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高中畢業會考考哲學有什麼用呢?
台大的李明璁教授曾說過:「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換一種生活方式,為了自由。當我們知道我們受什麼影響、因什麼被影響,我們就有選擇,可以去做不一樣的事。」
哲學訓練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去思辨無論人生或社會都有很多問題不是只有黑與白、對與錯,這是走向社會的能力,是認識自己生命的能力😌。
【TEWA歐洲新聞/2018.06.19/法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今年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le Bac)於6月18日上午8時開始,約75萬考生應考。考生要面對的第一關,依舊是哲學;考試時間4小時,從三個題目中擇一作答。
以下是今年的哲學考題:
【文組】
1.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2.我們是否能拋棄真理?
3.請解釋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選粹。
【理組】
1.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
2.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3.請解釋約翰彌爾《邏輯系統》選粹。
【經濟社會組】
1.所有的真理是否都千真萬確?
2.我們是否會對藝術無感?
3.請解釋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選粹。
【科技組】
1.經驗是否會欺人?
2.我們是否能掌控技術發展?
3.請解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選粹。
【旅館餐飲組】
1.什麼會阻礙我的幸福?
2.追求真理我們需要什麼?
3.請解釋阿蘭《論權力》選粹。
【考題分析】
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從題目分析就能看出法國哲學教育對於問題化、概念化的要求。以下分別舉文組與理組第一題為例,介紹法國媒體如何對考題進行分析。
●〈文組第一題〉:「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
這個問題不應被簡化為「自然天性」與「文化」的對立:「文化是否反對自然天性?」而應由數量副詞「更加」(plus)帶出「文化對人性的影響」的提問。從這個意義上,重點在於闡明本題的一個前提:人性的存在,而這個存在可能受文化影響而惡化(變得較不人性化)或改善(變得更人性化)。
透過動詞「使得」(rendre),文化在這裡被視為一個過程。因此不應將文化限制為社會中有效規則的靜態集合,而是將文化視為一種能對人與人性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培訓作用。
此問題的張力在「文化」與「人性」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使之更加人性化」所表達的不同意義(例如「變多」或「變好」的差異)。這個主題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危險:沒有文化,人就無法發展出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文化亦可能使人失去人性、減少人性,甚至非人化。
基於上述分析,作答時可以緊扣著文化與人性的關係,探究以下問題:
---如果文化使人成為人,這種發展必然伴隨著道德層面的改進嗎?
---我們是否應該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可以使人發展所有定義人之為人的性質」的過程?或者相反,將文化定義為一個「使人趨向泯滅人性」的過程?
---文化是否允許人僅僅作為人?或是文化促成了真正道德的誕生?
●〈理組第一題〉:「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Le désir est-il la marque de notre imperfection?)
在這個題目裡,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慾望」、「不完美」和「標誌」這三個概念。
以下我們透過三段論證來解析。
首先,我們可以從一個不完美的我開始進行論證。好比說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藉由詩人亞里斯托斯道出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存有。我們對愛的渴望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必需透過與他人的結合才能達到完美。
再者我們必須區分慾望與需求之間的差異。相較於需求可以在適當的給予後達到滿足,慾望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缺如,處在一個等待卻又無法被滿足的不完美裡。
或者像巴斯卡所言,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常常為了逃脫現實的生存條件等種種人生課題,而永遠需要以種種慾望轉移我們對現實處境的無能為力。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同意慾望確實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
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慾望,面對不完美,我們是否能透過轉換態度來進一步思考?
我們可以利用轉變看待事情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不完美。例如透過對慾望的控制,學習駕馭慾望來改變它。伊比鳩魯學派就認為我們有必要區分二種慾望:有一種慾望是自然且有必要的,另一種慾望則是既不自然又沒有必要的。斯多噶學派則提出:與其改變世界的律則,還不如學習改變自己的慾求。要能夠判斷有些事物可取決於我們,有些事物不能取決於我們。如果不能學習控制自身慾望,也缺乏判斷的智慧,才是問題所在。
當然,我們也可以向不完美提出質問:不完美有什麼不好?不完美全然是負面的嗎?
擁有慾望似乎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若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慾望,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只有在不滿足的情境下,才有可能把慾望化為一股力量,去改變、精進、超越現況。就像莫里哀筆下英俊瀟灑、風流成性的唐璜,正是一個把自身慾望轉變成正向力量,永恆追求不同新鮮人事物以豐富人生的傳奇典範。
https://goo.gl/3yY4T2
https://goo.gl/cWdF8S
https://goo.gl/2xnFoa
G & S
------
>>> 2019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a.3317657788…/10157518596723816/…
同時也有17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這次又要談疫苗購買上因為之前唬爛太多被看穿,民進黨府院黨又趕快要改口徑了,變成是蔡英文運籌帷幄,民進黨非常感謝沒有攔阻???有沒有搞錯啦!所謂的認知作戰其實就是欺負一般民眾不會想我們這種吃乖乖的工程師背景的人...
會飲篇 分析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有一題會
Orz.......
【TEWA歐洲新聞/2018.06.19/法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今年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le Bac)於6月18日上午8時開始,約75萬考生應考。考生要面對的第一關,依舊是哲學;考試時間4小時,從三個題目中擇一作答。
以下是今年的哲學考題:
【文組】
1.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2.我們是否能拋棄真理?
3.請解釋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選粹。
【理組】
1.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
2.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3.請解釋約翰彌爾《邏輯系統》選粹。
【經濟社會組】
1.所有的真理是否都千真萬確?
2.我們是否會對藝術無感?
3.請解釋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選粹。
【科技組】
1.經驗是否會欺人?
2.我們是否能掌控技術發展?
3.請解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選粹。
【旅館餐飲組】
1.什麼會阻礙我的幸福?
2.追求真理我們需要什麼?
3.請解釋阿蘭《論權力》選粹。
【考題分析】
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從題目分析就能看出法國哲學教育對於問題化、概念化的要求。以下分別舉文組與理組第一題為例,介紹法國媒體如何對考題進行分析。
●〈文組第一題〉:「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
這個問題不應被簡化為「自然天性」與「文化」的對立:「文化是否反對自然天性?」而應由數量副詞「更加」(plus)帶出「文化對人性的影響」的提問。從這個意義上,重點在於闡明本題的一個前提:人性的存在,而這個存在可能受文化影響而惡化(變得較不人性化)或改善(變得更人性化)。
透過動詞「使得」(rendre),文化在這裡被視為一個過程。因此不應將文化限制為社會中有效規則的靜態集合,而是將文化視為一種能對人與人性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培訓作用。
此問題的張力在「文化」與「人性」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使之更加人性化」所表達的不同意義(例如「變多」或「變好」的差異)。這個主題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危險:沒有文化,人就無法發展出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文化亦可能使人失去人性、減少人性,甚至非人化。
基於上述分析,作答時可以緊扣著文化與人性的關係,探究以下問題:
---如果文化使人成為人,這種發展必然伴隨著道德層面的改進嗎?
---我們是否應該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可以使人發展所有定義人之為人的性質」的過程?或者相反,將文化定義為一個「使人趨向泯滅人性」的過程?
---文化是否允許人僅僅作為人?或是文化促成了真正道德的誕生?
●〈理組第一題〉:「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Le désir est-il la marque de notre imperfection?)
在這個題目裡,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慾望」、「不完美」和「標誌」這三個概念。
以下我們透過三段論證來解析。
首先,我們可以從一個不完美的我開始進行論證。好比說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藉由詩人亞里斯托斯道出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存有。我們對愛的渴望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必需透過與他人的結合才能達到完美。
再者我們必須區分慾望與需求之間的差異。相較於需求可以在適當的給予後達到滿足,慾望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缺如,處在一個等待卻又無法被滿足的不完美裡。
或者像巴斯卡所言,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常常為了逃脫現實的生存條件等種種人生課題,而永遠需要以種種慾望轉移我們對現實處境的無能為力。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同意慾望確實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
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慾望,面對不完美,我們是否能透過轉換態度來進一步思考?
我們可以利用轉變看待事情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不完美。例如透過對慾望的控制,學習駕馭慾望來改變它。伊比鳩魯學派就認為我們有必要區分二種慾望:有一種慾望是自然且有必要的,另一種慾望則是既不自然又沒有必要的。斯多噶學派則提出:與其改變世界的律則,還不如學習改變自己的慾求。要能夠判斷有些事物可取決於我們,有些事物不能取決於我們。如果不能學習控制自身慾望,也缺乏判斷的智慧,才是問題所在。
當然,我們也可以向不完美提出質問:不完美有什麼不好?不完美全然是負面的嗎?
擁有慾望似乎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若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慾望,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只有在不滿足的情境下,才有可能把慾望化為一股力量,去改變、精進、超越現況。就像莫里哀筆下英俊瀟灑、風流成性的唐璜,正是一個把自身慾望轉變成正向力量,永恆追求不同新鮮人事物以豐富人生的傳奇典範。
https://goo.gl/3yY4T2
https://goo.gl/cWdF8S
https://goo.gl/2xnFoa
G & S
------
>>> 2019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a.3317657788…/10157518596723816/…
會飲篇 分析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地唔考通識,考法式哲學試啊。
【TEWA歐洲新聞/2018.06.19/法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今年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le Bac)於6月18日上午8時開始,約75萬考生應考。考生要面對的第一關,依舊是哲學;考試時間4小時,從三個題目中擇一作答。
以下是今年的哲學考題:
【文組】
1.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2.我們是否能拋棄真理?
3.請解釋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選粹。
【理組】
1.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
2.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3.請解釋約翰彌爾《邏輯系統》選粹。
【經濟社會組】
1.所有的真理是否都千真萬確?
2.我們是否會對藝術無感?
3.請解釋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選粹。
【科技組】
1.經驗是否會欺人?
2.我們是否能掌控技術發展?
3.請解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選粹。
【旅館餐飲組】
1.什麼會阻礙我的幸福?
2.追求真理我們需要什麼?
3.請解釋阿蘭《論權力》選粹。
【考題分析】
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從題目分析就能看出法國哲學教育對於問題化、概念化的要求。以下分別舉文組與理組第一題為例,介紹法國媒體如何對考題進行分析。
●〈文組第一題〉:「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
這個問題不應被簡化為「自然天性」與「文化」的對立:「文化是否反對自然天性?」而應由數量副詞「更加」(plus)帶出「文化對人性的影響」的提問。從這個意義上,重點在於闡明本題的一個前提:人性的存在,而這個存在可能受文化影響而惡化(變得較不人性化)或改善(變得更人性化)。
透過動詞「使得」(rendre),文化在這裡被視為一個過程。因此不應將文化限制為社會中有效規則的靜態集合,而是將文化視為一種能對人與人性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培訓作用。
此問題的張力在「文化」與「人性」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使之更加人性化」所表達的不同意義(例如「變多」或「變好」的差異)。這個主題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危險:沒有文化,人就無法發展出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文化亦可能使人失去人性、減少人性,甚至非人化。
基於上述分析,作答時可以緊扣著文化與人性的關係,探究以下問題:
---如果文化使人成為人,這種發展必然伴隨著道德層面的改進嗎?
---我們是否應該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可以使人發展所有定義人之為人的性質」的過程?或者相反,將文化定義為一個「使人趨向泯滅人性」的過程?
---文化是否允許人僅僅作為人?或是文化促成了真正道德的誕生?
●〈理組第一題〉:「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Le désir est-il la marque de notre imperfection?)
在這個題目裡,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慾望」、「不完美」和「標誌」這三個概念。
以下我們透過三段論證來解析。
首先,我們可以從一個不完美的我開始進行論證。好比說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藉由詩人亞里斯托斯道出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存有。我們對愛的渴望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必需透過與他人的結合才能達到完美。
再者我們必須區分慾望與需求之間的差異。相較於需求可以在適當的給予後達到滿足,慾望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缺如,處在一個等待卻又無法被滿足的不完美裡。
或者像巴斯卡所言,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常常為了逃脫現實的生存條件等種種人生課題,而永遠需要以種種慾望轉移我們對現實處境的無能為力。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同意慾望確實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
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慾望,面對不完美,我們是否能透過轉換態度來進一步思考?
我們可以利用轉變看待事情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不完美。例如透過對慾望的控制,學習駕馭慾望來改變它。伊比鳩魯學派就認為我們有必要區分二種慾望:有一種慾望是自然且有必要的,另一種慾望則是既不自然又沒有必要的。斯多噶學派則提出:與其改變世界的律則,還不如學習改變自己的慾求。要能夠判斷有些事物可取決於我們,有些事物不能取決於我們。如果不能學習控制自身慾望,也缺乏判斷的智慧,才是問題所在。
當然,我們也可以向不完美提出質問:不完美有什麼不好?不完美全然是負面的嗎?
擁有慾望似乎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若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慾望,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只有在不滿足的情境下,才有可能把慾望化為一股力量,去改變、精進、超越現況。就像莫里哀筆下英俊瀟灑、風流成性的唐璜,正是一個把自身慾望轉變成正向力量,永恆追求不同新鮮人事物以豐富人生的傳奇典範。
https://goo.gl/3yY4T2
https://goo.gl/cWdF8S
https://goo.gl/2xnFoa
G & S
------
>>> 2019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a.3317657788…/10157518596723816/…
會飲篇 分析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這次又要談疫苗購買上因為之前唬爛太多被看穿,民進黨府院黨又趕快要改口徑了,變成是蔡英文運籌帷幄,民進黨非常感謝沒有攔阻???有沒有搞錯啦!所謂的認知作戰其實就是欺負一般民眾不會想我們這種吃乖乖的工程師背景的人,每天看那麼仔細的報導和內容,時間一久就用
我們先從這則風傳媒的文章開始分析起,【BNT疫苗採購秘辛》郭台銘找台積電強強聯手施壓 蔡英文借力使力反將一軍】2021-07-17 09:10這篇刊出時間是昨天,作者是楊舒媚,她的作品裡面曾經引用那篇新新聞來自高層的消息說bnt不想跟郭台銘談,【獨家》「其實BNT不想跟郭台銘談!」德國原廠高層大爆國際疫苗談判秘辛】,不過這篇不是重點,所以就先略過不談。七月十七號的這一篇的內文開頭是這樣寫的,【鴻海永齡基金會和台積電成功委託裕利醫藥與上海復星醫藥,簽下了合計1千萬劑的BNT疫苗採購案,過程高潮迭起。其中,關鍵角色護國神山台積電究竟是誰找來的,令人好奇?就在外界多認為台積電為總統蔡英文請出,以制衡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叫陣逼宮時,據了解,其實情況正好相反,台積電其實是郭台銘去找來鬥陣的,後來是蔡英文借力使力,讓大家一起坐下來談,化巨頭聯手的危機為轉機。】這是甚麼意思?
這是我在上周五講了其實台積電是郭台銘找來的真相之後,府院黨被迫要出來做兩件事情,第一個,逆轉蔡英文被逼宮的形象,第二個,挽回自己唬爛過頭完全想要用台積電蓋過郭台銘的無聊做法。試想,如果郭台銘自己都不計毀譽找來台積電,你還在那邊說自己多會操作有甚麼意思?
第二篇則也是風傳媒的文章,作者是顏振凱 黃信維,標題是【幕後》郭台銘親函致蔡英文強調買疫苗並無2024大選企圖 民進黨高層曝內情】,這篇來源就不是總統府,而是由院黨要來洗地,因為他們看了民調發現自己硬是唬爛收割的做法引起太多反彈,於是出來用新的文章想要蓋過之前的惡行惡狀,改掛上一張感謝的面具,【政院日前舉行記者會宣布永齡、台積電成功購得BNT疫苗案,被在野方指為收割,黨政高層則解釋,事實上,當天記者會,本擬由政院、台積電、鴻海三方一起舉行宣布,但鴻海以事成不願居功婉謝,才由居間與兩企業研議的政院發言人羅秉成獨自舉行記者會宣布,府院對台積電、鴻海出錢出力,都非常感謝。】人家低調不代表你可以超高調洋洋得意啊!鴻海功成不居,那你居個屁?
好啦,我直播會多分析一下,但如果你今天只看到這兩則報導,是不是會誤解民進黨整個處理疫苗的做法多麼完美毫無問題?然後下次投票時他們只要欺負一般人不看這些資料和歷程,就可以洗出一個全新的歷史來,這不就跟讓時代雜誌的外稿記者描述說是政府徵召台積電跟鴻海一樣的平行世界創造呢?
另外,根據蘋果新聞網的報導,【本月13日微解封當晚,屏東高檔渡假村牡丹灣villa竟違反防疫規定「餐廳禁止內用」、「 室內5人」 等規定,開放餐廳給14名老顧客用餐,此團其中1人竟還是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陳政聞,另跟著他一同前往的十多人,據傳都是房地產界人士;而根據爆料照片,陳政聞白天也曾脫口罩在餐廳內和朋友聊天和疑似餐飲。屏東縣政府今對此證實,陳政聞確有岀入該處,將調查有無進餐廳用餐,裁處是一定會做的;至於其他人身分,牽涉個人隱私,不便透露還有誰。】大家都忍了這麼九,誰不想解封,結果行政院的執行長帶著一夥人去高檔享受,看在夜市、攤販、小店主人的眼中會有甚麼感覺?屏東縣政府還說今天放假所以不會開罰,簡單的說,防疫有假期嗎?如果是藍營這樣吃火鍋,昨天大概就滿門抄斬了吧!
感覺屏東好像都沒有藍營的人在,在野黨軟弱沒辦監督也就是一個大問題啊!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截至今天下午5時,全國有814萬人登記COVID-19疫苗意願,約51%民眾願打莫德納、3%願打AZ、45%兩廠牌都行;值得注意的是,短短1天內逾17萬人改變心意,願打AZ疫苗。】這就是疫苗意見調查厲害的地方啊,不但讓你覺得有事情做,而且還可以拿你個人意見的隱私作為大內宣,讓各種側翼各種恐嚇威脅,還有行銷的作用呢,你說那個不去東奧的天才it大臣唐鳳厲害不厲害呢?但國民的健康接種意願,是可以,應該拿來宣傳政策的嗎?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會飲篇 分析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天不談他的過去,因為他崛起出道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在哪邊玩沙玩水。所以我幾乎訪問過他所有的小內閣跟他本人之後,才比較有把握可以分析。
網友說不是過年不談政治嗎?對啊,因為他短時間之內只有毫無懸念的新北市長連任,其他都沒有真正牽涉進甚麼競逐大位的空間。他真正的戰爭是在2028年,民進黨籍的總統第一任之後的連任之戰,2022年侯友宜一定連任,但2024年不會代表國民黨出來選總統,因為在台灣游離選民的文化改變之前,2024年國民黨就算派川普出來也選不贏,所以2024年這局選舉根本是板凳時間,2024的選戰看頭只是在賴清德還是鄭文燦出來而已,出來了就會贏。喔對了,我根本沒提柯文哲對吧,因為2024年沒他的局啦,真的有人想聽再說吧。
我用四個字來描述現在的侯友宜,藏鋒求訥。他並不是口才真的不好,他只是沒有政治魅力,但請注意他最近每一次的新聞回應,都算是得體而且沒有侵略性。因為現在不是他嶄露鋒芒的時刻,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警政體系需要在行政首長帶領之下運作,所以長時間以來他隱忍鋒芒的能力已達化境,他不想說的話根本套不出來。所以對媒體來說他不會是個很有趣的採訪對象,但問題是少說少錯啊!【回看那些妙語如豬的政治人物啊】
他的內閣用人並不突出,但十分穩定。因為這個模式才符合他的【人民的小事,就是政治人物的大事】的風格。新北市府的橫向連結,社福、警政體系橫向連結的很好,當我現場問他認為施政滿意度最重要的部分是甚麼時,他的回答是讓人民睡得好?!這真的不是唬爛,聽他一解釋之後才明白這是有道理的,幾百億的大建設對民眾來講不是那麼重要,民眾要求的是晚上睡得好,出門不被砍,家附近治安好,帝力與我何有哉,然後這樣就滿意了~~~不是東一個科學園區,西一個科學園區可以取代的。
甚至,這也跟學校附近的照明跟清潔程度有關,也跟學校附近的宮廟民政體系拜訪有關,也跟家庭中有人入獄之後的弱勢家庭照顧有關,打起字來很複雜(由於今天沒稿費我就偷懶了,等下直播用講的),但實際上很簡單,就是破窗理論的應用,但其他市長怎麼都沒想到這件事情呢?(抓頭)
摘自維基百科: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心理學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刊載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上,20世紀90年代,美國紐約市警察局局長威廉·布拉頓和市長魯迪·朱利安尼(英語:Rudy Giuliani,朱註:但他後來變成川普的瘋狂爪牙,這件事情就不多說了哈哈)進一步推廣了這一理論,他們的警務政策受到該理論的影響。在這十年裡,這個城市的犯罪率顯著下降。該理論認為,犯罪、反社會行為和社會混亂的可見跡象創造了一個城市環境,鼓勵進一步的犯罪和混亂,包括嚴重的犯罪,所以,針對輕微犯罪(如破壞公物、公共飲酒和逃票)的警務方法有助於創造一種秩序和法制的氛圍,從而防止更嚴重的犯罪。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沒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佔領、定居或者縱火。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為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打擊輕微罪行有助減少更嚴重罪案,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會員專屬影片】 https://reurl.cc/bzGpWE (說書影片要社會宅以上才看得到啦,目前只有一百個人哈哈)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會飲篇 分析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拜登政府登場後,大家都在估算會否重回七十年代前國務卿基辛格主催的「engagement policy」,同中共回復夥伴關係。因為民主黨人的外交思維,一直都是跟隨基辛格提倡的多邊主義及多極均勢、平衡穩定。奧巴馬任內的重返亞洲政策,也用上「再平衡」rebalancing這字眼。
究竟基辛格的均勢理論思想從何而來呢?原來由五十年代他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開始,這篇被稱為哈佛史上最長論文是研究歐洲十九世紀外交史,分析法國革命、拿破崙戰爭後,歐洲在英國外相卡蘇里及奧地利外相梅特湼推動下,召開維也納會議並建立了均勢格局,在英、俄、普(普魯士)、奧、法五大新舊強國之間找到利益平衡點,由此為歐洲奠下了百年和平基礎。基辛格的論文最後出版成書,名叫《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22》,他對維也納會議推崇,是因為梅特湼、卡蘇里等用聰明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令人驚奇的不是解決辦法有甚麼缺點,而是這些方法是十分明智;也不在於解決方法如何『反動』,而在於如何取得均衡。他也許沒能夠滿足充滿理想的那一代人的全部願望,但它總算給了那一代人一種可能更寶貴的東西:一個沒有大規模戰爭,沒有持續不斷革命的情況下去達成願望的穩定時期。」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29/EE3YBY5IFZGW3NMKSDNHRV2G3I/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拜登 #奧巴馬 #中國 #劉細良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