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中毒知多少 ?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全家鉛中毒 醫:疑含鉛中藥惹禍
日前台灣國內發生一起家族群聚鉛中毒的案例,前台中市的議長家族成員因長期共同服用養生草藥,導致不明怪病,經查為鉛中毒,見新聞連結:
2020/7/30 前中市議長張宏年全家鉛中毒 醫:疑含鉛中藥惹禍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7300221.aspx
因為鉛中毒的高危族群,目前主要在職業曝露,如油漆 ; 一些如農作物飲水的污染,在台灣已經不太可能發生。
嬰幼兒因口慾期較會把東西往嘴巴裏面塞,可能會把如表面的含鉛漆料攝入,政府有安全玩具審核把關,現在孩子生的少,家長也較注意小朋友的安全,幾乎未聽到過鉛中毒的案例。
#鉛如何進入體內?
鉛可由氣態吸入,飲食攝入和皮膚進入(極少),一些產品製造,如電池、油漆染料、有機溶劑、電纜線等,即有鉛曝露的風險,因此會需列入定期職安的檢查。
鉛亦可因不經意污染了食物和飲水,而人體攝入,如含鉛水管污染飲用水等。
#鉛中毒的症狀
因為鉛吸收進入人體後,會在血液運行,進入骨頭和各器官,會有全身性各系統的症狀。
如消化系統的腹痛、噁心、便秘,骨骼關節肌肉系統的關節痛、肌肉疼痛,神經系統的頭痛、精神難以集中、記憶力變差、嚴重會癲癎和昏迷,亦可能失眠和疲倦。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的症狀,若沒有相關的痛史自述和詢問,很難聯想在一起。
而較特殊可在一般檢驗顯現異常的,是貧血和腎功能受損。鉛中毒造成貧血的原因包括抑制血紅素的合成、讓紅血球細胞膜脆弱易破,壽命變短,因腎臟近曲小管的傷害導致紅血球生成素減少等。
而鉛中毒對腎臟的傷害一開始是在近曲小管,因此會造成所謂的Fanconi syndrome,如糖分原本在近曲小管回收,一般要像糖尿病人血糖很高,約超過 180 mg/dl ,腎臟無法完全回收才會由尿中排出,偵測到尿糖。
但此特殊點在於回收的近曲小管受損,所以血糖正常的狀況下尿中竟然也偵測得到尿糖。
而若長期慢性曝露,肌酸酐會異常,血中的尿酸值也會較高,跟一般的慢性腎臟病患很難區分查明其原本的原因。
因為各系統都有症狀,病人可能找遍各科醫師查無原因,所以要佩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團隊能夠抽絲剝繭找到致病原因,並且找出群聚生病的一家人。
#不明中草藥的重金屬污染風險
而此件為長期服用含鉛過量的不明草藥引起的鉛中毒,這些草藥之所以有些風險會有重金屬的殘留或污染,主要原因為:
環境污染:
台灣 90% 以上的草藥需倚賴進口,尤其主要是中國,大自然的土壤中本來就存在或多或少的重金屬,而植物性中藥材生長在土裡,可能受污染而殘留重金屬。
「 部份中國大陸家庭式農戶還沒有完善的衛生觀念,經常讓藥材暴露在高污染風險環境中。」
「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施純全舉例,有些中國大陸農民將採收完的中藥材放在路邊曝曬,汽、機車往返經過時排放廢氣,也有機會污染中藥材,造成含鉛量超過標準。」
加工污染
為使賣相較好,或製成方便使用的方劑,需有前置加工的過程,若炮製過程使用了會釋出重金屬的容器或含重金屬的輔料,即可能讓重金屬含量超標。
源自礦物
有些中草藥本身即是來自礦物,如雄黃、硃砂等,本身即含有較多的重金屬,需檢驗及謹慎使用
違法添加
有些不肖商家或農家為了賣相或者灌水增重圖利,如增添了使重量較重的鉛粉,這就是傷天害理的事情了。
#合格中藥材政府有控管機制
目前納入健保的中藥材,都有較嚴格的把關檢驗,針對進口的中藥材實施邊境抽驗,而到藥廠也要先經過各 GMP 藥廠的檢驗機制才能製成濃縮中藥。
因此找合格的中醫師看診,不找密醫、服用來路不明、求神問卜來的草藥才能對用藥安全有所保障。
完整圖文 https://shihmengyeh.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
有機溶劑 區分 在 WORMxTOY 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硝基、珐瑯、壓克力...到底是“漆(Paint)”還是“顏料(Color)”呢?
其實模型用的漆料種類不多,若要定義“漆”與“顏料”並不難,例如:油性稱“漆”、水性則稱“顏料”,或是需用有機溶劑稀釋、清洗的就稱“漆”,可以用水稀釋、清洗的則稱“顏料”來區分;只要大家講好、有共識即可。
不過這定義也僅止於“模型用品”,若放諸四海就容易被打臉。例如「油畫顏料」明明是油性、需用溶劑洗筆,但卻稱“顏料”,這怎麼解釋?又例如「水泥漆」明明叫做“漆”,卻有水性的品項,這又該怎麼解釋?
以我個人而言,不論是美術用還是模型用我習慣通稱為“顏料”,有時不免俗也稱為“漆”,但在概念上是以油性或水性來區分之。但不論是稱做“漆”還是“顏料”,它都只是方便我們辨別“材料用途與特性的符號”而已,所以我認為只要自己習慣、自己覺得OK、買得到漆料即可,不須傷腦筋去辯證名稱對錯的問題。
有機溶劑 區分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一個產業都是台灣經濟的歷史與故事,更是每一個人具體的人生。這篇端傳媒的報導讓我們看到台灣製鞋業的歷史,也讓我們參與到這些師傅們的人生。
--------------------------
台灣人學會製作皮鞋的歷史,頂多就是一百年,一般公認的說法,都稱這門技藝是由「福州師」從海峽對岸帶來的,不過直到1950年代,許多農村孩子還是赤腳上學,根本沒有多少人買得起皮鞋,也沒有任何產業規模可言。直到1960年代,台灣政府確立吸引外資、擴張出口的貿易政策,美、日各種需要用到大量勞力的產業,陸續將生產據點遷來台灣。當時幾乎全程都要仰賴師傅手工的皮鞋產業,仗着人力成本便宜,大量培訓來自農村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全力衝刺外銷。
接下來20年,台灣以台北和台南為中心,形成兩大皮鞋生產聚落。全盛時期,光是台北一地,製作皮鞋的勞工,就超過兩萬人。任何人如果有興趣和計程車司機聊天,往往會發現,許多台北街頭的中年司機轉行之前,都曾經在皮鞋業裏工作過。當全球化後的供應鏈落腳於台灣時,他們一度搶走美國人的工作,一如今天中國大陸的民工接棒搶走他們的工作。
外銷訂單仍然暢旺時,全力衝刺生產數量的台灣人,重新改革了製鞋流程,使它和工匠的手藝逐漸脫鉤,形式上越來越像在生產線組裝汽車。約莫同一時間,台灣政府也鼓吹起「客廳即工廠」的家庭代工政策,許多工廠更是順水推舟,將生產流程繼續重組,部分工序被發包到住家之中,創造出另類的流水線。
那時節,所有人都忙着賺錢,傳統都市計畫中住宅區和工業區分立的想像,迅速被台灣人住商混合、遊走法規模糊地帶的彈性給取代。30年前決定自立門戶的王火成,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於台北市的老城區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工廠。
只不過,隨着整體社會逐漸富裕,曾經被譽為經濟奇蹟推手的家庭工廠,角色變得一天比一天尷尬。在農村,排放未經處理廢水的小型電鍍工廠,成了環保團體聲討的毒瘤;在都市,家庭工廠叩叩叩的機械作業聲、有機溶劑的刺鼻氣味,往往也成為街坊鄰居不睦的糾紛來源,不得不面對法規更嚴格的檢驗。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