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樹瘤是什麼嗎?」
在看到提到有關曾經經歷過的傷痕的文字時
腦裡突然出現這句話
當樹在受到外在環境因素的侵入破壞或細菌感染時
自我修復機能開始作用
細胞異常快速增生 進而達到保護自己的功效
也因為這樣的快速增生
內部的細胞排列與一般正常生長的部分不同
質地細膩 反而產生更美的紋路
-
不過人類當然不是木頭
人的價值也不似木頭一般靠別人或世俗的眼光定義
上面那段話單純看下來也只是段超勵志的語錄
可是我們永遠都忘了
傷痕是不可能消失的
時間不會讓它變好
不會把它恢復成受傷前的模樣
我們應該期待的不是 再見到那個受傷前的自己
又怎麼可能再回到受傷前的那個自己呢
那些日子的
晦暗 哀傷 鬱悶 負面
舔舐 療癒 鼓起勇氣 跌倒 站起來
都已經內化成你人生的一部分
你僅僅能做的
就是讓它們陪著你 踽踽獨行
-
可能我的瘋狂 暫時不得到原諒
-
重要的東西 是眼睛看不見的
-
面對著不上不下的牢籠
或許我們都處在
一個自己的泥沼中
#沃克不露 #傷 #傷痕
#療癒 #跌倒 #勇氣
#負面 #負面語錄 #負面情緒
#受傷 #加油 #會好的 #時間
#治癒 #治癒系 #療傷
#逃避 #人生 #人生好難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幸福空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免費諮詢0809000123轉22061 #苑茂設計 #朱逸民 #輕工業 #Loft 利用錯層建築概念,修飾沙發上方主樑,化解壓樑的視覺,另打開書房隔間動線呈現三個回字形,營造Loft自由動線,在主動線之外的底端設計一款鐵梯,不僅讓錯層的手法更加真實,也是女主人把小花園納入室內的重要區域。 仿...
木頭的定義 在 Perfume Daddy 香水老爹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爹爆殺屌香⟤
✿LE LABO SANTAL33 檀香木 50ml
品牌介紹:2006年,擁有經驗豐富的香水公司職員Fabrice Penot和同事Eddie Roschi創辦【Le Labo】,當時香水業總是被外在的包裝、行銷手法綁架了創意,因此Fabrice Penot想要將心思聚焦於香水的嗅覺上,特別強調香水的靈魂,堅持以更高等極的製材與香氣層次,讓精致又獨特的氣味征服眾人的嗅覺體驗。(依據2017/11/11,美麗佳人介紹)
【Le Labo】的香水,神秘的美國精神,它們打造了自己獨立的道路,展現一種饒舌的紐約精神,它一開始有點喧囂擁擠的開場,然後帶你進入它的精隨部分,展示它們的快樂,這就是【Le Labo】最讓我意想不到的地方,雖然官方聲稱它們是“工業極簡風格”,但其中隱藏的創意卻是無限的,經過不斷的實穿實搭,也讓我徹底愛上這品牌的招牌香「檀香木33」。
官方資訊:
使用豆蔻、鳶尾、紫羅蘭、琥珀、澳洲檀香木、紙莎草、柏木、沉著的木質薰香卻微微透出辛辣味與皮革、麝香的氣息,舒適又不失個性,推薦給低調確保有獨特個性的你。(依據2017/11/11,美麗佳人介紹)
創作靈感:
【萬寶龍】(Marlboro)香菸的廣告→靈感來自全球最暢銷的香菸品牌【萬寶龍】,一個男人乘著他的駿馬,並在藍色傍晚天空下的大草原上,這就是一種美國西部精神的定義形象,蘊含著男性特質與個人自由。
香氣成分:
上市年分→2011年。
調香師→Frank Voelkl。
香調→馥郁的芬芳木質。
前味→紫羅蘭葉、鳶尾花、紙莎草。
中味→小荳蔻、雪松、香根草。
後味→檀香木、龍涎香醚。
1.香氣概述→
這隻香水擁有讓人欲依偎的感覺,它就像我點燃香煙,倚靠在破舊的皮革馬鞍旁,馬蹄上還有剛剛馳騁於荒野的塵土,一個如此強大的偶像風範,讓每個男生想要變成他、讓每個女生想要擁有他,原來,它是源自於我們心中的幻想憧憬,一種觸及你我的偶像肉體氣味,刻劃一種令人上癮的舒適感。當溫和的檀香木與一絲皮革,它捕捉到塵土與溪流、及熱體動能,當它殘留在我身上時,氣味稍偏像男性陽剛,但最後卻是男女皆可適用的,整體持久度大約12小時以上。
2.香氣層次變化→
前味:
綠色植物的木質味大量的木屑皮革開啟,然後迅速與光滑的鳶尾和雪松靠攏,並與清脆的紙莎草,帶有低語的花香(紫羅蘭),雖然聞起來有點霸道強烈的濃煙,微甜木香,但散發的質地偏向清爽的薄荷式穿刺感,讓人感到這木質輕盈不會沉重。而花香與木質相得益彰,琥珀隱藏其中,令人訝異的乾淨,這裡的氣味類似三溫暖烤箱的味道,即乾淨略顯微濕的木質味。
中味:
乳白果實的木質味撐過一小時後的刺激的前味後,香氣慢慢轉烘乾的木香,成為我皮膚上的線性木質牛奶。這個木質很新鮮,像是剛從陽光曝曬的切割木頭。然後香根草與香料和雪松,增強木質的嗅覺詮釋,紙莎草與小荳蔻增加木質的清晰度,讓這木質氣味有了一種萬寶龍式的破舊別緻和復古風潮。而檀香木緩緩從我皮膚底層浮現,那種飄著微妙的椰子味,又似無花果實香,提供了超高水準的乳白木質纖維織度,這裡呈現的是一種果實的木質味。
後味:
琥珀慰藉的木質味大概過了4小時以上,香氣由原本的乳白木頭,逐漸進入飄逸寧靜的境界,也就是檀香木的獨特奶油觸感,提供了一種不尋常的美麗演繹,鎮靜與紓緩。它柔軟服貼皮膚,雖然有些皮革與琥珀共存,但甜美奶油與苦澀木質中,有著美妙的平衡,喜歡檀香的朋友一定要試試看,尤其是後味的奶油木質交錯變化,讓人愛不釋手的阿!而檀香木由粉狀琥珀支持,導致於這個階段,以檀香木最為突出,雖然「檀香木33」是33個成分組成,但「檀香木33」名稱取自最高濃度的成分,但非以檀香木為主,但它成就了檀香氣味的成功詮釋。
結語:
或許會有一些香友覺得【Le Labo】很無聊,又不喜歡以“精簡工業”為主題,我建議其實可以內化於自己,讓自己有著不一樣的詮釋觀點,當嘗試越多會越喜歡上它,它不需要靠其它的外在領域去說明,只需要你的一點小想法,相信這牌的香水,一定能讓你喜歡上它。而香水不是大眾物品,它其實是一種對藝術的理解與對內在精神的尋找過程,加油!希望大家都能有一隻屬於自己的【Le Labo】。
專櫃牌價:50ml@$6350
老爹特價:50ml@$4XXX(欲購請私訊香水老爹粉專下單)
木頭的定義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中的查馬克咖啡,緊握麥克風30年的排灣族歌手Camak,用原民風味食材點綴人生下半場。
這次合作的《泰武》鄉刊,主題是《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芒》特輯,不同於過去訪問居住當地的人,而是好奇在外地的泰武人從事什麼工作,又藉由哪些方式與家鄉連結,從放射狀的族人足跡聚焦回泰武。
今年五月,訪問了在台中營業查馬克咖啡的林文明大哥,同時也是一名憑藉一身才藝走跳過往政商名流最愛的白雪大舞廳、花都大舞廳等知名酒吧,創下台中地區唱最長久,價碼最高的駐唱歌手。
#在台中金山路以阿公之名查馬克Chamak命名的音樂文創空間
隨著流行音樂型態的改變,駐唱的場子逐年變少,商家為了減低營運成本,近年多邀請出場價格較親民的街頭藝人,加上年輕時,林文明大哥總是身兼駐唱與餐飲的工作,廣東菜、湖南菜、燒臘店、西餐廳皆有經驗,他說:「雖然勞動活總是力竭,但這是最擅長的第二條路。」查馬克音樂文創空間因此誕生。
屋簷上平整地鋪設茅草,踏進室內空間的短短路程,就像部落博物館,木櫃除了展售馬告、黑藜、鳳梨醋、小米酒、特製辣椒醬等農產品,透明的玻璃罐中,盛裝著部落花生、白樹豆、黑米、咖啡豆、山藥粉、芋頭乾,用工整的字寫下辨認的標籤,彷彿要把家鄉的綠意、木頭、種子和思念,一網撈捕到台中市區。
這裡提供種植在海拔800~1300公尺原生種的泰武鄉咖啡,用餐三天前預訂原民風味的無菜單料理,若企業團體包場,還有樂團演唱的服務。林文明大哥笑盈盈說:「一大早要去採買食材,開店時是服務生,客人來要當進退得宜的餐廳老闆,無菜單料理都是我親手製作,廚師一當完,還要是現場點歌直接開唱的歌手,根本是開雜貨店!」
#用排灣族食材點綴人生下半場
原民風味無菜單料理的食材,百分之八十都出自屏東,固定與住在泰武鄉的親戚叫貨。
▪前菜:萬安檸檬混蜂蜜,用一杯酸甜的蜂蜜檸檬小米酒釀開胃
▪湯品:自種的黑樹豆熬八小時
▪招牌芋頭泥:排灣族的主食之一山芋頭,揉成淡紫色的球體,滾著花生粒,沾黑糖,最上頭灑上泰武鄉咖啡粉
▪主菜:豪華的頭目餐,石板上擺滿豐盛的部落食材:月桃葉包覆的祈納福、用紅藜與黑米搓成的飯糰、馬告香腸、旗魚乾搭配自家耕作的地瓜、山豬肉等,每一道皆吸收對土地的敬意。
因童年家境清寒,一路受人滴水之恩,林文明大哥湧泉相報,靠著歌喉掙到名利的他,早期定時捐贈饅頭與棉被,幫助孩子溫飽;也會帶部落小旅行,幫助在地的孩子擁有更多文化刺激,成為外界認識排灣文化的橋樑。
近年開始協助部落教會募非洲鼓和吉他,幫助族人在艱難時刻,都有音樂幫助自己舒坦過關,疫情前甚至籌募偏鄉學校出國比賽的款項。
林文明大哥希望年輕一代能更有自信講著母語,莫忘根源,共享這份文化認同的自信心。
或許《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芒》特輯未必符合世俗定義的人生勝利組,卻都能成為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芒。
查馬克音樂文創空間(查馬克咖啡)
▪ 台中市西區金山路31-2號
▪ 10:30–21:30,無菜單料理採預約制
木頭的定義 在 幸福空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免費諮詢0809000123轉22061 #苑茂設計 #朱逸民 #輕工業 #Loft
利用錯層建築概念,修飾沙發上方主樑,化解壓樑的視覺,另打開書房隔間動線呈現三個回字形,營造Loft自由動線,在主動線之外的底端設計一款鐵梯,不僅讓錯層的手法更加真實,也是女主人把小花園納入室內的重要區域。
仿舊的磚牆及圓柱也是此案重要的元素,別於傳統建商格局,將磚牆的前後定義空間的內外。窗邊淺櫃的設計發想來自國外的壁暖爐,也是女屋主布置小植栽的平台,床頭的企口板保留木頭原有的紋理以營造溫暖的氣氛。
【立即洽詢,線上客服】
https://lin.ee/lzovGdM
【更多資訊】
■ 幸福空間官網 https://www.hhh.com.tw
■ 幸福空間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hhfb
■ 幸福空間 LINE https://line.me/ti/p/%40ovs4341s
■ 幸福空間 https://www.instagram.com/gorgeous_spac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9ECJQGAY4/hqdefault.jpg)
木頭的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人類的歷史裡面,尤其是當「科學」跟「科學精神」,還沒有像今天成為一個體系,成為多數人的信仰之前啊;有很多人對於一些事情的信念,在今天看來,感覺是有一點不可思議,而且又有一點愚笨的。
比如說吧,在過去曾經有很多學問家,相信一個東西之所以能夠被燃燒,是因為這些可燃物裡面,有一種成分叫做「燃素」。
他們那個時候的理論說法是,當你在燒一個木頭的時候,如果把蓋子蓋上,這個火就會熄滅,那是因為空氣當中能夠容納的「燃素」,就這麼多而已。
所以「燃素」消耗完了,那木頭也就不燒了。然而在露天的狀況底下,木頭到最後會被燒成灰燼而熄滅,是因為「燃素」被耗盡了。
這個說法其實你現在聽起來喔,你可能會怎麼聽、怎麼怪。因為其實基本上,你只要有學過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的話;你就會知道任何東西能夠燃燒,就是有可燃物、助燃物,跟溫度要達到燃點,這些因素加起來。
如果這三個因素少了任何的一個,它就不會燃燒,就是一個這麼簡單的道理;而且是經過科學驗證的。
然而剛剛所謂「燃素」這樣的說法,它其實延續了一百多年;才在「實證科學」跟「科學精神」底下,這個說法才被推翻掉。最後,這些大學問家也不得不承認,其實「燃素」是一個隔空抓藥、子虛烏有的說法。
燃燒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激烈的氧化過程。而蓋上蓋子之後,火之所以會熄滅,是因為氧氣被阻絕了,也就這個「助燃物」已經被阻絕的原因。
甚至於呢,過去曾經還有學者認為,生命是一個能夠無中生有的過程。這個可追溯到亞里斯多德的時代,當時的人都認為喔,如果把肉放在一個露天的環境夠久,那生命就會「自動出現」。
他們的認為是哦,比如說你把肉放在外頭,過不久就會長出蛆跟蒼蠅。其至於這樣的概念,在當年的人都還認為,如果把一些又臭又髒的布推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老鼠。
你聽這個說法,你會有一點啼笑皆非;不管是肉還是一堆又髒又臭的布,它們本身是不會生長出任何生物的。
而之所以蛆,或者是老鼠會跑出來,不是因為這些東西能夠生出蛆,或者是生出老鼠。而是因為這些東西,吸引了蒼蠅、吸引了老鼠過來;是因為這樣的道理啊。
可是你知道嗎?這麼荒謬的說法,其實是一直延續到1668年,才真正受到挑戰。那個時候有一位,叫做法蘭西斯科.瑞迪的物理學家;他做了一個實驗。
他的實驗是把肉跟蛋,放在各別是有密封,跟沒有密封的兩個容器裡面。然後看看哪一個會產生生命?結果呢,那個密封的容器裡,並沒有產生任何的生命,於是這個觀念才開始被挑戰。
可是當時就算是用「科學精神」做出來的結果,還是一堆人不信邪,一直要到200年後的「細菌學之父」,路易巴斯德。在他關於細菌跟微生物的實驗裡面,才正式的完全的推翻這樣的說法。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人有一個特性,就是我對很多事情會先下結論,然後才倒頭來去找原因。
你可能會以為那是因為過去沒有「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所以才會有這麼荒謬的部分。真的是如此嗎?
我們來看看今天此刻的自己,有沒有很多事情,其實是我們先下了結論,然後再找能夠去支持這個結論的原因呢?這部分在心理學裡面的說法,就叫做「自驗預言」。
在某些身心靈裡面的說法,就叫做「吸引力法則」啊。你相信的終究會成為真實,而這個真實,並不是在科學定義裡面的真實;只是你自己不斷強化它的真實。
如同你今天對一件事情、一個人,或者是一個信念;已經有定見、已經有定論、已經有預設立場了。那麼請問當別人跟你提出「反證」的時候,你會真的好好的研究,這些不利於自己原本信念的證據嗎?
還是你會覺得,這個證據的來源大有問題呢?所以,我常常說喔,我們對任何事情,當你心中已經覺得自己有答案的時候;從那一刻起,你就會開始「停止思考」。
從在學生時代的時候,做題目就是如此。到了我們成人的今天,你對某件事情已經先有「預設立場」了,難道不也是如此嗎?
有沒有可能那些你堅信的、你預設立場的那些東西,可能用不了多久,它就會被證明;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燃素」,或者是肉會長出生命,一堆髒布會長出老鼠一樣的荒謬呢?
所以今天跟你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去推翻你,或者是要跟你說,你現在相信的是錯的、是荒謬的,這不是我的意圖。
我只是想透過今天的分享,邀請大家、邀請你,或許我們在面對生命的一切,面對自己堅信的一切的時候;也就是你認為已經有答案、有定論的那一切的時候,是不是有意識的給自己多保留一點空間、多一點可能性?
我覺得每一個人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於它是具有「思考的能力」。希望今天的分享 ,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相關的連結都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面。
我很期待,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都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JBXNDeTQE/hqdefault.jpg)
木頭的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FQmz6SnFm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