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攝影比賽 15萬的第1名得主回應了
-
我們真的離藝術太遠了...
#這篇可以拿作文第一名
#我不懂的專業
#我不懂的藝術
太過忙碌,都沒時間好好說一下前陣子得獎的事情;現在鄉民發問了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4203371.A.875.html…
我們已經知道,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幾個攝影比賽,都沒有針對是否單張拍攝,或是有無後製修圖當作攝影的問題,可見國際間一致認可攝影無非就是一種創作的手段,一個畫面單張完成可以,多張合成也行,甚至沒按快門都有可能;成果決定一切便是。
台灣每年有非常多單位舉辦攝影比賽,大多數都限定單張完成,再來後製上只能做某一程度的調整而已。可是為什麼我們選擇用這種方式看待攝影呢?
我會傾向認為,那是以保守的思維替攝影設下早已過時的限制,評選過程中就少了一些考量因素,侷限了更多元的樣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以攝影機能力作為前提的規則們,使得攝影作為創作像是一個假議題、畢竟它相較其他媒材之下“似乎滿容易的”。好吧!就單張完成吧!然後⋯⋯
拼命的你在晨昏搖黑卡、追求一張定生死;最後落得的耳語往往還是:比起來還是容易很多吧?(氣音,講完耳邊會有一層濕氣的那種
“容易,你的名字是攝影!”
我!ㄨ......(刺梗在喉
這也是為什麼在亞洲的藝術收藏版圖裡,攝影是那麼的弱勢,因為多數人對攝影的認識還是太陌生,對攝影的想像還是太單調。
當然,在現代,認可作品的價值已經不再只是技藝的困難、複雜度了。更加上,同期間做類似創作的例子多不勝數,在每個時期都會發生。所以論述同時間也很需要被重視,論述才是真正區分出每個獨立的個體想法其實有多麽不同。至於說帖凌駕作品本身的問題,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談。
必須說,我能理解大家對作品的質疑和好奇,因為得獎網站尚未po出比賽投件時須附上的創作論述;那麼就先貼在這邊供大家參考。
總統府建築百年網站:
https://www.100.president.gov.tw/photo_professional.html
《持攝影機的人》
“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場域,總統府的開放參觀從歷史角度來說象徵著權力空間的解嚴;之於現代,更為普遍的意義在於探訪的樂趣。這份樂趣就如同台灣各處的景點一般,供人民走訪、探索;我選擇將畫面對向這些民眾們。
肖像在攝影的歷史中同其他媒材般,佔有重要的份量;人物肖像中,曾有August Sanders於一戰後試圖以職業分類肖像建立起社會百態;也有1980年代後期Thomas Ruff從仿證件照拍攝並佐以大尺寸呈現的方式中,探討影像內容能被表述的程度,以及它具有的媒介潛力。
我採取了另一種肖像觀點。我試圖呈現的不僅是人民在參訪總統府過程中展露的普遍行為,更借助現代多數人選擇的拍照工具:智慧型手機、數位攝影機當中,我們也一窺他們所拍下的影像。於是在景深前後一致的畫面中,便形成了被攝人物、他們所拍攝的影像,以及由創作者(我)所呈現的空間之間的多層次圖像辯證意義。”
感謝總統府建築百年攝影競賽評審們的認可,得獎消息出來時自己也同感意外。而我一直沒說的是:
這組作品其實是未來某個系列的“前導預告”。比賽交件截止日那天,在北車附近趕送件的我一個沒注意、奔跑至轉角處被一根棒子K到喉嚨。定神一看是隻拿著手機自拍的手!
當時心裡想?
肌肉男拍三....(X)
他的墨鏡不好看(X)
他跟朋友臭瞪我?!(X)
以上皆非。真正愣住我的是,或許他不知道十字路口對面的建築,是素有建築詩人美譽的王大閎的生前作品之一:亞洲水泥大樓。我們無時無刻透過影像留下到此一遊照,很多時候對週遭景觀或許是相對陌生的...
在那一刻,我已經知道這個系列該如何更往前一步了!而且那將是完全不一樣的創作觀點,粉期待(自己講
如果你能從這次的論述裡面看出我的貪婪、喜好混種不同類型,或許你猜得到下一次的變化是什麼。
幾個意見小回答:
(1)有Martin Parr的Fu,攝影不是只有拍的好看而已
A:後段能同意,不過好險人家有寫創作緣由跟具體的技法呈現,差點被Martin Parr拖下水
(2)第一名P很兇啊..景深跟光比都不是相機單張拍得出來的
A:感恩,我原本要回應有人說是直出圖這件事,省了解釋技術的問題
(3)想問持攝影機裡入鏡的人有同意參加比賽嗎
A:我一直很掙扎要不要告訴鄉民們有兩位女森是前女友
最後要回答大家最在意的攝影後製問題:你每次的作品是單張完成還是合成的?
我一直都喜歡這樣回答:
情境一:
“那你的感覺呢?”
“我認為是單張”
“不,是合成的”
情境二:
“那你的感覺呢?”
“我認為是合成的”
“不,是一張完成”
以領獎當日的手機自拍當作第10張,為本次劃下句點。
晨昏定省例子 在 Dr. Phoebe 愛旅行/Dr. Phoebe's Traveling Blo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問題學生]
"所有的事情不見得是你表面所見到的樣子。第一印象會欺騙許多人,但少部分有智慧的人,會察覺出那些被埋在底下的真相。"(柏拉圖)
小姑除了是位業餘的攝影師之外,正職其實是中學的美術老師。美國中學沒有班級之分,所有的學生有自己的置物櫃locker,每天依照課表跑不同的教室(比如數學課跑數學老師的教室、英文刻跑英文老師的教室等等)。老師們有自己的教室,等著學生們進來上課,不像台灣是學生在同一班級裡頭,老師進來上課。因此美國相對沒有好班或壞班之差,反倒有好學區和壞學區的不同。不同學區的學生紀律、性格大不相同,連帶影響附近的房地產售價也不一樣。
由於學區的關係,小姑的學生裡面,就有許多問題學生的例子。比如把用過的保險套放在老師桌上當惡作劇、和老師嗆聲或謾罵、甚至還有學生在當藥頭販賣毒品(但據說是逼不得已,萬一哪天不賣還會被斷手斷腳那樣)等等。因此小姑整天上課就是在吼著這些小屁孩們,剛開始教學時甚至壓力大到午餐時間會偷偷找地方哭。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才適應,該送校長室的送校長室、該踢出班的踢出班,慢慢樹立自己的權威,帶他們做勞作和教他們畫畫。
前幾天C和小姑的94歲阿公生病了,我們三人相互約好一起去探病。小姑在課堂上告訴學生,誰做完當天的勞作就可以來替我生病的爺爺畫加油打氣的卡片。然後這些平日理所謂的"問題學生"們,紛紛拿起畫筆和畫紙,作了三張大大的卡片送給要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阿公,畫了各式各樣的可愛仙人掌來逗阿公開心,又寫了許多貼心的話語祝阿公早日康復。學生們還紛紛起鬨,說不然校外教學的地點就來去看阿公好了。
最後這三張卡片,被交到阿公的手裡,之後被釘在阿公一起床就看的到的地方。讓老人家晨昏定省,都被這些孩子們的真摯祝福所環繞。小姑告訴我說,
"我終於了解到,或許我們往往只看到學生行為上的諸多問題。但在真正的內心深處,他們其實大都是善良又可愛的孩子們。"
PS… 畫中的"快點好起來"出自一位越南裔的學生,因為不會寫中文,於是用google翻譯中文的字樣,依樣畫葫蘆的寫給阿公。
#祝阿公早日康復 #可愛的孩子們 #阿公喜歡仙人掌 #LAlife #洛杉磯生活 #南加州學區 #小姑的故事
晨昏定省例子 在 廖輝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已就業賺錢的子女不給錢》 廖輝英
沒有信心的母親來信訴苦:
最近跟朋友聚會,談到向孩子要錢的問題,朋友都說,不管是貼補家用為由,或幫小孩儲蓄之用,他們的子女每月都會交給父母幾千塊錢,這是增進子女對家庭凝聚力的方式。但是她在子女領第一份薪水的時候,以幫他們儲蓄為由,希望子女每月給她幾千元卻被拒,他們的理由是要自己存起來運用。
她想再次向子女要錢,該用什麼理由較恰當?
我的意見:
年過五十的這位媽媽,對於自己在親子之間相處該拿捏的尺寸,自覺沒有信心。很多朋友說:子女每月拿錢給家裡,才能加強他們對家庭的凝聚力。而她自己的兒女,知道父母每個月都有房租收入、生活無虞,根本不想拿錢出來。這問題令她非常困惑。
我認為本來就該自小訓練子女對家庭要有凝聚力和責任感,但這是自小就要培養,而非等他們開始賺錢才要求每月拿錢回家。從小訓練子女晨昏定省〔出去要面告父母、回來也得報到一下;每天有門禁時間、出外有方〕;家事共同負擔;有親子時間、講床邊故事、一起用膳、互相關懷;父親節母親節及父母生日有感恩活動〔一起聚餐、送禮物或卡片給父母,禮物雖不要求,但一定得表達孝思〕;不只一味孝「子」,也要一併教育子女孝親。
這位母親想要求子女每月給錢,我認為可能要看時機,子女沒回饋的心思,強要反而傷感情。我認為可以藉別人的例子談回饋的實質必要性和父母渴望孝心回饋的希望〔這是可以理直氣壯表達的心願〕;甚至先以單一節日,如父母生日或父親節母親節、春節等,要求子女表示心意。在這個時代,或許「孝心」是需要主動提醒的吧?如果我們不曾在子女成長階段教會他們的話。
【聯合報家庭副刊 - 女人大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