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台灣的情歌-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有感】
呂岱衛 l 文
是什麼樣的感動能讓一場以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為唯一內容的音樂會,在終場時獲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與致敬?又是什麼樣的一股信念讓一群優秀的年輕音樂家願意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幾乎無償的條件下,每週不間斷地聚在一起,練習一首又一首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與本土作品?
灣聲樂團就是這麼一個擁有信念與傻勁的樂團。回想去年夏末,在台北某間團練室裡,灣聲樂團的發起人李哲藝正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領著團員們排練他特地為弦樂團成立所重新改編的台灣歌謠與原創作品。當時的我看到每位團員專注認真於譜上的每個細節,在李哲藝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下調整音色、拿捏層次。團練後,李哲藝向我提起他發起成立灣聲樂團的理念與構想。當時的我一度認為只為了專門演奏台灣人的音樂而成立一個樂團,這是否有些不切實際?更何況團員們幾乎是分文未取,花費如此多的心力與時間來練習,這樣的熱情能維持得住多久?台灣又是否能有這麼一個環境足以支持這麼一個樂團?
然而這樣的疑慮卻在前兩天灣聲樂團的成立音樂會上一掃而空。明明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歌謠,為什麼還能讓我的心情激動、好幾次止不住差點奪眶而出的眼淚?我想我聽到的不只是音樂、不只是感動,而是灣聲樂團那從上到下、齊心齊力所展現出的信念與對台灣這塊土地濃到化不開的情感。
從當晚開場演出的前兩首樂曲《台灣舞曲》與《梆笛協奏曲》開始,灣聲樂團所展現的演奏實力便牢牢地抓住了我。江文也的《台灣舞曲》無論是最原始的鋼琴獨奏版或是後來拿到大獎的管弦樂版,都存在著演奏技巧艱難、音響色彩難以捉摸,甚至結構處理不當就會使音樂分崩離析的問題。而李哲藝這次將原本的管弦樂版改編成難度更上層樓的弦樂版,要讓全團30人在單一音色下製造變幻莫測的音響與層次分明的織體,光想就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晚樂團的演出卻著實讓我吒舌。整首樂曲無論主題、對題、或是襯托於下的和聲音響皆清晰無比,音樂聽來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生動活潑,每位團員對於自己的聲部線條都能掌握確實、收放自如,這樣的《台灣舞曲》傳達出了江文也的意念,同時也讓人更期待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梆笛協奏曲》樂團又能變化出什麼樣的效果?
果然,沒有梆笛的《梆笛協奏曲》真的是讓演奏難度再提升好幾個檔次的樂曲。雖然這次樂團僅演出了這首經典名曲的第一樂章,然而李哲藝要求第一小提琴模擬梆笛的效果、整首樂曲幾乎都在高把位上呼嘯,讓梆笛協奏曲成了小提琴的超技協奏曲,這樣的改編與演奏真可說是神乎其技。再次讓台下所有觀眾見識到了灣聲樂團非凡的演奏實力。
接下來無論是大家熟悉的《嘸通嫌台灣》、《橄欖樹》,或是李哲藝重新改編串連的《四月雨小提琴幻想協奏曲》等,都是音樂精彩、情感真摯的作品。樂團的演出不煽情、卻也不流俗,讓旋律穿插在各聲部間,搭配節奏韻律與和聲的轉換讓音樂自然流露出情緒。我相信當晚台下許多觀眾絕對會跟著音樂情不自禁低吟著旋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歌,只有我們知道該怎麼唱。
下半場的四首台灣民謠代表的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現。從《望春風》到《天公落水》、《茉莉花》到《阿里山之歌》,每個族群都擁有屬於自己最美麗的音樂語言。李哲藝結合了各式曲風,從如歌的行板、優雅的圓舞曲到節奏輕快的拉丁舞曲,賦予了這些傳唱大街小巷的歌謠全新的生命力。在灣聲樂團時而細膩、時而奔放的詮釋下讓台下觀眾忘我地陶醉在美妙樂音之中。台灣擁有這些美麗的聲音,哪還需要政客們假情假意地喊出族群融合?透過音樂,我們一直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嗎?
緊接著,兩位聲部首席梁茜雯與歐陽慧儒分別在樂團的伴奏下演出了這場音樂會中最觸動人心的樂曲。梁茜雯的《草螟仔弄雞公》在詼諧中展現浪漫,李哲藝巧妙地調整節拍韻律,讓俏皮的曲調也能抒情,而梁茜雯的小提琴演奏彷若對我們訴說一個年代久遠、屬於阿公阿嬤的故事,既懷舊也濃郁,甚至還讓我們嗅到了田野的稻香。而由歐陽慧儒所演奏的《碎心花》不知讓台下多少觀眾掏起了手帕頻頻拭淚,這是鄧雨賢寫給早夭的愛女最沈痛的一首歌曲,音樂裡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沒有驚動天地的嚎哭,只有那點點滴滴、刻骨銘心的哀傷與懷念。當年鄧雨賢把這種台灣人的含蓄寫進了音樂,而今李哲藝將這樣的含蓄透過大提琴的音色悠悠道來。歐陽慧儒的詮釋深刻誠摯,每個音符都在他的弓上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可說是當晚音樂會中感人至極的樂曲。
當晚最後的壓軸曲《弦舞》可說是李哲藝為弦樂團所寫下最精彩的炫技作品。當帕薩喀牙舞曲的頑固低音遇上觸技曲般的音樂鋪陳,30人的弦樂團就如同置身在風暴中的一艘大船,必須齊心齊力跟著指揮如舵手般的指示、在高專注力的要求下齊心齊力在風暴中穩定前進。《弦舞》之難不僅止於技巧,而是弦樂團各聲部、各樂手間知己知彼的默契,你來我往、張弛分明。此外,在樂曲中段由各聲部首席如同即興般所演出的炫技樂段,更有如高空走索、臨淵履冰。果然一曲演罷,全場情緒沸騰、掌聲熱烈。這證明了灣聲樂團絕非臨時拼湊、更不只是隨意玩票。樂團有組織、有默契、更有水準齊一的高度演奏技巧,若非長時間練習,絕不可能有此境界。
最後在觀眾不絕於耳的安可聲裡,樂團再演出了兩首安可曲《搖嬰仔歌》與《蘭陽舞曲-丟丟銅仔》,同樣感人肺腑、引人激賞。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會後的隔天,我剛好來到蘭陽博物館一遊,沒想到在展覽室一隅播放的竟是昨晚才聽到的《蘭陽舞曲》,當弦樂團奏出如調音般的招牌前奏時,我的思緒竟跟著音樂起伏而升騰、久久不能自己。
會後,李哲藝在台上所發表的一席感言激勵人心。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珍視我們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珍視?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演奏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演奏?台灣的音樂不該只是收在圖書館裡的文獻資料,她得活過來、活在舞台上、活在每個人的心底。只有從我們自己作起,才能讓大家永遠記得台灣有這麼美麗的聲音。
灣聲樂團,恭喜你們,你們做到了!灣聲樂團,也謝謝你們,因為你們讓我再次重拾了對這塊土地久違的感動與信念。
對灣聲樂團來說,這晚是他們的成立音樂會,卻也是台灣音樂復興的里程碑。這一小步走得並不容易,且讓我們用行動來支持這個屬於台灣人的樂團,讓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能永遠飄蕩在這塊土地上,為後代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如果這場台北的成立音樂會你錯過了,3/5下午,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還有一場,由灣聲樂團所組成的首席室內樂團將邀請你一起來聽見屬於台灣的聲音。
「望春風鋼琴伴奏譜」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華姵-長笛百變天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望春風鋼琴演奏版【⭕️附琴譜】 Piano cover #懷舊歌曲鋼琴 的評價
- 關於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望春風》鋼琴伴奏鋼琴:劉士瑜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台灣民謠-望春風鋼琴教學Synthesia 琴譜鋼琴伴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廷廷的鋼琴窩- 【經典台語歌曲鋼琴演奏- 望春風】... | Facebook 的評價
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感動.....
讀完眼眶都紅了。
我們真的是一群,很認真的人
想要很認真的,做好一件事。
謝謝呂老師:)
【寫給台灣的情歌-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有感】
呂岱衛 l 文
是什麼樣的感動能讓一場以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為唯一內容的音樂會,在終場時獲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與致敬?又是什麼樣的一股信念讓一群優秀的年輕音樂家願意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幾乎無償的條件下,每週不間斷地聚在一起,練習一首又一首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與本土作品?
灣聲樂團就是這麼一個擁有信念與傻勁的樂團。回想去年夏末,在台北某間團練室裡,灣聲樂團的發起人李哲藝正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領著團員們排練他特地為弦樂團成立所重新改編的台灣歌謠與原創作品。當時的我看到每位團員專注認真於譜上的每個細節,在李哲藝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下調整音色、拿捏層次。團練後,李哲藝向我提起他發起成立灣聲樂團的理念與構想。當時的我一度認為只為了專門演奏台灣人的音樂而成立一個樂團,這是否有些不切實際?更何況團員們幾乎是分文未取,花費如此多的心力與時間來練習,這樣的熱情能維持得住多久?台灣又是否能有這麼一個環境足以支持這麼一個樂團?
然而這樣的疑慮卻在前兩天灣聲樂團的成立音樂會上一掃而空。明明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歌謠,為什麼還能讓我的心情激動、好幾次止不住差點奪眶而出的眼淚?我想我聽到的不只是音樂、不只是感動,而是灣聲樂團那從上到下、齊心齊力所展現出的信念與對台灣這塊土地濃到化不開的情感。
從當晚開場演出的前兩首樂曲《台灣舞曲》與《梆笛協奏曲》開始,灣聲樂團所展現的演奏實力便牢牢地抓住了我。江文也的《台灣舞曲》無論是最原始的鋼琴獨奏版或是後來拿到大獎的管弦樂版,都存在著演奏技巧艱難、音響色彩難以捉摸,甚至結構處理不當就會使音樂分崩離析的問題。而李哲藝這次將原本的管弦樂版改編成難度更上層樓的弦樂版,要讓全團30人在單一音色下製造變幻莫測的音響與層次分明的織體,光想就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晚樂團的演出卻著實讓我吒舌。整首樂曲無論主題、對題、或是襯托於下的和聲音響皆清晰無比,音樂聽來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生動活潑,每位團員對於自己的聲部線條都能掌握確實、收放自如,這樣的《台灣舞曲》傳達出了江文也的意念,同時也讓人更期待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梆笛協奏曲》樂團又能變化出什麼樣的效果?
果然,沒有梆笛的《梆笛協奏曲》真的是讓演奏難度再提升好幾個檔次的樂曲。雖然這次樂團僅演出了這首經典名曲的第一樂章,然而李哲藝要求第一小提琴模擬梆笛的效果、整首樂曲幾乎都在高把位上呼嘯,讓梆笛協奏曲成了小提琴的超技協奏曲,這樣的改編與演奏真可說是神乎其技。再次讓台下所有觀眾見識到了灣聲樂團非凡的演奏實力。
接下來無論是大家熟悉的《嘸通嫌台灣》、《橄欖樹》,或是李哲藝重新改編串連的《四月雨小提琴幻想協奏曲》等,都是音樂精彩、情感真摯的作品。樂團的演出不煽情、卻也不流俗,讓旋律穿插在各聲部間,搭配節奏韻律與和聲的轉換讓音樂自然流露出情緒。我相信當晚台下許多觀眾絕對會跟著音樂情不自禁低吟著旋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歌,只有我們知道該怎麼唱。
下半場的四首台灣民謠代表的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現。從《望春風》到《天公落水》、《茉莉花》到《阿里山之歌》,每個族群都擁有屬於自己最美麗的音樂語言。李哲藝結合了各式曲風,從如歌的行板、優雅的圓舞曲到節奏輕快的拉丁舞曲,賦予了這些傳唱大街小巷的歌謠全新的生命力。在灣聲樂團時而細膩、時而奔放的詮釋下讓台下觀眾忘我地陶醉在美妙樂音之中。台灣擁有這些美麗的聲音,哪還需要政客們假情假意地喊出族群融合?透過音樂,我們一直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嗎?
緊接著,兩位聲部首席梁茜雯與歐陽慧儒分別在樂團的伴奏下演出了這場音樂會中最觸動人心的樂曲。梁茜雯的《草螟仔弄雞公》在詼諧中展現浪漫,李哲藝巧妙地調整節拍韻律,讓俏皮的曲調也能抒情,而梁茜雯的小提琴演奏彷若對我們訴說一個年代久遠、屬於阿公阿嬤的故事,既懷舊也濃郁,甚至還讓我們嗅到了田野的稻香。而由歐陽慧儒所演奏的《碎心花》不知讓台下多少觀眾掏起了手帕頻頻拭淚,這是鄧雨賢寫給早夭的愛女最沈痛的一首歌曲,音樂裡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沒有驚動天地的嚎哭,只有那點點滴滴、刻骨銘心的哀傷與懷念。當年鄧雨賢把這種台灣人的含蓄寫進了音樂,而今李哲藝將這樣的含蓄透過大提琴的音色悠悠道來。歐陽慧儒的詮釋深刻誠摯,每個音符都在他的弓上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可說是當晚音樂會中感人至極的樂曲。
當晚最後的壓軸曲《弦舞》可說是李哲藝為弦樂團所寫下最精彩的炫技作品。當帕薩喀牙舞曲的頑固低音遇上觸技曲般的音樂鋪陳,30人的弦樂團就如同置身在風暴中的一艘大船,必須齊心齊力跟著指揮如舵手般的指示、在高專注力的要求下齊心齊力在風暴中穩定前進。《弦舞》之難不僅止於技巧,而是弦樂團各聲部、各樂手間知己知彼的默契,你來我往、張弛分明。此外,在樂曲中段由各聲部首席如同即興般所演出的炫技樂段,更有如高空走索、臨淵履冰。果然一曲演罷,全場情緒沸騰、掌聲熱烈。這證明了灣聲樂團絕非臨時拼湊、更不只是隨意玩票。樂團有組織、有默契、更有水準齊一的高度演奏技巧,若非長時間練習,絕不可能有此境界。
最後在觀眾不絕於耳的安可聲裡,樂團再演出了兩首安可曲《搖嬰仔歌》與《蘭陽舞曲-丟丟銅仔》,同樣感人肺腑、引人激賞。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會後的隔天,我剛好來到蘭陽博物館一遊,沒想到在展覽室一隅播放的竟是昨晚才聽到的《蘭陽舞曲》,當弦樂團奏出如調音般的招牌前奏時,我的思緒竟跟著音樂起伏而升騰、久久不能自己。
會後,李哲藝在台上所發表的一席感言激勵人心。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珍視我們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珍視?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演奏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演奏?台灣的音樂不該只是收在圖書館裡的文獻資料,她得活過來、活在舞台上、活在每個人的心底。只有從我們自己作起,才能讓大家永遠記得台灣有這麼美麗的聲音。
灣聲樂團,恭喜你們,你們做到了!灣聲樂團,也謝謝你們,因為你們讓我再次重拾了對這塊土地久違的感動與信念。
對灣聲樂團來說,這晚是他們的成立音樂會,卻也是台灣音樂復興的里程碑。這一小步走得並不容易,且讓我們用行動來支持這個屬於台灣人的樂團,讓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能永遠飄蕩在這塊土地上,為後代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如果這場台北的成立音樂會你錯過了,3/5下午,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還有一場,由灣聲樂團所組成的首席室內樂團將邀請你一起來聽見屬於台灣的聲音。
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華姵-長笛百變天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謝拍攝:
長笛百變天后-華佩
於"鄧雨賢110冥誕紀念音樂會"演出照!
分享給大家喔!
台灣客籍作曲家
鄧雨賢小傳(1906-1944)
鄧雨賢 1906 年 7 月 21 日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鄧氏家族為書香世家,祖父輩出三名秀才, 3 歲時因父親擔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全家舉遷台北大稻埕。鄧雨賢的小學教育是在台北萬華的「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完成,同學之間多以福佬 語交談,因此相處既久,他對福佬語的運用也相當自如。鄧雨賢於 15 歲考進台北師範學校,當時該校為了培養全能之教師,非常重視學生未來音樂教學之能力,因此每間教室裡幾乎都配置有一架鋼琴,雖然現今仍缺乏關於鄧雨賢音樂 啟蒙之資料來源,但或許可推斷,當時台北師範學校之音樂教育對鄧雨賢日後的音樂生涯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1925 年於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之後,鄧雨賢於台北日新公小學擔任教職,每月領到薪餉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購買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研讀,秉持著對音樂的執著,更於 1929 年毅然決然辭卸教職,負笈日本,於東京音樂學院進修。一年之後返國,為了生計,曾於台中地方法院擔任翻譯官,但不到一年,他即離職。
1932 年,當第一首福佬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以灌錄成唱片的形式,奇蹟似地風靡全台後,不少唱片公司老闆對福佬語創作歌曲產生高度投資的興趣。在此機緣中, 鄧雨賢應文聲唱片之邀請寫了一首《大稻埕進行曲》,雖是初試啼聲,卻獲得多方賞識。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因此禮聘他為專屬作曲家,並擔任歌手訓練。
鄧雨賢不負眾望, 1933 年即以《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等作品,在歌壇上爭得了一席地位。第二年又推出《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等動人歌 曲,一時間人人傳唱,當時的鄧雨賢可說是與當代流行歌曲眾作曲家們攜手合力將福佬語歌曲帶入百花爭綻、令人耳目一新之美好新境界。之後的幾年間,鄧雨賢更 以《滿面春風》、《碎心花》、《南風謠》、《想欲彈同調》、《琴韻》、《四季紅》等支支動聽之旋律,贏得當時最受歡迎流行歌曲作家的美譽;甚至有人將他與 蘇桐、王雲峰、邱再福四人並列為當時流行歌壇作曲界的「四大金剛」。
鄧雨賢於創作福佬語歌謠之餘,同時也試圖採集民間傳統的民謠與戲曲,以作為他創作的題材與靈感來源。在他個人的田野採集工作中,記錄了所謂的七字 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等;有的他還另外加上個人的詮釋,並編寫成鋼琴伴奏譜,足見他對台灣民間音樂之重視。遺憾的是,這些被他視為珍寶的傳統音樂 資源,終因日本政府掀起侵華戰爭而沒有機會被運用於他的作品當中。台灣總督府為了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推廣日語,於是所謂「新台灣音樂」也頒佈 實施,規定台灣的曲調,也必須用日語歌詞演唱,完全扼殺了創作自由。鄧雨賢也被迫寫些「應時之作」,例如《月昇鼓浪嶼》、《鄉土部隊的來信》、《望鄉之 歌》、《南海的花嫁》等。而他最膾炙人口的三首作品——《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則被填成日語歌詞,而分別成了《大地在召喚》、《軍夫之妻》、 《名譽的軍夫》,原來浪漫情愁的曲風,竟成了慷慨激昂的進行曲。在此情形之下,鄧雨賢乃辭去古倫美亞唱片的工作,與家人遷居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 教鞭。即使在鄉間,鄧雨賢還是醉心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工作,期間也曾以筆名「唐崎夜雨」寫歌。不幸的是在中日戰爭趨於白熱化時期,鄧雨賢原本已不甚強健的身 體,更是每況愈下,加上戰時物資匱乏,藥品奇缺, 1944 年 6 月 11 日,終因肺病與心臟之併發症病逝,得年僅 39 歲。
鄧雨賢的作品總能在巧妙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及技法之餘,又帶有誠摯而樸質的台灣民謠風味,此種中西融合的特有情味,經過時間的淬鍊,早已經由當時「流 行性」的歌曲,蛻變成了「時代性」的歌謠,並成為了無數台灣人的共同記憶。鄧雨賢的名字已經是歌詠鄉土音樂一位永垂不朽的藝術家,而他以客家子弟的身份, 為福佬語歌曲譜下了許多世代傳唱的作品,尤為一令人意外之異數。為了彰顯鄧雨賢在台灣歌謠史上的地位與客籍的身份, 1970 年左右,新竹中學數位同學曾集體創作,將《望春風》填上客語歌詞,並改名《想起戀妹實在難》; 1991 年,朱真一將《雨夜花》改填上《養女苦》的客語歌詞。
隨著時代的轉變,鄧雨賢的作品定位已經由當年的流行歌曲蛻變為台灣的經典歌謠, 1992 年 2 月 15 日,桃園縣龍潭鄉鄉公所特為這位鄉賢在大禮堂舉行「鄧雨賢先生音樂會」,由桃園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同年 7 月 14 日及 15 日,由「文化總會」主辦的「鄧雨賢作品音樂會」於國家音樂廳演出。鄧雨賢的作品正式在國家藝術殿堂「登堂入室」,有人以此殊榮來肯定其藝術成就,然而六十 年來,他的作品早已沁入人心,成為不折不扣屬於台灣人心靈之樂曲。 春之聲管弦樂團、簡文秀、謝宇威、華佩、莫迪輝、石潭社區婦女合唱團、芎林國小、大華科技大學
望春風鋼琴伴奏譜 在 望春風鋼琴演奏版【⭕️附琴譜】 Piano cover #懷舊歌曲鋼琴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