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要懂賺錢!》
《但也要懂得守、才能救命!》
上次跟大家分享不要捨不得花錢
賺錢就是用來花錢
得到很多朋友的共鳴
但懂得花錢也要知道
怎麼把它賺回來
你才會一直有錢花
這裡要說得倒不是要
花什麼大錢、賺什麼大錢
而是花掉的錢,要知道怎麼把它賺回來
正常上班省一點用存的ok
不影響身體健康去兼差ok
或者你用投資的方式也ok
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只要你用的方式是正規的
是合法的,不管你是投資股票、買基金、投資房地產或者是炒地皮,都是你的本事!
但千萬記得,賺錢花錢都要做分配
會賺卻不懂得存、不懂的守
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有一個在朋友圈不算熟的朋友,過去是個窮光蛋,常常要跟朋友借錢過日子
但不知道怎麼的他突然變成暴發戶,或許過怕以前的窮日子,他有錢之後變得很會花錢、很捨得花錢
住在信義區的豪宅
出入有跑車、名車代步
出手大方、不手軟
吃的是山珍海味、鮑魚燕窩
餐餐大魚大肉
他說他就是要體驗富豪的生活
這樣死才不會有遺憾
了解之後才知道
他很懂得錢的槓桿、也很大膽
利用過世的父母留給他的土地
貸款來投資
他大多跟銀行借、利用錢滾錢
研究股票、基金
連期貨他也都進場
或許是運氣好吧
這三四年來賺不少
可能賺錢來得快,他不懂得守,賺500、花1000
好景不常,最近聽到的消息是
他中風癱瘓
但一堆錢被他揮霍所剩無幾
因為生病他沒有辦法再「錢滾錢」
身邊的女人、朋友也都很現實
在他沒錢的時候離開他了
他最後透過他的唯一的弟弟
再去跟銀行利用土地借錢
來付他的醫藥費
但想不到弟弟把錢貸出來之後
付了一些醫藥費人就不見了
其中他們兄弟有什麼問題
我是不知道
只知道銀行不是慈善事業
借錢總要還錢
他癱瘓沒有辦法再工作
只能變賣他的車子、名下的不動產
還完錢算一算
根本沒剩多少
最後連家人都不理他
成了人球
不停的被一些安養院
趕來趕去
最後是社會局協助
有些朋友去看他,他自己很感慨
卻也覺得滿足
他說至少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
他經歷過了
如果再重來一次
他還是會一樣花天酒地
但他說這次會懂得存錢
現在只能努力復健
希望老天爺再給他機會
我是不知道他會不會有
我只知道當我們有機會賺錢的時候
的確要把握
但賺到了錢一定要把它守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花錢要懂賺錢
但千萬得懂得守
未雨綢繆,有一天才有救命的即時雨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嗎?
花錢不懂得存錢……
#希望這個不熟的朋友早日康復
#也把他的例子讓大家借鏡
#你我共勉之喔
未雨綢繆的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偏鄉居民請命~籲請政府落實『未』雨綢繆
約莫在十年前,若您到山區邀集居民一起申裝自來水管線,應該都會和我聽到的答案一樣:不用啦~我們有山泉、野溪的水可以用。但是,在全球性的氣候異常肆虐下,水資源的問題首當其衝,我們苑裡山區的村里不但是個例子,更是深受其害!
今天超明委員特別邀請水利署黃副署長宏莆一起出席苑裡鎮石鎮、蕉埔兩里的水情座談會,聽取當地民眾在無自來水管線、山泉水源又枯竭的情況之下,天天都在面臨無水可用之苦。
會中,超明委員偕同劉秋東鎮長、徐永煌議員、張顧礫議員、里長、代表,共同促成水利署與自來水公司達成多項共識,將分別於今年年底及111年度「無自來水地區供水改善計畫第四期」中全力協助解決當地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有水當思無水苦,期許政府真正做到『未』雨綢繆,才不會讓民眾成為氣候難民!
未雨綢繆的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做出我要的決定—覺察「想要」與「恐懼」】
⠀⠀⠀
朋友因為面臨職涯轉換而來找我聊聊。
⠀⠀⠀
「父母覺得當老師不錯,薪水穩定,上下班時間也固定,所以,他們希望我去考老師,準備考試期間,先繼續當代理老師。」朋友跟我轉述他父母的看法。
⠀⠀⠀
⠀⠀
「喔?你父母覺得不錯,那你呢?你的想法是什麼?」
⠀⠀⠀
⠀⠀⠀
「我原本是學資訊設計的,我一直很想開一個自己的網頁設計公司。所以我原本想,當完一年代理老師後,先去這類公司工作,累積一些經驗。但是新鮮人,薪水就是兩萬多,我爸媽認為這薪水太差,尤其比起現在當老師的薪水,幾乎只有二分之一,所以他們非常的不贊成。
⠀⠀⠀
⠀⠀⠀
當我跟他們說,我以後想要開自己的網頁設計公司,他們跟我說,現在經濟很不景氣,創業很辛苦,說不定到最後,自己都不能養活自己……被他們一『恐嚇』,我也不能確定,我到底有沒有能力達成我的夢想?
⠀⠀⠀
⠀⠀⠀
是我真的太理想化,不夠『現實』嗎?我好掙扎......」
⠀⠀⠀
--------------------
⠀⠀⠀⠀
我朋友的例子相當常見,可能你我都面臨過這樣的選擇:
⠀⠀⠀
⠀⠀⠀
有一個看起來很「安全無虞」的選項,跟一個我現在「很想要」,但是充滿「未知」的選項,我到底要選哪一個?
⠀⠀⠀
⠀⠀⠀
我認為,這也就是「做決定」最困難的部分:
⠀⠀⠀
⠀⠀⠀
我到底該選我「想要的」,還是,要輸給內心的恐懼,選我覺得「安全」的?
⠀⠀⠀
⠀⠀⠀
我在人生中做過最關鍵的抉擇,莫過於我辭掉了一個穩定企業基金會的工作,生涯大轉彎,選擇在30歲時,就讀心理諮商研究所。
⠀⠀⠀
⠀⠀⠀
當時,我擁有傳播碩士的學歷,大學同樣念傳播相關;在這個企業基金會,我也已經了工作四、五年。
⠀⠀⠀⠀⠀⠀
⠀⠀⠀
以當時身邊許多人的看法,會覺得這個工作穩定、不加班、也不需要擔心裁員或業績;企業的名號響,講出去又有面子;而我打算轉行的行業,是一個「未知」,除了需要付出的成本高:要念完研究所、實習完,至少要花三年時間,才可以踏入職場,而且剛開始的薪水,很可能比我在企業基金會的薪水還低。
⠀⠀⠀
⠀⠀⠀
當我猶豫不決於:要做「想要」的決定,還是「安全」的決定時,我的好友,問了我一個問題:「五年後,你會不會後悔,當年你沒有選你『想要』的?」
⠀⠀⠀
⠀⠀⠀
她提醒我的,是「可能性」,也是我在現在的工作上最看不到的東西。因此,令我醍醐灌頂,我毅然決然辭職,開始投身心理諮商的領域。
⠀⠀⠀
⠀⠀⠀
在學習心理諮商的路上,我很謝謝當初推了我一把的朋友;以及,慶幸我能有勇氣選擇我想要的,然後不停堅持著。
⠀⠀⠀
⠀⠀⠀
在心理諮商所畢業、開始心理諮商相關工作,我仍常需面對這樣的選擇:「要選安全的?還是想要的?」
⠀⠀⠀
⠀⠀⠀
我自己越來越清楚,會有這個猶豫,一定是因為,「安全的決定」我不想要;但「想要的決定」,我怕我要不起。
⠀⠀⠀
⠀⠀⠀
我怕我能力不夠、我怕失敗;我怕我努力過後, #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這方面的才能。
⠀⠀⠀
⠀⠀⠀
對「未知」的恐懼,綁住我「抉擇的自由」,讓我無法施展手腳,無法真正找到我的志業;當然,也就沒辦法讓我覺得滿足、覺得快樂。
⠀⠀⠀
⠀⠀⠀
只是,有時候過度在乎「想要」的決定,但卻只有衝動與熱情,評估不夠或資訊搜集不足時,也可能會讓我發生過度打擊自我價值的失敗,而這是可以避免的。
⠀⠀⠀
⠀⠀⠀
因此,我現在做決定,有一個原則:
⠀⠀⠀
⠀⠀⠀
好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管是因為「想要」,還是因為「害怕」。
⠀⠀⠀
⠀⠀⠀
因為,我不想要輸給恐懼;也不想過於衝動。
⠀⠀⠀
⠀⠀⠀
熱情與審慎評估,是我認為面對生涯非常重要的事情。
⠀⠀⠀
⠀⠀⠀
以熱情來說,我相信,「夢想」之所以是夢想,就是因為他不易達成;我也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不痛苦的成功。
⠀⠀⠀
⠀⠀⠀
我願意相信,就算沒有達到我們當初的夢想,那個「追夢」的過程,會讓我們不停地認識自己、修正自己的「夢想可達性」,然後,讓我們能做到,屬於我們才做得到的事情。
⠀⠀⠀
⠀⠀⠀
能夠如此,是因為,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有熱情,願意用「勇氣」與「相信」去面對挫折。
⠀⠀⠀
⠀⠀⠀
這種「熱血」的態度,有時才讓我們有「活著」的感覺。
⠀⠀⠀
⠀⠀⠀
做決定,就代表必須面對一些「未知」;「未知」帶來的「不確定感」,時常因為引發我們最深的恐懼: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擔心自己做不到或失敗、擔心這些「失敗與做不到」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糟糕……這些「自我懷疑」反覆出現,而使得我們相當焦慮。有時,為了安撫這個焦慮,我們也許寧可選擇比較確定、比較可預測而安全的抉擇,藉此安撫自己的焦慮與害怕。
⠀⠀⠀
⠀⠀⠀
但那內心的悵然,與認為自己「能力有限」的看法,會讓我們持續地對自己抱著隱約覺得自己「不夠」的自卑、失望、害怕,而變得更容易焦慮,更需要具有「控制感」、「有確定感」的事物,來讓我們對自己感覺好一點。
⠀⠀⠀
⠀⠀⠀
那就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我不敢選我「想要的」,因為我怕這會證明「我不夠好」;但我選覺得「安全的」,其實也代表我已經認同了「我就是不夠好」。
⠀⠀⠀
⠀⠀⠀
於是,我沒有機會感覺自己「夠好」。
⠀⠀⠀
⠀⠀⠀
但是,「恐懼」其實是能以另外一個形式來幫助我們的。
⠀⠀⠀
⠀⠀⠀
以「審慎評估」來說,如果我們因為害怕而決定「保守選擇」,就使得這個「對未知的恐懼」成為阻礙我們的事物,甚至阻礙我們的能力發展。但是,若我們能因為這個「對未知的恐懼」的焦慮,而讓我們多搜集一些資訊、多評估一些可能性與自我能力的狀況,是否還需要做哪些準備等等......那麼,這個「恐懼」就不是阻礙你的絆腳石,反而是幫助你有機會成功的「未雨綢繆」。
⠀⠀⠀
⠀⠀⠀
時至今日,我想,或許做決定的原因,是因為「想要成功」,還是因為「害怕失敗」,其實都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在做選擇時,能夠知道:「促使我做決定的理由是什麼?」
⠀⠀⠀
⠀⠀⠀
因為,「想要成功」有時也可能過於樂觀,「害怕失敗」有時也是合理判斷。
⠀⠀⠀
⠀⠀⠀
只要我們能夠花時間理性評估,瞭解影響這個決定背後的理由對我們的重要性,以及恐懼本身合理不合理,是來自於自身,還是家人或他人的「警告」?對於「想要成功」的樂觀,是已經搜集足夠資訊的審慎評估與理解,還是只有熱情的衝動?
⠀⠀⠀
⠀⠀⠀
這些更深入對自我、對工作的理解,才是破除想像,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與能做到的事情是什麼。
⠀⠀⠀
⠀⠀⠀
讓我們好好運用自己內心的熱情,面對內心的恐懼,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抉擇的自由」。
⠀⠀⠀
⠀⠀⠀
註:文中所舉案例,個人資訊皆以經過大幅修改,並經過當事人同意。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
—《過度努力》: reurl.cc/L06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