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1/06/23 星期三 農曆五月十四日 風速:
基隆市議員張淵翔服務處新式工作法✨
👉方式:臉書粉專線上直播服務
👉時間:週一~週五 10:30-11:00
👉內容:有趣的時事與基隆市新聞分享
因應新冠疫情,保持社交距離,淵翔的服務處暫時關閉,大家都少出門,少了與民眾面對面互動,因此淵翔開直播跟大家聊聊天,大家有問題也可以上線來問我歐👌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sean/live_videos/
或是臉書搜尋keelungsean
張淵翔Line ID: @seanchang 聯繫電話:02-24692122
📣直播了一段時間,有民眾留言說:「謝謝一定要看你的節目太可愛了。」
#今日分享主題:
分享一 台灣趣聞
疫情期間雖然路上車輛比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行車安全
台68線快速道路,南寮竹東段8.3公里處,21日傍晚5點多,發生連環車禍意外。
一名老婦人,因為騎乘電動機車誤闖,雖然馬上有救護車,將她引導到路肩,但這時後方車輛疑似分心,觀看婦人和救護車,沒看到前面車輛減速,又沒有保持好安全距離,造成6車連環撞。
https://reurl.cc/Q9Z11M
分享二 疫情心理學
從腦心智科學看壓力適應
腦心智科學非常重視人腦的本能和後天經驗累積的腦心智功能。在本能方面,包括感受壓力、害怕危險、競爭比較、逃躲危機、依附和親近、控制與成就感等,都是科學家曾提出的人腦基本特性。這些本能使人類在感覺有壓力時會引發焦慮、擔心、預期危險等情緒,且傾向做出快速、衝動、直接的反應,卻不見得能有效應對。
若是群體都「感覺有壓力」時,則容易引發競爭感、不安情緒渲染、人際比較和抨擊、責成歸罪等以情緒為主的因應模式(emotion-focused coping),更是容易讓整體社會感覺不安與不平安,親身經歷災難與觀察替代性災難(因觀察他人的遭遇而感同身受或感受到危機壓力,進而受到心理傷害),例如重大交通事故或隨機傷人事件,都很容易引發這種感受。
因此,以正念、「安、靜、能、繫、望」(促進安全感、維持平靜穩定、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保持聯繫、灌注希望)或「放、離、紓、轉、正」(放鬆及深呼吸、暫離現場、適度紓解情緒、轉換心境、正向思考)(參見延伸閱讀1)等為主的情緒調適模式,都能有效舒緩對於已發生災難所引發的不適感受。
參考資料:科學人雜誌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5004
分享三 SDGs
自2021年5月疫情提升至三級警戒,全臺粉展開端上班、上課的長期
居家生活,極端炎熱的天氣使民生用電量大增,又發電機組歲修、故障
台電備轉容量率頻頻亮燈,臺灣缺電、重啟核四的討論也甚囂塵上。
然而,資源有限,創意無窮;與其陷入沒有結果的口水混戰,何不從今天開
始實行零成本的日常省電妙招,為臺灣減電力負擔,也為地球省下有限資源。
冰箱省電方法:
冰箱是家中一年四季、全天運轉的家電,要想省電,重點檢查項目絕不能少了冰箱。事實上從冰箱的選購、擺放位置、儲藏收納到使用習慣,每個環節都有簡單又立竿見影的省電技巧可以好好運用!
1.冰箱周圍溫度太高會增加耗電量,應避免放在陽光直射處冰箱四周要保留 10 公分以上通風散熱空間,散熱不佳會影響運轉效率
2.食物儲藏太滿會影響冰箱內的冷氣流通,耗電會增加 4 - 5%,平時採購就要適量,不要囤物,也要定期清潔冰箱、進行冰箱斷捨離
3.熱食放涼後再放入電冰箱,直接放入會提高冰箱內溫度、增加耗電量
4.冰箱不宜頻繁開關、開啟太久,否則壓縮機需要多運轉來維持溫度,因此冰箱內的食物平時就要分門別類擺好,取用時才能速戰速決
冷氣省電方法
如果冰箱是家中常駐的耗電小怪,那冷氣就是期間限定的耗電大魔王了!如何吹冷氣吹的省電又省錢,兩招就夠!
室溫超過 30 度以上,才開冷氣!
每兩週清洗一次濾網,提高降溫效率
開冷氣時設定在 26 - 28 度間,溫度每提高 1 度可省電 6%
開冷氣時搭配電風扇,加速空間的冷氣循環、提升舒適感
睡前設定舒眠模式,可以定時 4 小時關機或提高溫度
冷氣啟動時最耗電,切勿為了省電頻繁開關
其他省電方法
電鍋煮飯前先浸泡 30 分鐘,可以縮短烹煮速度減少耗電
各式家電不待機,工研院計算待機電力約占家庭用電的 7.4%
衣物累積一定數量後,一次用洗衣機清洗更省電
耗能又沒效率的老舊家電,該換就換
https://reurl.cc/VE40Ly
分享四 基隆市新聞
更改停水訊息: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為辦理瑞芳台二線76k+200及77k+930汰換管線工程,實施1000mm新舊管線更換
時間:6月30日上午9時起至7月1上午8時止,共計23時停水作業
地區: 基隆市中正區長潭里、砂子里、碧砂里、八斗里、海濱里、正濱里、和憲里、社寮里、平寮里、正砂里、新富里、新豐里;基隆市信義區孝德里、孝賢里、孝岡里、孝深里、孝忠里、東安里、東明里、東光里
停電訊息6/26 0時到6時止
基隆市中正區
中正路(單)141至143號,151號,165-1號
中正路119巷(單)3至31號(雙)2至26號,30號,40號
中正路119巷1弄(單)1至39號(雙)2至38號
中正路119巷15弄(單)1至17號,19號後面漁販
(雙)2至14號
東海街(雙)8號
東海街8號一樓
東海街大沙灣派出所口右後邊
基隆市中正區
北寧路(單)329至353號,371號,371-1號,487-1號
(雙)392至400號,472號,472-1號,472-1號前半部,476號
北寧路369巷(單)1至61號
(雙)2至58號,66號,66號左側汙水池,68號
北寧路396巷(雙)4至6號
調和街1巷(單)5號(雙)6號
望海港海巡署海防哨所旁(景觀燈)
北寧路369巷口LED智慧站牌
漁港一街長潭里漁港邊漁船上架場
北寧路371號左側20公尺橋頭處景觀照明
北寧路373號邊(望海巷漁港)
北寧路384號前BL2020電信箱
北寧路369巷口BL2030電信箱
北寧路371號前(號誌燈)
北寧路446巷口(號誌燈)
北寧路371號旁號誌桿(監視器)
北寧路369巷66號旁自立桿(監視器)
北寧路369巷47號旁自立桿(監視器)
北寧路369巷66號(長潭里安檢所)
北寧路472號附壁(有線電視增波器)
北寧路369巷61號
北寧路472號對面(望海巷營區)
本能開關30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是教育失敗,應是輔導失能】
...........
懶人包
..........
10:30 補充 因為閱讀能力差的閱讀者太多,我懶人包整理
1. 教師或校方不是萬能,但總不能連察覺都察覺不到,特別是班風等級的性霸凌,那不是失能,而是失職。
2. 家長可能也沒發現學生的狀況,鼓勵不要全訓導,而是要關心內心需求的輔導
3. 輔導不是只有導師的事,也有家庭的事,也有學校的事,甚至連朋友都可以幫忙緩解壓力。最恐怖的是學校無感或漠視,且家庭很有責任的只偏訓導而沒有輔導功能。關注心靈也與教導規範同等重要!
各位可以繼續咎責 " 要怪誰 " 沒關係
.
回應 12:15
Q1: 被欺負是一回事,高中生砍人就是有罪!
A1: 沒錯!高中生在道德上不應該把它轉嫁到其他人身上。
但這篇文是在講他的衝動背後發生機制,儘管不理性,但就是"應然"會發生,可能隨時隨地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這個道德上不應該,我從來不認為這對社會和諧是對的,但事實它就是會隨機在社會中出現、隨機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包含你、我。
Q2: 家庭難道不用負責嗎?
A2: 我認為要有部份責任,其實扣掉一些極端例子,我認為 " 孩子的身心狀況與家庭高度相關 ",特別是低齡的孩子更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目前社會家庭的普遍問題,就是普遍對於心理輔導不太會,只會訓導。我們先扣除一些只會怪別人的恐龍家長之外,更多傳統式家庭就是一昧的怪孩子。
後者的確是 " 有在管、管很緊 ",感覺很有責任,但是方法絕對錯誤。如果孩子的負面心理爆發,那往往除了苛責之外,就是撇開關係、先怪自己孩子。當然錯的還是要教,但能不能在責罵之餘,加一點關懷呢?
Q3: 要去把霸凌者找出來公審?其他學生該怎麼辦?
我建議不要,因為這不是你的事。學校要採取輔導作為,將霸凌者背後的深層霸凌動機找出來。
至於其他被害者的同學心靈輔導,根據報導,校方也有在處置了。(是真是假不予置評)
--
淡水私校的昨日女童案,小學女生受害者家長大罵教育失敗、社會治安不好。其實這件事情本質後面是輔導功能不佳。
先從非人性一點的科學比較好了,一樣是同一間學校,還是大眾普遍認知管比較嚴的私校,如果這樣都能教育失敗,那我看在家自學好了。
真正失敗的,是輔導機制、社會大眾(含家長)都對於心理的認識過淺,我認為教師在班級輔導上也有失職的地方。
.
[ 依據文本 ]
依據 自由時報 報導
「涉案高中生指出,自己長期遭班上女同學霸淩,該「大姊大」不僅嘲諷他「沒雞雞、娘娘腔」,還鼓吹同學對他「阿魯巴」,這讓他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決定拿刀壯膽,要跟該名女同學談判,也動了報復的心,但到了教室後沒看到人,一時情緒失控,先翻牆到旁邊同校小學學制的校區,再走向校門口,隨機選定一名學童動手,事發後腦筋一片空白。」
.
[ 討論學校輔導是否失能 ]
同一所私校高中部班導師不但沒有發現校園性霸凌問題,而且還只能說出「平常內向、功課不好」,我個人認為該教師對於學生關注度不足,居然沒辦法發現這件事情。
(02:10補充1) 有網友提到了,國小教師用來要求高中可能有些情境狀況上的不恰當,我覺得他講的很有道理,亦是我的疏失,我這段補充。高中生不會像國小這樣把心事坦然跟家長講是常態(這又回歸到家庭氛圍是否可以讓孩子講心事),高中師生比大、難以照顧那麼多。
(02:10補充2) 有網友認為偵查不公開、該校同班同學有不同說法,新聞講的未必是事實。
我個人則是依據新聞來談論,且依照個人經驗,其實我早就在昨天就認為 "高中生犯罪後產生莫名奇妙的現象" 就是心理防衛機制的解離甚至是短期性的失憶。
當然這篇討論是依據新聞案例為真的前提下做評論,至此特別告知各位閱讀者這是一種"可能的""不同面向的"解釋。
那麼是否應該要怪班導師?我個人認為班風程度的性霸凌在國中小來看簡直不可思議,而我印象中自己高中時期的班級導師雖然對班上的潛在霸凌沒有做明顯的處置但至少知情與設法處理。或許高中教師的處理可能不同,但我覺得有議論空間。
.
[ 弱弱相殘的機制 ]
首先分析一下:這本質上是一種報復,但是報復無力感之後,接下來就是轉嫁到兩種更弱者;一種就是自己,也就是自殺或者自殘;另一種就是他人,更加弱勢的人。
當仇恨與怨恨無法發洩時,就只能傷害他人了。
佛洛依德認為人有兩種本能,當「死之本能」超過「生之本能」,就會產生毀滅的行為,輕則毀滅物品,重則毀滅人體。這也是校園暴力中「平常內向安靜負責的乖乖牌」突然變成加害者的現象。
還有一種狀況要特別注意,劉師呈老師在討論串中提到 "反向霸凌",可以去參考國語日報2018.08.03的文章 - 反向霸凌就是當被害者轉為霸凌者。因為自己被傷害,轉傷害他人的行為道德上不對,但人心過於弱小就會實然發生,且對自己產生更大的心理負擔。
(也就是被害者無意識或有意識誤傷了別人,自己心中會比純粹的加害者還要難過)
為什麼我會知道?
因為我還沒當老師,還在當國中生之前,遇到了幾乎類似甚至更嚴重的事情。當年鬧自殺之後,我第一個想通的是「不要傷害自己,因為自己還有價值」,隨後我就開始有了暴力行為、去攻擊同學,誰叫同學沒有價值、社會虧欠我太多呢!
就是因為我後來又有繼續想通,才沒有墮落下去,理智還是有把我拉回正軌(但要提醒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
後來轉教職是很以後的事了,恐怕當學生自殺或者被霸凌,可以講出 "我也有" 來引起學生共鳴的老師不多。
所以我才說這本質上是輔導的失能,校方需要深刻反省。班導師應該注意(能不能處理是一回事,但總不會連察覺都察覺不到、輔導室也沒有諮商紀錄)
當然並不是說男高中生無罪,轉嫁暴力本身也是一種犯罪行為,他必須為他的無意識做負責。儘管他並不是最深層的病因。
能夠把自己的心靈創傷轉變為自己成長動力的很少,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能做到的人要做到也很痛苦。所以我認為-需要咎責但不用苛責-是我這篇文的主張。
.
[ 誰可惡? ]
至於有很多留言者罵我為什麼不罵家庭因素,其實家庭因素我相信也有,但畢竟苛求家長要有 " 心理輔導的基本認識 " 也太過困難。
以我的案子,我不認為我媽當年教育我失敗,但他當年的確不懂的方法。哪個家庭一開始就懂得方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邊養小孩邊成為一個越來越好的家長,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家庭有問題但不必苛求的原因。
那家庭教育出什麼問題?
絕大部分家庭都是用 該不該 去處理面對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那叫訓導,不是輔導。這種把自己孩子當作別人孩子來管教的作為,雖然富有責任感,但可能離目標越來越遠。
至於霸凌者可不可惡?
當然可惡!至少我覺得當下不能原諒。
至於要不要理解霸凌者背後的霸凌心態是出於怎樣的心靈匱乏,又是更加深層的事情了。
那麼社會最深層的病因,大家看見了嗎?弱弱相殘總是常態。
...........
懶人包
..........
10:30 補充 因為閱讀能力差的閱讀者太多,我懶人包整理
1. 教師或校方不是萬能,但總不能連察覺都察覺不到,特別是班風等級的性霸凌,那不是失能,而是失職。
2. 家長可能也沒發現學生的狀況,鼓勵不要全訓導,而是要關心內心需求的輔導
3. 輔導不是只有導師的事,也有家庭的事,也有學校的事,甚至連朋友都可以幫忙緩解壓力。最恐怖的是學校無感或漠視,且家庭很有責任的只偏訓導而沒有輔導功能。關注心靈也與教導規範同等重要!
各位可以繼續咎責 " 要怪誰 " 沒關係
.
回應 12:15
Q1: 被欺負是一回事,高中生砍人就是有罪!
A1: 沒錯!高中生在道德上不應該把它轉嫁到其他人身上。
但這篇文是在講他的衝動背後發生機制,儘管不理性,但就是"應然"會發生,可能隨時隨地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這個道德上不應該,我從來不認為這對社會和諧是對的,但事實它就是會隨機在社會中出現、隨機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包含你、我。
Q2: 家庭難道不用負責嗎?
A2: 我認為要有部份責任,其實扣掉一些極端例子,我認為 " 孩子的身心狀況與家庭高度相關 ",特別是低齡的孩子更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目前社會家庭的普遍問題,就是普遍對於心理輔導不太會,只會訓導。我們先扣除一些只會怪別人的恐龍家長之外,更多傳統式家庭就是一昧的怪孩子。
後者的確是 " 有在管、管很緊 ",感覺很有責任,但是方法絕對錯誤。如果孩子的負面心理爆發,那往往除了苛責之外,就是撇開關係、先怪自己孩子。當然錯的還是要教,但能不能在責罵之餘,加一點關懷呢?
Q3: 要去把霸凌者找出來公審?其他學生該怎麼辦?
我建議不要,因為這不是你的事。學校要採取輔導作為,將霸凌者背後的深層霸凌動機找出來。
至於其他被害者的同學心靈輔導,根據報導,校方也有在處置了。(是真是假不予置評)
本能開關30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強迫症」跟把作品寫得更好,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我並不挑剔自己的用字或標點。我只是一直寫開頭。好像不會寫字的小孩,一遍又一遍,寫相同的內容,把前後段調動,試用不同的字眼去描述相同的情節。改掉角色的名字又改回來。幾乎沒法遏止,就是一直這樣寫來寫去。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但是不重複寫,好像心定不下來。而往往最後使用的,還是第一遍寫的段落,但是就是會重複的寫一遍又一遍。那成為儀式。透過這行為,讓自己「進入」寫作。
Q:在寫作路上是否曾有位恩師或編輯啓迪你,強化了你的小說附身力呢?
A:看到這個問題,我忽然覺得解答了我第一個問題中的「強迫症」。我可能是透過一再重複書寫讓自己「附身」。因為就是會忽然覺得,夠了,於是不需要繼續重寫。而且之後就可以很順暢的寫下去。我開頭總是很慢,要寫很久。但是後面部分其實很少修改。
而那個「夠了」的界限在哪裡?沒法具體說明。在重複寫寫開頭的時候,一個勉強可以類比的經驗就是:「讓別人替自己搔癢」。癢的感受頗飄忽,不如痛明顯,因此讓別人來搔自己的癢,簡直就是禪的經驗。忽然之間,某個開關接上了,自己與那個「他人之手」合而為一。你明白他,他明白你。不可言說,但是雙方都知道:「這就是了。」
這其實也就是「附身」的感覺。我認為「附身力」是小說家的基本配備。如果沒有這種「附身」本能,不會成為小說家。但是如同一切技藝,「附身力」也有高低之別。也如同一切技藝,常時不練,這能力也會退散。
鍛鍊附身力,最好的方法是寫劇本。劇本不重視「文筆」,甚至過於雕琢的描繪,於劇本反成敗筆。劇本得直心見性,單純以人物與觀眾素面相見,因此好的劇本,對角色內心一定掌握得異常到位,這其實也就是「附身」。
我寫劇本逾30年,得承認,這個經歷對我的小說寫作有莫大助益。除了教會我如何講吸引人的故事,也教會我重視小說結構,規劃章節,不使作品頭重腳輕。若要感謝讓我「附身力」強化的對象,可能就是那些合作過的導演,演出我的戲目的演員。
透過他們,我可以看出我所寫的角色的真實性以及不夠真實的部分。自然,演員能夠流暢自然表達的情境,通常表示我「附身」成功,反之則演員演出來嗑嗑絆絆。「附身力」也是演員的基本配備。這或許是我的偏見,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演員,都絕對有能力成為小說家。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