾分鐘用表面是情欲呈現,骨子裡是羞恥與掙扎的一幕,讓戲劇張力飆升到高峰。
.
■ #驚艷的配角表現與視覺符號
.
本片在配角方面也被刪剪掉不少頗具可觀的部分:歐神父其實是深櫃同志、在信仰與保護學生的理念間掙扎、班班淪為主角戀情的犧牲者、瘦瘦學弟正視性向、出櫃卻飽受霸凌,可說是三個亮眼的映襯、對照關係,構成了文本內重要的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
這裡不得不提本片兩個視覺極美的橋段,阿漢跟神父一起倒在沙發上偷抽菸,望著滿牆的聖母與基督畫像、桌上放著帶有虛空靜物畫(Vanitas)意味的經書與水果,明顯可見的葡萄通常被美術史解讀為靈糧、 #基督寶血 的象徵(宮下規久朗,2015),學弟瘦瘦(童星出身,《星空》男主角)向阿漢坦言性向時背景是畫著白鴿的彩繪玻璃,白鴿在基督宗教圖像是 #聖靈 象徵、神祕主義中代表靈魂,但四周卻降下訓誡異味濃厚的聖火。
.
這兩組視覺上極美、充滿宗教色彩的表現使得本作對宗教的詮釋有著極端的兩面特質,信仰同時默許學生假借輔導之名向神父尋求安慰,但又相反的在性別意識上形成另一個壓迫,使得神父與學弟在實質上分別有著 #罪人與殉道者的身分隱喻。
.
最後,希望大家看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能藉機關注台灣的性別運動史,以及仍在進行中的各種人權議題,那麼,『#晚安』。
.
■ #延伸閱讀
.
★以下為「偽學術」目前所有與本篇有關的議題,含氧氣電影前作《花甲男孩轉大人》、性別研究、家庭形式、階級與文化符碼、美術史等跨領域相關議題…幫你旁徵博引,知識量大增!
.
◆李長潔:
.
禰豆子的八重齒 | 為什麼牙齒亂才「萌」(規訓實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45727662281519
.
「家」的各種可能形式:日劇《房仲女王2》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078219682365656
.
改名換「性」:《裝扮遊戲》的性別操演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208554915998808/626632984190997
.
◆黃柏凱:
.
花甲男孩轉大人──由離別展開的蛻變之旅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742789805908647
.
《Me Before You》當言情小說文本中的階級和文化符碼遇到一路玩到掛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561309330723363
.
◆鄭雋立:
.
誰規定粉紅色等於女生?憲法還是地球聯邦法?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39174366270184
|
■ #參考文獻
.
榮格(Carl Jung)著,馮川、蘇克譯(2014)《心理學與文學》,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縣:桂冠圖書出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編譯(2001)《詩學》,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宮下規久朗著,楊明綺譯(2015)《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盈璇(2018)〈台灣網劇新型態 BL劇崛起〉《喀報》第298期,2018.10.21
晚安母親獨白 在 余若晴katrin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晚安~大家都看了嗎?⚓️ 心靈時鐘
還沒看的粉友😊😊😊
好好保握明天早上台北的最後一場放映吧!
#2016年最溫暖人心的電影
#情緒舒壓
非常感謝ykan (鄧不利多)這麼用心的觀後感!但願每一位失親傷慟的心靈,都能獲得安慰與釋放。
+++++++++++++++++++++++++
由友人介紹得知這部電影,預告片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
上映前就十分期待這部電影,也一直follow相關新聞、預告片、花絮、演員篇
終於在今天有時間去電影院觀看,雖然早就做好了心裡準備,我還是哭得淚流滿面....
.
當最後跑字幕時,聽著溫暖的鋼琴聲,我的眼淚不停的落下,甚至哭到激動不已
幾乎是放聲大哭(其他觀影民眾以先陸續離場)....情緒久久不能自己。
對於這部電影的音樂有著神奇的療癒力量,感到驚歎不已.....
.
我想,只有認真的打一篇心得文,才能稍稍將自己感謝的心情傳達給版友們
也透過這篇心得文,真誠的感謝蔡銀娟導演、用心的製作團隊與演員們
謝謝您們拍出這麼一部感動人、同理人的溫暖療癒電影,謝謝。
.
----------以下內容有大量劇情透露,若介意者可以左鍵離開--------
.
電影內容簡介:(參考ViewMovie網站)
.
九歲的葉藍和姊姊葉澄及父母住在漁港旁,父親在不遠的市區開設了一家名為「澄藍小舖」的船藝品店,一家人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但某日葉藍放學回家後發現父親無預警地過世,全家頓時陷入一片哀傷之中。
.
令葉藍不安的是媽媽堅持用餐時仍要擺上父親的碗筷,姊姊也莫名跟媽媽冷戰,同學更在這段時間嘲笑欺負他。心裡充滿疑問的他就像艘迷途的小船,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直到有一天,葉藍收到父親生前寄出的一個古怪時鐘......
.
【角色討論】
爸爸(李李仁):
從電影前面非常短的時間內,可以感受的到爸爸是非常疼愛與關心兩個孩子的,
他熱愛海洋、年輕時當救生員、中年時開船藝店,帶著孩子們到沙灘海洋玩耍浮潛
他不但細心的教導弟弟葉藍怎麼做模型船、更關心姐姐的興趣寫作文章並給予其鼓勵
他看著兩個孩子的眼神是那麼的溫柔、慈愛,話不多,但一字一句都透露出愛孩子的心。
他的不告而別看似突然,電影的前段令人措手不及,無法理解為何這麼愛孩子的他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留下滿屋子愛他的人傷心?
但透過電影的中後段,弟弟的生日禮物、媽媽的書信、姐姐的畢業影片~
我們知道這位父親始終濃濃的牽掛著自己深愛的妻子與孩子,就算離開,都記得在重要的日子給上自己最深的祝福。
.
媽媽(范文芳):
從爸爸過世時的痛哭,到堅強兼差多份工作只為了撐起照顧姊弟的生活~
從堅持要擺放爸爸的碗筷看出她對於丈夫的離開始終無法釋懷與放下。
甚至在收到丈夫遲來的禮物,夜深人靜時數度自責自己的行為,覺得該離開的也許是自己面對女兒的質疑時安靜無聲,
到最後女兒願意說出那句「媽媽再見」而明白終於被原諒時的感動淚水....
這個角色是很壓抑的,如同台灣許多媽媽的堅毅與勇敢,一肩照顧起孩子與整個家。
.
姐姐葉澄(余若晴):
身為大姊的責任感與細心,在葉澄身上展露無遺。
幫弟弟帶便當、主動提出不要參加畢業旅行與不補習英文體恤媽媽的辛苦,
甚至是在爸爸離開前親眼目睹父母的爭吵,對於母親的不諒解,到最後才哭著情緒大爆發
而在冷戰結束後意識到自己其實根本無法失去母親,進而默默的跟母親說出「媽媽再見」
表達自己原諒媽媽的心,葉澄的角色很溫暖、很真實、很像許多家庭中的長子或長女,
那體恤父母的細心,與照顧弟妹的責任感。
.
弟弟葉藍(謝飛):
.
從一開始全家開心在沙灘、海洋玩耍、從學校開心與同學分享爸爸要帶自己去做摩天輪
蹦蹦跳跳回家的興奮、一路射發玩具的調皮、被小阿姨帶去樂園玩耍的放鬆
葉藍是個天真開朗的小男孩!
但是爸爸突然的離開,他的困惑、不解、不明白,使他變的安靜。
在學校受了同學的欺負也悶不吭聲,
直到真的受不了時情緒的崩潰激動(撕碎同學的書本),他的委屈令人心疼,
當看到欺負他的同學獨自哭泣時,他不是選擇報仇回去,而是默默的在旁邊陪伴,感覺的
出來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且一直努力的想找出父親留給自己的禮物裡究竟藏著什麼答案。
.
爸爸大姊(丁寧):
丁寧出現的應該只有兩三幕,但我覺得都很關鍵。
爸爸意外過世時告訴弟弟是因為心臟病發過世,
她不忍心年幼的孩子要面對父親選擇自我了斷的殘忍而說出了善意的謊言。
以及質疑弟媳為什麼沒有留意到自己丈夫的狀態?
大姊的角色反應了兩個現象,都是很真實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
一是不知該怎麼跟年幼孩子交代失去至親的痛,所以選擇了善意謊言來包裝
二是因為傷心而去責怪與死者最親近的人為什麼沒有多留意?
.
這兩項其實都很容易理解,卻也反映出我們該如何更關心生者、善待留下來得繼續面對生活的親人?與其責備,更應該是關懷與陪伴,因為大家都心痛、大家都受傷了......。
.
【關於父親為何選擇離開?】
.
也許有人會憤怒、或不解這麼愛孩子的爸爸,怎麼會選擇了這麼激進又殘忍的方式留下他們?但在我看來,那反而是當下無助又無力的爸爸想到唯一帶給他親愛家人最好的生活唯一的方式......
.
當朋友保人而對方捲款潛逃,突然間背負5000萬的巨大債務,是5000萬!!不是500萬!
這麼龐大的數字不是一般小老百姓還個10年就能還清的.....
面對自己心愛的船藝店已經被查封了,那接下來呢?是否就輪到了家人居住的家被查封?
那他心愛的妻子、孩子都將被牽連而頓失居所,面對妻子的責備與不明白家裡狀況的小兒子不諒解沒帶他去玩摩天輪...都顯得十分無力。
.
所以,他覺得只有自己離開,讓妻子辦拋棄繼承(法律面),才有機會讓這個巨大的債務解套,給家人一個勉強繼續生活下去的家。
.
電影的最後其實有拍攝出,當爸爸做出離開世界的決定時,他是有多痛苦與不捨的?
李李仁的演技十分真實,看著他無助的哭出聲,我的眼淚也跟著一直掉.....。
.
【關於那些來不及的我應該】
.
面對突然間無預警的失去至親的巨大悲慟,很多人會伴隨著自我責備、內疚、與愧對。
媽媽自責自己如果沒說出那樣難聽的話、如果自己能早點回家,是不是就能挽救回來?
姐姐自責自己不應該明明知道爸爸心情不好,還倔強的不說每天都會說的再見....
弟弟自責自己為什麼要生氣的摔壞爸爸教他做的模型船、自責自己對爸爸發脾氣....
.
大家都在內心無法原諒自己,無法原諒那個在至親離開前沒有溫柔對待對方的自己。
覺得當初我應該要怎樣怎樣.....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了.....
這份責怪、質問、與定罪,是自己給自己的,是生者無法接受失去至親而給自己的懲罰。
這樣的煎熬與傷痛是好折磨的,它往往會一直伴隨著生者,每當想起時就是一陣痛!
.
但其實,也許有些事是可以彌補;有些事卻不是促成死者離開的主因~
例如:生病、車禍、意外過世.....等等。
可能自己當初的我應該,並不是造成至親離開的原因,但還是會將責任歸在自己身上
這是很多很多失去至親的家屬會面對的難題.....
.
只有慢慢透過書寫(將心情寫成書信給至親)、透過輔導(老師或諮商機構幫助)、
透過溝通(與其他生者家屬的心結講開),才有可能漸漸將心裡缺失的那個洞填補起來..
但這些都需要時間,更需要留下來的生者勇敢的去面對,才有機會修復傷口。
.
【熟悉的場景,不適應你不在了】
.
面對失去至親時,最大的傷痛往往是留下來的家屬(尤其是每天緊密住在一起時)
每天還是要日復一日的面對以前至親還在時的場景,但卻只剩下自己了.....
沒有爸爸的浴缸、沒有爸爸的飯桌、沒有爸爸送別的家裡庭院、沒有丈夫的床.....
這些一樣的場景、空白的位置,都一次次提醒又刺傷還生存著的家屬,就像MV畫面一樣在腦海中反覆播送,反覆悲慟與折磨。
.
只有時間與獨白可以慢慢陪伴自己,說服自己至親去了很棒的地方、有很好的生活,而自己還是要好好照顧好自己與家人,我們還得努力面對生活、努力過每一天。
.
【好好的與摯愛道別】
.
電影最後,母女子三人各自用各自的方式,跟父親訴說這段時間來的心情,然後到父親最愛的地方,好好的跟父親說再見。
願這些書信、圖畫、心情,爸爸都能在遠方收到,微笑著看著我們,我們都會好好的生活
下去,帶著爸爸給我的教導努力成長~帶著丈夫對自己的信任努力照顧孩子。
.-----以上,是關於電影的心得感想---
文末雜談:
.
或許是自己的生命經驗,失去至親的悲慟,與這部電影的許多環節相符合、貼近,所以導演與演員所傳達出的很多台詞、情感,都能夠細膩的接收到,感覺內心就像是被一個真正懂得你傷痛的人,輕輕的撫摸著,電影知道你的難過在哪裡、電影把你的遺憾透過螢幕表達出來,讓觀眾有一種被同理、被懂得、被關懷、可以慢慢的原諒自己在失去至親的過程中所加賦予自己身上的罪惡感與痛。
.
面對失去親人,是每一個人人生一定會經歷到的,不論你想或不想,那一天就是會到來......只看是預期中還是意外的方式誕生。
學習好好的跟親人相處、在分離的時刻好好告別,是每個人一生都在學習的功課;能相處的時候好好相愛、不能相處的時候好好再見,透過這部電影,給了觀眾很好的一個機會,不管你是需要抒發、還是需要學習。
.
我真心的感謝蔡銀娟導演,謝謝她,溫柔的拍出這部電影;
謝謝她,用了一部電影同理了失去親人會有的情緒與煎熬;
很多情緒、很多場景、很多台詞,都是日常,因為是日常,所以那麼真實。
.
+++++++++++++++++++++++++++
※原文出自以下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9658050.A.4EC.html
晚安母親獨白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不要指責我找不到對的位置傷心 ◎#寒鴉
1.
致所有破洞的人:
請不要指責我找不到對的位置傷心
我的傷心沒有行為能力
就像傷害的人都沒有責任能力
2.
「多數決萬歲!」
一名資深霸凌者如是說:
「多數決萬歲!」
一名資深被霸凌者如是說:
3.
不要學習寬容也別相信擁抱
儘管神說要寬恕他們所做的他們並不曉得
這世界自私與傷心的事已那麼多
讓我自私的討厭自私的人不可以嗎
我們該團結起來
團結的愛團結的人
團結起來憤怒團結起來恨
4.
就殺了他吧
把那些不屬於我們的人都殺死吧
□ □ 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就算 □ □ 不是源頭
只要砍了 □ □
我們的淚就能斷水流
5.
但我其實不能說誰應該死
誰應該連坐
倘若那些社會上的汙點
某天連成線,而你被圈在裡面
6.
今夜我們不談傷心的事
傷心的事不該漆黑地說
祈禱明天陽光落下來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好好地哭
把所有破碎都修得好好的
再好好的愛
--
◎作者簡介
寒鴉,1993年生,生而為人,後來寫詩。(稱不上詩人)
--
美術設計: 冬眠詩文學社宣傳組
攝影來源:NIRZAR PANGARKAR (http://magdeleine.co/photo-nirzar-pangarkar-n-586/ )
--
◎北大冬眠詩文學社指導老師.蕭上晏賞析
這幾年,年輕一輩的詩人越來越習慣描述自已的傷痛,糾結,身為異常者在這個社會裡跌跌撞撞磕碰出來的傷口。觀看這一個世代,我們不得不承認,能夠引發年輕人共鳴的作品,大抵上都表現出了異常個體在這個社會上不得不面對的窘境:一種「找不到對的位置」的焦慮。而這些表現和所謂前行代,甚至如今中生代的詩人相比顯然是有很大不同的。這導致他們能透過媒介發表的場域變得異常集中:除了衛生紙,你很難看到這種詩美學在其他詩刊上出現。
「這是詩嗎?」對於這類作品的質疑與責難不僅僅表現在學院派詩人的疑惑上,甚至影響到創作者本身,對自身美學信心的不足。
如果沒有被煉詩刊分享,寒鴉未必願意將這首詩稿投稿到晚安詩乃至於衛生紙,也就不會有機會出現在衛生紙上。他自己也承認,作品被採用,肯定確實給了他繼續書寫下去的信心。
<請不要指責我找不到對的位置傷心>寫作於小燈泡的母親就案件第一次公開發言前後。她對於失去孩子的傷痛與對犯人的態度表現雖然相當進步,然而顯不符合台灣社會傳統觀感的期待,於是一時之間竟被許多人指責不夠愛女兒,不配為人母。
於是寒鴉寫下這樣的開頭:
1.
致所有破洞的人:
請不要指責我找不到對的位置傷心
我的傷心沒有行為能力
就像傷害的人都沒有責任能力
<請不要指責我找不到對的位置傷心>採用組詩的形式進行,表現的形式如戲劇內的獨白,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搭配上相對冷靜客觀的用字,卻烘托出了主體理智的悲傷,與控訴者的不負責任。
2.
「多數決萬歲!」
一名資深霸凌者如是說:
「多數決萬歲!」
一名資深被霸凌者如是說:
幸福的方式五花八門,痛苦卻幾乎總是整個社會結構下為求方便省事的麻木不仁,在第二個場景裡,寒鴉更進一步的將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幾乎不做處理的丟出,讓讀者自己去判斷。
接著該詩來到第三區塊,視角再次跳躍,第一段詩是受害者,而第三段詩則表現出傷害者的自私與防衛:「這世界自私與傷心的事已那麼多/讓我自私的討厭自私的人不可以嗎/我們該團結起來/團結的愛團結的人/團結起來憤怒團結起來恨」
整首詩在第四段達到了高潮:
4.
就殺了他吧
把那些不屬於我們的人都殺死吧
□ □ 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就算 □ □ 不是源頭
只要砍了 □ □
我們的淚就能斷水流
從鄭捷,到王景玉,到小燈泡透過填空的形式揭露所謂「正義與同理」不過是另一種不經思考,宣洩仇恨與社會焦慮的羔祭行為,一種社會集體只求消滅問題,不願探討深層成因的輕率舉動。虐貓者該打,吸毒者該關,犯罪者應該被隔離,集中管理以維護個體對於社會烏托邦的美好想像。
稍嫌可惜的是,在五六兩段,或許是驚覺情緒的高漲,寒鴉將筆調轉為緩和,試圖將焦點回歸到事件,承擔起撫慰的責任。可惜或許是語境轉折的太快,最終讓該詩的力量被削弱許多。前四段與後兩段之間讀起來的落差太大,可說是這首詩在效果表現上的遺憾。
然而,整理來說,這首詩仍屬佳作。扣除對形式技巧的分析,透過獨白,扮演,寒鴉點出了所謂「集體」,「正義」的盲點。每當重讀這首詩時,當中的字字句句總是能夠警醒自詡進步的筆者:自我膨脹與覺醒進步只有一線之隔。
--
◎北大冬眠詩文學社簡介
本為現代詩社,後改為現代文學寫作社團。日常舉辦文學星期五、讀書會、課後電影放映與文學診療室等活動。成員十餘人,習於群聚飲酒、寫作治療,主張以文涉事、向春天靠攏。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10/2016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