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你我的醫療行為
2021-01-07 14:39 聯合新聞網 / 常春月刊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4期
文/鍾碧芳
近來,數位科技正逐步與醫療緊密結合,試圖將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在醫療上,這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當中是最被看重的一環;經過多年的應用測試下,如何透過人工智慧讓醫療變得更安全、錯誤更少、更精準,又能在最短時間內處理並解決病人的資訊,讓醫療效果更高、費用更低廉,是所有醫療領域最迫切得到的理想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近年在院長陳瑞杰的領導下,積極導入智慧醫院,他認為在進行人工智慧前,全院數位化是必經過程。「這幾年北醫團隊在數位化的建置上已經趨於完整,無論從掛號、報到、繳費、加護病房,甚至到給藥系統等,都可見人工智慧(AI)的蹤跡,能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與照護品質。」
動脈取血栓,延長腦中風黃金救援時間
數據是人工智慧很重要的基礎,透過技術能達到過去做不到的部分,陳瑞杰舉北醫的急救為例,以前腦中風的患者必須要搶在6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在數位化後有了革新,現在可以擴大到在24小時動脈取栓治療,等於是用更科學的方法找到更好的治療成效。
北醫所運用的是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加上電腦自動分析軟體(RAPID)來了解病患的腦中風狀態,依此得知患者腦內壞掉組織後的存活機率,如阻塞的範圍、大小等預測。這彌補了過去光靠時間來判定病患狀況,讓醫學治療的路徑產生改變,在北醫,這樣的案例已經執行了50多例,成效良好。
重症照護平台,提早預測敗血症機率
而由北醫自行研發的「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則能自動蒐集、整合、分析重症病患的生理數據,讓醫師與護理人員能即時掌握各項病歷資訊,這不但能省去醫護人員填寫資料的時間,讓醫療團隊更有效率專注於照護工作,透過大數據的分析與AI演算模型平台的建立,還可計算病人得到敗血症的機率。
陳瑞杰表示,對於加護病房內常見的幻覺性疾病「譫妄症」,也能提出預測及解決方法,達到及早發現提早給藥,舒緩病患的不安,也能降低死亡率。
智慧藥盒,安心用藥零風險
當然,AI技術運用的範圍不只限於醫院端,於病人端同樣也能得到好處。陳瑞杰說,北醫於2018年底所引進的智慧藥盒,是專門為慢性病與長者量身打造,對慢性病患或長期獨居的長者,智慧藥盒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北醫的智慧藥盒系統能存放400種以上不同的藥物,各自有其專屬的RFID,當機器收到病患用藥資訊之後,會將正確藥品掉落在藥盒之中,再利用影像辨識系統,依據藥品的大小、形狀、色澤與反光度等資訊進行比對後再進行包裝,接著再由專任藥師進行複驗,可達分錯藥的零風險。
智慧藥櫃,提升藥品管理效率
此外,在醫療照護方面,北醫也打造了智能藥品庫存管理系統。陳瑞杰指出,目前北醫的智慧藥櫃與自動化藥局能夠清點全院的藥物,無論是加護病房或全院一般病房內,都全面建置智慧藥櫃(ADC),能依照醫囑與藥師覆核後,給藥時由護理師直接到病房藥櫃就能取藥。
這讓取藥變得更為精準,能減少人員的疏失,讓拿錯藥的機率降低為零,同時也因為將常用的藥物做了分類,清點藥物時,也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庫存可降到最低,不只精簡流程,也節省了每月的盤點人力。
數位治療需達到精準預防的效果
隨著大數據的整合日趨重要,過去許多疾病必須花時間找答案,現在已能透過數位治療加以實踐,就像過去認為高血壓的藥物必須一天照三餐吃,但經過資料收整研究後發現,一天吃一顆,效果一樣好,加上不會忘記,用藥順從度提高;但是每天一次是早上或晚上吃比較好,某些藥物如中風、血壓藥,若能放在晚上吃,不僅藥量可以減少,效果也比白天吃來得好。
陳瑞杰認為,雖然目前國內人工智慧仍處於研究與開發階段,醫院端運用最多的仍在於X光影像處理與加護病房等,但要真正達到精準醫療,進而提升到預防醫學上,仍必須要收集更多的資料。
比如預測癌症的發生,必須要思考病患的基因與環境表現,他形容這兩者就像命與運;醫院端需要靠病患提供生活端的資料,唯有收集的資料正確,才能得知藥物對病患的使用效果。
而這些都是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結合後,能看到對病患端的好處,當然在醫院端方面,也因為數位化後,不只醫療供給、醫療服務或治療上都會越來越精準,再往上提升,自然就能做到精準預防。
數位孿生概念,是智慧醫療的願景
不過陳瑞杰感嘆,目前雖然科技進步,但對於人工智慧所需要的數據端資料收集與應用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是法規、資安、隱私等問題都有待克服。到目前為止,人工智慧在智慧醫療的應用仍限於輔助工具,如何將醫界與病患的資料作串聯與系統性的應用,仍是最大的難題。
他提及,軟體工程師、PTT創辦人杜奕瑾董事長所推行的聯邦式學習,或許是很好的思考方向,不但能將去中心化的醫療資料與數據有效串連,也能給予醫療足夠的AI資料應用,同時又能保有醫院本體的資料自主性。
此外,他認為未來人工智慧結合智慧醫療的願景,應該會朝著「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概念走,白話一點說,就是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跟自己很像的孿生兄弟姊妹,幫助自己看到未來的樣貌,或疾病的過程,提供自己老年後的參考。但一切都必須有數據,累積的越多,自然就更準確。
未來,人工智慧與智慧醫療結合將有無限可能,不過陳瑞杰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今北醫已經將手邊的資源做最大的利用,畢竟醫院的價值與品質同樣重要,而數位化、人工智慧都是工具,用來達成全人醫療為核心的目標,如何做到「視病猶己」才是目前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016/5155255?fbclid=IwAR2cH3OfnaDPpuR0Y43YltxyJNcPbAxKDbMdAwCBixIemq6FfbX8vGP89dw
智慧醫院 案例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智慧醫療.重磅專訪 #5】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院長 #程文俊
未來城市FutureCity 全新系列專題 :六大醫院院長的智慧醫療藍圖
沒想到,當年的管理基本功,意外成了早30年的超前佈署。
台塑集團創辦人 #王永慶 是商管教科書的經典案例。他的管理口訣「管理靠制度,制度靠表單,表單靠電腦」,被集團企業奉為圭臬。
長庚紀念醫院1976年成立時,也順理成章導入電腦系統。
2000年後,其他醫院使盡全力導入電子病歷、推動AI,林口長庚卻好整以暇,在2014年拿下台灣首家「智慧醫院標章」,也是第一家通過國際數位醫療組織最高認證的台灣醫院。
長庚數位練兵數十年,終在百年大疫上場實戰。
-
程文俊回憶,17年前SARS,高雄長庚爆發院內感染,他南下救火,「當時如果有人工智慧、物聯網,結果會不太一樣。」
原來,長庚體系醫院全台有七大院區、9,000個病床,是遠東最大的醫院,靠人力實難掌握全局。
這次,長庚啟動「感染管制智能監測儀表板」,哪層病房有人發燒、比例是否過高?是一般發燒還是新冠肺炎?「BI能讓你馬上發現不正常數據,」程文俊說。
講到底,還是王永慶的管理心法「異常管理」——其實,管理經典只要加上新科技,也能用來解決當代的難題。
長庚怎麼穩扎穩打,帶領全院走向智慧醫院?
專題製作/陳芳毓、許鈺屏、高偉倫、阮怡婷、李鈺淇
2020-10-22
#未來城市
#智慧城市
#智慧醫療
#我們的未來醫生
#5G #AI #區塊鏈 #BI商業智慧 #智慧醫院 #林口長庚醫院 #程文俊 #遠距醫療 #醫療數據 #醫療科技 #長庚醫院
智慧醫院 案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大將興建國內首間智慧AI高齡醫院
2019-02-27 17:44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成大醫院將興建老人醫院,成大校長蘇慧貞表示,未來將結合最先進的技術,成為國內第一間智慧醫院。
成大並表示, 將首度大規模結合醫學中心與電資學院開設「人工智慧於醫療應用與服務」課程,引領電資學院學生系統性認識AI醫療新藍海,發展台灣AI醫療科技。
蘇慧貞表示,其實台灣的人工智慧科技發展已很成熟,只是過去較少整合,成大是國內少數有醫學院、又在理工方面非常強的學校,對於即將興建的老人醫院,期待有別於傳統,目前已在規畫中,預計一年內動工。
什麼是智慧醫院?蘇慧貞表示,除了在硬體上有別於傳統醫院,不像一般醫院進去後就分科,而是以高齡患者為中心,形成看診的聚落,方面老人家就診,不必在各科之間跑來跑去,同時50%的電能是自給自足的。
而在軟體方面則有控制管理中心可以運用在各方面,例如老人家可以利用遠距醫療在家裡就能享有部分的醫療服務,會結合感應器,隨時在家中就能監測健康;此外,藥怎麼吃、有沒有吃等都可以透過系統監控;還有像是陪同就醫的家屬在進入醫院後,也可以透過智慧手環,隨時掌握患者的狀況。
蘇慧貞表示,可以開發的技術相當多,而成大之前已研發很多,未來將有平台可以實際運用,而人工智慧於醫療應用與服務課程,也是為未來的智慧高齡醫院做準備。
電資學院院長許渭州表示,電資學院過去也有醫學中心的教授及醫師來授課,但多是個案式模式,一次10多位醫師前來系列授課是第一次。
成大醫院副院長沈孟儒表示,課程是為大三學生設技,例如由心臟科醫師講解,如何將電子病歷、檢驗數據、基因庫等海量數據點石成金,轉化有臨床意義的模型,協助診斷與治療決策;醫學影像醫師則從實務案例出發,講解人工智慧如何輔助醫學影像判讀。腫瘤科醫師將談及,如何將繁如天星的基因數據應用於臨床情境。
許渭州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爆發式發展,在醫學、金融、管理、製造之外,預期也能在人文領域發展出最大價值的技術與應用,院方已著手整理全院各類人工智慧課程,將會推出整合性課程,開放全校學生選讀,讓各領域的學生都能跟上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趨勢。
附圖:成大校長蘇慧貞積極推動人工智慧醫療科技。記者修瑞瑩/攝影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326/366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