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痕文學]係喎,王家衞vs 金基德,比較文學。
TLDR:玻璃杯as a metaphor。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
1. 實情睇過好多次,最初戲院上唔肯定有冇睇過,但VCD呀TVB呀有線呀睇咗N次。然後有年電影節都睇過,仲要係在旺角(朗豪)!
2. 當然又係嗰句,唔同年紀睇有唔同體會。細個睇可能只係當黑社會片。大個少少,就梗係睇劉華同張曼玉在個電話亭打茄輪。
3. 再大個啲,睇萬子同張學友雀館。或者係梅窩巴士,大角嘴麗華戲院等等嘅風情。(又,「今日我喺呢度賣魚蛋,聽日我喺中東賣飛彈!」,完全反映返當年中東局勢兩伊戰爭,結果到而家仲係阿富汗)
4. 再大少少。扮文青睇咗2046 花樣年華 等等後,又睇返 《旺角卡門》,的確見到好多嘢已經有雛型。亦證明王家衞玩「商業」一樣係得。
===============================
5. 唔係話「商業 vs 藝術」完全冇界線,但我嘅unpopular opinion係:好多人只係用「藝術」去掩飾自己嘅嘢唔掂。你寫得掂垃圾文識寫標題黨,先有資格講我不屑玩呢種遊戲。
6. 早排連睇9套金基德,佢當然從來都冇玩到「商業」嘅遊戲,但我有理由相信佢一樣識玩。因為佢嘅電影就係好鍾意刻意誤導你,你以為會咁咁咁,就唔係。呢個亦表明佢知道一般「商業」電影嘅玩法,佢就特登唔玩,吹咩
7. 你話王家衞唔計算咩?我覺得佢一樣好計算,正如我覺得金基德一樣充滿計算。只係人地計算嘅玩法唔同。佢地知道鬼佬想要乜。
==================================
8. 正如最簡單最入門級嘅「xx as a metaphor」,我都寫過,金基德《慾海慈航/援交天使》嘅石頭(代表審判),或者係《漂流慾室/島》嘅魚鈎(代表控制),《情慾穿心箭/情弓》嘅弓箭(代表父權傳統),甚至係《感官樂園/空屋情人》嘅哥爾夫球棍(片名就係3-Iron,投閒置散嘅嘢)
9. 《旺角卡門》呢?就係「玻璃杯」,玻璃杯代表嘅係「從良」,正常人嘅生活,心中嘅安寧,亦即係《吳清源》嘅棋局,《英雄》寫書法。劉華成日打爛晒啲杯(呢個象徵佢追求寧靜但偏偏人在江湖柏木由紀),張曼玉(表妹!)話唔想佢冇杯用,所以自己收起咗一隻,如果需要嘅可以去搵佢。意思已經講到好明。
10. 《旺角卡門》仲有一個重點:「借來的時間」。呢個亦係《天若有情》(我知唔係王家衞)嘅主題,A Moment of Romance(英文戲名),歡情太暫,只求望一望,讓愛火永遠的高燒。正係劉華同吳倩蓮著咗草去澳門,先可以好似普通情侶咁安樂一陣,但好快已經有人拉返佢去現實。正如《旺角卡門》一樣,劉華同張曼玉去大嶼山依泣一陣,又係有江湖事拖返佢出嚟。只怨歡情何太暫,轉眼分離緣有限。
11. 呢個亦係金基德《漂流慾室/島》嘅情節,正係大家朝不保夕先可以扑過不停愛恨纏綿,到真係齊齊幫間愛巢油油(代表安家生活)就冇戲唱了,男嘅孟浪女嘅控制慾,冇得玩的。
12. 事實啲童話就係 自古美人如明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只講一句「從此快快樂樂生活落去」。因為冇「借來的時間」,冇外敵,就變咗為啲無聊嘢嘈了。結婚就係極唔浪漫嘅一回事,日日都係嘈塊廁所板放上定放低,或者阿仔讀邊間幼稚園。文藝作品中嘅男女係冇呢啲問題的,所以幾時都話,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冇乜嘢比生個B更加能摧毀一個女文青在你心中嘅印象。如果唔夠,生多個。你見到中學校花叫佢衰仔drink drink water,包你咩幻想都冇晒。
=============================
13. 係喎,其實夫子自道,當然我唔係自比王家衞。但你懂的,我亦唔使好多人睇,有2000個true fans撐Patreon已經好夠。我一樣識玩垃圾標題黨遊戲但我就真係 倦也悶 在某天已拒絶再玩。正如我唔會出嚟寫北京交易所,個撚個平時講到大陸嘢政策不能預計唔知佢想點,但忽然又中南海直線上身,又個個變身國師知晒之後幾百步棋想點。
14. 正如我識玩考試遊戲,但襟芒四十幾歲人啦,仲去讀書咩。正如我都識玩辦公室白領遊戲corporate ladder,唔算好叻但叻過好多人啦,但一樣:
15. 但我厭倦 倦也悶 在某天已拒絶再玩 (其實鍾意安全地帶版多啲,但唔識日文,而廣東話版填詞真係好)
16. 當然啦,玩過而又唔太失敗,先可以講呢句。正如我入到港大,咪先可以話你知,「咪又係咁」「不外如是」。正如我出到本書,先可以話你知,「咪又係咁」「不外如是」。但就要試過先知嘛。
17. 總之,《旺角卡門》好睇的!必睇!
18. 都話,雅俗共賞,MK仔當黑幫片睇,少女睇劉華,男仔睇萬子,文青可以懷念舊香港。
19. 我就憑弔我逝去嘅青春。
===============================
20. 噢其實,《旺角卡門》講嘅亦都係「拒絶再玩」嘅故事。劉華早已厭倦呢啲仇殺生活,但正如上面講,人在江湖柏木由紀,明明佢想了無牽掛,但偏偏太多情。有個仲係想做大事想證明自己嘅馬仔烏蠅(張學友),有姑媽,有表妹。
21. (劇透)最後劉華係搵到隻杯,但結局都係死咗。冇錯,就係死咗,先搵到心中嘅寧靜。呢個亦係金基德好多戲嘅主題:捨棄肉身然後得道。有時係死咗(《聖殤》,《春夏秋冬》嘅老憎),有時係魔幻化(《感官樂園/空屋情人》最後個磅變咗零)。
22. 拿,都話比較文學!金基德vs王家衞。真係拎去寫論文都得。當然兩個導演其實唔太似,王家衞更加係一個「金句」導演,而且好多時都唔係拍現代。金基德粗糙好多,多數都拍現代,但始終都唔係好入到「主流」,你鬼佬都冇幾多個敢講自己好鍾意佢,特別呢幾年人人metoo.
23. 睇就一定睇,有機會睇完寫多篇。但好多時呢啲「有機會寫」都最後冇寫。邊得閒?始終仲係未去到搵夠上岸唔使做啲錢多到用唔晒(否則使乜搞Patreon?)
24. 最後大煞風景講多句,麥芽糖餅as a metaphor.張學友在大角嘴賣嘅魚蛋,一蚊串,1988年。你睇下而家一串魚蛋幾錢?呢啲就係尼克遜廢除金本位制嘅後果啦。
==============
月頭訂最抵!一週年!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9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20/40年費VIP 送本人著作一本。
==============
朝不保夕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都很妒忌 Mirror 和 Error | 盧斯達 on Patreon】
寇比力克《2001 太空漫遊》開首,講述洪荒時代一班猩猩的原始生活。那時大地荒蕪,四處有猛獸威脅,猩猩們朝不保夕。一塊神秘石碑出現,一隻猩猩觸摸了石碑,便學懂了使用工具:與敵對幫派爭吵時,牠用一塊骨頭打死了對方,開始吃肉,掌握了猩猩甚至整個星球的最高權力,生物開始加速進化。然後鏡頭一轉,猩猩的後代建立了文明,已進入太空時代,足跡散播到地球以外。
當初接受「天啟」的猩猩,會為猩猩社群吹來改變的風。牠甚至不用刻意作為,其他猩猩都會改變。因為牠們都目擊「猩猩中的摩西」得到「上天祝福」,而自己沒有。在那頭猩猩面前,大家都變得次等,因而世上第一種情緒是對未知的恐懼,第二種情緒就是認識了之後的妒忌:對世界上第一個權力秩序的妒忌。因為有了妒忌,所以其他猩猩都有了「希望像他一樣」的意志。其他猩猩都會學著牠,要不觸摸那塊魔法的石頭,要不就學習先知使用工具。於是人們的意志和智慧飛速發展,進化成人類,壓倒所有生物,在星球上建立非凡霸權。
viu 旗下男子組合 Mirror 和 Error 爆紅,也帶來了文明因妒忌而擴散的類似效應。例如有網絡記者表示,萬人空巷的追星場面,等於麻痺意志,也向外國宣示了香港市面已經恢復的畫面,又談及認為追星者很多都是性生活不協調或者沒有男友。例如 (主要服務黃絲的) 網絡專頁抓到明星的小辮子,見對方在網上談及某名牌波鞋,即送上「暗示女粉絲代為購買」,高呼「公平咩」。或者黃津珏在本周日《明報》撰文,強烈批判大眾甚至文化界都吹捧「黃色 pop song」的現象。雖然最後的例子值得談得更深入和複雜,但三者都是源於妒忌,繼而心理防衛機制啟動。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妒忌。文化程度低的會「失言」,文化程度高的妒忌則是理論化起來而顯得較為複雜。
網絡記者是看到娛樂流行文化重新興起,社會注意力因而貌似分薄,威脅到其生存或者存在感。這感受不必然經得起事實考證,但個人感受的確是很個人化,沒有對錯而言。網絡專頁高呼「公平咩」當然是想像出一個淫亂的濕滑世界,那個世界裡面郭嘉駿會利用其性魅力獲得好多好處,食哂D女,因此亦對心理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想像者亦可能持續受到人生中的 sexual frustration 所困擾,所以對潛意識的假想敵一言一行特別敏感。
黃津珏在《明報》的文章〈7.21兩周年反思異見中的異見〉,流露了對於「邊緣」、「地下 Band 仔」——甚至是「批判者」——的身份認同,會以「我們這班有進步意識的文化工作者」定位自己。非主流認識上的對立面自然是「主流」。對於主流、娛樂、明星甚至電視台的重新復辟,這自然可以是一種威脅。甚至說,「文化界朋友」和進步媒體都在熱捧,威脅就更大。追星行為背後,是否輾壓獨立音樂界的生存空間?黃亦在文中提及自己「當大家在追 TVB 的什麼《衝上雲霄》時,我正跟着朋友拿發電機到街上搞音樂會鬧警察、因工廈文化空間問題與政府周旋」,單獨來看,這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先知先覺,但很明顯這裡的回憶流露一種不 (夠) 被理解的苦悶。雖然黃圈裡面 (其實是香港人本身) 的反智風氣、界別之中不講老實說話的情況,也好像是真。黃至少很在乎甚麼,雖然那「甚麼」對我們來說不一定是合理。相比起來,上述的網絡專頁並不執拗,大多數人喜歡甚麼,就順著他們的意思說。大多數人想被欺騙和安慰,就提供欺騙和安慰。
黃津珏談及的「異見中的異見」其實很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19 年示威到肺炎爆發,香港的存在感擂台大為改變,「反送中運動」作為無權力者的集結,令她們更加苦大仇深。因此就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反送中運動好父權,「前線勇武」搶走了其他人的權力,也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香港疫情初期,某黃店因為香港不作為不封關而不服務「普通話食客」即為疑似種族歧視,相當不進步等等。斷章取義地看,人們去反駁這類歧視帽子,也可理解為黃色暴政以及黃店不能接受批判。其實跟黃不黃沒關,只是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首先太妒忌別人的存在感,太耐不住寂寞,一頭都是個人想像。
人類有一千種面對神——超過自己的東西——的方法,也有一千種面對妒忌的心態。有些猩猩敢於觸摸石碑,其他猩猩會認為牠們背叛了祖宗和更有道德的方法,然後碎碎念地進入 evolution dead end。現代人類也是這樣的,現在西方都學了中國文革講出身成份那一套。你是女人,成份好點;有色人種,成份好點;性小眾,成份更好;無法界定性別 (non-binary) 更是宇宙頂點。跟他們本身為人處事和成就漸漸沒有關係,他們的身份成份才是一切。至於男人自然有天生原罪,皈依女性主義,可以減你少少刑。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批評要私下講,亦是真的,因為我每次批評完何式凝都會有學界中人私底下跟我說,終於有人講喇,但我身份唔方便講,只好默默轉發——雖然我不認為這有甚麼特別。
面對妒忌,可以昇華出競爭和自強意識,結果可以是建設性的。然而這個「主流——地下」、「強——弱」、「高——下」的結構也很迷惑人,如果一個人一群人的批判意識鎖定在結構本身,就會慢慢以支流本身為榮,而不是支流本身裡面確確實實的文化或藝術品。在更大的意識汪洋裡面,以弱為美、以強為醜的文化,發展成一種很隱密的弱民手段,使人慢慢變得消極而又苦大仇深,十分痛苦,看到 Mirror 和 Error 就更痛苦——但同時,與 Mirror 和 Error 帶來的痛苦搏鬥,又奇異地成為他們之所以為自己的憑證。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朝不保夕意思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都很妒忌 Mirror 和 Error | 盧斯達 on Patreon】
寇比力克《2001 太空漫遊》開首,講述洪荒時代一班猩猩的原始生活。那時大地荒蕪,四處有猛獸威脅,猩猩們朝不保夕。一塊神秘石碑出現,一隻猩猩觸摸了石碑,便學懂了使用工具:與敵對幫派爭吵時,牠用一塊骨頭打死了對方,開始吃肉,掌握了猩猩甚至整個星球的最高權力,生物開始加速進化。然後鏡頭一轉,猩猩的後代建立了文明,已進入太空時代,足跡散播到地球以外。
當初接受「天啟」的猩猩,會為猩猩社群吹來改變的風。牠甚至不用刻意作為,其他猩猩都會改變。因為牠們都目擊「猩猩中的摩西」得到「上天祝福」,而自己沒有。在那頭猩猩面前,大家都變得次等,因而世上第一種情緒是對未知的恐懼,第二種情緒就是認識了之後的妒忌:對世界上第一個權力秩序的妒忌。因為有了妒忌,所以其他猩猩都有了「希望像他一樣」的意志。其他猩猩都會學著牠,要不觸摸那塊魔法的石頭,要不就學習先知使用工具。於是人們的意志和智慧飛速發展,進化成人類,壓倒所有生物,在星球上建立非凡霸權。
viu 旗下男子組合 Mirror 和 Error 爆紅,也帶來了文明因妒忌而擴散的類似效應。例如有網絡記者表示,萬人空巷的追星場面,等於麻痺意志,也向外國宣示了香港市面已經恢復的畫面,又談及認為追星者很多都是性生活不協調或者沒有男友。例如 (主要服務黃絲的) 網絡專頁抓到明星的小辮子,見對方在網上談及某名牌波鞋,即送上「暗示女粉絲代為購買」,高呼「公平咩」。或者黃津珏在本周日《明報》撰文,強烈批判大眾甚至文化界都吹捧「黃色 pop song」的現象。雖然最後的例子值得談得更深入和複雜,但三者都是源於妒忌,繼而心理防衛機制啟動。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妒忌。文化程度低的會「失言」,文化程度高的妒忌則是理論化起來而顯得較為複雜。
網絡記者是看到娛樂流行文化重新興起,社會注意力因而貌似分薄,威脅到其生存或者存在感。這感受不必然經得起事實考證,但個人感受的確是很個人化,沒有對錯而言。網絡專頁高呼「公平咩」當然是想像出一個淫亂的濕滑世界,那個世界裡面郭嘉駿會利用其性魅力獲得好多好處,食哂D女,因此亦對心理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想像者亦可能持續受到人生中的 sexual frustration 所困擾,所以對潛意識的假想敵一言一行特別敏感。
黃津珏在《明報》的文章〈7.21兩周年反思異見中的異見〉,流露了對於「邊緣」、「地下 Band 仔」——甚至是「批判者」——的身份認同,會以「我們這班有進步意識的文化工作者」定位自己。非主流認識上的對立面自然是「主流」。對於主流、娛樂、明星甚至電視台的重新復辟,這自然可以是一種威脅。甚至說,「文化界朋友」和進步媒體都在熱捧,威脅就更大。追星行為背後,是否輾壓獨立音樂界的生存空間?黃亦在文中提及自己「當大家在追 TVB 的什麼《衝上雲霄》時,我正跟着朋友拿發電機到街上搞音樂會鬧警察、因工廈文化空間問題與政府周旋」,單獨來看,這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先知先覺,但很明顯這裡的回憶流露一種不 (夠) 被理解的苦悶。雖然黃圈裡面 (其實是香港人本身) 的反智風氣、界別之中不講老實說話的情況,也好像是真。黃至少很在乎甚麼,雖然那「甚麼」對我們來說不一定是合理。相比起來,上述的網絡專頁並不執拗,大多數人喜歡甚麼,就順著他們的意思說。大多數人想被欺騙和安慰,就提供欺騙和安慰。
黃津珏談及的「異見中的異見」其實很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19 年示威到肺炎爆發,香港的存在感擂台大為改變,「反送中運動」作為無權力者的集結,令她們更加苦大仇深。因此就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反送中運動好父權,「前線勇武」搶走了其他人的權力,也有人去外國學術期刊批判香港疫情初期,某黃店因為香港不作為不封關而不服務「普通話食客」即為疑似種族歧視,相當不進步等等。斷章取義地看,人們去反駁這類歧視帽子,也可理解為黃色暴政以及黃店不能接受批判。其實跟黃不黃沒關,只是何式凝和黎明 (中國籍,女)首先太妒忌別人的存在感,太耐不住寂寞,一頭都是個人想像。
人類有一千種面對神——超過自己的東西——的方法,也有一千種面對妒忌的心態。有些猩猩敢於觸摸石碑,其他猩猩會認為牠們背叛了祖宗和更有道德的方法,然後碎碎念地進入 evolution dead end。現代人類也是這樣的,現在西方都學了中國文革講出身成份那一套。你是女人,成份好點;有色人種,成份好點;性小眾,成份更好;無法界定性別 (non-binary) 更是宇宙頂點。跟他們本身為人處事和成就漸漸沒有關係,他們的身份成份才是一切。至於男人自然有天生原罪,皈依女性主義,可以減你少少刑。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批評要私下講,亦是真的,因為我每次批評完何式凝都會有學界中人私底下跟我說,終於有人講喇,但我身份唔方便講,只好默默轉發——雖然我不認為這有甚麼特別。
面對妒忌,可以昇華出競爭和自強意識,結果可以是建設性的。然而這個「主流——地下」、「強——弱」、「高——下」的結構也很迷惑人,如果一個人一群人的批判意識鎖定在結構本身,就會慢慢以支流本身為榮,而不是支流本身裡面確確實實的文化或藝術品。在更大的意識汪洋裡面,以弱為美、以強為醜的文化,發展成一種很隱密的弱民手段,使人慢慢變得消極而又苦大仇深,十分痛苦,看到 Mirror 和 Error 就更痛苦——但同時,與 Mirror 和 Error 帶來的痛苦搏鬥,又奇異地成為他們之所以為自己的憑證。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朝不保夕意思 在 2023-03-19主日敬拜第一堂: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公平? 的推薦與評價
[15]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 ... 沒有目標、使命、榮耀,無人雇用、呼喚我們,是無業遊民,朝不保夕,能夠進入葡萄園,就是最大的恩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