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90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0:32) 無雷講評 (00:11:07) 暴雷討論 (00:43:17) 推薦/退件 【梗你評電影】《綠騎士》The Green Knight | 綠色是自然和死亡的顏色 PODCAST XXY + JERICHO . ▶ 收看YouTube影像:h...
「最 佳 攝影 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Top movie pick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新聞] 美國攝影師協會公布20世紀百部最佳攝影電影-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5 Feb EP85 2023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電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電影神搜- #2020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恭喜《1917》羅傑狄金斯 ... 的評價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影短評\【007: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
我一直是007系列的忠實觀眾,從小就一直看著007系列長大,從史恩康納萊的【雷霆谷】與【金剛鑽】開始,然後再一路看著皮爾斯布洛斯南的【黃金眼】、【明日帝國】、【縱橫天下】與【誰與爭鋒】,緊接著就是丹尼爾克雷格的系列,對我而言,龐德電影就是一個動作諜報類型的經典象徵,而且這個系列從來都能與時俱進。身為熱愛動作電影的觀眾,龐德電影是個一直陪伴我長大的作品,也只有這個系列是有辦法讓我與不同世代年齡層的長輩與晚輩觀眾都可以聊的話題。
而打從2006年的【皇家夜總會】開始,我更是深深的被新系列的龐德電影吸引,丹尼爾克雷格所飾演的新龐德沒有過往皮爾斯布洛斯南的貴氣優雅,他出手兇悍俐落,線條剛硬的臉龐鮮少有表情變化,然而我身為觀眾卻能夠從他那不苟言笑讀得出他的脆弱,因此丹尼爾克雷格是有史以來最兇最狠的龐德,但卻也是最為寂寞也最為悲傷的龐德,這使得龐德電影擁有了過往從未有過的角色層次,雖然說這個系列並不是部部都是佳作,像是【量子危機】就有點不知所云、【惡魔四伏】的情緒張力顯得過於平淡,但是【皇家夜總會】與【空降危機】的表現都是水準之上。
而到了此系列的第五部作品【生死交戰】,製作群面臨的問題重重,不但主演龐德的丹尼爾克雷格一度表示倦勤之意,原訂的導演丹尼鮑伊離去,換上了影集【無間警探】聞名的導演凱瑞福永,緊接著連音樂的製作也從丹羅梅爾換成漢斯季默,然後又在上映前夕遇到了疫情,【生死交戰】的上映日期前前後後延了七次,甚至一度發生置入行銷的商品有可能會因而「過季」的問題,這部龐德電影的製作與發行可說是路途最為顛簸的一次。
而克服重重困難,好不容易上映的【生死交戰】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生死交戰】可說是在龐德電影史上,第一部有頭有尾的系列電影,在【皇家夜總會】,電影交代了詹姆斯龐德如何成為00探員,年輕氣盛遭遇情傷,接著就還在【空降危機】遇到職場問題與世代傳承,在【惡魔四伏】面對了宿敵與情感第二春,然後到了【生死交戰】,龐德即將再次面對自己的人生關卡,在電影的開場,他已經不是007,孑然一身遠在天涯海角過日子,多年來的諜報工作當中的重重算計與背叛,已經讓龐德對任何陌生人都戒心重重,然而面對時代的改變,當他看到有人接手了他的工作,而且世界沒有他還兀自轉動時,又忍不住跳回了打打殺殺的江湖。
雖然【生死交戰】是一部劇情片,打鬥佔比並不高,但是劇情相當引人入勝,進入戰鬥時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由安娜德哈瑪斯所飾演的龐德女郎,她絕對是全片最為亮眼的插花角色,雖然她並不在【生死交戰】的主線當中,全程出場時間不過十分鐘左右,但這個天然呆萌但是能力卻超強的美少女諜報員絕對是能把觀眾的眼睛牢牢吸住。
而主角的表現呢?退休復出後的龐德的個性變得不太ㄧ樣,他變得比較多話,雖然內心依舊有傷痛與猜疑,但是年紀與經驗已經讓他不會輕易的把憤怒與不滿的情緒擺在臉上,他說話也不再像以年那樣句句尖銳帶刺,雖然吐槽依舊,但變得更像是促狹的調侃,跟以往歷代龐德在每部電影幾乎都只像是單元劇般不同,五部電影下來,龐德的角色個性一直不斷隨著時間在改變,從【皇家夜總會】時的鋒芒畢露桀驁不遜,到【空降危機】時的沈默寡言只做事不太說話,直到【生死交戰】,龐德變得更柔軟,他會在舊情人的墓前深情哀戚的說「我想念你」,在好友跑上門來找他幫忙時,看到他不以為然的下屬時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直接讓對方難看,而是會私下問朋友,甚至面對各種晚輩,龐德也都不再像以前那樣急著自己上陣搶他們的風頭,【生死交戰】的龐德是個真正的老兵了,他不再急著要表現自己,處理危機更加的駕輕就熟,當然,他還是那個瀟灑的龐德,只要面對打鬥時刻,龐德舉起槍枝、檢查、舉槍、瞄準敵人之後,幾乎每次都是一槍一個就解決對手,然後還有時間可以整整服儀,即使這種瀟灑一直都是過往龐德電影的固定風格,但是由臉部線條剛硬的丹尼爾克雷格來做,除了優雅之外就是多了濃烈的男子氣概,讓我看得感嘆,當男人就是要做到像龐德那樣啊。
而這個變得更加世故與優雅的硬漢,經過了人生歷練之後,劇情也開始安排他面對人生的傳承,對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龐德,人生最大的困境並不是又一個拯救世界的任務,而是放下防備,接納自己內心真正關心的女人,而且不再只想到自己,而是開始要懂得保護、照顧他人,負擔起家庭責任,這顯然是歷代龐德電影當中前所未見的。
其實,1969年的時候喬治拉贊貝所演出的【女王密使】曾經這麼做過,龐德當時破天荒的結婚了,然而電影卻不給龐德幸福的機會,他的太太剛剛新婚就慘死在槍下。
而數十年後的【生死交戰】,製作團隊再次讓龐德組織自己的家庭,甚至還讓他有所傳承,因此我們也難得看到龐德那原本剛硬的五官舒展開來,開始試著做一般父親照顧小孩的工作。而這一次與過往不同,龐德不再丟下別人孑然一身獨自留在世上了,他終於開始為自己所愛的人做出自我犧牲。
“親愛的,現在你有全世界所有的時間了“
當龐德在劇中說出這段台詞。龐德五部電影以來的角色曲線就都圓滿了,電影到此也圓滿的結束了。
製作團隊也似乎分分秒秒要讓觀眾知道這是一部試圖要把【女王密使】當中的悲劇再翻轉的詮釋,由漢斯季默作曲的音樂時不時的讓約翰貝瑞為【女王密使】所做的主題音樂不斷出現,甚至在片尾還讓路易斯阿姆斯壯演唱的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再次出現,這使得【生死交戰】不但讓龐德的故事完結,也充滿了濃厚的情懷。
片尾浮出的字幕雖寫著「龐德將會回歸」,但是由丹尼爾克雷格所飾演的龐德五部曲,的確在此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就像【羅根】可以是任何一個金剛狼世界線的完結一樣,【生死交戰】是一部實實在在的龐德完結篇,他可以是任何一個版本的龐德的完結故事,而且不會有任何的違和感。
【生死交戰】維持了丹尼爾克雷格版本龐德電影的硬漢冷調諜報風格,畫面精美、打鬥場面浩大,導演凱瑞福永的動作場面調度顯然是比山姆曼德斯更具有娛樂性,但是又與馬丁坎貝爾在【皇家夜總會】的處理方式不太相同,【生死交戰】的戰鬥場面偏向俐落簡潔,但是經常都是以龐德的視角出發,使用IMAX攝影的畫面讓片中的風景顯得相當壯闊優美。而在這些場面之外,電影的劇情感性度極高,充滿了弄後的角色情懷,如果是追過前面幾部007的觀眾,我想應該很難不感性的,這是丹尼爾克雷格的最後一部龐德電影,對我而言,他是近代最能把「詹姆斯龐德」這個銀幕英雄除了打鬥耍帥之外,還能把他的七情六慾呈現的最有層次的一位演員,龐德電影在他的演出下變得更有層次也更加好看,也為這個系列立下一個新的高度。
#生死交戰 #詹姆斯龐德 #jamesbondmovie #丹尼爾克雷格 #007生死交戰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晚 7 點,韓國名導洪常秀的新作《#引言》,在 #台北電影節 的唯一放映場次順利完成,今日最新出爐的觀眾票選獎則未入前 20 名榜單,從外觀察這場觀眾應該對於《引言》不甚滿意。
不過,從去年的《逃亡的女人》到今年的《引言》,洪常秀的作品連續兩年在北影亮相,且幾乎皆以秒殺姿態完售。然而影展搶票的魅力常常未能延燒至商業院線,使得洪常秀的作品在台灣票房仍不盡理想。因此本篇文章替《引言》暖暖身,在剛放映結束、院線之前,聊聊這部我認為還是相當有趣的洪常秀作品。
📝圖文好讀版請見【500輯】👉https://bit.ly/2YbT4b4
若有關注歐洲三大影展,便會發現今年 10 月底將滿 61 歲的洪常秀,連續兩年在柏林影展悄悄地拿到大獎,2020 年《逃亡的女人》收下最佳導演、2021 年《引言》獲頒最佳劇本獎,若再算上 2017 年《獨自在夜晚的海邊》金珉禧的柏林影后,這是洪常秀的作品 5 年內 3 度在柏林有所斬獲,而洪常秀今年 7 月再憑藉新片《在你面前》前往坎城影展放映,這名正值花甲的韓國導演,創作能量仍不見消散。
洪常秀早期鏡頭下的角色,或男或女,幾乎皆在燒酒中酩酊大醉地探尋愛情的多變姿態,到了洪常秀的後期創作,則能發現咖啡逐步取代了燒酒,比起一醉解千愁,透過漆黑咖啡的苦口醒腦,似乎更能理解人類慾望之本質,如「愛情」這道在洪氏電影中常見的母題。
而在這些作品當中,得以窺見洪常秀經常將觀點置於兩性間擺盪,不過,仔細思量當中趨近於「日常對話」的台詞與人物關係時,不難發現,片子更多時候是以男性本能質問人性,或許更可以這樣理解,洪常秀的男性視野幾乎皆以女性為軸轉動,再透過女性具備的某種功能性,進一步讓男性在懷疑、困惑中爬梳脈絡,並試圖找到救贖。
不過,在《逃亡的女人》中幾乎是以一種全然的女性觀點敘事,男性在片中基本上完全缺席,似一種幽魂藏匿於身後,並讓女性掌握積極的主動性,從這點來看,《逃亡的女人》為洪常秀更明確轉身勾勒女性所思所想的提問。
正以為洪常秀在爾後創作生涯要持續朝向「女性」視角挖掘時,新作《引言》就反向回望男性自身狀態,透過一名心思極其敏感的青年,展開對愛情、家庭、創作等哲思對話。而雖然《引言》與《逃亡的女人》有著不同性別的敘事主角,但在結構上類似,皆分成三段敘事,觀眾就此跟隨角色走入日常生活。
對於不熟稔洪常秀的觀眾而言,《引言》或許會顯得有些跳躍式的鬆散,在還沒正式沈浸於故事之前,僅 66 分鐘片長的電影便嘎然而止,留下一地問號。
然而,對於洪常秀的影迷而言,在三段結構中拼湊人物關係會是趣味盎然的體驗,看似凌亂的劇本結構,散落一地的日常,皆在洪常秀靈動、隨性的鏡頭中凝結成獨樹一幟地拼貼肖像,數種排列組合都能各自解讀成戲,且洪常秀近年喜好採用低對比度的黑白拍攝,更加強了其詩意質地。
《引言》在技法上也仍能窺見洪常秀的作者印記,招牌古典的鏡頭焦距變化,從定鏡的中景縮移至近景特寫,老派地在重要時刻提醒觀眾睜著眼珠子瞧仔細,在典型的鏡頭語言之中,仍能有效遞予角色情緒,強調當下的重要性。
例如《引言》第三章,同時也是全片最重要的餐桌戲,經驗豐富的老演員(奇周峰 飾)幾杯燒酒下肚後,厲聲赤責年輕演員(申錫鎬 飾),怒吼而道:「無論真心還是演戲,愛就是愛,愛是如此珍貴美麗,何錯之有?」這句台詞便搭配特寫鏡頭凸顯,全片題旨核心便震響而出——「虛實間的愛情觀」。
《引言》的劇本聰明地將戲中角色的職業身份設定為「演員」,演員上戲時的情感、下戲時的生活,當中投入的情感是否真能拆分,是否就是虛偽?《引言》就在真假、虛實疊合的雙重邊界中,透過兩代演員間的對話,激盪出戲劇張力,並引領觀眾思索愛情的本質,然而,洪常秀做到的就僅是拋問,全片最終對於愛情仍無解答,或者說,本就無力對愛情的複雜性做出定論。
而再從上述這句台詞後設地來看,奇周峰在洪常秀的電影宇宙中幾乎成了某種「代言人」的角色,因此這場戲或許就能視作洪常秀的「肺腑之言」,不過,此台詞是否鏡射了洪常秀的私人生活不得而知,但總是影迷們另一種的解讀樂趣。
可能讀者也發現,《引言》中再度透過燒酒、餐桌的閒談,體現洪常秀的男人愛情心事。至於本片三段敘事結構中,角色所喝的飲品也成為堆疊張力的道具。此次洪常秀不喝咖啡,改以雙和茶入戲。
第一、第二章節在雙和茶滋補調和的特性中做敘事鋪陳,年輕演員的浪漫、恣意的愛情觀便在閒聊之中緩緩塑造而出,申錫鎬能在抽菸的吞雲吐霧中,突然擁抱藕斷絲連的前任對象;也能秒瞬間從韓國遠赴柏林,只為見上女友一面,也正是這樣的率性衝動,快速浮載了愛情的價值觀,因此,申錫鎬在歷經分手之後的迷惘,進一步對於演戲/現實產生的「虛實」困惑,也才有了第三章兩代演員間的對話。
最終,《引言》的收尾來到海灘(海也是近年洪常秀喜歡作收尾的場域),洪常秀則再度透過剪輯的特性,於非線性的時間軸上虛晃一招,讓角色遊走在現實、夢境的恍惚狀態,因此觀眾很難透過時間的指向性確認所謂虛與實,申錫鎬與女友的分合狀態以及內心處境,就成了本片最後一層待各自解讀的符旨。
至於男性對愛情的百般思緒,就在白紋浪濤之中化為無盡神殤,角色與觀眾能做的,僅僅是漫步於冰冷刺骨的汪洋中,任寒意侵襲,徒留疑問。
解讀洪常秀,很難僅看過其一部電影就完成論述,建議觀賞新作之前補上舊作,相互對照觀看,就能產生更多樂趣。而我認為,洪常秀的創作步入此階段,儼然已臻至完熟,藝術、影像等創作內化成不可或缺的自身生活,走入一座城市,手持一台攝影機,就俯拾起生活哲思,鏡頭是他的筆,寫下對愛情/生活的念想看法。
然而,無論是假戲還是真做,或許愛就是愛,是美麗的;人生又或似夢,如不曾停歇的浪潮,起起落落。
🎬《引言》將由【可樂電影 Cola Films】在台發行。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32) 無雷講評
(00:11:07) 暴雷討論
(00:43:17) 推薦/退件
【梗你評電影】《綠騎士》The Green Knight | 綠色是自然和死亡的顏色
PODCAST XXY + JERICHO
.
▶ 收看YouTube影像:https://youtu.be/qCsFMtgv1wg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tscxyoaxzkb0b25qh3dcd1o/platforms
.
歡迎收看/收聽【梗你評電影】單元,我們每個禮拜透過討論的方式來解析、評論電影的優缺點,讓你看電影更有梗!
這次【梗你評電影】要來評的是電影《綠騎士》:改編自經典文學《高文爵士與綠騎士》,描述亞瑟王和圓桌武士在宮殿內歡慶聖誕節時,一名綠騎士手持巨斧闖入並挑戰在場的騎士們;高文自告奮勇砍下綠騎士的頭顱,卻被斷頭的綠騎士要求高文隔年來到他所在的綠教堂裡回砍。一年後,高文為了兌現並遵守騎士精神,踏上了這趟赴約的奇幻旅程。
.
《高文爵士與綠騎士》源於14世紀後期作者不明的敘事詩,內容充滿象徵意義的比喻,講述人性在堅守騎士精神及權力慾望之間的掙扎;電影由金獎製造機A24製作公司打造,透過現代的電影技術重新詮釋這則古老的史詩篇章,並由曾執導《老人與槍》的導演大衛羅利擔綱編導工作,並將故事更聚焦在高文一角的成長歷程。
.
電影網羅《漫漫回家路》金獎提名男星 戴夫帕托,《丹麥女孩》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艾莉西亞薇坎德、非禮勿弒》喬爾埃哲頓、《不可能的任務》西恩哈里斯、《敦克爾克大行動》貝瑞科漢等人共同演出。幕後團隊不論是攝影、美術、場景設計都十分驚人,相信是部值得大銀幕觀賞的電影作品。
.
不論你是否看完《綠騎士》,又或者是看完這部電影後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電影 #影評 #綠騎士 #thegreenknight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CsFMtgv1wg/hqdefault.jpg)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Top movie pick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密室遊戲 #超級英雄 #Escape Room
電影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驚險刺激的關卡,每個關卡都是劇組耗費許多心力完成,包含將20噸的沙放進60立方公尺的空間做出能讓人沉下去的流沙,或是在南非攝影棚重建出紐約地鐵站和紐約街景,以及透過後製特效完成銀行金庫的致命雷射。羅根米勒對於雷射關卡表示:「光是要記得每條雷射會在什麼地方出現就夠難了,還要在汗如雨下的狀況下小心謹慎的走對每一步,以此展現出我們超越極限的專注力。」而泰勒羅素回想起當時演出的狀況則表示:「每個關卡都非常緊湊,但最困難的部分是主角要試著用不同於遊戲的方式來破關時的心境,如果要活下來,她就不能照著主辦單位的腳本走。」
導演為求逼真,每個細節都細心打造,此次美術指導找來英國奧斯卡獎(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美術設計」得主愛德華湯瑪斯操刀,他表示:「當我讀到劇本中說要降酸雨,我心想太好了,終於有個簡單的美術安排。」但其他劇組人員則嚇得反應說:「我們被問了很多問題,像是能用真的酸雨嗎?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場景道具真的融化?即便最後拍攝還是只用了水,導演還是會希望能讓雨量看起來更大,這對室內拍攝場景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對於這部系列作品,導演亞當羅勃提爾也提出了他的想法:「我想【密弒遊戲2:勝者危亡】這部續集中揭露了遊戲背後主辦方有多麼邪惡跟操弄人心,我也期待可以做部原創的故事、或是與此平行的其他故事,甚至是這個故事的前傳,有很多方法可以做,但每部電影要做就要成功,而且要創造大家想進電影院看的慾望才行!」
🔔喆的YouTube頻道訂閱起乃🔔【電癮好選喆Top movie picks】👉 https://goo.gl/3S03OY
喆頻道【喆的動物園】👉https://reurl.cc/9rv2nj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Q9RzVq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LbWR2K
喆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News.Liza/
喆的IG 👉 https://www.instagram.com/chienliz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UIunzlpgY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MCO-VbDDzA7ZO9v5kqURxL-Z35Q)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愛上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
就像蚵仔跟麵線,一個在海裡一個在陸地,最後竟然可以如此契合。
這首創作曲是與旺福小民的首次合作,輕柔的旋律配上簡單又溫暖的歌詞,以一把木吉他搭配琳誼的嗓音,詮釋出兩人世界相處時,最簡單又幸福的日常。
〈蚵仔麵線〉同時也是人氣電視劇《俗女養成記2》的重要插曲,為劇中的男女主角點綴難人可貴的愛情!
🎶《青春集 Daisy》全專輯立即聽:https://ring.lnk.to/Daisy
🎶 追蹤 Ring 琳誼:https://linktr.ee/01.ring
【青春集 Daisy】
一本《青春集 Daisy》記錄下屬於你、我、他的那些青春回憶。
琳誼 Ring 首張迷你專輯《青春集 Daisy》,
收錄了兩首新曲及四首經典翻唱,
除了琳誼 Ring首度公開的自創曲外,
也將四首經典作品加入木吉他、電子樂、管樂等不同元素,
將經典重新詮釋成屬於自己的樣子。
🛒《 青春集 Daisy》實體專輯購買連結:
▸ 相信音樂線上購物:https://bit.ly/2XzL0As
▸ 博客來:https://bit.ly/3CVMrcI
▸ 誠品音樂:https://bit.ly/3k4Ifih
▸ 五大唱片:https://bit.ly/2W00cGa
▸ 佳佳唱片:https://bit.ly/2XxXNU2
▸ 滾石音樂:https://bit.ly/3AMcMbd:
#蚵仔麵線 #俗女養成記2 #琳誼01ring #旺福小民
#青春集 #全專輯數位上線
【蚵仔麵線 Oysters Love Noodles】
作詞/作曲:姚小民
蚵仔跟麵線 一個愛藏水 一個愛日頭曬乾
生活不相同 想不到結果變得這麼密
親像你跟我 本來不認識 現在鬥陣底這
你想要聽歌 我就彈吉他 唱歌給你聽
我跟你就親像是蚵仔麵線
無味的人生若是有你就香
我若覺得孤單 都有你陪我
原來歡喜是這麼簡單
我跟你就親像是蚵仔麵線
無味的人生若是有你就香
現在我才知道 我不是一個人
有蚵仔就有麵線
這個世界 有我沒我 看來攏沒差
但是有你 陪我唱歌 安怎都快活
我的人生 有你陪伴 雖然也會怕
但是沒你 我不知道 我可以做啥
我跟你就親像是蚵仔麵線
無味的人生若是有你就香
我若覺得孤單 都有你陪我
原來歡喜是這麼簡單
我跟你就親像是蚵仔麵線
無味的人生若是有你就香
現在我才知道 我不是一個人
有蚵仔就有麵線
現在我才知道 我不是一個人
有蚵仔就有麵線
【音樂製作團隊】
作曲 Composer:姚小民
作詞 Lyrics:姚小民
製作人 Producer : 陳建良 Eric Chen
編曲 Arranger : 姚小民 Xmin / 葉世康 Sam Yip / 盧鈞右 Lu Chun Yu
吉他 Guitar : 葉世康 SamYip
錄音、混音師 Recording & Mixing Engineer:陳建良 Eric Chen @Wonder Studio
【影像製作團隊】
製作公司|傻子才拍電影工作室有限公司
導演 Director|大傻
製片 Producer|陳松麟
攝影師 Photography|大傻
跟焦手 Focus Puller|林耕德
燈光師 Gaffer|陶龍海
燈光助理 Best Boy|林純賢
美術 Art Director|王牧薇
現場製片 On-set Production Manager|曾珮涵
剪輯/調光 Editor/Colorist|大傻
手寫字 Font|郭妮昕
特效 VFX|666 studio
特別感謝|阮家古厝(金德興中藥舖)
‥‥訂閱‧相信‥‥‥‥‥‥‥‥
▶ 訂閱相信音樂YouTube官方頻道
– MV首播、新歌搶先聽、獨家花絮
http://bit.ly/YTBinMusic
按讚相信音樂官方FB Like on Facebook
– 官方訊息公佈、即時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ibinmusi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j-8twO9KUA/hqdefault.jpg)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5 Feb EP85 2023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電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Timestamps:00:00 等客上車01:24 開場吹水04:51 Elvis 貓王30:41 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 中有,部分真實的偽記事46:17 Tar ... ... <看更多>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電影神搜- #2020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恭喜《1917》羅傑狄金斯 ... 的推薦與評價
你喜歡的電影冷知識、數據及人物介紹都在這裡http://bit.ly/2HCr32f(或搜尋:@agentmovietw) #最佳攝影#1917 #羅傑狄金斯| Facebook ... ... <看更多>
最 佳 攝影 電影 在 [新聞] 美國攝影師協會公布20世紀百部最佳攝影電影-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攝影師協會公布20世紀百部最佳攝影電影
美國攝影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ASC)日前才剛公布了第
33 屆美國攝影師協會獎的入圍名單,包括有《羅馬》(Roma)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登月先鋒》(First Man)林紐斯山德葛林(Linus Sandgren)、《一個巨
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馬修利巴提克(Matthew Libatique)、《沒有煙硝的愛
情》(Cold War)kasz l、《真寵》(The Favourite)羅比萊恩(Robbie Ryan)
。
而今年適逢美國攝影師協會成立 100 週年,該協會在今天釋出了由其協會成員投票選出
100 部 20 世紀劃時代的里程碑作品,而在這 100 部電影當中更特別列出了獲得最多票
數的十大電影,包括有《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等,完整名單如下:
十大電影: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
佛萊迪楊(Freddie Young),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
喬登柯能威斯(Jordan Cronenweth),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
維多里歐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
葛雷格托蘭(Gregg Toland),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s)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高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
《蠻牛》(Raging Bull,1980)
麥克查普曼(Michael Chapman),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70)
維多里歐史托拉洛,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
奈斯特阿曼卓斯(Néstor Almendros),導演: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喬弗瑞恩斯華茲(Geoffrey Unsworth)、副攝影師:約翰阿爾考特(John Alcott),
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
《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
歐文羅茲曼(Owen Roizman),導演:威廉弗萊德金(William Friedkin)
其餘 90 部電影以上映年份排序,不分排名:
《大都會》(Metropolis,1927)
Karl Freund、Günther Rittau
《拿破崙》(Napoleon,1927)
Leonce-Henri Burel、Jules Kruger、Joseph-Louis Mundwiller
《日出》(Sunrise,1927)
查爾斯羅許爾(Charles Rosher Sr.)、卡爾史楚斯(Karl Struss)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Ernest Haller
《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Harold Rosson
《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40),葛雷格托蘭
《翡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1941),Arthur C. Miller
《北非諜影》(Casablanca,1942),Arthur Edeson
《安伯森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42)
史丹利寇特茲(Stanley Cortez)
《黑水仙》(Black Narcissus”,1947),傑克卡迪夫(Jack Cardiff)
《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1948),Carlo Montuori
《紅菱艷》(The Red Shoes,1948),傑克卡迪夫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1949),Robert Krasker
《羅生門》(Rashomon,1950),宮川一夫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50),John Seitz
《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Boris Kaufman
《七武士》(Seven Samurai,1954),中井朝一
《獵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史丹利寇特茲
《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Winton C. Hoch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Jack HIlyard
《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Russell Metty
《迷魂記》(Vertigo,1958),羅伯特伯克斯(Robert Burks)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羅伯特伯克斯
《斷了氣》(Breathless,1960),Raoul Coutard
《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1961),Sacha Vierny
《八又二分之一》(8 1/2,1963),Gianni Di Venanzo
《原野鐵漢》(Hud,1963),James Wong Howe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Gilbert Taylor
《我是古巴》(I Am Cuba (Soy Cuba),1964),Sergei Urusevsky
《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1965),佛萊迪楊
《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1966),Marcello Gatti
《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
海斯克魏斯勒(Haskell Wexler)
《鐵窗碟血》(Cool Hand Luke,1967),康拉德霍爾(Conrad Hall)
《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羅勃蘇提斯(Robert Surtees)
《冷血》(In Cold Blood,1967),康拉德霍爾
《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1968),Tonino Delli Colli
《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康拉德霍爾
《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1969,Lucien Ballard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1971),約翰阿爾考特
《柳巷芳草》(Klute,1971),高登威利斯
《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羅勃蘇提斯
《花村》(McCabe and Mrs. Miller,1971),Vilmos Zsigmond
《酒店》(Cabaret,1972),Geoffery Unsworth
《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2),維多里歐史托拉洛
《大法師》(The Exorcist,1973),歐文羅茲曼
《唐人街》(Chinatown,1974),John Alonzo
《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高登威利斯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1975),約翰阿爾考特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海斯克魏斯勒
《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1976),高登威利斯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6),麥克查普曼
《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
維莫斯齊格蒙(Vilmos Zsigmond)
《決鬥的人》(The Duellists,1977),Frank Tidy
《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維莫斯齊格蒙
《異形》(Alien,1979),Derek Vanlint
《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1979),Giuseppe Rotunno
《無為而治》(Being There,1979),卡萊柏戴斯奈爾(Caleb Deschanel)
《黑神駒》(The Black Stallion,1979),卡萊柏戴斯奈爾
《曼哈頓》(Manhattan,1979),高登威利斯
《鬼店》(The Shining,1980),約翰阿爾考特
《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1981),David Watkin
《從海底出擊》(Das Boot,1981),Jost Vacano
《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1981),維多里歐史托拉洛
《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1982),Sven Nykvist
《太空先鋒》(The Right Stuff,1983),卡萊柏戴斯奈爾
《阿瑪迪斯》(Amadeus,1984),Miroslav Ondricek
《天生好手》(The Natural,1984),卡萊柏戴斯奈爾
《巴黎德州》(Paris, Texas,1984),Robby Müller
《巴西》(Brazil,1985),Roger Pratt
《教會》(The Mission,1986),Chris Menges
《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7),Allen Daviau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維多里歐史托拉洛
《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1987),Henri Alekan
《烈血大風暴》(Mississippi Burning,1988),Peter Biziou
《誰殺了甘迺迪》(JFK,1991),羅柏理查森(Robert Richardson)
《大紅燈籠高高掛》(Raise the Red Lantern,1991),楊輪
《殺無赦》(Unforgiven,1992),Jack Green
《天地玄黃》(Baraka,1992),Ron Fricke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亞努斯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
《天生小棋王》(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1993),康拉德霍爾
《藍色情挑》(Trois Coulieurs: Bleu,1993)
斯拉沃米爾埃迪扎克(Slawomir Idziak)
《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羅傑迪金斯(Roger Deakins)
《火線追緝令》(Se7en,1995),達瑞斯康第(Darius Khondji)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約翰西爾(John Seale)
《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1997),丹堤史匹諾提(Dante Spinotti)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亞努斯卡明斯基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1998),約翰托爾(John Toll)
《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1999),康拉德霍爾
《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比爾波普(Bill Pope)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2000),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
https://vimeo.com/308625923
https://www.hypesphere.com/news/16241
--
ポーラステーション
https://perry0517a.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04.240.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47084907.A.A35.html
※ 編輯: conpo (180.204.240.16), 01/10/2019 09:50:33
※ 編輯: conpo (180.204.240.16), 01/10/2019 09:50: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