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的一週,在北京警方的通報中,吳亦凡事件算是有個塵埃落定(雖然扯出了一個第三人)。通報印證了都美竹對吳亦凡的指控皆屬實情。不知道大家對此次事件有何感想?我來說說自己身為吃瓜群眾得到的感觸吧。
.
從北京警方的通報中,證實了以下關鍵性的幾點指控:
1. 吳亦凡透過經紀人以MV選角的理由,邀請都美竹來見面。證實了其他女孩子也曾經被用選角、推薦等工作理由邀請,但實則卻是被灌酒性侵。
2. 雙方第一次見面就發生了性關係。
3. 在飯局中,吳亦凡團隊會暫時沒收女孩子們的手機,以防被拍到證據
這幾點都相對印證了吳亦凡利用自己的偶像特權、娛樂圈資源、地位、權力來為自己謀取性利益。而這次的瓜,也許就是對性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再一次的演繹。
.
性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泛指兩個人在認知、地位、資源、權力上有著明顯落差的情況下,所發生的親密關係。掌握較高權力者,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去強行進入一段關係,或掠奪性資源,這是很多發生了此事件的女孩子的惡夢,因為弱勢的一方在發生的當下都難以取證,若真的留下證據予以公開,也會被反咬”居心叵測”,被旁人碎嘴,施以”蕩婦羞辱”。
.
2017年在美國發生的 #metoo 事件,就是發生在娛樂圈內,關於性權力不對等關係中最大的世紀審判。握有好萊塢半壁江山的知名製片人Harvey Weinstein被控性侵與性騷擾,牽連出有將近70位女性曾在他手中遭遇類似事件。最終被判刑23年。吳亦凡事件也被稱作中國版 #metoo,微博hashtag #girlshelpgirls#更被置頂多日。
.
吃瓜的時候,經常看見類似”這女的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的評論。都美竹確實因為想得到演藝圈的資源而赴約,但沒想到的是被灌酒性侵,然後偶像承諾要愛她,要帶她去見媽媽(見媽媽這幾個字莫名好笑)。從性侵行為變成戀愛行為,這場戲也是需要演技的,之後再冷淡處理甩掉對方。都美竹像玩物一般被操弄於掌中,不甘心想掀底牌時,吳亦凡經紀團隊用錢封口,結果打的主意卻是設計一張契約與掌握轉帳資料,就能反咬都美竹詐欺與敲詐罪,送對方10年牢飯(這個套路被吳秀波用過,他把自己的小三送進了監獄,真是其心可誅)。
.
我們經常糾結在”完美受害者”的身份中,而忽略了真正的犯罪本質。在兩個都有錯的情況下,忘記這錯到底源頭始於何處?而這種性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並非只存在於娛樂圈。在校園、在職場都層出不窮。師生關係中,近期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台灣女作家林奕含用自己親身遭遇寫成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房思琪在日記中告訴自己:「我想出一個解決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歡老師,我更要愛上他,你愛的人要對你做什麼都可以,不是嗎?」接受訪問時,她更透露:「人類始上最大規模的屠殺,就是房思琪式的強暴。」,最終,她在2017年4月27日於臺北家中自殺身亡。
.
職場中,發生在日本女孩伊藤詩織身上的事,也許大家也有所聽聞。在紐約學新聞的伊藤詩織於酒吧打工時認識了資深媒體人山口敬之,他是日本TBS電視台駐華盛頓分局的局長,也是當時日本首相的座上賓。2015年,臨界畢業的伊藤詩織想去TBS華盛頓分局的實習生招聘,於是發了email想請山口引薦。
.
山口答應,邀請伊藤詩織赴約見面。結果酒裡被下藥,她迷迷糊糊被山口帶到酒店進行了性侵。後來她報警,並在媒體上公開了自己的經歷,結果被人質疑「你為何要喝酒?」、「你還不是想貪圖工作上的便利?」
.
都美竹與伊藤詩織都是「不完美受害者」,他們確實曾經想要透過比自己更有權勢的人,得到更好的機會。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活該被人踐踏。因為真實的生活中,我們也會希望透過誰誰誰接到案子,引薦到更好的公司等等,這種心態其實很普遍,卻時常被有心人來利用,而他們利用的正是「你不敢得罪我,因為我能讓你在圈內混不下去」。
.
有人說:「偶像睡粉,是粉絲福利。」但事實證明,這些偶像把投懷送抱能睡的粉絲都當做玩物。這倒讓我想起另外一樁發生在2003年NBA球星科比身上的事情。他住飯店時,睡了一位19歲的前台小姐,結果第二天被這位19歲女孩告強暴性侵。控辯雙方展開了為期14個月的拉鋸戰,前後傳喚了近千名證人。科比在這此案件中失去了很多代言,也遭逢事業名聲的谷底。最後這位19歲女孩拿到滿意的賠償金額,達成了庭外合解,實現了財富自由。
.
也許這件事可以讓粉絲跟偶像都學到些什麼吧。
.
#katesmurmur #吳亦凡事件 #metoo #房思琪 #伊藤詩織 #一吳所有 #蒼天饒過誰
.
希望大家理智追星,分享一個我對喜歡的藝術家、演員、歌手、明星的態度:「離他的作品近一點,離他的人遠一些。」如果沒有拿得出的作品,只有人設與皮囊,還是早些脫粉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介紹 訪問主編:李志煌 內容簡介: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
「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屯門畫室 Tuen Mun Studi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藝術家雜誌社- 貼文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人類的開始與滅絕早被決定了? 從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看創世紀與 ... 的評價
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海外出版「武漢日記」遭文革式批鬥 方方:很想知道他們後台是誰
在全球第一個爆發疫情的武漢,武漢封城日記作者「方方」用網路記錄了人們的絕望、痛苦和日常生活,受到國際關注,還有外國出版社要將方方的日記出版英文和德文版,卻也讓方方在社群媒體上及現實生活中遭到猛烈的批判和恐嚇;不但有人在武漢貼大字報要她「削發為尼或者以死謝罪」、還有網紅公開「誠邀武林同道」用拳頭教訓方方,甚至還有南京雕塑家要在秦檜墓旁給方方立跪像;一連串的「文攻武伐」有如現代版的文革批鬥。
身為武漢作家,也曾擔任湖北省作協主席的方方,從1月25日武漢宣布封城當天起開始記日記,並陸續在中國網絡上發表。直到武漢解封,她總共寫下了60篇日記,記錄了她在武漢疫情期間的見聞和感想。這些日記成為許多中國人了解「封城」時期武漢情況的窗口,也被視為對中國當局在抗疫過程中不當行為進行反思的一種聲音。盡管日記某些細節在中國網路發表期間引起一些爭議,但中國網民中壓倒性的聲音仍然是「只要是真實的,就應該記錄下來……你喜歡也好,討厭也罷,它都在那兒!!」
然而,方方的武漢日記將要出版英文和德文版的消息傳出後,方方本人則成為中國左派勢力的討伐對象,受到能夠「馳騁」中共官方平台的「輿論」的強烈攻擊,就連日記翻譯者、美國教授白睿文的微博也被中國網名「出征」,遭到前仆後繼的謾罵侮辱。一些中國媒體也開始「帶風向」,刊出多篇「拉黑」方方的文章。
中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4月8日針對方方日記將在美國出版的消息發文稱,「川普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向中國甩鍋,一些美國精英甚至在鼓動西方國家一起要求中國賠款」,他指出「這個時候方方日記被美國的出版商加緊出版,散發出來的決不是什麼好味道。」
胡錫進還說, 「她寫那些日記時產生的回響是中國內部的一件事,這種回響有當時的場景和邏輯。然而這部日記在今天和之後拿到美國和西方去擴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不會是一般的紀實文學交流,它一定會被國際政治捕捉到。很有可能的是,在未來的風浪中,中國人民,包括那些曾經支持了方方的人,將用我們多那麼一分的利益損失來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單。」
被視為極左翼的網站「紅色文化網」也於4月9日刊登筆名「十念生」的作者的文章,稱方方的這本書極有可能成為各國攻擊中共的有力武器,而海外華人很有可能成為發洩對象,而他「仿佛看見這把屠刀已經舉起。」
然後,中國的「屠刀」似乎已朝方方舉起。
另一家中媒《今日頭條》上,4月21日驚現名為網民「左筆書法錢詩貴」的文章《南京雕塑家計劃在秦檜夫妻跪像旁新添方方跪像》,稱有南京的雕塑家朋友認為方方在國外發行武漢日記是「積極充當西方反華勢力急先鋒」,「不折不扣淪為了漢奸」,要在秦檜墓旁給方方立跪像。
武漢市區武昌區大東門一帶4月14日甚至還出現一張公然威脅方方的大字報。這張以「告方方書」為題的大字報痛罵方方「吃人血饅頭」,享受著種種國家體制內優好的福利和待遇,卻干著嚴重傷害構陷國家的事情,還要求方方把她的全部財產交出來,削發為尼或者以死謝罪,否則,將會對方方以「俠義方式」進行「文攻武伐」。
搏擊圈網紅太極雷雷也在個人社交媒體聲稱要「誠邀武林同道」用拳頭教訓方方,但2017年在比武中曾秒殺雷雷的格鬥家徐曉冬則站出來說會保護方方,還痛罵煽動民眾去圍毆武漢日記作者是對所有中華武林人的奇恥大辱。
不只徐曉冬挺身而出反對針對方方的恐嚇、威脅和謾罵的言論,知名媒體人@老蕭雜說打理人呼籲武漢方面重視大字報公然恐嚇方方的事件,他強調「絕對不能打開這個潘多拉盒子……!」
南京大學教授呂效平也在微博針對有人要在秦檜墓旁給方方立跪像評論說,『錢詩貴這種言行是公然違法的。他公開蓄謀對方方實施的凌辱行為,如果不受到遣責,將是南京書法界、藝術界、文化界、知識界的恥辱;如果不受到南京市民的抵制,將是南京市的恥辱;如果不受到制止、批評和教育,將是南京的失職與恥辱。試想,當方方在秦檜墓前陪跪的時候,南京還能繼續是聯合國認定的「文學之都」嗎?世界各國還會把中國看作現代文明國家嗎?』
呂效平還表示,「錢詩貴沒有說出這位雕塑家的名字。我判定他企圖以南京和中國的名義公開凌辱一個公民的行為在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不會得逞。如果這種霸凌行為在南京,在中國得逞,這樣的南京,這樣的中國,我聲明,在錢詩貴及同案罪犯受到審判前,我是決不會再愛的!我將用我的余生為驅逐錢詩貴之流以他們的野蠻和殘忍籠罩於我的城市、我的祖國的黑暗而戰鬥。」他最後指出,錢詩貴應該因此受到起訴,而《今日頭條》也有連帶責任。
曾經的著名主持人的崔永元近日也發文給方方建言。他說,「從目前來看。對方是全序列出動了,換句話說,指揮部都上陣了。這一輪干不倒你,就只能動用官方媒體了。」在他看來,對於地痞流氓和「網上所說的垃圾人」,大部分文人也都束手無策。「你做任何事情它們都會摻和進來,攪局和拆台,讓你永世不得安寧……」還有許多中國網民也發聲力挺,或是表達憤怒,或是呼籲官方重視這一問題。
而方方本人則在採訪詳細談到武漢日記在中國迄今無法出版的問題以及在海外出版的過程。她質疑大規模長時間的網路暴力為何沒有人管,甚至有人揚言要到武漢殺她。方方認為「現在社交媒體上有時跟文革時差不多了」並說:「我很想知道他們的後台到底是什麼人」。
本新聞由蘋果日報提供
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哈維爾。
在香港網上評論不時見到這個名字。或許我們集體潛意識中都渴望香港能有個哈維爾出現,帶來布拉格之春(五年前我就見過有人將戴耀廷比作他)。全然誤解。近代史來到你們的眼中空餘下一副薄弱的骨架:因為有哈維爾,所以有布拉格之春——歷史事件被理解成線性的桌球碰撞。
本雅明曾經談到歷史被後世重新虛構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將士們從戰場回歸,個個沉默寡言,可交流的經驗不是豐富而是更匱乏,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十年之後,潮湧般的內容從描寫戰爭的書籍中傾瀉出來,絕不是口耳相傳的經驗,這毫不足怪。」他要批判是,那些真正經驗歷史進行中的人往往最寡言,後世反而滔滔不絕,歷史的傳承和失傳就這樣同步進行。不需扯到十年那麼遠,容我們回憶一下近的:2019年6月9日那晚,大家不是不約而同地感到輸咗嗎?來到半年後的這天,「後世的人」卻說:「100萬人上街,我哋嗰日贏咗。」
篡改歷史從不是共產暴政的專利,我們都傾向選擇對自己較為有利的歷史,今日的毋忘和十年前的毋忘已是兩副不同的記憶,只是當事人不可能去發現。所以談到哈維爾,人們都傾向把他看成一個政客,一個制憲者怎麼不是政客呢?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孕育布拉格之春的不是公民廣場或政治講堂,而是一所叫「巴魯斯特拉德」的小劇院——哈維爾的先鋒性、那使捷克變天的東西,來自他的劇作!
米蘭昆德拉在1979年哈維爾受審時為他的書寫了一篇序,如果沒有這一篇章,恐怕後世人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解哈維爾怎樣使共產國度瓦解,不知道布拉格之春是一場文化的抗戰勝利(遠超其政治)。
「隨著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的失敗,一個龐然大物得以將其小小鄰國的最後一點主權也剝奪了,並且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朝其戰略目標又邁近了一步。這些目標之一就是對它自己的附屬國實行文化統治。這不僅僅是個政治屈從的問題──政治,只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捷克,從這個詞最寬泛的意義上說,是整體的文化面臨著危險:生活方式、習俗、藝術傳統、趣味、集體記憶以及日常道德。共產主義制度同樣也存在於南斯拉夫,但它達到了這種差異:它是一種在蘇維埃勢力範圍之外的共產主義制度,一個南斯拉夫人的日常生活比蘇聯公民的生活更像法國人的生活。我們近來染上了一種誇大政治制度重要性的習慣(它是被庸俗化了的馬克思主義遺產的一部分,說來奇怪,左派繼承了它,右派也同樣地繼承了它),不再理解文化是什麼。」
處境是否跟抗衡中共的香港很相似呢?最相似的東西是,反共者不知道自己也一齊繼承了共產主義最劣質的東西,不少人只是未上場的共產黨人。其中一樣,就是不再理解文化,落入凡事皆政治的庸俗。
哈維爾怎樣透過荒誕劇對抗這種極權同化?
「因而,在布拉格上演的這齣戲劇不是局部層次上的(一次蘇維埃家族中的家庭爭吵),而是集中而強烈地反映了歐洲的命運。眼下正在布拉格演出的是歐洲的幻想和誤入歧途的大悲劇;在布拉格預示了歐洲的可能毀滅。這就是為什麼最微不足道的捷克人是比任何法國人或丹麥人都更執著的歐洲人的原因。他每天都親眼看到『歐洲的死亡』,他每天都不得不保衛『他自己心中的歐洲』。對他來說,西方國家的道德和文化,一致地體現了一種直接和自然的需要。當他看到歐洲被一種『負罪情緒』所癱瘓時,當他聽到其聲音被削弱時,他感覺他的死刑判決再次被簽署了,這回是永遠地簽署了。」
我們經驗香港正在死亡,以為這種死亡來自政治被蠶食,而未有察覺到這死包括了文化之死、西方精神之死。我們一邊看自比西柏林,一邊悅納這個無文化的香港。我們嘲笑北方的刁民時,看不見香港人變得愈來愈野蠻,包括理性的野蠻,排除異見的專橫。當你仔細想下去,自會發現光復香港的宏願不是單靠街頭政治運動就可達成。令哈維爾心急如焚的東西也是如此。
意識形態是一種神秘主義,你有想過嗎?極權透過樣板化的官腔重新描述我們生活的社會,以法制術語和經濟數字來迷惑人心,漸漸我們每一個人都模仿着說官話,在民間的記者會和問券調查的電話中維持一樣的腔調,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對整個世界荼毒至深的就是這種「社會改造」,你看看人大開會便可見到它的最終形態。當你反共的時候,也反對這一套嗎?還是只屬取而代之?哈維爾最先鋒的地方,就是用語言作武器,去神秘化:
「哈維爾寫於二十世紀六○年代的那些荒誕劇的真正意義,正是對這種語言的『徹底的去神秘化』。這些戲劇展示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言語沒有意義,或者說與一般公認的意義不同,也或者說是一些帷幕,在它們的後面,現實已經消失。一九六八年後,當哈維爾被逐出那家劇院,並且被禁止繼續從事他對語言的文學探索時,他把自己的生活轉變為莊嚴的對語言的去神秘化:他成了《七七憲章》背後的主要推動者、它的創始人和發言人之一。」
制憲,寫行動綱領,這不都是一些很共產的事嗎?哈維爾和同道們也意識到,他們稍一不慎就會跌入這個陷阱。昆德拉最後這麼說:
「遵循著他二十世紀六○年代那些戲劇的榜樣,這一憲章所闡述的既不是一個革命綱領,也不是任何種類的政治綱領;它不是對那種『制度的基礎』的批判,也不是一個建立『更美好的世界』的方案。在憲章上簽名的那幾百個人,只是要求當局最受並公開宣布其正當的法律制度和人道主義原則。他們沒有進行爭論,但他們的確按字面意義來理解言語。因為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他們就天真地得出了全部結論。因為憲法提到了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受教育的權利,所以憲章運動者在那些其父母受迫害的孩子們不能繼續學業時,就感到震驚。他們的表現,就好像言語就真是它們應該是的那個意思似的。他們並沒有試圖表明官方意識形態是一種不好的東西,但他們坦直的關注並非偶然地揭示了掩蓋其真相的大騙局。
儘管有些溫文爾雅和過分講究的文牘主義,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憲章對這種制度之根基的抨擊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它正是一種對語言徹底的非神秘化。毫無疑問,在人性的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可與之相匹敵的東西。因此,老實人必須被消滅。這就是對瓦茨拉夫·哈維爾的審判的意義,審判的結果是在一九七九年秋判處他四年半的監禁。」
當你上街喊口號時,提防自己助長這種神秘主義,口號很容易替代了我們需要講的東西,也就是人話。人人高舉拳頭喊着一樣的口號,嗌過之後,你是否感到空虛?你可能已失去了自己的言語,你的行動可能已失去意義,你只能透過不斷行動去迴避這個問題。而自救之法,就是做回一個老實人,像哈維爾那樣。一群不老實的人,中共才不會害怕。
作者
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介紹
訪問主編:李志煌
內容簡介: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
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
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
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
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
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
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
◎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
・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
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
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
【全書收錄作品一覽】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吶喊》愛德華.蒙克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噴泉》馬歇爾.杜象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作者簡介:秋元雄史(Yuji Akimoto)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
195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以及練馬區立美術館長。
1991年進入福武書店(現已改制為Benesse Corporation,倍樂生集團),兼任國吉康雄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之後因策畫「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聲名大噪,成為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Art Projector)。
2001年,秋元雄史除了孕生出直島的象徵作品:草間彌生《南瓜》「Out of Bounds」展外,更居中斡旋、企畫了舊民宅作品化的「家 Proiect」。2002年,他開始構思「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並參予指導,其靈感來源為莫內的名作《睡蓮》。自2004年開館起,他出任地中美術館長兼公益財團法人「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常務理事,同時擔任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藝術總監。過去,直島倍樂生一年內的遊客不到三萬名,卻在2005年突破了12萬人次,達到首次的單年度盈餘。
2007年,秋元雄史就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創下年間最多達255萬名參觀民眾的冠軍紀錄。任職10年後退休,並出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及教授。
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屯門畫室 Tuen Mun Studi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親自教授的畫班, 畫室電話 8101 3600】
簡易水彩入門班 ▶ http://tuenmunstudio.com/watercolour/
簡易油畫入門班 ▶ http://tuenmunstudio.com/oilpainting/
簡易素描入門班 ▶ http://tuenmunstudio.com/drawing/
【日本歐美畫材用品綱上店】
▶ http://www.minipetit.com
【訂閱】
YouTube ▶ http://goo.gl/mmzxEk
Facebook▶ 屯門畫室 Tuenmunstudio.com →http://goo.gl/QBKkww
Facebook▶ Minipetit.com日本歐美畫材專門店 → http://goo.gl/2c2EFo
Instagram▶ tmstudio_mini
【成為YouTube專屬會員】
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wTcif0ooLQ7X6uctZcnOg/join
【屯門畫室字幕小組幕集中!】
選擇英文字幕▶ http://goo.gl/d4UAsP
【繪畫教學】
水彩教學 Watercolour Tutorial ▶ http://goo.gl/33NXP1
素描教學 Drawing Tutorial ▶ http://goo.gl/6n9EJa
畫材介紹 www.minipetit.com ▶ http://goo.gl/vMHGGo
油畫教學 Oil Painting Tutorial ▶ http://goo.gl/FL1bJN
粉彩教學 Pastel Tutorial ▶ http://goo.gl/WfWQAe
英文書法 Calligraphy Tutorial ▶ http://goo.gl/dzkqPE
塑膠彩教學 Acrylic Tutorial ▶ http://goo.gl/mMG2Vt
藝術雜記 Art in Life ▶ http://goo.gl/yW9eWV
YouTube Live 直播 ▶ http://goo.gl/UCQQ1L
#視藝dse #藝術評論 #米高安哲羅 #最後的審判 #視覺分析
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人類的開始與滅絕早被決定了? 從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看創世紀與 ... 的推薦與評價
西斯汀教堂最著名的米開朗基羅濕壁畫「創世紀」與「 最後的審判 」, ... 喜歡我們內容的朋友,記得幫我們按讚 評論 和開啟小鈴鐺 跟著馬兄馬妹了解 ... ... <看更多>
最後的審判藝術評論 在 藝術家雜誌社- 貼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個展「最後的審判」構建一個多維敘事時空,呈現卡特蘭卅年創作生涯中指涉的死亡、社會觀察、藝術觀照 ... 【藝術野台戲|如何寫不懂藝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