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in a certain way /《三五成群》的人生大道理 | 盧斯達 on Patreon】
1 錢昇瑋導演的《三五成群》,當年票房慘淡,聲譽在網絡普及後,大器晚成。後來自己看過幾次,除了補習很多網絡潮語的根源,也好像看出很多離奇的角度。先定性是自己過度解讀,導演本身應該沒那種想法。
2 於上世紀末用百多萬預算低成本完成的《三五成群》,實為一套苦口婆心、富有警世和教育意義的正能量電影。電影最後用字幕告戒時下年青人,不要以為未成年就拿免死金牌,誤殺謀殺通通可以判處極刑。或者裡面很強調,他們是看太多《古惑仔》才會激化至此。
3 然而電影很多小細節,調子異常悲觀。劇中的童黨有自己一套世界觀,有一套異於外面世界的道德觀。整個故事可以看作異常道德觀和正常道德觀的對抗,然而童黨逐漸埋堆,互相激化之後,團體越見封閉和暴力,似乎揭示「正常道德觀」在秀茂坪節節敗退。
4 為何會節節敗退?因為與異常道德觀競爭的成人世界正常道德觀,本身就處於無法自給自足的狀態,更不要說影響他人。童黨中比較有頭腦的阿必 (林子善)一出場就回憶一切,因為賣翻版光碟被拘捕,父母一來,父親只顧北上尋歡,應該有另一頭家,母親則「對住葡京多過對仔」,不是阿必犯官非,這對父母都不會跟兒子碰頭。
5 然後警察只能說,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很反叛,家長只要多關心多疼愛他們,這種事就不會發生。然而他們是沒能力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要不是父母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見肘,要不就是沒有考牌的家長。至於體制的其他部份,在劇中都是呈現失能狀態。陳芷菁飾演的社工,其實早已知道小童群益會有童黨,也見過阿雞被虐打,但她沒甚麼可以做到。到有黨童殺人後向她透露,她也只能勸對方自首。以前有評論說,既然社工 miss 已經知道事情,為何不插手,是否欠缺說服力?但現實上可能就是如此,資源問題。我在初中時期也是學校的麻煩學生,後來也被下令見社工,但駐校社工好像是一個社工顧幾間學校,雙方的交往不會太緊密,而且對方跟你的世界亦相差太遠。
6 至於父母,電影也重點為各童黨重要人物,安排各有一場的家庭背景戲。大王喪父,自少遭人欺凌,打斷兩條肋骨,母親顧著謀生通常不在家;蕃薯是港泰混血兒,害怕被人歧視,同樣家徒四壁;阿雞喪母,父親後來再娶,後母經常生病,父親工作之餘還要往返醫院照顧。阿雞父親非常老,可能是中港婚姻。這些成年人,不可能對下一代施加甚麼影響力。
7 一無所有的人,就渴望擁有甚麼。一個人從小朋友變成大人中間,通常都很迷茫。加入團體,然後 act in a certain way,建構一個虛擬但也實在的網絡去包圍自己。童黨選擇了依照《古惑仔》世界觀,在秀茂坪複製一套黑幫關係倫理。有大佬,有小弟,有阿嫂;有欺負人的,也有被欺負的;有自己人,也有外人;有自己的內部語言,有不能篤魁的規條,也有自己學回來的「家法侍候」。雖然大王是首領,但其他人在他之下,也找到各自的生態位,好像抓到了世界的某片地,人就比較心安。某一段時間,他們去找神仙B復仇,胡天胡帝,似乎是開心的,因為他們有了團體,不是飄浮半空的原子。
8 《三五成群》某些技術位置,其實很 underrated 。例如劇本,它很袖珍地重演了古惑仔電影黑幫仇殺、企業互相吞併重組的過程,雖然是甩皮甩骨的,但顯示出他們的行為主要是「模仿」。一開始黑仔打乒乓球欺負阿雞,阿雞找大王阿必幫拖,大王用武力打倒了黑仔。黑仔事後去找另一邊的蕃薯幫拖,大王因為不忿之前被神仙 B 欺負,要立威,於是去打倒黑仔和蕃薯,於是所有人唯有加入大王旗下。裡面十幾個飾演童黨的演員,都是演技大爆發。阿雞的舉止和語氣,那種欺善怕惡,但其實亦有善良一面的複雜,隔住個 mon 都迫視難避。阿雞一向是被其他人欺負的,但有一次他去小童群益會,見一個更加弱勢的小朋友,就擺起了大佬款,「阻住哂,望咩呀,唔識我呀?叫雞哥啦,記住呀」。為甚麼要逞強,就因為平時受到太多虐待,但又無法反抗。我認為憑此演出,阿雞應該拿少年影帝。
9 同樣道理,大王被打斷兩條肋骨,大概就已經改變了他的心智。「拳頭就是一切。」等於我們認為金錢、權力就是一切。大王一腳踢倒蕃薯,旁邊的女童十分誇張地感嘆:「嘩好型呀」,第一次看會覺得是笑話,但又嘗試放下自己,進入他們的特殊道德觀,又會覺得其實這是寫實的,因為他們聚在一起,是在尋找保護和強者。我們會不會這樣做?其實也會,只是不會原始到殺人燒屍。我們服從讀書工作那一套秩序,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童黨在充滿街頭暴力的秀茂坪尋求「不被欺負的自由」,而一般人安份讀書求職,工作,投資,是為了在資本主義的弱肉強食和高樓價下尋求生活的可能。
10 至於「好型呀」,其實我們也會。當你聽到別人是做專業人士,是社會賢達,你會覺得好穩陣呀。如果有一個結婚對象,對方有外國國籍,兼有父幹,你也會感嘆「好安全呀」。有錢有辦法,無錢基本法。如果你無法搬離秀茂坪,你可能真要找一個令你感嘆「好有型呀」的大王。世界上有模仿行為,多數是內在有憧憬。你順著某一個階梯,好像等派米的阿婆,想著總會輪到你,就心安理得。排童黨隊的,也內心憧憬著成為真正的黑社會。這套行為模式,小至幼稚園開始傳授。老師與麥兜他們探討將來做甚麼社會棟樑,還要開一個化妝派對,大家扮社會棟樑,當然有醫生、律師那些。我們都在排隊,但你知道人設上麥兜是一隻豬,他智商不高,家裡也沒甚麼錢,他不可能成為社會棟樑。然而我們必須讓這個謊言講下去,故事才能成立,否則外面的人就會失去希望,大大的作惡,或者陷入虛無。香港明天會更好,這是 1997 年就開始說的了,那是一定要說和相信的,否則外面排隊的人就不夠多,就不會穩定。那是一個六合彩,你可以投注,但是它可能不會排彩。
11 模仿和憧憬。也許他們要 act in a certain way,稱兄道弟,收靚,講街頭語言,經常動武,也是憧憬著進入「大人的世界」。我們也在一國兩制的承諾下,憧憬著進入不變的香港,有自由民主的香港。想著等下等下,自己也可以受到認可,或者成為尊貴的議員,或者中國自己也變民主了。這等待不可以不等。我們已經知道六合彩不會派彩,但我們 act in a certain way 的老樣子,不會一下子消失。正如外面的人,不會喜歡這種觀看方式。有時你也知道,這個世界只會接受「我支持民主自由」的立論,再多的話就過火,惹憎的,因為外面的人 think in a certain way 的時候,你要不要埋堆,還是被欺凌,你要自己作決定。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
未成年人結婚後 行為能力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ct in a certain way /《三五成群》的人生大道理 | 盧斯達 on Patreon】
1 錢昇瑋導演的《三五成群》,當年票房慘淡,聲譽在網絡普及後,大器晚成。後來自己看過幾次,除了補習很多網絡潮語的根源,也好像看出很多離奇的角度。先定性是自己過度解讀,導演本身應該沒那種想法。
2 於上世紀末用百多萬預算低成本完成的《三五成群》,實為一套苦口婆心、富有警世和教育意義的正能量電影。電影最後用字幕告戒時下年青人,不要以為未成年就拿免死金牌,誤殺謀殺通通可以判處極刑。或者裡面很強調,他們是看太多《古惑仔》才會激化至此。
3 然而電影很多小細節,調子異常悲觀。劇中的童黨有自己一套世界觀,有一套異於外面世界的道德觀。整個故事可以看作異常道德觀和正常道德觀的對抗,然而童黨逐漸埋堆,互相激化之後,團體越見封閉和暴力,似乎揭示「正常道德觀」在秀茂坪節節敗退。
4 為何會節節敗退?因為與異常道德觀競爭的成人世界正常道德觀,本身就處於無法自給自足的狀態,更不要說影響他人。童黨中比較有頭腦的阿必 (林子善)一出場就回憶一切,因為賣翻版光碟被拘捕,父母一來,父親只顧北上尋歡,應該有另一頭家,母親則「對住葡京多過對仔」,不是阿必犯官非,這對父母都不會跟兒子碰頭。
5 然後警察只能說,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很反叛,家長只要多關心多疼愛他們,這種事就不會發生。然而他們是沒能力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要不是父母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見肘,要不就是沒有考牌的家長。至於體制的其他部份,在劇中都是呈現失能狀態。陳芷菁飾演的社工,其實早已知道小童群益會有童黨,也見過阿雞被虐打,但她沒甚麼可以做到。到有黨童殺人後向她透露,她也只能勸對方自首。以前有評論說,既然社工 miss 已經知道事情,為何不插手,是否欠缺說服力?但現實上可能就是如此,資源問題。我在初中時期也是學校的麻煩學生,後來也被下令見社工,但駐校社工好像是一個社工顧幾間學校,雙方的交往不會太緊密,而且對方跟你的世界亦相差太遠。
6 至於父母,電影也重點為各童黨重要人物,安排各有一場的家庭背景戲。大王喪父,自少遭人欺凌,打斷兩條肋骨,母親顧著謀生通常不在家;蕃薯是港秦混血兒,害怕被人歧視,同樣家徒四壁;阿雞喪母,父親後來再娶,後母經常生病,父親工作之餘還要往返醫院照顧。阿雞父親非常老,可能是中港婚姻。這些成年人,不可能對下一代施加甚麼影響力。
7 一無所有的人,就渴望擁有甚麼。一個人從小朋友變成大人中間,通常都很迷茫。加入團體,然後 act in a certain way,建構一個虛擬但也實在的網絡去包圍自己。童黨選擇了依照《古惑仔》世界觀,在秀茂坪複製一套黑幫關係倫理。有大佬,有小弟,有阿嫂;有欺負人的,也有被欺負的;有自己人,也有外人;有自己的內部語言,有不能篤魁的規條,也有自己學回來的「家法侍候」。雖然大王是首領,但其他人在他之下,也找到各自的生態位,好像抓到了世界的某片地,人就比較心安。某一段時間,他們去找神仙B復仇,胡天胡帝,似乎是開心的,因為他們有了團體,不是飄浮半空的原子。
8 《三五成群》某些技術位置,其實很 underrated 。例如劇本,它很袖珍地重演了古惑仔電影黑幫仇殺、企業互相吞併重組的過程,雖然是甩皮甩骨的,但顯示出他們的行為主要是「模仿」。一開始黑仔打乒乓球欺負阿雞,阿雞找大王阿必幫拖,大王用武力打倒了黑仔。黑仔事後去找另一邊的蕃薯幫拖,大王因為不忿之前被神仙 B 欺負,要立威,於是去打倒黑仔和蕃薯,於是所有人唯有加入大王旗下。裡面十幾個飾演童黨的演員,都是演技大爆發。阿雞的舉止和語氣,那種欺善怕惡,但其實亦有善良一面的複雜,隔住個 mon 都迫視難避。阿雞一向是被其他人欺負的,但有一次他去小童群益會,見一個更加弱勢的小朋友,就擺起了大佬款,「阻住哂,望咩呀,唔識我呀?叫雞哥啦,記住呀」。為甚麼要逞強,就因為平時受到太多虐待,但又無法反抗。我認為憑此演出,阿雞應該拿少年影帝。
9 同樣道理,大王被打斷兩條肋骨,大概就已經改變了他的心智。「拳頭就是一切。」等於我們認為金錢、權力就是一切。大王一腳踢倒蕃薯,旁邊的女童十分誇張地感嘆:「嘩好型呀」,第一次看會覺得是笑話,但又嘗試放下自己,進入他們的特殊道德觀,又會覺得其實這是寫實的,因為他們聚在一起,是在尋找保護和強者。我們會不會這樣做?其實也會,只是不會原始到殺人燒屍。我們服從讀書工作那一套秩序,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童黨在充滿街頭暴力的秀茂坪尋求「不被欺負的自由」,而一般人安份讀書求職,工作,投資,是為了在資本主義的弱肉強食和高樓價下尋求生活的可能。
10 至於「好型呀」,其實我們也會。當你聽到別人是做專業人士,是社會賢達,你會覺得好穩陣呀。如果有一個結婚對象,對方有外國國籍,兼有父幹,你也會感嘆「好安全呀」。有錢有辦法,無錢基本法。如果你無法搬離秀茂坪,你可能真要找一個令你感嘆「好有型呀」的大王。世界上有模仿行為,多數是內在有憧憬。你順著某一個階梯,好像等派米的阿婆,想著總會輪到你,就心安理得。排童黨隊的,也內心憧憬著成為真正的黑社會。這套行為模式,小至幼稚園開始傳授。老師與麥兜他們探討將來做甚麼社會棟樑,還要開一個化妝派對,大家扮社會棟樑,當然有醫生、律師那些。我們都在排隊,但你知道人設上麥兜是一隻豬,他智商不高,家裡也沒甚麼錢,他不可能成為社會棟樑。然而我們必須讓這個謊言講下去,故事才能成立,否則外面的人就會失去希望,大大的作惡,或者陷入虛無。香港明天會更好,這是 1997 年就開始說的了,那是一定要說和相信的,否則外面排隊的人就不夠多,就不會穩定。那是一個六合彩,你可以投注,但是它可能不會排彩。
11 模仿和憧憬。也許他們要 act in a certain way,稱兄道弟,收靚,講街頭語言,經常動武,也是憧憬著進入「大人的世界」。我們也在一國兩制的承諾下,憧憬著進入不變的香港,有自由民主的香港。想著等下等下,自己也可以受到認可,或者成為尊貴的議員,或者中國自己也變民主了。這等待不可以不等。我們已經知道六合彩不會派彩,但我們 act in a certain way 的老樣子,不會一下子消失。正如外面的人,不會喜歡這種觀看方式。有時你也知道,這個世界只會接受「我支持民主自由」的立論,再多的話就過火,惹憎的,因為外面的人 think in a certain way 的時候,你要不要埋堆,還是被欺凌,你要自己作決定。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未成年人結婚後 行為能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什麼是吸引力 #可愛小嬰兒是最佳廣告代言
#外貿協會是常態嗎 #小嬰兒也是外貿協會嗎
.
人能在兩百毫秒內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吸引力。
.
例如當愛麗絲和蘿拉走進一間酒吧,第一眼看到湯姆和傑森,立刻就能知道這兩男兩女當中,哪一位男性和女性比較有吸引力。愛麗絲和蘿拉可能都看上傑森,而湯姆和傑森或許都被愛麗絲吸引。每個人的反應都很迅速,而且認為具吸引力的人往往是同一位。有些人喜歡黑髮勝過金髮,有些喜歡紅髮勝過黑髮,或者喜歡苗條勝過大塊頭,畢竟一樣米養百樣人,但在比對過多種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發現,無論男女老少、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環境,人對於誰有吸引力、誰不具吸引力,存在著概括性的共識。
.
不僅青少年和成年人對此有共識,根據德州大學院長兼教授,也是該領域頂尖專家茱迪絲・藍格洛斯(Judith Langlois)的發現,年僅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天生就知道長相有吸引力與沒吸引力的差別。在研究中,小嬰兒坐在螢幕前,螢幕上顯示了兩兩成對的女性照片。每張臉都是中性表情,頭髮也被修圖為偏深色,唯有一個重大的不同。每一組女性照片中,一位是之前被成年人評價為有吸引力的,另一位則沒有。當研究人員用嬰兒凝視時間來評估其反應時,發現即使是兩個月大的小嬰兒,也會花較久時間凝視「有吸引力的」臉蛋。
.
藍格洛斯在另一項研究,記錄她所謂「正向情感語調」,也就是觀察嬰兒的微笑及朝對方移動的傾向,來衡量嬰兒對某人反應的正向程度。她發現,即使年僅一歲的孩子,對有吸引力的陌生人(和洋娃娃)會表現出比沒有吸引力的陌生人(和洋娃娃)更強烈的正向情感,以及較低度的退縮和不舒服。
.
成人對小嬰兒也是如此。成人看到可愛和較不可愛的嬰兒照片時,通常會多關注可愛的新生兒,對著照片輕聲細語,表現高度的愛意,更有趣的是,親生父母似乎也是。一項研究觀察父母餵食新生兒,以及與新生兒的遊戲互動,發現當自己的孩子較不具吸引力時,母親對孩子的愛意會較少,且花較多時間與在場其他「成年人」互動。相較生出漂亮寶寶的母親們,這些母親多半只是按表操課照顧自己的孩子,較少有表達愛意的行為。
.
漂亮寶寶是極有效能的傳訊者,以往廣告業者抓住這個事實,各種商品的廣告都採用寶寶的照片,哪怕是甜的氣泡飲料。二○一八年一則推特文在社交媒體颳起風暴,那是出現在五○年代某期《生活》(Life)雜誌中的廣告,圖中有個可愛的寶寶正在喝海尼根。眼尖的留言者立刻指出這是張偽造的圖片,因為原始廣告中的寶寶根本不是在喝啤酒,而是七喜汽水!看來無論產品是否合適,可愛寶寶的吸睛效果,是其他東西都比不上的。
.
多虧有眾多資料可取得,包括來自交友應用程式的資訊,乃至精密人臉蛻變技術的研究計畫,我們才能相對了解誰可能會被認為有吸引力。大家都知道, #青春氣息 及 #臉部的對稱性 是兩個重要的加分項,第三個就沒那麼快想得出來。除了看起來清新且比例勻稱之外,有吸引力的臉,是「 #長相一般的臉蛋 」。聽起來或許有點自相矛盾,如果有吸引力的臉蛋優於一般人,人又怎麼會偏好普通或是「典型」的臉蛋呢?
.
然而事實上,人偏好長相一般的臉蛋,正因為很「一般」──缺乏特別顯著的五官,不會顯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顯著或獨特的五官可能暗示潛在的基因問題,長相一般則代表健康。這也足以解釋為何臉蛋對稱較有吸引力,因為自然的對稱象徵基因好。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基因的品質無法用肉眼觀察(第一次約會就要求看對方的基因資料報告,保證不會有第二次),因此會尋求間接的提示。外表年輕、五官對稱和長相普通,暗示其有較高的存活能力,能將好基因傳給後代,換言之,比較可能和他們繁衍後代,多子多孫。
.
長相普通的臉蛋較具吸引力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比較有親切感。熟悉的臉蛋較吸引人,因為五官多半跟我們認識的人有共通點而不顯突兀,與他們在一起令我們安全自在。人強烈偏好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因此除非後天習得的負面連結,否則人通常會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研究顯示,將相片中的人變造成與受試者外貌相近時,往往最容易吸引受試者。其他研究也發現,人通常會與吸引力相當、社經地位類似的人同居和結婚,這種模式被稱為選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雖說互斥的人會吸引彼此,但更常見的是物以類聚。
.
不過,有些情況是同類但極不可能類聚,那就是一模一樣的人。雖然人會被跟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但也需要某種程度的差異性。挪威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看伴侶的相片,但這些相片可能以某種程度混入受試者本人的臉,或者混入某個被評為有吸引力的臉,結果發現當伴侶的臉經過修圖,混入二二%自己的臉時,吸引力程度達到最高,然而提高到三三%時,受試者不再覺得臉蛋吸引人。附帶一提,獨立受試者認為有二二%的臉非常不具吸引力。這種現象似乎有充分的生物學理由:相似的五官會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但過度相似則會引發完全不同的反應,也是對近親繁殖的強烈反感。
.
當然,異性戀的男女不盡然被彼此相同的五官吸引,不僅男性和女性長得不同,他們也不用相同方式看待彼此。根據吸引力的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理論,男性會被陰柔女性吸引,女性會被陽剛男性吸引。以上是經過數百萬則線上交友互動資料、分類廣告和閃電約會的結果,證實所言不假。
.
一般來說,女性確實偏好比自己高三、四英寸的運動型男性(如此一來當女生穿高跟鞋,兩人的身高就差不多);男性通常不在乎女性的身高,對年齡則相當在意,傾向追求年輕、苗條且很有女人味的女性。
.
《富比士》的男性富豪被認為伴侶的選擇較多,他們的妻子平均比自己年輕七歲,第二任妻子平均比自己年輕二十二歲。年輕女性在交友網站及交友應用程式上相當吃香,促使許多較年長且較缺乏吸引力的擇偶者在自己的相片動手腳,在年齡和身體外觀上造假。雖然男性和女性都偏好年輕外表,但男性尤其如此,從演化解釋,男性天生對性比較有興趣,擇偶時比女性更著重代表生育能力的身體指標。
.
--
.
本文摘錄自《#憑什麼相信你?掌握8大影響力特質,增強自身可信度,洞悉他人話語背後的真相》,作者史帝芬.馬汀(Stephen Martin)為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所行為科學的客座教授;約瑟夫.馬克斯(Joseph Marks)為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研究員。
.
在這本具開創性的書中,行為學專家馬汀和馬克斯指出八大特質,說明一個人的外表或財務狀況等看似不相干的小事,為何會影響我們對他們說的話的反應,無論話語內容是字字珠璣或者一派胡言。
.
📖 紙本書 https://bit.ly/37FpcpC
💻 電子書 (未上市)
ℹ️ 本書為 時報出版
.
--
.
他總是謊話連篇,為何人人盡信?
他永遠言行一致,為何人人不信?
.
為何我們這麼容易相信有自信的繡花枕頭?
為何腦袋裡有料的專家經常不被當一回事?
為何有些人看似可信,而有些人天生一副不可靠的樣子,即使他們說的是同一回事?
.
決定是否該聽信某人時,我們會仔細衡量他的話語和論點。但事實是,我們總是重視發言者「本身」勝過他的話語或論點。
.
比起對的「說話內容」,對的「外表」和「聲音」往往更具說服力。
.
◎運動選手被分配到紅色隊服時,獲勝機會竟高於藍色?
◎身高較高的人,平均年收入竟然多於身高較矮的同事?
◎陪審團對於五官較有吸引力的重罪犯,判決竟然比較輕?
◎願意跟在穿西裝的人後面闖紅燈的行人,居然是穿牛仔褲時的三倍?
◎籃球員會把球傳給身價最高或最知名的隊員,卻不是給當下表現最優異的隊員?
.
傳訊者的哪些特質對我們的影響最大?在我們決定該聽誰的話、該相信誰的時候,哪些訊息是最重要的?我們能怎麼做,才能更敏銳地察覺這些效應的潛在暗示?在本書裡,都做了詳盡而全面的討論。
未成年人結婚後 行為能力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啊,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經常有人打電話到我們啟點文化,跟我們的同事說,聽我們的分享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很喜歡我們、也想要學習跟前進。
但是對於喔「該不該報名課程?」很糾結啊!下不了決定;好像呢,我們要給他一個很明確的保證或答案,他才敢做決定。
在你面對抉擇的時候,有沒有類似的心情?像是能不能結婚?要不要生小孩?該不該離職?
或是要不要出去吃飯?團購要不要加一?無論事情的大小,總是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喔。
其實呢,正是因為這樣的問句的句型,讓人反覆糾結、遲遲下不了決定。
當你在用「是不是」、「好不好」、「該不該」、「對不對」這些句型的時候,都有相同的潛台詞:就是在暗示自己,要嘛就要做,不然呢就什麼都不做。
這些話給我們的信念就是,只要做對一個決定,往後就能夠幸福快樂、無災無難;但是相反的,如果做錯決定,那就是天崩地裂,永無翻身之日啊!
想想喔如果是你,這樣的想法怎麼會不糾結呢?表現在實際的行為上,就很容易就造成要嘛你就一次Show Hand,企圖一把翻身;要不就是你什麼都不做,留在原地打死不動。
其實呢,你之所以會感覺到糾結,那是因為在那些「是不是」、「好不好」、「該不該」這些問題的背後;你已經被「找答案」這樣的心態卡住了!
「找答案」的思維,會讓我們停留在「非黑即白」的框架裡面,變成思想僵固的人;而這背後更麻煩的就是喔,思想僵化的人,通常會有三個致命的弱點。
我們來看看是什麼?第一個,這樣的人常常會因為想法很固定、太容易預測,所以很容易被有心人操弄啊!
再來第二個,當你只想要「找答案」的時候,這也意謂著,你永遠需要有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你也就永遠沒有辦法擁有自主權、沒有辦法活出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而最後第三個,當你的世界只有是非對錯、非黑即白的時候,你會因為長期的缺乏彈性、不知道怎麼樣變通;遇到人生大轉彎的時候,你的適應能力會非常的差,直接呢,被狠狠甩出人生的軌道之外啊!
這些結果,會是你想要的嗎?
其實聽到這裡,要是你聽得心驚肉跳,稍安勿躁,我會為你提供很重要的解方,而且這個解方其實是滿簡單的。
要是啊,你想打破僵固的思考方式,你可以先從改變自己講話的句型,做為一個開始。
也就是說喔,當你發現自己又在喃喃自語、在mur mur「是不是啊」、「好不好啊」、「該不該啊」這樣的時候;你要有意識的把這些話,轉換成「開放式」的問法。
像是喔「如果我轉職會怎麼樣?」、或者是「如果不換工作那會怎樣?」,再不然是「什麼樣的前提可以結婚、什麼樣的前提之下我就不結婚?」
「我有什麼樣的需要,只有透過生小孩能夠滿足?」,再不然就是「生小孩之後的生活會怎樣?」
這一類的句型呢,他們的特徵就是把「前提」跟「背景」的想法,包含在裡面。
相對於那種過去習慣的「是不是、要不要」,這樣的僵化的「二選一」的問法,當你考量「前提跟背景」的開放式問句的時候,你就能夠引導自己離開原地,去試探其他可能性。
在時間的維度上,這樣的問句會引導自己思考「如果我怎樣,我就可以怎樣?」;而反過來說,你也會同時確認「如果沒發生自己想要的前提,那我就不需要下這個決定了」不是嗎?
或者是用「沙盤推演」的這樣的邏輯,像是「如果我有小孩,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再不然就是「如果我沒有小孩,那接下來的生活會怎麼樣呢?」這是時間的維度。
而在空間的部分,會讓我們認清相關的資源跟條件。像是什麼呢?「如果某人對我好,我就跟他合作」,或者是「如果他對我不好,我就不理他」。
而另外也可能像是「如果定價貴,我就買少一點」,或者是「如果服務好,合約期我們就可以簽得長一點」。
這些都可以幫我們跳脫出原本「找答案」的慣性思維,開始學會思考!
其實喔,太容易糾結的人,之所以不思考,始終有一個更根本的議題,那就是他太需要有人跟他「保證成功」啊!
保證有好結果的事,他才要做、保證有用的事情,他才要投入;所以呢,他要不就是不敢行動,再不然就是老是跟著別人團團轉。
他還會生氣這個世界太難搞,一下子說黑才是對的,一下說白才是對的。
那其實我很好奇喔,為什麼他被耍了這麼久,卻沒認清這個世界,其實根本不是由「黑、白」所組成的,而是「灰階」所組成的呢?
要是你的思想裡只有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那麼就像是「要不要報名上課」這樣的選擇。
你只會擔心上課沒有用、擔心自己學不會、擔心老師不夠好,你一昧的悲觀;再不然就是把老師當成是「救世主」、當成是「Seafood」啊!
相信自己上完課之後,人生就會變彩色,一切都會心想事成,這樣子是一個過度樂觀的想法。
那麼我邀請你想一想,如果你繼續兩極化、這樣的思想如果有用的話,你的人生早就沒問題了,不是嗎?
然而呢,既然舊的做法它可能是有侷限的,那你還想要躲在「非黑即白」的框架裡嗎?
還是你換一種思維,我們要考慮的不是上課有沒有用?而是透過課程,可以拓展你的什麼觀念跟技巧?遇到什麼樣的狀況,課程教的才會有用?而遇到什麼狀況,就需要個別的討論?
當你打開眼睛看清楚,凡事都有前提跟背景的「灰色地帶」的時候,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你也才不會因為太害怕失敗,而讓自己動彈不得啊!
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裡面,我遇過不少那種,抱持著「非黑即白」這種僵固想法的學生,他走進了我的教室。
所以呢,我滿能夠理解,這些容易糾結的人,其實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裡面,沒人為他展演、示範,以至於呢,他一直看不見新的可能性。
要是你也期盼自己打破這種僵化的思維,幫助自己長出更多靈活、變通的能力;那麼請你記得,只要改變自己的「內在對話」的句型。
先問自己「在什麼樣的條件底下,你是可以的?」,而「在什麼樣的前提底下,你就會拒絕?」,這就是一個前進的開始。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解決你80%的問題喔,但要是你遇上真的很難解的20%的關卡,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走進我的教室。
然而你看到這裡,你還在糾結「該不該進啟點文化來上課?」…唉~請你直接把今天的影片,從頭到尾再看一遍吧!
其實人生從來就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沒有人能夠給你「正確的答案」;你能夠做的,就是不斷的覺察自己、不斷的透過自我的對話,審慎的幫自己做選擇。
假如你也期待自己長出新的思維方式,我很鼓勵你,可以加入我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在【過好人生學】的學習裡面,我會從趨勢的變化為出發點,為你破解你生涯裡面的迷思,幫助你看見生涯裡其他可能性。
我還會跟你分享很多實作的方法,幫助你優化正在做的事,適時為自己創造出你要的結果,陪伴你擺脫「糾結輪」的無限迴圈裡面!
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喔,真正的「成熟」正是因為,他看得見其他的「可能性」;因此啊,建立新的思考模式,開始脫離太衝動。
或者是太保守的兩極化的慣性,嘗試這在兩極當中,找到「動態的平衡」;你也才能夠一小步、一小步的,前往你想去的地方,祝福你!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們;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談到的【過好人生學】,那更不要錯過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由嘉玲老師擔綱的【理財心裡學】。
我想喔,你的生涯怎麼前進,還有你的財務怎麼規劃,它其實不是兩件事。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生涯過得好,他財務一定管理的很好。
反過來說,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財務資源,有清楚的意識,跟資源的分配跟安排;他的生涯可能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所以這兩門課,都很歡迎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說明、還有連結,在我們的影片下方的文字說明裡面都有。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