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在其獨樹一幟並深深影響後世的「精神分裂」理論時,曾以嬰幼兒精神世界的心理狀態,去描述一個全好或全壞的獨特世界觀-使其感覺撫育溫暖的好媽媽(乳房)與飢餒不適的壞媽媽(乳房),作為影響人內心發展成熟,舉足輕重的一個階段。
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此處「媽媽」的好壞分判,非是針對餵養哺育十分辛勞的母親們,做女性擔負責任角色的苛疚箭靶,而是描述嬰幼兒對影響其生存照護者的一種概括想像,與性別身份無關,不可混為一談,或由此橫生攻訐想像。
凱倫.狄昂尼(Karen Dionne)榮獲「巴瑞獎」2018年度最佳小說-《沼澤王的女兒》(The Marsh King’s Daughter)人物心理狀態,便很明顯地呈顯,人內心發展過程,「這世界是否是非黑即白」,全好抑或全壞的搖擺。
本書故事內容十分悲慘,基本情節走向類同真人實事發生,如潔西.杜加(Jaycee Dugard)《被偷走的人生》(A Stolen Life: a memoir),或娜塔莎.坎普許(Natascha Kampusch)《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3096 Days)少女遭擄囚禁受虐,甚至性侵多年的恐怖不堪。
但本書特別之處,則以這樣慘絕人寰下誕育的後代,來作為書寫視角的開展,不幸的是,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更無法迴避骨子裡汩汩流動的血緣與羈絆,只能憑藉自己的努力,用自己言行的好壞,去影響先天還是後天強大的命運走向,試著去改寫命中可能早已注定(?)的生命密碼。
即便有時這一切的作為,不分好壞,都不過是一場徒然,人生的悲劇怎樣也避免不掉,就像主角媽媽的天真與善良,無法為她爭取到人生順遂的通關門票,而是淪為被害綑綁,習得性無助的沉默羔羊,而誕育下來的孩子,繼承了加害的血脈,一樣的殘暴無端,甚至不擇手段。
另,本書情節的推進中,還並述了安徒生(Andersen)的知名童話《沼澤王的女兒》(The Marsh King’s Daughter),兩者如鏡,相互呼應隱喻並相得益彰。
此則故事大意大概是美麗公主不幸落入沼澤,泥濘中的花朵綻放,卻藏有沼澤王的女兒,鸛鳥將這嬰孩送與維京人之妻,但後者卻發現此女日夜分判,美而兇暴(人),醜而善良(青蛙),直至後續此女生命幾多的冒險通關,才顯露她內心的力量與成長。
其實安徒生立基傳統童話改編與新創,曾使之蔚為風潮,但眾所周知世界民間故事與童話的原型,都始自於人類發展史上曾出現過的事實情狀,並以暗黑殘忍的部分居多。
如蒐羅民間流傳故事與歷史傳說等的格林兄弟(Brothers Grimm),後續針對目標讀者進行改寫編纂的《格林童話》(Grimms' Fairy Tales),其著作原身,便滿是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亂倫血腥、殺伐與殘虐,經後世改編重詮為糖衣包覆的美好溫暖,不過以此來滿足對童話的憧憬嚮往而已。
是以,從凱倫.狄昂尼《沼澤王的女兒》的故事內容,讀者不僅體會到,控制狂無線上綱,使人愛得暴烈瘋狂且各式錯綜複雜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關係網,即便重返所謂的文明也滿是人性的貪婪尖酸,還有的,就是那看似再日常不過,卻叫人驚心動魄的家庭(暗黑)童話-
有些時候,對於最愛卻傷自己最深的家人,倒底是該愛還是不愛,是愛還是傷,該捍衛還是放下,都在折磨著人,對這個世界的想像,是好,還是壞的分判。
凱倫.狄昂尼(Karen Dionne)《沼澤王的女兒》(The Marsh King’s Daughter),臺北:時報出版,201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3743
暗黑格林童話小說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跟著🦄編過萬聖節
-
今天是萬聖節!這次為大家整理了幾部🦄編覺得很適合在萬聖節看的電影和影集,不過別擔心,因為🦄編很膽小,所以絕對不會放連我自己都不敢看的!也在這裡祝大家萬聖節玩得開心哦!
-
1️⃣《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 2004)
👉🏼一句話大綱:厭世銷售員遇上殭屍末日,只好把負能量全部拿來打殭屍
👉🏼為什麼推薦:別看片名看起來很噁心,這部是🦄編看過最好笑的殭屍片,打殭屍的過程難免會爆血,但《活人甡吃》真的是會邊看邊大笑的喜劇片。
-
2️⃣《屍樂園》(Zombieland, 2009)
👉🏼一句話大綱:四個不搭嘎的人決定結盟,想辦法找到沒有殭屍的地方活下去
👉🏼為什麼推薦:跟《活人甡吃》一樣屬於搞笑的殭屍片,裡面還有電影專屬的殭屍末日教戰守則,沒想到殭屍末日感覺也滿有趣的嘛(但我遇到我應該會躲在家裡哭)。
-
3️⃣《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一句話大綱:南瓜王想在怪誕城裡慶祝聖誕節
👉🏼為什麼推薦:提姆波頓的經典作品之一,而且是一部萬聖節跟聖誕節看感覺會很不一樣的電影。除此之外,《聖誕夜驚魂》跟《地獄新娘》是我心目中覺得整體風格最符合提姆波頓形象的兩部動畫片。
-
4️⃣《阿達一族》(The Addams Family, 1991)
👉🏼一句話大綱:超ㄎㄧㄤ一家人的日常
👉🏼為什麼推薦:在國外很多人萬聖節的時候都會打扮成《阿達一族》的角色,因為他們真的太ㄎㄧㄤ太荒謬了!本片也充滿黑色幽默,很適合生無可戀跟厭世的人一看再看。而且,星期三亞當斯真的很美呀~
-
5️⃣網路劇《卡蜜拉》(Carmilla, 2014-2016)
👉🏼一句話大綱:大學生蘿拉的室友失蹤後,來了一個名叫卡蜜拉的神秘新室友
👉🏼為什麼推薦:改編自🦁編最愛的小說之一《卡蜜拉》,在融合時下青少年的流行元素,為這個古老的吸血鬼故事帶來徹底不同的風貌。每集3到16分鐘不等,而且:官方將每集都上傳到了 YouTube 上,讓觀眾有真的在看 vlog 的感覺,YouTube 請搜尋:Carmilla - The Series。
-
6️⃣《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1994)
👉🏼一句話大綱:最貼近《科學怪人》原著小說的電影改編版
👉🏼為什麼推薦:這一直是我覺得最獵奇卻也最喜歡的《科學怪人》電影版,因為誰會想到貝拉雷斯壯曾經演過吉德羅洛哈的愛人(哈利波特迷站出來)同時,這個版本的敘事脈絡也是跟原著最貼近的(當然,裡面有多加了一些書裡面沒有的事件)。
-
7️⃣影集《格林》(Grimm, 2011-2017)
👉🏼一句話大綱:波特蘭警探發現維護人類和神話人物之間平衡的使命落在他的肩上
👉🏼為什麼推薦:《格林》算是暗黑童話系列影集角色開發比較完整的一個例子(雖然到後面也是開始有點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是整體來說,對於認識格林童話原著裡面角色來說,《格林》真的滿值得看的(學了很多神話人物的名字)。
-
8️⃣《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 2006)
👉🏼一句話大綱:小女孩、迷宮、奇幻生物
👉🏼為什麼推薦:豆豆龍導演作品中,🦄編和🦁編心中最經典的。Guillermo del Toro 真的非常擅長刻畫非人類的生物,總是具有將觀眾帶進黑暗奇幻世界的能力。喜歡《水底情深》的觀眾,絕對不能沒看過這部經典之作。
-
9️⃣《驚魂記》(Psycho, 1960)
👉🏼一句話大綱:女子失蹤案將線索指向高速公路邊乏人問津的貝茲旅店
👉🏼為什麼推薦:名列🦄編此生最愛的電影前三名(不誇張)《驚魂記》是恐怖大師希區考克的經典之作之一,自上映後一直到現在,都是流行文化致敬的對象之一。看過之後不難發現有許多後來的電影都會使用相似的手法或場景,而靈感都來自於《驚魂記》。
-
🔟《星塵傳奇》(Stardust, 2007)
👉🏼一句話大綱:男子為了愛,出發尋找墜落人間的星星,卻意外發現自己的身世之謎
👉🏼為什麼推薦:突然想不到有什麼有女巫角色的電影比較闔家觀賞,但《星塵傳奇》的原著小說是🦄編滿喜歡的作者尼爾蓋曼的作品,裡面飾演女巫的蜜雪兒菲佛也是🦄編非常喜歡的女演員之一。
-
Photo Credit: IMDB�
-
�#康妮可 #connicole #halloween #movies #片單 #電影推薦 #影評 #電影 #康妮可看什麼
暗黑格林童話小說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訊八月號。
感謝訥姐這篇,我們是主婦聯盟。
《文訊》8月號的「文壇新秀」是小光登場唷!
感謝小光的邀請與信任,讓我扮演好命婆的角色,介紹他的小說與劇本書出場,以及主婦聯盟互送蔬菜與酪梨的故事XD
同期還有他的劇本〈倒數十分鐘〉,以及世界停電羅志成獨舞特輯!
---------------------------
活下來的長女:讀李屏瑤《向光植物》與《無眠》
青春的老夏天
剛認識李屏瑤的時候,她就是向光植物了。
2016年,李屏瑤在PTT「拉版」上連載了快五年的小說《老夏天》,以適合放在高中制服裙口袋的文庫本大小出版,更名為《向光植物》,短短一年內銷量已經衝破五刷。一如她在訪談時替自己孵了好幾年的小說定錨:「我想寫一個女同志不自殺的故事。」作為第一次上路的新手,李屏瑤已有極好的方向感,清楚自己的故事如果要與眾多駕駛在同志文學史的長長旅程中同行,她要創造不一樣的窗外風景。而繞遠路鑽小巷,把乘客帶往難以指認的岔口,是她穩定行走的方法。
因此,雖然有《童女之舞》在前,以探索青春期性別認同之幽微曲折成為經典之作,而李屏瑤在〈靜待回覆的摩斯密碼—曹麗娟、李屏瑤〉中也提到曹麗娟小說是她的啟蒙與時光膠囊,二者在題材選擇上,的確都是回身凝望女同志在高中校園裡,在長髮與短髮之間,試著愛與不能愛之間,拒絕歸類與確認自己與她人關係的形狀。「我是誰」的考題,有時候要從「我愛誰」的算式開始寫起。
不過,《向光植物》以中篇小說的篇幅,用更細密的工法搭建出90年代高中女校與大學生活場景,學姊學妹制,排球隊,陳綺貞與五月天的經典歌曲,電影院首輪播映的《藍色大門》,達浪社與奇娃社,藏在書包裡的《童女之舞》與《鱷魚手記》,當然還有雷光夏的〈老夏天〉。李屏瑤彷彿格林童話的漢斯與葛麗特,撒下女同志養成的記憶麵包屑,召喚一整代人沿途撿拾老去的時光,「人們說話漸漸慢了下來 / 時間永遠不會往前」,一如雷光夏在〈老夏天〉的呢喃。只是,小路盡頭的糖果屋裡,彩色糖果打造的窗框邊,總是有食人巫婆隱隱的威脅。因此,《向光植物》雖然是一本女同志不自殺的小說,但是,除了長日照的純愛,使角色互相傷害,背叛、妒忌、多角關係甚至是死亡,是讓小說長得更豐茂的枝枒。只是在處理情慾與傷口時,李屏瑤選擇讓讀者透過紗布,用朦朧的視線觀看,不把讀者帶的太深。你能感覺到作者的手一路靠在肩膀上,讓你知道帶著傷口行走是沒關係的,跌倒的時候,她讓角色告訴你:「那樣其實很好,很有安全感,所以其實妳不希望它消失。傷口是嘴,說出想說的話才會好。」
我想,這樣溫柔的選擇總有她的理由。選擇讓文字去療癒,而不是深鑿撕扯;選擇看見躲在暗中弱小的怯懦的,用小說成為她們的支持系統;選擇在故事中埋線索,向生命中傷過她的與愛過的她人傳送摩斯密碼,種種選擇也許來自李屏瑤作為大家族長女的命運,撐住天花板,提早長大。
一道不刺眼的光,綽號小光的李屏瑤與她的文字,是這樣的存在。
在我認識小光之前,她就已經是早熟照顧者了。
去年七月,夏天還不老,小光、陳柏青和我組成了文學直播節目「作家事」,那是我認識小光的起點。明明才一起直播了幾次,她就熱熱的拎著一袋農產品給我,滿滿南瓜,接著又揪我團購酪梨,說是品質超好的一批,貨一拿到酪梨還綠著就與我分享,趕緊的。
起始在主婦一般的交誼,很植物。
後來,聽她說真正屬於自己的高中的故事,什麼球類都能打,朋友被男生欺負了,她就穿著裙子伸出腳踢回去。再後來,看她常常在社群媒體上替朋友抱不平,替文學產業裡被錯待的寫字者們跳腳找架吵,總是在這些時候,就好像又撇見一隻腿,正悄悄從裙子底下踢出來,很向光。可既植物又向光的李屏瑤,偶爾也會揉揉她俐落的短髮,嘟著少女嘴型開玩笑問:「喂,你有沒有發現,所有女作家系列活動,都沒有我耶。大家會不會忘記了,我其實也是女作家啊?」她彷彿是《向光植物》所有角色的綜合體,又或者,每一個正在試驗社會生存本質是否適合自己的人,都能在《向光植物》裡找到一點屬於自己的碎片。
向光與暗影
回想起來,對小光真正的認識,可能還是要從看完《無眠》算起。以長女形象走跳的她,總是讓人以為植物又向光,有障礙她就跨過,有傷害她就反手拍揮擊,大概是完全沒有暗黑原力存在的人吧。可去年底,我坐進牯嶺街小劇場,與陌生人肩並肩親密地共享了觀看《無眠》的經驗,舞台劇尚未結束,前後排的啜泣聲就已經變成了杜比環繞音效,左前方的女孩甚至哭倒在朋友的手臂上,好像沒有停止的可能。
這是一個關於女同志自殺的故事。在這個劇本裡,還有把孩子留下自死的父母,與長大後帶著傷口夜夜無眠,最後試圖自殺的孩子。因此,更具體地說,這是一個關於自殺者遺族如何活下來的故事。一如她形容《無眠》是她面試北藝大的第一部正式劇本,劇本界的長女,也是《向光植物》的異卵雙生,小說輕輕觸碰,擦邊而過的死亡議題,成為劇本的核心關懷。而在小說結尾留下的探問:「你覺得你好了嗎?」「可能沒有辦法完全好起來。」不變好真的沒有關係嗎?類似的問題在《無眠》中不斷以各種形式重現。這一次,李屏瑤領著觀眾往深處走去,「人為什麼會自殺?」「到底人有沒有權利自殺?以及,我們有沒有權力阻止她人自殺?」這是角色之間彼此的詰問,也是作者李屏瑤試圖用整個劇本去周旋去回答的。
原來暗黑的小光,都在劇本裡了,她用她自己的影子,造了一個殼住進去。
因此,如果只讀《向光植物》,可能會以為李屏瑤在小說中讓人物在死亡周邊盤旋而不是降落,是不了解倖存者痛苦之深遠無際,正能量過剩的緣故;那麼,今年《無眠》演後以劇本書形式出版,在書籍編排上挑選、增加了她從2004年開始在「PTT2個版」寫的日記,名為「夜行動物」。《向光植物》的暗影,無疑成為一種閱讀的對照記。而透過這樣的閱讀,才真的意識到李屏瑤自己其實就是倖存者,失去睡眠之人。2015年她寫到:「我想我這幾年的作業是離別的練習,要練習把情緒發洩出來,練習好好的哭跟笑。」好友,父親,黑貓奇奇與外公,反覆回到離別前的時空,用許多「如果」來演練失去,用許多陪伴試著停下失去。若是如此,劇本《無眠》的創作,大概就是她的離別練習,摩斯密碼沒有停止發送,只是朝向另一端再無法回覆訊息的人們。所有角色的聚散離合,都不遠不近回應「夜行動物」的其中一句:「死亡是一個小會客室。」她在劇本裡大量引用葉青的詩句,讓人物一句一句去朗讀,而我想起某次與小光走近小巷咖啡廳,她忽然停下,抬頭,用平平語調說,這裡以前住葉青的那個表情。
不過,這一次,李屏瑤雖然帶觀眾與讀者向暗處走得更深一些,不過,長女如她,《無眠》仍舊是照顧人的一部劇本,在結尾處透過主要角色彼此陪伴,再把觀眾或讀者拉回陽間:「即使這個世界不夠好,留不住一些我們覺得很好的人,甚至留不住我們愛的人。選擇死亡需要勇氣,但是選擇留在這個世界,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不遠的山頭,《向光植物》還問著社會生存的本質是否不適合我們的問題,而《無眠》則像山谷裡的回音,迴盪成一場集體療傷儀式。走出劇場,女孩們擦乾眼淚,互相擁抱著,她們或許都收到了,關於選擇活下來的答案。
無論小說或劇本,向光與無眠是一體兩面。而長女李屏瑤的寫作,大抵就像立在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努力把光舉起,大家都亮了只有自己站在暗處,讓暗處裡只有自己。而她的文字則永遠留在光的那邊,偶爾對如她一般努力舉燈的人說,累的話沒關係喔,你真的真的,很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