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13)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從流行文化中,可以看到1967年香港人社會意識大轉變。
1949年中共建政後,五十年代大批大陸人來港,其中由江浙人帶來工商業,和上海的流行文化,對社會影響最大。當時不是叫流行曲,而是叫國語時代曲,流行歌星是周璇、姚莉、白光、李香蘭和吳鶯音;到六十年代,就是台灣的流行歌星佔領香港市場,姚蘇蓉、湯蘭花、蘇芮、歐陽菲菲、翁倩玉以及一直紅到九十年代的鄧麗君。粵語流行曲不是市場主流。電影方面,五六十年代從永華,到長城、邵氏、電懋、國泰,這些拍國語片的電影公司佔領了大影院市場,與西片互領風騷;粵語片的製作很多,但多在街坊流連的小影院放映。
1967年11月,暴動剛退潮,香港第一家無線電視TVB 誕生。TVB 的新聞報導,和電視劇、處境劇的製作,覆蓋了香港相當大比率的人口。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許氏兄弟的電影、特別是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冒起,風行全港,由此而帶入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劇、粵語電影的新時代。香港流行文化爆發式的興旺,不但覆蓋全港,更風靡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華人社區,以至文革後的大陸。香港歌星、影星、導演、作曲作詞者,出現好多超級奇葩,可說歷史僅見。
這就是香港的黃金時代。從1967年末開始,只有這二三十年。短短時間,在良好管治和充分自由的空氣下,就創造出許多奇蹟,產生許多傳奇人物。在戴麟趾、麥理浩開始的大刀闊斧建設市政與革新中,最值得稱道、當時我也認為是最難得一件事,就是創立了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的成功,將香港締造成一個公平社會。
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反映了香港人對這個英治下的地方,產生越來越強的認同感。在所有的華人地區仍然處於不同程度的不自由的狀態下,香港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在香港可以看到所有在海峽兩岸被禁閉的消息和評論。香港人在公平的法律制度下,可以自由做任何不違法的事。香港公共事務、交通、稅制、醫療,提供的服務比任何地方都方便。七十年代之後到香港生活的人,無論從大陸、台灣還是世界其他地方來,大都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沒有之一。
2017年,羅恩惠導演拍了六七暴動的記錄片《消失的檔案》,引起關注。她原想將記錄片的內容出書,並邀我寫序。我的序寫了,書卻沒有出成。
我在序中,引用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Paul Gauguin)在1897年的一幅畫作中的三句問話:「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香港人從哪裡來?不用說,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自中華大地。我們是什麼人?我想在1967年前絕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市民都會說「我是中國人」,至於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當時社會輿論的主要左右派之分。我們往何處去?那就各有選擇了,除了在香港土生土長、有些家族生意繼承的本地人之外,1949年後從大陸來的人,大概那時候都不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永久的家。鄰近的強權使許多人不安,他們想把香港當作跳板,藉此跳出海外,遠離中國。
英國維持在香港的管治,是為了觀察和接觸中國;中國讓英國繼續管治香港,是以香港作為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中英雙方都沒有把香港市民當一回事。如果中英都沒有把香港當一回事、而許多香港人又把這裡視為「跳板」的話,這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就不是香港人的永久的福氣。
當中國在極左狂潮下,用語講到要「粉碎港英統治」而結果卻是「香港還是那樣子」,就意味著這裡可以作人生的長期規劃了。儘管英國那時候已經知道1997年會有條約到期的問題,但在中共不干預下,全力建設一個輝煌的香港,可以使英國在國際社會的關顧下,提高與中國議價的能力。
儘管中英雙方都各有打算,但香港人就在這個歷史時空,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最方便最發達的經濟文化,最文明最公平的社會秩序。香港流行文化的奇蹟般崛起,意味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已經從「我是中國人」轉為「我是香港人」,至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了。這之後,身份認同的民調雖有起落,但倘若沒有先驗的政治觀念,整體趨勢就沒有什麼懸念了。以0至100分的「身份認同指數」計算,2018年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指數破紀錄高達83分。
「我們往何處去」?儘管九七問題泛起,和近年政治環境大轉變,使香港人在六四後、九七前和現在,都掀移民潮,但留下來的和離去的,心中仍然追求著憧憬著那黃金時代的香港。(62)
圖1,香港流行文化的先驅者——許氏兄弟和父母(網上照片);
圖2,香港新聞業輝煌時期的傳媒人,前左起,毛孟靜,黃應士(TVB新聞總監),張敏儀,包雲龍(亞視新聞總監),黃志強(港台新聞部);後左起,林旭華(商台),邵廬善(港台),吳明林(港台),李怡,蘇狄嘉(港台),戴天,李錦洪。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李香蘭 父母 在 小孩畫畫媽媽制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期小日子EP3「一起插花」來了❤️防疫不忘支持花農,用自己做的花瓶把孩子的美感經驗留在愉快的花藝時光中😊
YouTube連結: youtu.be/ON2sUJFE2eM
EP3. 「一起插花」(疫情間的美感生活營造):
本集運用自家創作的陶瓷花瓶作為基礎,展開親子花藝時光,在疫情間以實際行動支持花農,透過花藝活動陶冶心性,並營造居家環境之美感。我們特別邀請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的李香蘭老師,向她請教基礎的花藝技巧。老師提出了以「點、線、面」的構圖觀念,引導孩子從基本造型排列的角度來面對豐富的花材。花藝本是門複雜的學問,創作者對於花材、空間、器形的認知都讓作品呈現非常不同的樣貌。初次插花的孩子,以他們的觀點,他們的眼與手堆疊出特有的美感經驗。
◾️疫期小日子拍攝計畫
面對疫情新處境,新店崇光社區大學特別邀請「小孩畫畫媽媽制器」透過Vlog短篇影像,提案疫期間家庭生活中,親子共同從事之創意教學活動,以親近生活的題材,紀錄防疫工作落實於居家環境之實踐。邀請觀眾透過7歲與5歲兩位小男孩與父母間的互動,看待防疫期間的生活、學習實況,作為疫情間社區親子自學教案之參考;同時也提供社區長者以較為活潑的角度面對疫情,達到療癒效果!
指導單位|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執行單位|
新店崇光社區大學
* 本片係由新北市政府教育局「110年度社區大學發展數位學習方案及防疫配套措施計畫」補助拍攝。
李香蘭 父母 在 用鉛筆寫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文中有一個詞,漢字寫作「引揚者」,指的是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日本戰敗而從殖民地回到日本的人。被稱為「引揚者」,代表他們並非軍人,而是沒有軍籍的一般民眾。
這些人或許是響應政府政策,而從日本移居到台、韓、中國甚至南洋等殖民地,或是因為戰爭的關係,而被俘虜至西伯利亞。當然也有不少是因為父母來到殖民地後,在當地出生的日本人。
或許還記得,海角七號中那個沒有跟友子告別就返回日本的老師,就是引揚者。而近年備受大家注意的「灣生」,也是引揚者。
改編自向井理的祖母,蘆村朋子自傳的電影《何日君再來》(いつまた、君と 何日君再来)談的就是這一段故事。劇名來自祖父母兩人的定情曲《何日君再來》,只不過在二戰時期的中國,他們聽到的不是鄧麗君的版本,而應是李香蘭演唱的。
引揚者的出現,是那個戰爭動盪時代下的悲劇。雖然他們是日本人,但是對比起在日本本土出生、成長的日本人而言,他們這些從殖民地返國的人民,則被視為次等公民,不但返國後必須接受身體檢查,甚至在下船時被噴灑DDT「消毒」(就是殺蟲劑的那個DDT),而各式的標籤也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歧視更是沒有少過。
同為日本人的「引揚者」,卻必須用更多的心力證明,他們與日本本土的人,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如此順利回到正軌上,因此許多人選擇隱姓埋名,與過去切斷聯繫;當然,也有人跨不過那樣的關卡。
雖然,日本政府在後來制定了《引揚者給付金等支給法》,補償引揚者,但是金錢終究不可能弭補傷痕,以及消除整個社會的歧視與不友善。
引揚者的人生,彷彿在回到日本後,一切歸零。
日本京都的舞鶴引揚紀念館中收藏了當時引揚相關的歷史文物,至今仍每年都會進行紀念活動。
或許,有人會認為,日本是戰爭的侵略國,並不值得同情,但是在引揚者名冊上面每個名字,都是一段活生生的歷史。他們經歷的苦難並不是現世的我們能想像的。
對於錯誤或者悲劇的歷史,不該遺忘,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它們牢牢記者。「記得」並不是為了考試而背誦歷史課本上的文字,而是文化、影視文學作品或是教育,真正讓沒有經歷過當時的我們,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Understand and Never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