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們在路上或百貨商場,總會看到一些父母以"再吵我就不要你了"的方式管教孩子。
五歲以前的孩子把父母當成天,被父母拋棄就等於被天地遺棄一般,是以這招多半最後能有效讓孩子屈服,順從,聽話。
不過,這招也往往在孩子心裡種下了本體論焦慮,往後這個孩子對於任何親密關係都將有一層或深或淺的不安全感,且碰到與自己有親密關係的人爭吵時,非常害怕對方會因此而遺棄自己,且會因此而委屈求全...
只不過,有時候不只是動口說,行動也能表現出我不要你,而這些也不只是親子間會威脅,情人,朋友,家人,同事都會,人們以恐嚇來控制關係的主導權
我不要你了,除非你聽我的話,按照我的規則....,不解釋原因,不談判不溝通不討論,只展現你對另一個人的權威,只因為你知道,對方愛你,這種控制術永遠可以成立!
所以,不只是不能說而已,也不能做出類似恐嚇我不要你的行為,威脅不聽你話的人,否則效果是一樣的!
然而,人生中最無奈的是,對自己說這些話的人,往往是最親近的人,最在乎的人,縱然童年時期碰上父母明智的沒有以這種方式管教孩子,很難預期長大後遇見的朋友或情人不會說(或做),雖然或許被挾制的機率較低,但還是有可能被挾制。
永遠不要做這樣的事,無論對孩子或其他人!
不要因為對方不受你控制不順你意時,就以威脅拋棄對方的方式試圖取回關係的掌控權。
不過,這世界上對的是從小被父母如此拋棄,長大後有被親密愛人拋棄的可憐人...
設立心理界限主題讀書會(線上版)
https://zen1976.com/emotional_blackmai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管諾貝爾文學獎的長期陪跑者村上春樹在想些什麼,我都絲毫沒有降低難度的意思ㄛ。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
本體論 解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話」是人類學家研究一個群體,特別是未受科學洗禮的社會,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從中可以理解這個社會如何去理解與想像中是世界乃至宇宙的運作。
這篇來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上摘錄自《神話簡史》的文章,帶我們重新反思與檢驗「神話」的價值,也帶我們進一步去想像「神話」在過往人類歷史的重要性。
------------------------------------
在我們的科學文化中,我們對於神聖事物的看法往往過於簡化。在古代世界中,人們很少認為「諸神」是有獨立人格的超自然存在,也就是與人完全分離的形上的存在。神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神學,神話述說的是人類的經驗。人們認為神、人、動物和自然彼此聯繫、不可分割、遵守著同樣的法則,並且是由同樣的神聖物質所構成。起初,在諸神的世界和人類男女的世界之間並不存在本體論的鴻溝。當人們提及神聖事物時,他們通常談到的是世俗的某個方面。諸神的存在無法與暴風、海洋、河流區隔,也無法與那些強烈的人類情感—愛、憤怒或性的激情分離開來,這些情感似乎能夠暫時將人類提升到一個不同的存在平面,讓他們得以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
因此,神話的目的就是用來幫助我們應對人類的困境。神話幫助人們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真正的方向。我們都希望知道我們從何處來,但因為我們最初的起源已遺失在歷史之前的迷霧中,我們於是創造了關於我們祖先的神話,這些神話雖不是歷史的紀錄,但卻有助於解釋我們現在對於我們的環境、鄰人以及習俗所持的態度。
我們也希望知道我們將往何處去,因此我們編造了一些故事來講述死後的存在,儘管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想像人類不朽的神話並不多。我們還希望能夠解釋那些超凡的時刻,在那些時刻我們似乎被帶到超越日常掛慮的一種境界。諸神的概念幫助我們解釋我們的超越體驗。長青哲學表達出我們的內在直覺,我們認為人類和物質世界以外,還有肉眼未見的存在。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405?utm_campaign=sharebtn&utm_medium=facebook&utm_source=social2017&fbclid=IwAR3ABzKlc79fCluRNlB4j8gI5a77wdNpTL1oYLjycX8MZVIbqNloOl49GRk
本體論 解釋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水的素描 #陳寬育
藝術家 #羅尼霍恩(Roni Horn)最近出版,結合寫作與影像、回憶錄與創作計畫的文集之閱讀;與 #王綺穗 的訪談,在其發表的新作中看見從水的形態、繪畫之眼與媒介思考,並讓創作計畫成為生命史隱喻的嘗試;小說家 #黃暐婷《 #捕霧的人》巧妙地將沙漠中的捕霧網,加上各種水的意象轉化成刻劃情感的文字捕獲裝置;還有幾次經過海安路和水仙宮總會想起 #邱致清 的《#水神》。這些若有共通點,即都與水有關。水作為創作者想要連結的對象,它是種什麼樣的客體狀態?同時,格拉漢.哈曼(Graham Harman)以摩天輪隱喻來解釋其「 #客體導向本體論」(Object Oriented Ontology,OOO)也是頗為生動,但這由少數幾個歐美白人男性所發展的理論風潮,又和我想寫的「水的素描」能放在一起談嗎?
本體論 解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管諾貝爾文學獎的長期陪跑者村上春樹在想些什麼,我都絲毫沒有降低難度的意思ㄛ。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4/27/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上一集(https://youtu.be/rTdkxYXcscU)我們談到,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篇重要的虛構文本,〈貓之村〉與《空氣蛹》;而〈貓之村〉中,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這反映了人的存在境況,也影射了《1Q84》故事的主角,天吾的身世。
我們來看看天吾的故事吧。天吾出身單親家庭,自小由父親獨自扶養長大。身為NHK收費員的父親性格拘謹,處事嚴厲,對待天吾也欠缺溫情;這導致天吾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始終相當冷漠。晚年中風後,父親被天吾送進了一座鄰海的療養院,時日既久,衰弱而死。父子間最後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沒有兒子。」父親在陷入深沉昏睡之前這樣告訴天吾。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天吾問。
「你什麼都不是。」那是父親簡潔而不容分說的回答。
天吾聽了之後,從父親的語氣,一方面確信自己與父親沒有血緣關係,自己並不是這男人的親生兒子;一方面則又覺得終於從那沉重的,身世與親情的枷鎖解脫中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天吾卻又懷疑起自己的想法。「我什麼都不是。」小說中的天吾自言自語地重複。
對照天吾的身世,我們可先回到先前所提〈貓之村〉的故事。正如存在主義所言,「存在即被拋擲」──人的出生,等於是莫名其妙被丟到這世上,沒有任何人事先徵求你的同意;而〈貓之村〉青年的浪遊之所以「漫無目的」,正隱喻著「生命本來便沒有與生俱來的目的」。人生於世,原本便只是浪遊而已。因為沒有目的、沒有「本質」,「你什麼也不是」;所以貓兒們也完全看不見躲在鐘樓塔頂的青年。
「你什麼也不是」──這是哲學上「本體論」的討論。但是,人,有沒有機會真正地「是」些什麼呢?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則虛構文本,第二則小說中的小說《空氣蛹》,正是延續這個主題,也就是來到了哲學上「認識論」的範疇。它試圖討論:人的存在,是如何從「無」到「有」,尋找到自己的意義的......
────
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的名言:童年是小說家的存款。以此標準而言,村上春樹的個人戶頭顯然非常空虛──他出生於平凡無奇的日本關西中產階級家庭,小時家庭關係並不特別(老爸沒小三,媽媽沒小王),學校成績不好不壞,像所有普通學生一般交朋友和女朋友,偶爾結伴出門遊玩,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聽音樂看書;唯一稍有殊異之處可能是,他是個獨生子──這在當時的日本並不常見;然而根據他自己的說法,「因為是獨生子所以也沒有糾紛」,「可以說是平穩無事的少年時代,總之,沒有一件想要寫進小說的事情」。然後這樣一位小說家向我們示範了如何白手起家(從空空如也的童年戶頭中硬生生製造出貨幣來,簡直像聯準會印鈔票)──「漸漸知道一件事,就是幼年時代,少年時代,自我其實仍受過各種傷痛」、「我並不是在責備父母。父母也盡了力。任何動物都一樣,都把要活下去該知道的know-how傳遞給孩子。人的情況和其他動物不同,因為運作著非常複雜的社會生活,因此know-how也變得更複雜。不過傳遞know-how這件事,某種意義上是讓迴路閉鎖起來的行為」──何謂「閉鎖迴路」?村上的意思是,那是一種價值體系與世界觀的(半強迫)植入,對一個敏感的孩子而言,無論如何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傷害性;因為那等於是將一準備敞開自己,藉以逐步進行自我組構的心靈旅程(出之以《1Q84》的語言:Perceiver=知覺者之形成)中途截斷。於此,村上含蓄地提示了自己的個人創傷。我個人完全同意這樣的看法──若說《挪威的森林》與《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核心都指向虛無,那麼「巨大且無從迴避之傷害」應當就是村上用以將之嫁接於現實(小說的寫實世界)的媒介了吧。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
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BOrC-jcSM9pE3iOFSBGmLUQo49QVp20TCGbyCRaBgC2iHMkT0AyDwjwI
☞ 香港文匯報專訪:棄醫從文,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