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大部分的博士論文都沒有出版成書的機會,
還有很多人讀了博士寫不出論文,
一直掛著博士候選人。
我很幸運,
能夠出版,
又是華文最具人文影響力的聯經出版社。
星期六晚上來讀長文,
讀書背後的故事。
---------------------------------------------
作為一個歷史學徒,大學的時候我深深受到民族主義史觀的影響。當時我熟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數十遍,並且沉浸於他對於中國歷史的論述。我始終記得他在《國史大綱》前面所說的:「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懷抱著浪漫且孺慕之情,愛好中華文化。然而,隨著知識的開展,我漸漸認識到同一個時代的學者顧頡剛和傅斯年。大二那年在臺大對面的書店買了整套的《古史辨》,並且開始讀傅斯年對於古代歷史的看法,他認為擴充歷史研究的方式就是要增加材料,並且擴張研究的方法。
大三的時候,開始讀了杜正勝院士的著作。從《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和《古代社會與國家》,對於中國古代史進行了有機且整體的歷史解釋,而且杜正勝院士強調要有臺灣觀點的中國古代史解釋。進了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之後,開始古代史的研究。由於不滿足於歷史系所開的課,沒有辦法理解考古和人類學的方法,於是同時雙修了人類所。
碩士開始,我到了中國進行田野,從山東、河南、陝西,最後選定了四川作為我研究的基地。當時臺大人類學系的陳伯楨教授(1973-2015)帶領我到四川,我們從成都、郫縣、綿陽,到都江堰,前前後後去了好幾次。他讓我了解親臨當地的感受,還有田野調查工作的重要性。碩士畢業後,我感到自己在知識層面上的薄弱,特別是理論上的貧乏,缺乏比較的視野。於是,我開始精進日文、英文和法文,選擇出國讀博士,希冀增進自己在理論上的認識。
感謝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葉山(Robin D.S. Yates)老師,還有亨利.魯斯(Henry Luce)基金會的幫忙,我有了全額的獎學金。除了學費全免外,還有固定的生活費。在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攻讀博士,指導老師希望我增加學問的視野,於是開始修習羅馬考古、殖民主義考古和相關的考古學理論。羅馬征服歐洲大部分的地區,發展出一套「殖民主義」;歐洲海外擴張時期,對於大量異民族的統治,發展出多樣化的「殖民主義」。透過比較的視野,我對於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有了更加宏觀的認識。
在本書中我認為秦與漢帝國對於周邊文化、族群和國家的征服、擴張、統治和殖民,在世界史上有特殊也有普遍性的一面。特殊性就是秦漢帝國有本身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從戰國中期以來所發展的法家思想,運用在實際的政治改革上,讓國家機器的運作更加順遂。普遍性就是他們都造成了「沒有歷史的人」。秦漢帝國的「殖民主義」不亞於羅馬和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嚴厲與殘酷,而且從本書的例子來看,秦漢帝國的統治技術更加細緻且深入。如果我們用更廣闊的視野加以思考,邱吉爾曾說過:「英國歷史由凱撒征服開始。」英國的歷史由羅馬征服者殖民後開始;艾瑞克.吳爾芙(Eric R. Wolf)在《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當中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歐洲向外擴張和殖民的過程中,「沒有歷史的人」是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原住民。因為歐洲人「發現」他們,讓他們進入歷史。秦漢帝國擴張與征服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沒有歷史的人」。並不是這些人本來沒有歷史,而是歷史書寫、詮釋和流傳的權利,被征服與殖民的族群所掌握。
麥基爾大學有很好的人類學系傳統,過世的特里格教授(Bruce Trigger)是當代考古學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我雖然沒有機會修習他的課,但麥基爾大學的人類學系深受其影響。在讀博士班的時候,除了自己導師的課,也大量修習考古理論的課,讓我知道理論對於理解中國古代史的重要性。修完了兩年的課,在麥基爾大學要考資格考,當時我的博士指導委員是自己的導師、哥倫比亞大學的李峰教授,還有專長在民間宗教的丁荷生(Kenneth Dean)教授。博士資格考要準備超過兩百本以上的書籍應考,現在想想雖然有點辛苦,但也是在那樣的過程中,確認本書的理論還有材料上的堅實。
成為博士候選人之後,我開始走訪田野,曾經在四川的不同地點待過。感謝田野過程當中,每個單位都熱情接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成都市考古文物研究所的同仁們,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和四川師範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都讓我在四川的田野有了豐富的收穫。撰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還獲得蔣經國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補助,讓我有更加充裕的資源完成最後的部分。
二○一四年一月,剛完成田野工作回到學校不久,我的母親謝秀琴打電話通知我說父親胡得鏘(1949-2014)罹癌的消息。放下手邊的論文,回到臺灣照顧父親,從一月到七月,父親最後以六十四歲的壯年離世。父母從小就讓我追求自己的興趣,任性的在知識中遨遊,但父親過世前,還是希望我能完成學業。帶著父親對我的期許,還有自己對於「沒有歷史的人」的責任,在二○一七年十月我完成了學業。期間我的兒子也出生,給予了我新生命的力量。
博士論文的審查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蒲慕州教授,還有我們學校歷史系的方麗特(Griet Vankeerberghen)教授,其他還包含中國文學專家方秀潔(Grace Fong)教授、東亞系主任巴克萊(Philip Buckley)教授。在口試的過程中,都給我很好的意見,成為此書的基礎。拿到博士後,雖然在國外有其他工作的可能性,但我在臺灣還有不少的工作與責任,毅然決然地回臺。感謝中央研究院讓我剛回臺之際,在學風質樸的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做博士後研究,當時的指導老師黃銘崇老師也給我很多學問和工作上的建議。二○一九年二月,我開始在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服務,穩定的工作環境,讓我將本書的初稿完成。
本書得以出版問世,得非常感謝聯經出版公司的林載爵發行人。聯經是我知識啟蒙的重要泉源,能得到林發行人的首肯,簽下此書,是我莫大的榮幸。本書的編輯黃淑真,仔細的梳理文稿,並且洽詢版權圖片,都讓本書增色不少。現任的聯經總編輯涂豐恩博士是我臺大歷史所的學弟,也是「故事StoryStudio」的創辦人,過去我曾在網站擔任主編,我們對於歷史有很多相同的理念,很開心能在他擔任總編輯期間完成此書。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說了一個過去與我們認知的歷史不同的故事,建立在最新的考古材料和歷史文獻之上。回顧我的學習過程,從臺灣、中國到北美,我有幸得到最好的歷史、人類學和漢學的資源。在不同的學習傳統還有文化脈絡中,我嘗試還原中國古代歷史,同時也讓中國史有了世界史的比較視野。
辛丑年於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61397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B161397
誠品:https://linkingunitas.com/E161397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K161397
「李河泉學歷」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胡川安的 Life Circ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李河泉老師- No.710〈學歷和職位,並非父母永遠的憑藉〉 昨天 ... 的評價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李河泉課程-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評價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李河泉課程-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評價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李河泉老師簡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李河泉學歷 在 商周李河泉跨世代溝通學院的費用及心得,FACEBOOK 的評價
李河泉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宋元造船技術領先世界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冠倬指說,宋元時期,在海上絲路遠洋航行上,中國是主角,可以說是中國海洋事業的頂峰,不管是從造船到航海技術,以及導航技術,那都是遠遠居於世界的先列。它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造船技術,當之無愧。
王冠倬認為,中國古代造船技術裡,有三項重大發明,都對世界造船技術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一是舵;二是龍骨尖底海船的結構;三是水密隔艙。
在造船史上,船舵是中國人最先使用的。西方人要到13世紀才領悟這個道理,阿拉伯人船舵的使用大約始於第10世紀。令人驚訝的是,早在二千年前中國漢代的典籍,如《淮南子》一書就已提到舵。在兩漢墓考古發現的木船模型和陶船中,也都可以明顯看出,漢代造船已有船尾舵的設置。
中國的舵是從船尾槳逐漸演變而來。舵深藏在水中,不受制於海面風浪,操作方便而省力,猶魚尾一般,能左右搖擺控制方向。這是中國人偉大的發明。至宋元時期,更出現了平衡舵和升降舵。有的大型海船,不僅有主舵,還有副舵,甚至需要時還有幫助尾舵控制方向的「三副舵」。
其次,龍骨尖底海船。中國造船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沙船,它是平底的船型結構,適航於較淺的水域,而盛行於長江流域,多為河船。另一種船型結構,則是尖底,船的橫截面為V形,尖底船下有貫通首尾的龍骨,作為船隻的基本骨幹。這種尖底船,吃水深,不適宜淺水,而適航於深海遠洋。龍骨尖底船主要建造於福建,是為宋元福建型遠洋海船獨特的結構形式。長江平底沙船和福建尖底船不能相提並論,前者是淺水河船,後者則是乘風破浪的遠洋海船。泉州發現的兩艘南宋海船,以及韓國新安發現的元代遠洋貿易船,都是具有龍骨的尖底海船。
宋代文獻《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中國這種尖底海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尖底海船的優點是吃水深,穩定性高;易破浪前進,減少水的阻力,御風能力強,是適航於深海遠洋的優良設計。
再來是水密隔艙。這種設計出現於唐代而推廣於宋元。它是指船艙用木板隔開,並在隔板與船舷的結合處加以捻縫密封,製成若干隔間滴水不進的空間水密隔艙。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如果一艙破壞進水,水也不會流到其他艙區,致使其他船艙貨物不受海水浸泡。若能即時修補,船隻也不致受累而瞬間沉毀。《宋會要輯稿》和《宋史》記載當時的海船,一般有十多個水密隔艙。馬可波羅也記說中國海船有十三個(水密)艙。考古發現,泉州後渚南宋海船也有十三個隔艙,韓國新安元代海船有十個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巧奪天工的設計,是中國人造船技術的超高智慧。這是世界公認,當時最先進的船體結構。西方人要到18世紀才懂得模仿、引進這項中國的造船技術。
以上中國造船技術的「三大發明」,大抵都在宋元定型。除此之外,中國海船,一般有三至四根桅杆,能掛十二面帆。帆的方向不同,可以調度角度,不論在何種方向,都可以利用風力航行,即使是「頂頭風」(正頂風),南宋以後已領悟到拐著彎走「之」字形的調帆方法,能逆風行船。所以說中國海船能走八面風。三桅設計要到1466年才傳到西方,它造就了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
中國造船的善用榫合法的木工技巧,又加以鐵釘釘合。為防漏水及增加安全系數,船殼多作二層或三層,甚至多至六層。船身寬大而深長,甲板多作四層厚。當時的印度船隻,船縫之間還只是用植物纖維塞進,中國宋元海船,其船縫之間,釘口與釘口之間,則是用粘料,塗上桐油灰。這就是馬可波羅所見泉州海船的「樹子的油」。這種桐油填隙法,防漏水性能高,又可防蟲蛀,一般可維持三十年之久。
宋元海船的船體之大,在當時也是「天下第一」。一般也有十幾丈長(30餘米)。有所謂五千料、二千料海船。泉州海船載重量在兩萬斛到四萬斛。按兩萬斛算是一千四百多噸。當時的阿拉伯和印度都沒有能力建造這麼大的海船。
宋代五千料海船可載五、六百人。元代,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圖塔說中國大船可載一千人。要進波期灣,那裡是一片淺灘區,宋元中國海船船體太大,進不了港口。當時印度與中國之間的海洋貿易,盡操之在中國海船。宋元海船航進印度諸大港,所繳之稅遠高其他國家的船。其他船隻只需繳十至二十第納爾,中國遠洋貿易船卻至少要繳五十個第納爾。原因就是中國船體太大,載貨量特多。所謂「船大為穩」,船大人眾,才敢出海遠洋,甚至是阿拉伯商人也喜搭中國商船往返興販於海上絲綢之路。
再加上中國的偉大發明指羅盤、針路、航海圖,以及(給合阿拉伯人航海知識的)牽星術等的導航技術,穩定性好、安全性高、適航性強,宋元造船技術遙遙領先於世界。正是由於宋元時期早已具備了領先世界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才為後來的明代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鄭和寶船的宏壯,絕非偶然。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在公元3世紀至13世紀之間保持著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的歐洲,特別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然而歐洲在16世紀以後誕生了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現代科學,中國文明卻沒有產生與此類似的科學,其阻礙因素是什麼?這個問題,被人們稱作「李約瑟難題」。這或許只是一個「偽問題」,卻又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客觀存在的事實。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李河泉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別忘了十國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說起晚唐五代,總會想起那個春花秋月,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南唐李後主。不過,認真說來,李後主既不屬於晚唐,也不屬於五代,而是「十國」時人。
只懂「五代」,忽略「十國」,是「中原史觀」作祟所致。這就好像說中華文明源自黃河,卻忽略了長江文明;談兩宋,卻忽略遼金一樣。
晚唐至宋之間,有這麼一段分裂時期,而「十國」的歷史比「五代」其實還要來得長命。所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歷史課本記述「五代」較詳,盡是打打殺殺,喪權辱國之史。然而,對中原以外南方各地(聯同一個山西北漢)的「十國」歷史的講授卻略略帶過。哎!真不應該。
「十國」歷史怎能遺忘。至少南唐還有一個多愁善感的李後主。此外,「十國」裡還有一個閩國,它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當時的閩國有一個重要的國際商港:泉州,還有一群面向海洋,充滿冒險進取精神的閩商。
多年前,我在從事媽祖研究時,述及媽祖林默娘的出生年代,竟不知要用何個詞彙較為恰當。說林默娘是生於「五代末、北宋初年」,大家容易理解,但嚴格來說,與史實不合。
正確的說法,應是「十國末、北宋初」。公元960年那位「自導自演」的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改國號為宋,終結了「五代」的歷史,但這時的「十國」中的東南諸國尚未被滅。
「十國」中的閩國歷史,要上溯自公元886年(晚唐光啟二年),王潮割據福建閩南的泉州、漳州說起。割據之初,王潮、王審知、審邦兄弟佔有泉、漳、汀三州,公元890年更北上並有福州和建州。王審知在公元907年於福州建都,國號閩。這個國家至公元945年才被南唐所滅。但爾後,留從效、陳洪進佔據泉漳,雖奉南唐正朔,實際卻為獨立國。直至公元978年(即宋朝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投降,前後90年的時間,福建泉州是處在獨立的格局中發展的。
李東華在《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一書中指說,五代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佔重要地位,但在福建地區之發展史上,十國中的閩卻居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本的改變了福建往後的歷史發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海外交通與貿易的重大轉變。此種轉變的最大原因,一是福建地區的割據所造成的孤立,一是主政者的積極獎勵海上貿易。
90年來的地方割據與獨立,閩國不僅陸路交通斷絕,而且與其近鄰處於敵對狀態,加之於閩南地區山多田少,農業生產不足,閩之主政者不得不另闢蹊徑。其突破口即是發展海上貿易,泉州國際商港地位日顯重要。
《新五代史》稱王審知「招來海中蠻夷商賈」,而閩商亦為之崛起。文獻記載,他們為「大舟有深利」,不畏危險,出海經商,往北至新羅(今韓國)、契丹遼國,往南經營東南亞占城、三佛齊(室里佛逝)的長程海貿。陳洪進時期,南海番貨乳香、象牙、龍腦香更是成了他向大宋朝廷進貢,以換取和平的貢品。
晚唐以前,東西海上貿易以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東南亞土著為主。晚唐「十國」後,在中國海洋發展史上卻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折期。除海貿商品(如中國絲綢和中國外銷陶瓷)量上激增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自「十國末、北宋初」,在這條頻繁的海道上出現了新的要角:中國海商,特別是閩南海商。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莊國土在其《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書中論說:「閩南商人的崛起,應溯自五代時期。五代十國的閩國,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獨立於中原的政權。閩國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大力發展海外貿易,並將海外舶來的一部分奇珍異物進貢中原朝廷,以便保持偏安局面」。莊國土認為:「就政治而言,福建為中國邊陲,而泉州和漳州又屬福建邊遠之地,遠離行政中心,朝廷與省府機構對其控制力較弱,對中央集權政府有相對離心力的私人貿易,也只能在這種較不易被監督的邊陲之地才有機會發展」。在這種情勢下,它「造就了閩南人航海、冒險、重商的進取傳統」。
福建閩南人的航海時代開始了。進入宋元,下續明清,閩商氣魄更是了不起。它掀開了中國人面向海洋,航向世界的序幕。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李河泉學歷 在 李河泉課程-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推薦與評價
找李河泉課程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李河泉評價,李河泉ptt,李河泉學歷相關資訊,找李河泉課程就在追蹤網紅動態,熱門網紅排名,社群最新更新第一手情報 ... ... <看更多>
李河泉學歷 在 李河泉課程-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推薦與評價
找李河泉課程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李河泉評價,李河泉ptt,李河泉學歷相關資訊,找李河泉課程就在追蹤網紅動態,熱門網紅排名,社群最新更新第一手情報 ... ... <看更多>
李河泉學歷 在 李河泉老師- No.710〈學歷和職位,並非父母永遠的憑藉〉 昨天 ... 的推薦與評價
No.710〈學歷和職位,並非父母永遠的憑藉〉 昨天很有挑戰, 上課的對象是一群研發主管, 其中大部分還是博士。 這群博士級的主管, 來自國內橫跨傳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