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盛大舉辦碩士畢業展,畫風加入東方的國書畫與創新QR扣設計,從全新的角度,為台北地區的藝術愛好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上半年諸多藝術展覽會不得已取消,下半年的備感重要。
10月18日下午舉行開幕茶時,應邀參與盛會的貴賓相當踴躍計有:啟蒙父親國畫家 #李可梅大師、#中華將軍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周康生伉儷、#世界領袖聯盟台灣分會長 #張連興、#中華藝術新聞協會理事長 #袁天明、擔任2011年至2019年 #華人新聞界藝術創作聯展總策劃人 #喻文芳院長,#湖北同鄉會理事長 #陳盛文中將,#中華文耀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 #呂玉環鄉長,曾榮獲 #台北市書畫美術工會文創精英獎,現任 #台北市永丞藝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 #吉玉珊社長、#台北市梅花之友會會長 #葉慧珊博士、#邱兆億社長 等台灣藝術界、學術界和新聞界貴賓到場祝賀,場面熱烈又溫馨。展覽期間,高齡92歲的李可梅父親 (為當代詩、書、畫名家)更在會場上一邊欣賞作品,一邊談論藝術作品內涵。
能在師大美術系研究所開畢業國畫展,承蒙李德珍老師的指導教授 #莊連東老師 和 #白適銘系主任、林昌德、李振明、程代勒、呂坤和、孫翼華、李宗仁、吳恭瑞、李君毅、胡以誠、華建強、陳世倫、廖仁義、楊永源教授們的傳承與指導。
這次的畢業展的創作靈感來源是因,李德珍老師小學的時候,家住三樓,從陽台上就可以看到對面母校東園國小。學園的花圃長年開滿了五彩繽紛的花朵,所以從小就喜歡婀娜多姿的花語,使其人生觀充滿了詩情畫意,畢生追求達到真善美的境界,故畫了十二個月花的系列,畢業展主題是「台灣十二月花、畫、話」。即是由十二個月的花卉所創作而成:
一月梅花、二月鬱金香、三月杜鵑花、四月木棉花、五月百合花、六月繡球花、七月荷花、八月金針花、九月茶花、十月菊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水仙花。
隆重開展,匯聚台灣全年代表性花卉之美與物。
李德珍 台北市
學歷:
實踐大學,就讀師大美術研究所
簡介:
父親 #李可梅 為當代詩、書、畫名家。自幼受父母良好的身教,個性樂觀進取及深受薰陶。對琴棋書畫、歌舞等有濃厚的興趣,故求學期間壁報、漫畫、國畫曾獲各項第一名。繪畫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平常除在畫苑創作教學外,更致力研讀有關書畫籍。舉凡詩詞、藝理、篆刻版本、盆栽造景乃至琴韻、戲曲等都是涉獵的範圍。至於顏料裱工及鑑賞皆在努力研究中。曾應中國、泰國、菲律賓等世界各地現場揮毫及講座。
1991 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美術獎。
1993 年應中正紀念堂之邀和父親舉辦100 幅國畫聯展。
現任復興書畫院院長
貴賓預展|10.18
公眾展期|10.15– 10.22
展覽地點|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youtu 影片連結1.台灣十二月花、畫、話
https://youtu.be/mtB82D2quDQ
youtu 影片連結 2.指導教授莊連東老師
https://youtu.be/Eyso8Yi_ml4
youtu 影片連結 3.呂玉環鄉長
https://youtu.be/YJyX2orX
活動照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pp2917p/media_set?set=a.3883753011644321&type=3&needsRefresh=true
「李梅仙老師簡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Yamicook 美食廚藝教室- 敬愛的美食教學前輩李梅仙老師仙逝 ... 的評價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李梅仙老師簡介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李梅仙老師簡介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李梅仙老師去世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10月 的評價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 國寶級人物李梅仙老師 蜜汁豬肝 焦志方 ... 的評價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料理美食王20160105栗子燒雞(李梅仙)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李梅仙老師去世新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李梅仙老師去世新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宜興紫砂壺細介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範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中文名
宜興紫砂茶具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部
起源
春秋時代
創始人
範蠡
簡介
宜興市位於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江浙皖三省交界區,是滬寧杭區域中心。宜興已有五千多年的制陶歷史,現有陶瓷企業近千家,2005年實現工業銷售收入達60億元。
產品主要有日用陶瓷、建築陶瓷、藝術陶瓷、工業陶瓷及紫砂陶瓷五大類2000多種產品,其中無鉛釉下彩餐具、耐磨耐腐的工業陶瓷、美術陶瓷、納米陶瓷材料、陶瓷機械、紫砂工藝品等在國內外市場佔有較高份額。
宜興制的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一般人所用的普通紫砂壺,則用模具製作,泥質較粗,但仍不失其紫砂茶具「泡茶不走味」的特色。
起源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範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然最講究、最有創造精神的要數蘇東坡了。他總結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
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序,做了詳盡的介紹:「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後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兩壺後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麼不同。烹茶演變為沏茶,對茶壺的質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現,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於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於是,紫砂壺也就應運而生,製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台,他們的名字和業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2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麼珍貴。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樸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不允。此時一真牛從屋外經過,徐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為第一期時代的紫砂壺大師。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動。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贋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只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啓、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划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範。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陳鴻壽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乾隆以後,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製作也愈來愈不景氣。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為陳鳴遠以後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蘭、邵友廷、蔣德休、黃玉麟、程壽珍諸人,則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舊,很少創新,製作工藝也日漸草率荒疏。
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其餘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徐秀棠、李昌鴻、沈蘧華、顧紹培、汪寅仙、呂堯臣、徐漢棠、蔣蓉等也各自身懷絕技,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特點
宜興紫砂茶具始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用紫砂燒制的陶壺泡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其泡茶,色香味皆蘊,尤能保味。由於其砂透氣性能好,含鐵量高,茶壺蓋製作嚴實合縫,茶湯久放不易變質,陳茶不餿,而且對人體亦有益處。紫砂壺裡外均不上釉,用的久了,茶汁滲透,愈久彌香,即使倒入白開水也會茶香瀰漫。此壺還有適應冷熱急變的特性,不裂不炸,不迅即炙手,而且便於洗滌。
紫砂壺
構造獨特
紫砂茶具中的紫砂壺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比較欠缺。
原料獨特
紫砂茶具與施釉的陶瓷茶具相比,茶湯確實不易變質發餿。這種功能由茶具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決定。紫砂茶具中的紫砂壺的嘴小(嘴流出口成一定的斜角),壺口壺蓋配合密切,位移公差0.5mm,口蓋形式都成壓蓋結構。而施釉茶壺,壺嘴大都口朝上,口與蓋的位移公差達1.5mm左右,且口蓋形式都成嵌蓋結構。由於紫砂壺製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壺減少了混有黃曲霉等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渠道。因此,相對地延長了茶汁變質發餿的時間。
工藝獨特
紫砂泥確實是宜興得天獨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備了制陶所必需的化學組成及礦物組成。顯微觀察發現,紫砂泥主要成分為石英、粘土、雲母和赤鐵礦。同時這些礦物的顆粒組成(自然形成的顆粒的大小尺寸)適中,具有類似中國大陸南方制瓷原料的特點,即其礦物組成屬於粘土。
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泥具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紫泥粉碎的細度以過60目篩為宜。泥料過粗製作時費功,泥料過細製作時粘手,坯體表面會引起皺紋,同時還會引起乾燥,燒成收縮增大,而降低燒成溫度,則發生氣泡缺陷。過60目篩的泥料,大的顆粒尚粗,在成型過程中用精加工這道關口,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層致密的表皮層。由於表皮層的存在,產品燒成的溫度範圍擴大了,不論在正常燒成溫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層容易燒結,而壺身內壁仍能形成氣孔。
氣孔獨特
成形時的精加工工藝,具有把泥料、成型、燒成三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作用,從而賦予紫砂表面光潔,雖不掛釉而富有光澤,雖有一定的氣孔率而不滲漏等特點。
紫砂泥經過1150℃燒成後,形成了殘留石英、雲母殘骸、莫來石、赤鐵礦、雙重氣孔等物相。雙重氣孔使產品具有較高的氣孔密度和一定的氣孔率。此外,紫砂泥試樣中的結晶相較多,玻璃相對較少。
紫砂泥是一種紫紅色或淺紫色的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陶土,由於紫砂茶具坯體不施釉,所以燒成後仍有較大的吸水率和氣孔率。據測定,紫砂茶具的吸水率在1.6%-7.05%之間。因此,製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氣體性能和透氣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由於紫砂壺傳熱緩慢,雖然用沸水泡茶它也不炙手。同時還可放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燒裂。
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收到自己的創作《#我的故宮欣賞書》,世仁老師漾出一股熟悉的陌生感】
收到故宮書
前天在書店看到《我的故宮欣賞書》,又開心又訝異:熟悉的文圖一旦累起來,以書的型式出現,竟然像新見面一樣!紮實的份量感在手中漾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輕微微的,讓「心的臉龐」微微泛紅:這書,真的是我寫的嗎?
大概所有從「夢想世界」走出來,具象成「真實事物」的東西,都會帶來這一股夢想和現實交界處的微溫暖燙吧?!
下午收到書,忍不住一頁一頁翻讀起來,竟然又完完整整讀過一遍。還順手貼了幾個小標籤──嗯,這裡能再改一下就更好了!
重看序,很慶幸自己能遇上這一份機緣。研究所的我如果有預知能力,一定會很驚訝得說:嘿,「未來的我」,你也太大膽了吧~~:D
詳全文 ➲ http://goo.gl/CHMNvo
《#我的故宮欣賞書》 ➲ http://goo.gl/Q8HzmC
收到故宮書
前天在書店看到《我的故宮欣賞書》,又開心又訝異:熟悉的文圖一旦累起來,以書的型式出現,竟然像新見面一樣!紮實的份量感在手中漾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輕微微的,讓「心的臉龐」微微泛紅:這書,真的是我寫的嗎?
大概所有從「夢想世界」走出來,具象成「真實事物」的東西,都會帶來這一股夢想和現實交界處的微溫暖燙吧?!
下午收到書,忍不住一頁一頁翻讀起來,竟然又完完整整讀過一遍。還順手貼了幾個小標籤──嗯,這裡能再改一下就更好了!
重看序,很慶幸自己能遇上這一份機緣。研究所的我如果有預知能力,一定會很驚訝得說:嘿,「未來的我」,你也太大膽了吧~~:D
<看見故宮>
寫我的老朋友——故宮
讀藝術研究所時,我曾經去旁聽過李霖燦老師的故宮課。李老師說講了些什麼,老實說,我幾乎全忘光了。但是老師搬一張木椅就坐在畫前,跟我們談崔白〈雙喜圖〉、范寬〈谿山行旅圖〉,那聊天一般的神情倒是印象深刻。有一次,老師興緻一來,還帶領大家走到院外的雞蛋花下,聊起老故宮人當年如何留下這棵比故宮還老的樹。那時吹過樹梢的風,彷彿還在耳邊。
上課之外,我也常去故宮晃逛,因為藝研所的學生都有一張故宮證,隨時可以免費進館。去多了,畫沒看出什麼名堂,卻看出了感情。退伍後,在台北工作的十多年間,只要每逢十月,我幾乎都會去故宮,看一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像看三位老朋友。
由於有這樣一段因緣,當小天下的主編李黨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本「故宮書」?我立刻就答應了!
一本「家庭共讀」的故宮書
我很清楚我不是故宮專家,也不敢在書裡扮演老師。但是我很清楚,我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的工作,就是把專家們的研究成果,透過我的「兒童語言翻譯」,帶到兒童面前。實際工作時,這「兒童語言」又變成了「少年語言」,我希望它可以變成一本「家庭共讀」的故宮書。
所以在寫這本書時,我不是「作者」,而是一個「編者」。我是用編輯的眼光來編撰這一本書。面對文物,我俯身成一座橋,希望可以搭起少年和故宮之間的一個輕鬆管道。在選題上,我以故宮最著名的藏品為主,希望讀者到故宮時,比較容易親眼對照、看見。
在參考資料上,我以故宮的出版品和網上資料為主,另外也參考了坊間圖書,例如錦繡出版社《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蔣勳的書畫導賞文章等。由於不是學術論著,我沒有在文中一一注明出處。我把這些專家學者的觀點,都當成「大人送給少年的禮物」,我呢?我的工作只是把它們消化之後,再分享給少年朋友。
充滿新鮮想像的「紙上博物館」
面對浩瀚的文物,我們粗略的把故宮藏品分成七大類,每類先做簡介,再聚焦於其中幾件最精粹的文物。在視覺呈現上,我們希望能傳達出「這個時代的味道」,把遙遠的古文物帶到「此時此刻」。除了運用大量插圖來鬆解文字,在主文、副文之外,我們還配置了一些小邊欄。這些邊欄都像一個小視窗,可以點開不同的視角。而在每篇文物中,也透過「小博士」或「小問童」的提問,來活潑想像。美編巴克利更以展場的方式來呈現文物,插畫也因此有了兩個層次:巴克利畫出了逗趣的內容配圖,黃祈嘉則點綴出現代遊客的紙上巡覽。這些嚐試都讓這本書真的像一座「紙上的博物館」。
當然,我也期望能在欣賞中帶出「新鮮的角度」。例如<牧馬圖>中的黑白對比、<蠟梅山禽>中的詩書畫配置……只可惜,限於才學,雖然反複修訂了三、四次,仍然沒能達到心中的理想。
時間,是美的通關密碼
編撰過程中,我體悟最深的是:所有藝術品都是時間的結晶,因此,作為觀賞者,我們也需要時間的投注,才能解開它的美學密碼。還記得當年應志遠學長十分讚歎<早春圖>的空氣感,我卻怎麼都看不出來。帶著問號,我每次進故宮,都努力在它面前像「參公案」一樣的等待奇蹟出現。有一天,微雨方歇,燈光、空氣似乎都混進了雨絲詩意,再看<早春圖>,果然,筆墨生烟,春山浮動,「春山早見氣如蒸」,我終於看到了「空氣感」!
2006年「大觀──北宋汝窰特展」,我帶著虔誠的心去觀賞,只覺得展場佈置極好,對各別作品卻仍然一頭霧水。這一次,我重回青瓷無紋水仙盆和蓮花式溫碗面前,心的角落似乎悄悄敞開了。對這兩件始終在爭「誰是汝窰第一」的作品,也有了一些不同體會:年少時,總希望心靈是完美無瑕的,中年之後,才明白人生總是避不開裂紋,而如何把心的傷痕昇華成美,才是更難的功課。文物在前,啟發我們的何止是視覺上的一聲驚歎呢?
看見故宮、看見美好
衷心希望這一本書,能在少年朋友的心中,留下一個和故宮初相見的印記。那麼,在未來的時間解碼下,終有一天,長大後的少年朋友會真正看見隱藏在文物之下的美好。
祈盼大家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看見故宮。
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李梅仙老師去世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10月 的推薦與評價
突發事件,今天8月9日中午12時30分,著名演員、《鄉村愛情》「謝大腳」的扮演者於月仙老師去世。於老師是在內蒙古阿拉善拍片時不幸發生車禍導致去世。 李 ... ... <看更多>
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吳恩文的快樂廚房 國寶級人物李梅仙老師 蜜汁豬肝 焦志方 ... 的推薦與評價
梅仙 老師 的第一次網路直播,示範蜜汁豬肝,在外面吃到的豬肝可能都有經過特別的處理,吃起來會比較嫩,但一般在家裡不需要這樣,只要簡單燙好了以後沾 ... ... <看更多>
李梅仙老師簡介 在 Yamicook 美食廚藝教室- 敬愛的美食教學前輩李梅仙老師仙逝 ... 的推薦與評價
敬愛的美食教學前輩李梅仙老師仙逝的消息傳來,令人難過不捨。 ... 2014、2015年紐西蘭草飼牛邀請在廚藝界非常受到敬重的梅仙老師到教室做料理教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