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韻芬專訪:我有比較不難過了】
#廣播專訪連結:https://reurl.cc/a5Nyk9
週一上中廣流行網的電台節目,是夏韻芬的「理財生活通」。
我對韻芬的印象,停留在電視裡的剛強、幹練的模樣。
一進了廣播室,韻芬除了印象裡的幹練,還多了一份對人的熱忱與溫暖。
韻芬熱情又熱絡的與我寒暄,她告訴我,她看了我的《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有很多學習,她說,不久前她戴了30年的戒指,不知被她遺忘在哪裡了,她很不能接受,但又無可奈何,於是找了其他戒指代替,但新戒指怎麼戴,她都覺得不對勁,無論如何都取代不了她30年的老戒指。
我打趣的問她,看了書以後,有比較能接受,是這意思嗎?
韻芬剛毅的臉,露出爽朗的笑容:對。
我想起書裡,我寫到「接納失落」的一段裡,提及我面對「丟失心愛的酒精瓶,以及心愛的雨傘」時,我的情緒是如何從懊惱到接納,再從接納到感謝的過程。我猜想,韻芬大概是看了這段落而有所感。然而我寫的物件,畢竟是「小物」,與她的「30年戒指」畢竟意義不同,因此我習慣性的又核對一次。
我:真的有比較能接受了?
我看著韻芬剛毅的笑容,停頓在空氣裡,慢慢的收斂起來。
兩秒後,韻芬回應:嗯,是比較能接受……一點,就是一點點。
這次換我笑了,我喜歡韻芬的爽朗與直接,不拖泥帶水,也不矯揉造作,是個坦率的人。
韻芬坦率的說,她其實還是會難過,很多東西她放不開,不是她不願意放,而是事情不願意她放,有個坎她想過去,但老實說沒這麼容易。
聽著韻芬說話,我腦海裡的畫面,跑過去許多影像,裡頭有我父親以及韻芬的生命故事。
我清淺的呼吸著,感謝曾經駐足生命的這些美好,然後不自覺的開口說了句:難過,也是一份禮物。
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很難解的過程,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如果我們將生命看得困難、痛苦、失敗,於是我們就會真正的深陷失敗、痛苦與困難的軀殼中,日日夜夜痛苦著。
這便是觀點的「選擇」,帶來的認知。
書裡以「我的母親」為範例,提起所謂「選擇」,每個人面對同樣的事情,卻有不一樣的心情與回應方式,這便是「選擇」後所帶來的不同人生樣態。
這也是在教養孩子時,我「選擇」了以薩提爾模式,導入家庭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我可以選擇過去傳統的、直觀的、情緒的方式打罵孩子,但我因為不願意我與孩子間的關係惡化,不想親子疏離,不想家庭撕裂,因為眾多的不想,造就了「我想」的動力。
我想要和諧的家庭,我想要親子即便有爭執也是親近的,我想以不同以往的方式帶領孩子長大。這個「我想」,只存於我的一念,我憑著這個「一念」,將我的家庭改變了,而真正改變最多的人,是我自己。
韻芬告訴我:「不是想就可以辦到的,很多事不由得你想。」
我看著她,清淺的微笑。
訪談結束後,起身離去前,我說:我很想抱抱你。
韻芬大方的起身,張開雙臂,熱情的擁抱我。
一個擁抱,一份感受,其實我挺想落淚的,因為她值得美好。
我想起不久前,我去歐陽立中的新書發表會時,一位圍棋老師張惇為走過來與我打招呼。我不認識他,但他告訴我,我的新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解開了他從小到大,認為無藥可解的家庭問題,那就是「手足間的公平」問題。
惇為老師認為,過去他總認為手足間存在著競爭,只要手足一旦涉及「公平」問題,其結果肯定就是媽媽生氣,爸爸發怒,最後一家人狼狽不堪,這是家庭裡不變的劇碼,一輩子不可能有解決的方法。然而他卻在我的新書裡,看到了方法,原來孩子爭執「公平」時,父母不但處理了表面的「公平」問題,而且還連結了孩子內心的渴望,這有如神蹟的處理模式,震懾了他。
這些方法,於我而言,都存在於「選擇」裡。
分享圍棋老師張惇為在他粉專裡談「手足公平」的文章。
對了對了,川川要我提醒大家,「寫金句,送川川手繪紅包」今天晚上12點前即將截止,川川還在等大家寫金句或學習的收穫或感想喔,活動連結:https://reurl.cc/NXZ6v9
==================
解牛者/文:張惇為
#原始文章連結:https://reurl.cc/qm1XLn
我認識薩提爾系統,
是因為兩位李老師的書。
一位是李崇建老師,
另一位則是李儀婷老師。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
我原本只是抱著增進本職學能的態度去了解。
但卻在不知不覺當中,
挖掘到自己人生歷程中的內傷,
進而開始與自己和解。
儀婷老師的觀察很細微;
一些生活中看似無解的小事情,
用薩提爾的對話方式拆解後,
都可以找到提升的空間。
儀婷老師曾經分享自己的幾個孩子在車上爭執,
內容不外乎就是「為甚麼他可以,我就不行」這類的公平問題。
這個只要家中有兄弟姊妹就會體驗過的小事件,
我曾以為結局是必然的。
兄弟姊妹吵翻天,
爸爸煩躁,媽媽警告;
最小的那個開始哭,
爸爸暴怒,媽媽無言,
然後孩子們被轟下車。
但儀婷老師居然能在火苗即將燒起來之前,
就觀察到事情的癥結與關鍵,
並利用薩提爾的對話方式一一化解。
身為教育工作者,
看到猶如庖丁解牛般層次分明的拆解,
除了從中得到了不少啟發,
更解除了過去與手足之間的不諒解。
任何一門學問都是一扇窗子,
讓你可以用新的觀點去檢視世界。
即使你的人生千篇一律,
新的學問注入都能讓他們活潑起來。
如果你是家長或教育工作者,
我建議一定要認識薩提爾系統。
不必非常專精,
但只要開始了解,
你的人生就會很不一樣。
♬夏韻芬專訪李儀婷:廣播連結https://reurl.cc/a5Nyk9
♥新書座談:
① 3/7高雄誠品大遠百 https://reurl.cc/7y9NG9
② 3/13 台中金石堂秀泰站前店 https://reurl.cc/6yVM6V
🔥 2021父母最好的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博客來:https://reurl.cc/A8Vj8p
MOMO:https://reurl.cc/3NNM10
🔥 2021年3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bRDayM
李崇建 薩 提 爾 模式 工作坊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週末書房:《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文末一樣有新書抽獎活動唷
#新書傳送門 https://reurl.cc/A8Vj8p
#上週抽中《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的幸運朋友是23號
新書出版了,這週就請崇建來推薦我的新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吧。
我的兄長李崇建是我進入薩提爾模式很重要的關鍵人,我的起步是因為他看見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有著極大的困境,卻無法幫助我(當時我們的距離很遙遠,我對他是很本能的恐懼,因此不論他說什麼,我都本能的退縮與反抗,根本無法透過他的教導而學習),他因此頻頻建議我主動去上課(成蒂)學習。
而我能一直堅持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領域裡,也是因為崇建。因為他一直在前方,每次相見,總是一點一點的跟我分享他所遇到的故事以及許多家庭的困境,而他始終引導著那些人。
崇建的學習,直接也間接的不斷的影響著我。
過往,我總笑說,崇建沒有孩子,不知道家庭父母的困境,父母不容易在孩子爭執裡得到安定的心緒。然而今年2020的暑假,我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以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崇建這個始終在我前面做出示範的兄長。
今年暑假,崇建邀我長住台中,帶領姪子姪女,以及自己的三個孩子,讓我個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有相互影響提拉的互動關係。我一口氣就答應了,先生當時還非常困惑,五個孩子不是開玩笑的,我一個人能行嗎?
然而我的想法是,再怎麼著,也不至於差到哪兒,先生會陪在身邊,崇建也在,我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就這樣,暑假長達一個月,我長住台中,與五個孩子長時間相處,帶他們去學習、去玩樂。而崇建和先生,也各自忙碌著。
暑假的倒數第二週,崇建比較清閒了,他主動開車接送我與孩子去營隊。那一段路,不長,但對我而言,也不短,因為五個孩子在後座簡直吵翻天,尖叫、笑鬧、崩潰、嘶吼,各自發出本能的尖銳吵雜的聲音,按我的慣性,我會告知孩子,請記得控制自己聲量,我需要一點安穩的空間。
然而當時是崇建開車,我坐副駕,我靜靜的沒出聲提醒孩子該控制分貝些,因為開車的不是我,所以我只是看著眼前的一切。然而崇建面對高分貝高語調的吵鬧聲,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居然是:真好,真好,孩子就該有這麼歡樂的童年。
這句話,讓我見識了崇建的穩定,也讓我更深刻的體會了大人的寬廣開闊,接納孩子所有的可能,孩子是多麼幸福。孩子的童年,很多時候都被我們長大的人,給窄化與壓抑了,然而孩子長大的過程,必須透過身體去衝撞與冒險的歷練才能學會長大後的修練。
我將崇建開車時穩定的側影,與孩子吵鬧歡樂的童年,組構成一個畫面,那成了我珍貴且美好的家庭圖。
感謝崇建為我的新書,作了細緻的序,裡面有著他對我學習歷程有著強大的欣賞與愛。
「同理彼此的情緒,攜手走上和諧之路」
/文:李崇建(作家、教育家)
二○二○年暑假,儀婷全家回台中住,方便與家人相聚。她帶著三個寶貝,還有兄弟的兩個孩子,一起參加暑期營隊,讓孩子們玩在一起。儀婷一個人,帶著五個孩子,早出晚歸接送,她告訴我生活的感動,一種幸福的感覺洋溢。
五個小孩各有個性,爭執吵鬧在所難免。五個孩子經常「爭寵」,搶著和儀婷分享,也搶著向她抱怨。
有帶孩子經驗的人應知任務並不簡單,但儀婷從容應對,絲毫不顯得局促。
我看她與孩子互動,彷彿如來的神掌,自在又自由的狀態,不禁回憶她初為人母:她常常說自己累翻,幾乎忙不過來了。加入姊妹的爭執,要如何排難解紛呢?自己都快要煩躁透支了。
尤其三三陷入憂鬱,父母幾乎動輒得咎,那段日子儀婷疲累,仍不斷的學習。這些狀況成因何來?要如何修正與應對?
我看她一路學習,一路成長走過來,自我與家庭應對的修正,從慌張不安的面貌,到如今的自在安定,我有太多的讚嘆。
儀婷成就如今的自己,如今的家庭樣貌。她寫了幾本教育書,一本比一本細緻,也一本比一本精采。
翻閱儀婷新的教育書,我看得津津有味,不只是我熟悉書中孩子,而是她落實薩提爾模式於家庭,諸多細節的脈絡與講解,相當精采且實用。
我也常講情緒教育,因為情緒教育是核心,是生命向內外擴展的關鍵,但是情緒教育困難,在於學習者如何應用,聽者常心有戚戚焉,卻不易在生活中操作。
我綜觀儀婷的新書,發現她講解精闢到位。我不如儀婷講得深刻,也不如儀婷講得實用。
家庭裡談情緒教育,最困難之處在於情境,父母該如何應對呢?情緒的發生有其歷程,消解情緒亦非一蹴可幾。用簡單的語言陳述,就是:情緒不是你說了什麼?就能解決了什麼?
儀婷在這本書中,展現了衝突的事件,展示了處理的歷程。這個歷程不只有孩子的歷程,還有自己的內在歷程,更有伴侶的歷程。若是三代同堂,可能還有爺奶的歷程。
比如書中一一刷牙,孩子與先生「較勁」,惹得先生施壓力於孩子,這類衝突常讓旁觀者暴衝、沮喪與無奈,因而引發更大的問題。
儀婷以一個旁觀者,一個母親的角色,一位妻子的角色,示範了如何介入其中,不是指責任何一方,而是展現了對孩子的愛,也展現對伴侶的接納與愛。
這個過程在一般人身上,往往衝突變得巨大,很難以善罷干休,或者內心耿耿於懷。儀婷與自己深刻連結→所以才能連結孩子→讓孩子與自己連結→進而讓父子之間連結→再讓夫妻之間連結→也讓先生與自己連結。
我在上述幾句話,用了粗體字,刻意以箭頭取代標點,俾便讀者清晰看見目標。亦即目標不是解決問題,目標是彼此的連結,這個目標的開始,來自於運轉的自我。
讀者可能會提出問題:孩子沒有那麼好溝通!伴侶沒那麼容易談……
家庭的應對與和諧,乃一步步走來,不是一次就成功。
即使一一刷牙的事件過去了,還有先生教川川學騎車,父女之間的衝突;先生教三三英文,父女兩人的應對。儀婷同理彼此的情緒,連結了親子的渴望,攜手走上和諧之路。
這些都是儀婷實踐的歷程,不因一次問題解決,就永遠不會有問題。因此,對於現狀就有了接納,那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人永遠可以選擇應對。
在應對孩子個別的狀態,一一因不是媽媽叫起床,因此有了情緒;川川覺得自己不被愛,而有了傷心的眼淚;三三的小動作,卻不願意承認犯錯……
儀婷的處理程序,不執著於問題本身,而是看孩子內在,還有孩子行為成因,她進入了孩子感受,並且善用回溯問句,讓孩子的情緒沉痾流動。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也是薩提爾模式的精神,落實在關係裡、教養裡的圖像。
書中還有三三的功課,對於考六十二分的女兒,儀婷互動非常細膩。長久以往的應對,三三有了大轉變,從早期害怕面對失敗,常有退縮的狀態,到如今勇敢參與比賽,考前自動複習。這說明美麗圖像的形成,父母的應對是關鍵。
我從小覺得儀婷魯鈍,學習落後常人甚多,教她也聽不懂。但是儀婷非常真誠,是努力的學習者,從踏入文壇成為作家,文學成就超越我,進入教育領域亦然。她細膩的應對,還有真誠的自省,在這本書裡所呈現,不僅止於精采好讀,更讓我有所學習,定會讓閱讀者大有收穫。
暑假期間看家人互動,我由衷發出讚嘆,不是看見儀婷長大,而是儀婷更豐盛了。她帶動自己的家庭,也讓原生家庭靠近,這是一幅太美的圖像。
===============
「週末書房‧贈書活動辦法」/文:小編
1. 參加資格:所有粉絲
2. 參加辦法:
Step1:留言「我想獲得《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Step2:留言時tag三位好朋友
Step3:公開分享本文
Step4:填寫抽獎編號(請依序參照前面編號排列),例:#100
3.名額:二名
4.得獎通知:一週後將會於「週末書房」公告得獎者,請得獎者務必「主動私訊」粉專小編,約兩週內就會收到好書囉
☆公告:上週得獎者編號23的朋友
#上週贈書名單出爐囉
#恭喜編號23號獲得一本叢非從的好書
#請得獎者七日主動和粉專小編聯繫逾時不候唷
🔥送自己最好的聖誕禮物《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最佳的新年禮物《許榮哲的故事課》線上課https://reurl.cc/N6vl2Q
🔥 2021年3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bRDayM
李崇建 薩 提 爾 模式 工作坊 在 聲音教練 羅鈞鴻/小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健康的對話來自好好回應】
最近在企業內訓、團體課,和一對一教練班,學員們最常提出的問題是:「老師,我該怎麼說,才能讓那個人聽我的話,照著我的方式去做?」
經過虎式統計法(因為我是小虎嘛),在我的課程提問箱裡將近有 450 道問題,其中就有超過1/3 的學員,遇到上述的情況。所以經常出現的狀態就是,和別人對話時,你想著 A,說出來是 B,對方聽到 C,卻以為你的意思是 D。
我認為,人跟人之間,要能達到 #有效的溝通,有三個關卡要挑戰:
1. 開口說話時,你的觀點跟真實感受是否一致
2. 說出口的話,對方接收與理解的品質好不好
3. 聽了你的話,對方腦補的方向能否如你所願
越是跟親近的人溝通不良,越容易在關係中感受到挫敗,所以總是會急著想找到更好的說法,讓對方願意改變。但真正讓對話有效的,不是「說什麼」,而是你聽到了什麼,以及怎麼「回應」對方。
回應的能力,來自於傾聽,不只是聽對方說什麼,還要聽出語言無法傳達,卻真實存在對方心中的感受。也就是說,傾聽的層次越深入,你就越能夠做出貼近對方的有效回應。
我在三年前接觸《#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一書,認識李崇建老師所推廣的這套對話模式,後來我也進入工作坊學習,透過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以及一致性溝通的觀點,讓我在親密關係中,學會轉化自己的恐懼,改變說話的語氣,確認自己想和伴侶建立怎麼樣的關係。經過不斷的自我提醒,還有日常的覺察練習,終於放下想要控制伴侶的執念,和對方建立了好好說話的習慣。(當然也能好好吵架啦~)
因此,我將這段時間接觸到的對話概念,還有在生活裡的體驗,結合自身的教學理念,將在下週日【#對話相談室】的課程裡,透過和崇建老師一來一往的提問對答,分享彼此的教學觀察,將對話精神的種子,埋進大家的心裡。
對話相談室還有幾個座位,邀請你坐進教室,欣賞崇建老師和我說故事的俏皮演技!報名連結在第一則留言,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