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東南亞 🇲🇾: 鄭和下西洋之馬來西亞篇]
2005 年馬來西亞發行紀念郵票,慶祝馬來西亞與中國交往六百年。圖為原要發行的郵票版本,其中小型張和一枚郵票印行後改動再印。原版現已成為珍品。但是郵票值得注意地方,不只這個。
近年中國把鄭和下西洋形容為「中國和平崛起之旅」,而馬來西亞為了「一帶一路」,也就樂於唱和,結果有這樣郵票,主題重點在貿易多於外交。據馬來西亞郵政資料,六百年起點是 1405 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麻六甲。
如果把交往定義為貿易接觸,那末早在唐、宋時期,馬來諸邦與中國已經有商貿來往,例子有盤盤國、丹丹國、羅越國,不用等到明朝才發生。如果把交往定義為官方層面互動,丹丹國曾多次向梁朝、陳朝、唐朝遣使。換句話說,無論言商或是言外交,馬、華交往不只六百年,鄭和也不是開啟者。
就算在明朝,鄭和也不是第一位到麻六甲的使者,尹慶才是。《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記載,永樂元年十月(1403 年)太監尹慶下西洋,到達麻六甲(當時譯「滿剌加」),「... 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慶至,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拜里米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三年九月至京師。帝嘉之,封為滿剌加國王」。
就在拜里米蘇剌獲明成祖封王 (1405 年) 的前三個月,鄭和才獲詔要下西洋。一年後 (1406 年) 鄭和抵達爪哇,再到舊港,擊潰陳祖義,然後輾轉到麻六甲,比尹慶到訪至少遲三年。馬來西亞官方宣傳的馬、華交往起點 1405 年,是利用鄭和啟程年份,混水摸魚當作鄭和到訪麻六甲年份,以配合中國「和平崛起之旅」外宣,更休談鄭和根本不是開啟交往的人。
馬來西亞不提起尹慶,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據《明史》和《瀛涯勝覽》記載,當時麻六甲服屬暹羅,每年要向暹羅繳交四十兩金,否則遭征伐。拜里米蘇剌知道尹慶來意後「大喜」,似乎因為發覺救星來了,只要依附強大的明朝,便可以牽制暹羅。事實上日後他的確這樣做,向明朝告暹羅的狀。
要是馬來西亞說,明朝馬、華交往的基礎是為了依附強權,這是多麼丟臉,損害國格。宣傳鄭和比較切合利益,國格更是重要。交往郵票其中一枚顯示明成祖賜的寶印。明朝與麻六甲之間是冊封關係,地位不平等,但是馬來西亞郵政在集郵資料裏,卻形容明成祖向拜里米蘇剌賜印是 "... in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ingdoms"。瞬間兩個 "kingdoms" 平起平坐,迎合政治正確,國格再一次保住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5的網紅三寶爸Kuni日語-PAPA走摳摳買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足利義滿為何接受明朝冊封為「日本國國王」? 足利義滿他平定西國之雄大內氏等之叛亂,強化幕府的實權,另一方面他也建立金閣寺等,並積極與明朝通商,甚至因此獲得明朝賜與「日本國國王」金印。這件事情固然引起當時日本輿論圈的一些非議,畢竟天皇才是日本的統治者(儘管實權以旁落多年),身為人臣的足利義滿這樣赤裸...
朝貢貿易明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中國正式墮入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日期:2021年7月30日
【明報專訊】中國已墮進修昔底德陷阱。此發展非常危險和可惜,因為中國過去40多年的和平崛起,是歷史上罕見的,不止幫助全中國人民脫貧,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極大貢獻,都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不幸地近日所見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突變,不止引發出一場嚴重的所謂監管風波,其實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似乎代表頗根本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甚至外交策略改變。
對此發展表示擔心的不止我一個,連長期中國大好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近日也發表文章,直言憂心中美已進入冷戰初期,同時中國大力打擊創業家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且危險地攻擊大量科技行業,包括各種電商、金融科技、社交平台、線上線下教育等等的商業模式,似乎正全面重估市場經濟的定位。羅奇甚至擔心此改變將影響到中國不能達到整體長期發展目標。
應鼓勵企業走出國際 爭取傳媒話語權
我相信近日針對個別行業的監管行動都有一定原因和道理,但絕不應變成嚴重內鬥(我明白內卷和內鬥的所謂區別,但我不忌諱,所以直稱為內鬥)的藉口,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近月我已多番發聲提醒中國慎防形成圍城受困心態,應把眼光放得遠一點,鼓勵企業走出國際,爭取中國傳媒的話語權,與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地位。
先分析一下墮進陷阱的原因,主要有4個:
(1) 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開始,中國已看到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的害處。更必然對以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印鈔解決問題非常反感,因為此舉無疑等如把問題輸出國外,由中國和其他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人來買單。
我明白但不完全同意此觀點。美國和西方固然虛偽和採用雙重標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就責備亞洲各國貪腐和揮霍無度,所以解決方法就是即使在金融危機中,仍需勒緊褲頭,大減財政開支,結果弄至多年衰退,且通縮殺傷力遠超通脹,導致無數亞洲企業和人民破產,不少人自殺,在印尼甚至出現過恐怖的屠殺華人事件。
QE的後遺症的確包括嚴重拉闊貧富懸殊,確是近年全球很多地方出現不同規模社會動亂的主要背景原因之一,但這後果應仍遠比在2008年時採取相反收緊政策為佳。經此一役,中國學懂了防範經濟過度金融化,且決定把資本帳收得更緊,或最少大大拖慢了開放的步伐。但問題是此憂慮來得太早了,中國資本市場仍未成功發展起來,體積是增大了不少,但只約等同GDP,且從來不健康,熊市時間遠比牛市長,債市更是仍然混亂,信貸評級搞笑居多。
加速開放資本帳 提升人民幣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2008年後,雖成功把人民幣推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籃子貨幣,A股亦終能加入MSCI指數,即是我從前形容的「金融WTO」,但一如我所料,成功比「工業WTO」更難。最主要竟非外國的阻擋,而是中國仍缺乏打開資本帳的勇氣。結果就是名義GDP落後PPP GDP超過50%,從外國觀點,亦即人民幣滙率被壓低超過50%,所以導致相對中國的嚴重貿易赤字,可說中西方關係日趨緊張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我認為中國非常需要加速開放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最重要手法正是收窄貿易平衡,大量輸出人民幣,加深相互投資和貿易關係,使到西方更難與中國脫鈎,有助確保世界和平。
(2)COVID疫情絕對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毫無疑問,對比全世界,中國治疫是非常成功的,雖然仍有近5000人死亡,但相對西方,肯定等如救了最少近300萬條寶貴生命;加上中國慷慨,領先對國際伸出援手,輸出大量勇敢醫護人員、防疫用品和疫苗,其實非常值得表揚,但由於中國媒體力量太弱,反而經常被抹黑,實在令人氣惱。
但我也曾指出,從某角度看,中國治疫可能有點太成功了,令國人形成牢固的零容忍心理,政府因此不能或不敢改變接近完全封關的政策。一眨眼,措施已維持了一年半有多,連香港本地個案清零已超過50天,仍毫無與中國內地和澳門通關迹象。我明白「Delta變種病毒」仍然全球肆虐,但多種疫苗,包括輝瑞-BioNTech的疫苗「復必泰」,似乎對防範重症和死亡仍非常有效,中國毋須介懷,應加快審批和推廣,和馬上研究混合接種不同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國封關程度超明朝 如自我孤立
據觀察,中國可能繼續封關至明年中,甚至明年底,事態其實非常嚴重;老實講,封關的嚴緊度已超過明朝程度!我已多次指出,封關的害處遠超過經濟損失那麼簡單,最大壞處有兩方面,首先是斷絕了正常人民的商業、學術、文化和外交住來,等如中國自我孤立,與外國的誤會和矛盾只會日益加深。第二,更可怕的是停止與外面的實體接觸,互聯網亦是部分封閉的,所以逐漸形成圍城自困心態,更容易產生偏執症(paranoia),經常杯弓蛇影,以為裏裏外外,到處都是敵人。這亦是內鬥加劇的成因之一吧。
(3)兩年前香港的動亂,肯定也是改變中國政策思維的一個機重要催化劑。雖然在香港一事上,毫無疑問,全國絕大多數人民是支持中央和香港政府的止暴制亂政策,亦因此事令到中國人民更團結。
香港問題固然有其獨特歷史、文化和政經原因,但為何過去兩年,全球超過100個地方,包括美國本土,都有形式極度相似(包括衣着、雨傘作保護、武器等等)的暴亂?除QE是一個共通導火線,明顯社交平台和整個全球互聯網文化,亦是一個超重要傳播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新聞、科學、迷信和各種意識形態的「危險」渠道。即使在疫情上,連美國政府也知道facebook(美:FB)和Twitter(美:TWTR)等,負上極大責任,簡直可說滿手鮮血。
中國一向維穩至上,當然必須未雨綢繆,即使小規模動亂的機會亦不容許出現,所以加強監管整個互聯網是必然的後果。當然反壟斷和網路國家安全等考慮也是真實的,美國也有類似擔憂,但美國確以資本為主,人命為次,可說非常錯誤,令到監管太慢,結果養虎為患,但他們同時也考慮到facebook和Google等新媒體,對展現美國霸權的重要性。中國應如何做法,我沒有完美答案,只可說監管是一個平衡遊戲,更是一門藝術。
中國倘自主半導體技術 未必利全球安全
(4)最後,美國過去4年,率先墮進修昔底德陷阱,危險的零和遊戲思維,發動全方位貿易、金融、媒體、意識形態和科技戰,嚴重刺激中國反思和檢討自己所有政策,既是必須的,亦是無可避免的。結論跟我多年前的觀察一樣,相信我是全球有數最早指出的,中國核心科技最弱一環正是半導體,必須急起直追,重點不在設計,而在製造。而且瓶頸不止在芯片,更缺乏的是半導體生產設備。
我當然完全同意,亦十分支持,但我當年亦同時提醒中國,不可讓半導體成為一種沉迷,反成為加速墮進陷阱的誘因。不幸的是近日中國政策以至投資者,都似乎對半導體有點沉迷。
問題有三方面,第一,欲速則不達,清華紫光的下場就是個好例子。盲目投入大量資金,企圖收買人才和技術,但管理層缺乏知識和經驗,加上美國多方面故意留難、禁運和制裁,結果發展速度遠遜預期,公司卻債台高築,陷入財困。過去5年,除NAND技術稍為追近國際水平,DRAM、邏輯芯片、代工、EDA和生產設備等發展,仍未盡理想,進口芯片比例,只從90%略降至約85%。
第二,如中國真能達到自主所有半導體設計和生產技術,其實對全球貿易和安全都未必是好事。本來高科技就是最需要全球一體化底下的國際合作,家家有求才能促進貿易和技術發展,亦有助維繫國際安全。
第三,中國既是泱泱大國,理應胸襟廣闊,能同時有效和平衡地監管各行各業,為何突然判斷只有硬件技術如半導體、電池和電動車等才算高科技,才配在A股上市。剎那間,互聯網從雲端跌落凡間(爛gag),甚或更低些少。物流(Logistics)從來都是「線性最優化」(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的高級數學難題,現今被貶為不值一文的低端送白菜商業模式!
我真的有點後悔從前提出的4個高科技不等號:
1. 硬件>軟件
2. 製造>設計
3. GPU>CPU
4. 記憶體>邏輯
現在幾乎全都應驗了,彷彿成為中國的發展藍圖!可能我應該把它改為等號!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及Google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7586934382&issue=20210730
朝貢貿易明朝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著卡住蘇伊士運河的長賜號,而激發我閱讀的一本好書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的一開始,先帶著讀者想像,400年前的人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很多我們現在所習以為常的觀點,都是近200年甚至100年才形塑出來的。特別是關於“民族國家”或是“國家主權” ,更是在19世紀才成為全球人們看待世界的主要方式。有了這樣的認知去理解亞洲海洋近代史,才能夠明白當時的人為何會做出某些決策。而這些決策更是牽動了之後四百年的政治走向。
另一個很棒的觀點就是所謂“政治的海” 與 “經濟的海” 。現在我們對於各國海域全力鞏固的需要都習以為常,甚至也明白為什麼大國在海軍的實力上如此看重。但是在400年前的世界,世界主要的正全思考還是以“陸上帝國” 為主,不管是當時歐洲各個王權,或是印度和中東的眾帝國,以及中國的明朝時代,都是這樣的觀念。海上的世界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等也比較多是以貿易為思考出發點。政治的介入,是之後因著這些 “東印度公司” 們海上的拓展逐步發展出來的。一方面是為了歐洲各國搶奪貿易地區的資源而產生的殖民。另一方面這些公司後來都自己需要建立軍隊,保護人員與貨品 (讓我想到中國古代的鏢局),一方面龐大的財務支出讓公司回去和帝國主權求救,另一方面這些帝國主權也不樂見於國內有勢力 (公司)可以與之抗衡。
作者是一位位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者,自然有更多著墨在日本的視角,但我認為他相當平衡的去分析,在亞洲海洋貿易受影響下的各地(印度,印尼,甚至是台灣)為何會對於歐洲政權有如此不同的印象?德川家康鎖國式的管理,讓日本早於其他地方建立其民族的意識。她的地理位置,也讓她相形之下更有強勢的談判權 (舉例來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東和印尼非常暴力強勢,但是在日本的長崎,幾乎是委屈求全的配合)。也在這一切的變化當中,特別是明朝到清朝這段時間,日本刻意切開過去中國朝貢式的世界秩序 (應該說是亞洲秩序),而形成以日本為主題的世界觀。
當中也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像是所謂的 “倭寇” 原來也是日本人歷史中的用詞,形容那些製造麻煩的海盜 ,其實是起源於日本的邊緣人們 (後來也有很多中國沿岸居民加入行列)。而在十七世紀,這些海上的貿易主要都是驅動於歐洲人們對於亞洲出產商品的強烈需求以及嚮往,包括胡椒,茶,與棉織品。這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物品在當時都是極珍貴的上流社會象徵。當時亞洲人對於歐洲的東西反而沒有什麼太多的追求 (從當時乾隆皇帝給英國國王的回覆 “歡迎來朝貢,但你的東西我們不需要” ,就可以很明顯看得出來)
日本作者寫出來的書在字裡行間還是可以看出一種很特別的細膩。像是講道為什麼東印度公司們主要是運送綠茶,但後來英國卻已紅茶為主的分析,作者交叉比對了許多資訊,花了不少篇幅 (然後最後還是懸案😆)。還有雖然是翻譯成中文,但總是會讀到日本式的書寫方式,用問句來表達肯定之意 (“當時,公司應該是 ....思考的吧!”)
但這本書最後回來講到的是跨國公司如何影響世界史的發展。看似所有的劇情都在亞洲的海洋和亞洲諸多島國上發生,最後在這些跨國公司結束時帶來的影響卻是塑造我們所認識的“近代歐洲” 。其實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各國的亞洲貿易公司,都要命名為“東印度公司” 呢? (葡萄牙,英國,荷蘭,以及後來的法國皆是如此)而中文版也附上了一個給台灣人的導讀,試著從亞洲海洋史的觀點,來思考台灣在歷史上的位置。
這幾年大型科技公司與國家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中國以及美國,都可以看到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張力日益高漲。美國現在有很多關於這些科技巨頭反壟斷的呼聲,但也可以明顯看見現行的壟斷法不見得適用於這些以資訊為本的科技巨頭們。因著這本書, 看到出版社有一系列的 “興亡的世界史” ,好想要整個包下來喔!
📚📚📚另外推薦的幾本延伸閱讀:
📗我 2017 Top10 之一 “絲綢之路: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
https://dushuyizhi.net/the-silk-roads/
📘我 2020 Top 10之一 “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 當時寫了三篇心得分享,第三天剛好提到歐洲興起的“法人” 和“公司” 如何影響歷史發展:
https://dushuyizhi.net/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3之3)/
📙“遊牧民族的世界史” 另一名日本歷史學家地精彩著作:
https://dushuyizhi.net/遊牧民族的世界史/
全文與相關書籍的連結都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世界史 #羽田正 #興亡的世界史 #八旗文化
朝貢貿易明朝 在 三寶爸Kuni日語-PAPA走摳摳買日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足利義滿為何接受明朝冊封為「日本國國王」?
足利義滿他平定西國之雄大內氏等之叛亂,強化幕府的實權,另一方面他也建立金閣寺等,並積極與明朝通商,甚至因此獲得明朝賜與「日本國國王」金印。這件事情固然引起當時日本輿論圈的一些非議,畢竟天皇才是日本的統治者(儘管實權以旁落多年),身為人臣的足利義滿這樣赤裸裸地接受外國皇帝冊封為國王,擺明是不放日本天皇在眼裡。那麼為何足利義滿甘願犯大不敬而執意與明朝接觸呢?
其實原因也不在於明朝的威光或後盾,或是日本國國王這種虛名,其看重的是與明朝貿易的龐大利潤。在當時的東亞秩序,是以明朝所代表的中華為中心,而對於日本來說,當時的中國貨及明朝貨是屬於高檔的物品,誰掌握住越多的中國貨,就代表擁有越多的財富及金錢,而這將強化其權勢。
對於處事相對務實的足利義滿來說,只要答應明朝抓抓倭寇交人,然後稍微跪一下就能換取進行朝貢貿易賺取大量中國貨及明朝銅錢的機會,這恐怕別說是日本國國王了,要義滿認明朝皇帝為義父他都甘之如飴。畢竟在這背後代表的不只是明朝的承認,更重要的是幕府獨佔與明朝進行貿易,掌握獲取大量中國貨及銅錢的機會。而這些財寶也將再次強化其家族在日本的實力。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SmLbuRbg1I/hqdefault.jpg)
朝貢貿易明朝 在 三寶爸Kuni日語-PAPA走摳摳買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勘合貿易與北山文化的盛況
足利義滿在任期間,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進行貿易。自1374年起曾數次向明朝派遣使節。1374年和1380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征夷將軍源義滿」的名義向明朝朝貢,要求與明朝貿易。然而明朝拒絕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認為「大覺系」的「日本國王懷良」(或作良懷)才是日本正統君主,而「持明系」則是亂臣。足利義滿是「持明系」的軍官,更不應與之通交。因此在明太祖在位期間,明朝拒絕了同室町幕府的貿易。
1401年,足利義滿又以「日本國准三后源道義」為名,遣博多的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當時懷良親王勢力衰落,建文帝封義滿為「日本國王」,並要求足利義滿取締倭寇。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際,明朝發生了燕王朱棣奪位的靖難之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mRYoXyneX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