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推薦,激勵人心的真實故事 <3 ..... 台灣黑手的世界風電大賽!! (04/30/2020 今周刊)
未來二十年,離岸風電將帶領台灣產業進行再一次進化,這次的主角,不再是站在浪尖風口的高科技產業,而是台灣最基礎、最傳統的產業——黑手。
只不過,「與國際接軌」這五個字,看來簡單,其實是一個「革自己的命」、打掉重練的過程。
「那一大片,荒廢好一陣子了,以前種鳳梨,後來也種香蕉⋯⋯,直到做風電,才把它重新整理!」銘榮元創辦人廖晟合,指著窗外為離岸風機打造的水下基礎生產線,手掌穿過溜進室內的冬陽時,長期受熱萎縮變形的傷痕隱然可見,打鐵創業的艱辛,在他身上烙下了擦不掉的印記。他望望一旁的總經理、兒子廖士銘,淺笑說:「生意要做大一點,一定要走這條路呀!」
他應該欣慰的,因為就在農曆年前的這天上午,銘榮元幫台電的一期風場,完成了第一支「純」國產基樁,這支八十公尺的百噸大鋼管,三月就會打進台灣海峽,就像地基,用來支撐一百多公尺高的大風機,預計在今年底,台電風場就將併聯發電,點亮九萬戶台灣人家。
里程碑的慶祝,熱鬧但短暫,廖家祖孫三代,在高雄港留下了難得的合影之後,就急忙趕回屏東新園鄉媽祖路的廠房,這條三五○公尺長的基樁生產線,關係著公司的未來。
以前,靠著臨近中油林園廠的地利之便,銘榮元一路從打鐵店,做到南台灣重要石化反應爐供應商,但在「黑色能源」逐漸萎縮之際,未來,得靠著離岸風電,才能找到下一個成長的力量。如果一切依計畫,光是風機的基樁生意,就能為銘榮元帶來比以前多一倍的營收。不過,訂單來得一點都不容易,基樁「精準度要做得跟潛艦的艦身一樣⋯⋯,我們三個月就把產品做出來,讓他們服服貼貼!」廖士銘說來輕鬆,但這個初步成績,是近五年來加速進化的結果。
傳統「黑手」產業蛻變縮影 銘榮元從打鐵店做到風機基樁
銘榮元的成長,不是單一個案,而是台灣傳統「黑手」產業蛻變的縮影。一位歐洲風電商就說,台灣三至五年間本土採購的量,比起歐洲十到十五年累積的還要高,這是全球前所未見的狀況,只在台灣發生,不是單一公司的升級,而是黑手生態鏈的集體進化。
儘管反對、質疑的聲音從未間斷,但在過去一年,台灣離岸風電大軍已經加速與外商合作,組成水下基礎、電力設備、風力機組及海事工程四大系統策略聯盟,用急行軍的速度,在「離岸風電元年」交出了不差的成績單。
從台北港,一路到苗栗、台中港、芳苑、興達港、高雄港、屏東,開始改變西海岸的樣貌。如果一切依計畫,未來,世界級的離岸水下基礎廠房,將在台北港誕生;亞洲最大的離岸風機葉片廠,也將立足台中港;被譏「二十二年沒停過一艘遠洋漁船」的高雄興達港,可能擺脫「蚊子港」的惡名,成為南台灣甚至東亞最重要的綠能基地。
根據經濟部統計,過去一年,離岸風電進展迅速,簽訂供應合約金額已達四五七億元,建廠投資也將近三五○億元。全球最大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台灣總經理汪欣潔更直指,台灣,就是沃旭在歐洲以外最重要的供應基地!
離岸元年的準備,其實只是台灣參加風電世界大賽的第一步,因為風場經營可是百年事業。「離岸風電很像造林。」天力離岸風電總經理徐傑輝觀察,「風場經營,都會把一個區塊劃分為好幾等分,二十年一過,一部分就會除役,再蓋新的,算是百年事業!」要建樹成林,首先要把風電國產化這棵小樹養好,讓台灣與國際接軌,把國外廠商自一九九○年代起在離岸風電蓄積三十年的養分及功力,快速輸入。
只不過,「與國際接軌」這五個字,看來簡單,其實是一個「革自己的命」、打掉重練的過程。
一般來說,風機的使用,最少需確保二十年運作正常,特別是離岸風機,因為插在海上,受環境考驗更大,從計畫、製造、施作、訓練及後勤,都有一套必須符合國際標準的要求,不僅風場開發商在意,承作保險的跨國公司更是不會放鬆。
資優生也喊難的國際標準 百噸鋼管 只能有原子筆厚度的偏差
「對我們複合材料這行,是相當大挑戰⋯⋯,通常遊艇的要求,十公尺長的材料,五毫米(mm、公釐)的公差就可以了,但風機只能允許兩毫米!」先進複材副總經理陳凱琳講到這兩年來跨入風機機艙罩的心得。先進複材的母公司嘉鴻遊艇集團,有台灣遊艇王美稱,在玻(碳)纖複合材料這行已經是業界翹楚,有國際水準,但還是得捲起袖子重新適應。「以往客戶只關心最後成品,但對於風機商,訂單還沒拿到,就得先通過檢核。」他表示,兩家國際風機大廠三菱重工維特斯(MHI Vestas)及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在先進複材準備跨入風機期間,就開始駐廠,「所有細節都要,連檢驗設備都提升到航太等級,雖然有衝擊,但能讓我們進步!」
對於這點,銘榮元感受也很強烈。總經理廖士銘指出,離岸風電整套水下基礎高達八十公尺,等於二十至三十層樓高,為了平均分散壓力、得到最好的支撐,打進海底的基樁鋼管,一定要做得「非常直」、「非常圓」。
依國際風機標準,一支六十六公尺長的鋼管,只能有十三毫米的偏差,對照國家標準(CNS)六十六毫米的要求,確實嚴格很多。「你能想像嗎?二十層樓高的百噸鋼管,只能有原子筆厚度的偏差!」廖士銘說,銘榮元以往承作的產品及工程都已經是遵循煉油廠百年以上的標準,「在石化業,我們都是遵守美國的標準,現在重新學歐洲的標準。」為確保一切遵照新的遊戲規則,「台電派了核能檢測隊來,用核電的標準檢查品質。」
這個功課,連中鋼這個傳產資優生做起來都不容易。一路參與中鋼進軍風電轉投資籌畫過程的興達海洋基礎副處長蕭琮仁就回憶,中鋼從二○一三年開始成立「風電事業發展委員會」,啟動開發計畫,「我當時覺得這個很有發展,就毛遂自薦。」一開始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走訪德國在內的五至六個國家,最後中鋼才選定從水下基礎切入,因為一座水下基礎一二○○多公噸,九○%都是鋼鐵製成,鋼是中鋼的本業,理應不難。但真正進入之後,才知這行真的不容易,「特別是對焊接要求很高!」
如牛排上盤、咖啡溫杯的細膩 中鋼追趕技術 頂級焊工技轉特訓
焊工陳鼎泰對此很有體會。他說,加入興達海基之前,自己就已經是6G頂級焊工,但重新學習之後,才了解到風機因為體積大、鋼板厚,外國技師會要求在焊接時,一定要先把鋼板加熱均勻,「很像牛排要上盤一樣。」整塊鐵板溫度一致,這樣焊接的品質才會好,但也不能加熱過度,因此「入熱量」總共多少,必須嚴格計算,「就像好咖啡,必須控制溫杯的熱度!」與其他行業的焊接相較,「不管冷的、熱的,一直燒下去就對了,只要有黏住就好。」
6G頂級焊工:焊接行業將焊工等級分為6等,6G是最高級的焊工,可以執行45°斜角接口的焊接工作。
為了追趕技術,中鋼先從內部篩選出平均年資十年的資深焊接人員,再請西班牙Nervión公司來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技術移轉與指導。興達海基總經理呂武雄曾說,外籍電焊技師每人每天在台顧問費用,至少以萬元起跳,來來回回光花在外籍技師的費用,就至少一億元。
不能讓工程人員暈船 宏華砸8億訂作運輸船
不只風機本身有要求,國際標準的風場開發,連人員運輸都有要求。負責沃旭、中能風場人員接送的宏華營造就表示,台灣西海岸到海峽風場,只有短短幾十公里的路程就有一連串的規定。總經理陳宗邦指出,歐洲開發商要求人員運輸船(CTV)不僅要速度快,還一定要夠穩、夠安定,讓風場工程人員在完全不暈船的狀況下,以最快速度到達海上進行作業,「只要有人暈船,這個人就不具備到風場工作的條件。國際規格就是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風機商最昂貴的成本。」
這樣的條件,一般「單船體」的遊艇,根本不符合標準。為此,他們花了近八億元資金,特別訂作五艘人員運輸船。為了求穩定、淺吃水,這種船採用「雙船體」結構,「等於是把兩艘遊艇併起來!」陳宗邦說。為求速度,船身兩側還加裝破水的船翼,航行起來就像在水上飄一樣,時速可以達到五十公里,就連駕駛、停泊都須特殊訓練。去年十二月,宏華與英國廠商簽約,送了第一批至少擁有一級船長資格的種子教官,到比利時接受操船、停靠風機的訓練。
不過,只要做對事,這一切應該都會有回報。
世界級水下基礎 世紀鋼條件俱足 將稱霸亞洲
「我敢說,我們在台北港的水下基礎,一定是世界級的!」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有信心地解釋,丹麥等歐洲國家的風機廠商大都是用舊廠房,水下基礎建設多以支援二MW到六MW(千瓩)的中小型風機為主,但這幾年離岸風電技術成長迅速,風機快速長大,九MW的大型風機最近都已經正式商轉,西門子歌美颯十二MW的超大風機也已在試車階段,預計二○二三年在英國登場。
以發電裝置容量二MW的小型風機來看,葉片旋轉直徑只有八十公尺,但九MW的大型風機,葉片旋轉直徑已經到一五○公尺左右,十二MW的風機葉片旋轉直徑更廣達二二○公尺。風機變大,水下基礎建設也要同步放大,歐洲舊廠「最多也只能做到八MW,除非他們另起爐灶,在碼頭邊蓋新廠,否則根本沒有能力再接訂單。」賴文祥話鋒一轉,反觀台北港的廠房,就在碼頭邊,台北港水深夠、達十六公尺,「做到十六至十七MW絕對沒問題,甚至二十MW,我的廠房也一樣可以做。」
台灣風場到二○二五年總計裝置容量要達五.五GW(百萬瓩),可能約需設一千台風機。賴文祥相信,世紀鋼三階段的廠房完成之後,不僅廠房將稱霸亞洲,甚至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很難找到這樣的水下基礎建設基地。
不只水下基礎建設,台灣也會有世界級的葉片廠。
天力總經理徐傑輝表示,天力現在在台中港的葉片工廠,設計時就是瞄準九MW以上的大型風機,三六○公尺長的工廠可以輕易生產長度八十公尺以上的大型葉片,「台灣這個廠一定比歐洲更好,因為歐洲是用老廠房改的,舊廠房動線很難調整,但新廠房可以從頭做起。」採用高階複合材料的葉片製作過程對溫溼度要求很高,不允許空氣中有鹽分,更不能有海沙,一旦鹽或沙掉進葉片中,就會像牙菌斑一樣,讓葉片「蛀牙」,進而斷裂,因此廠區必須達到接近半導體產業無塵室的要求。
世界級葉片廠 天力擁後進者優勢
更因為天力新廠接的單子都是大型葉片,裝上風機之後,葉尖的瞬間時速將超過四百多公里,只要被小石頭擊中,就能產生致命的傷害,因此必須特別設計一個保護套。對於這個新工序,「在歐洲,只能從舊廠挪一個空間出來,但在台中港新廠,就能特地為葉尖設計一道流程。」徐傑輝計算,工廠在二一年量產,葉片年產量可以達到一五○支,一台風機三支葉片,五十套的營收大概就是五十億元新台幣,若兩條產線一起開動,一百億元營收就可達成。以規模來看,在亞洲就是數一數二的地位。
除了台灣市場之外,天力也著眼其他亞洲市場,徐傑輝強調,特別是日本也開始大力發展離岸風電,九州有一個二二○MW的風場規畫,約有二十三台風機的量,「接下來葉片也會從台灣這邊供應。」
先進複材也瞄準亞洲市場,「我們以前做遊艇,身上流的血液,就是出口。」陳凱琳說,風機機艙罩的組件大,沒有辦法放到四十呎的貨櫃中,若用特殊規格從歐洲運過來,運輸成本就占產品的四成至五成,非常不合算,因此「整個亞洲供應鏈的競爭力,就會在台灣。」
「風及日頭,是老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台灣若不好好發展,實在對不起天公伯!」每次談到風電,這幾乎已經成為賴文祥的口頭禪。他說,台灣沒有自產能源,這不僅是經濟挑戰,更是國安議題,但再生能源給了台灣自主的機會,「老共總不能叫太陽不升、風不吹。」特別是台灣有全世界最好的風場,更沒有停下來的理由。
雖然,風電引起的爭議從未停歇,國產化的困難,也不曾少過,但不久之後,當風電溫暖地點亮餐桌時,台灣人應該會相信,媽祖庇佑的不再是打魚郎,看顧的不再是農田,而是台灣全新的能源未來。
影片原始來源:
https://youtu.be/Xau-HcYvbhk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3/post/202002260021/台灣黑手的世界風電大賽
♡
材料設備自主檢查表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印裔精英在美碾壓華裔:他們具備的能力正是美國名校最看重的
硅谷快要被印度人佔領了,這已經不是新聞了。根據《財富》雜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今天,三大硅谷的公司蘋果、谷歌、微軟,後兩家的CEO都是印度裔。諾基亞、日本軟銀集團、存儲卡製造商SanDisk、半導體企業Global Foundries、製圖軟件公司Adobe等等,他們的掌門人都是印度裔。這一長串名字足夠說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企業中有多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印度CEO並不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們幾乎都出生於印度普通家庭,在印度完成了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學業,才赴英美深造。他們大多不是掌管公司的創始人,而是憑借強大的技術背景,在公司任多個職位,一步一步從底層幹上來的。
是什麼讓我們的印度成了輸出CEO的國家?
印度式智慧:尋找替代方案
說到印度教育有一部電影不得不提:《三傻大鬧寶萊塢》。阿米爾·汗飾演的蘭徹是皇家工程學院的異類,他特立獨行,不死記硬背,公然質疑學校的教學方法。
三位印度學霸在電影里腦洞大開,無論是電擊小便者、通過網絡視頻來學習如何助產、用吸塵器來吸胎兒、自制發電機等,體現了影片對智慧的欣賞: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超強動手能力。
印度人稱這種思維能力叫「Jugaad」,大概意思是:「尋找替代方案」。當標準答案不可行的時候,Jugaad就出現了。
雖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解決問題,但不能放著問題不去管它,能解決20%就解決20%。如果家裡的花灑壞了,那就用鐵桶戳幾個洞,掛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灑。
美國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在局促的環境中調動豐富的智慧,算是對這一教育理論的印證。
不過,印度人對Jugaad愛恨交織,「尋找替代方案」的副作用有時意味著犧牲規則。開車逆行、插隊、3車道變5車道,印度大街上隨處可見混亂的交通就是一例。
混亂的結果也並不常常是壞的,要不說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呢。有人認為,印度CEO管理的天賦或許就來自於此:在混亂的環境中找到秩序,是印度社會的生存之道。
在教育上,Jugaad思想的影響就是:印度學生不接受標準答案,他們非常樂於跟老師爭辯,挑戰權威。老師也非常樂見學生對他的挑戰——因為這意味著「學生獲得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節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片中提到,「華人很擅長‘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辯,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使這些意見只考慮了一半,印度人不會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會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完善它。」
印度式韌性:「窮折騰」的精神
Jugaad的孿生兄弟是印度人「窮折騰」的精神。
2010年,阿爾溫德·庫布塔曾在TED上做了一場演講,迄今仍是TED上點擊量最高的5部教育類演講之一。他本人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是一名傑出的工程師。70年代時,他發現很多窮孩子沒有玩具,於是他便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從廢品中尋找材料製造玩具。
用吸管吹出音符、一張報紙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膠卷筒做的打氣筒、吸管做的水泵、只剩一半的籃球做的數學模型、廢光盤做的發電機……庫布塔腦洞大開,創意無限,簡直就是蘭徹本人!
庫布塔是「變廢為寶」的代言人,他寫教程、拍小視頻、發佈到網上,窮孩子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玩具了,事實上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在受益。庫布塔的思路有著印度式Jugaad的影子,這種改善雖然很小,但確實給孩子帶去了積極的影響,給窮孩子帶去希望。
更偉大的是,庫布塔還放棄了所有發明的專利。他所有的書你可以在http://arvindguptatoys.com/這個網站找到,全部免費,每天都有1萬到1.2萬的下載量。實現了教育無國界,無論貧窮富裕。
印度式「窮折騰」的的確確正在給世界造福。2018年一個大熱的TED演講 ,主講人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工程教授,印度裔的Manu Prakash。
他開發出一款基於摺紙技術的顯微鏡,成本極其低廉、方便運輸和維護。這款顯微鏡在貧困地區的瘧疾防疫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盧旺達,當地植物病理學家用它來檢測香蕉作物上的真菌,而坦桑尼亞的孩子們用它來檢測牛糞中的寄生蟲。它越來越多地成為世界各國生物、科學課上每個學生可以擁有的學習設備。
毫無疑問印度是個資源有限的國家,不過樂觀的印度人就是有能力在貧瘠的土壤中,種下了一朵朵「奇葩」。
印度式反思:自我組織的學習
從加爾各答出發,開車3小時,坐船半小時,在三輪車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攝制組抵達卡拉卡提村。1990年起,蘇卡塔教授決定向印度的貧困村莊送電腦,卡拉卡提村是第一站,「雲中學校」就此誕生。每周,全球有一名志願者與「雲中學校」的學生互動
這裡很窮,很多孩子連鞋襪都沒有,電腦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特別奢侈的東西。蘇卡塔教授說,如果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接觸過互聯網,未來他們會嚴重落後。可缺老師,少課程,光有電腦管用嗎?
蘇卡塔教授說:令人吃驚的是,孩子們開始了自我學習。首先他們會自己發現搜索網站,他們可能會輸入問題,可是看不懂英文,所以他們得學習怎麼讀英文。不是單獨學,而是在一個小組里學。在「雲中學校」,學生學會了讀英文,學會了使用互聯網和計算機,他們的未來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雲中學校」採用的教學方法叫SOLE,Self-organ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
如果說在貧困地區,採用SOLE教學法是迫於環境限制不得已的被動選擇,那麼遠在印度果阿海濱的一所條件富裕的國際學校,採用SOLE教學法是完全積極的求變。
國際學校的學生在上課
學校創始人希爾帕·梅赫塔介紹,她創立學校的初衷是為了她的女兒:「我發現孩子的自信在不斷下降,我認為這是過時的教育系統造成的,這種系統總是強調遵從和服從,孩子們應該主導自己的學習之旅。」
當然老師會關注學生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兩者間的平衡。如果他們沈迷於科技,老師會帶著學生出去走走,讓學生瞭解並不是禁止他們使用科技產品,而是必須學會自我調節。
從影片中呈現出來的SOLE學習方法,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重點,第一是「自我」,第二是「環境」。「自我」現在越來越普及,國內這幾年火熱的「PBL」,就是基於項目制的學習,強調自主探究。
而「環境」往往卻被忽略。學習並不是單打獨鬥,一個人就算再牛,能力也有局限。如何營造一個學習好環境,利用環境優勢學到最多最好,從同伴中學習。這是印度的SOLE教育更有啓發的部分。
鴻溝,印度教育的先進與落後
陳子齊是一名來自台灣的男孩,頑皮好動的他在台灣的學校里處處受挫。甚至老師讓他去檢查是不是有多動症,是否需要吃藥。
他問媽媽:「我是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笨的小孩?我是不是不配來到這個世界?」
可來到印度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陳子齊還是那個好動活潑的陳子齊,媽媽剛開始還很擔心他頑皮會打擾到別人。不過每當她在制止孩子的行為時,立刻就會有人說:孩子就是這樣的,玩是他們的天性。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子齊變得開朗自信,樂高天賦也被激發出來了。
在看這一集時,我常常會驚訝印度教育展現出來先進和落後的兩個極端。當印度的精英階層已經不滿足於傳統的教育資源,把視線轉向世界,還有很大數量的貧困孩子掙扎在輟學的邊緣。
月經在印度文化中一度是禁忌,很少有母親會跟女兒講述月經的知識。再加上學校衛生設備的簡陋,有57%的少女在青春期就輟學。不過好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為底層孩子奔走。
一對設計師專門為女孩設計了「月經」相關的繪本,又去相關部門呼籲,給女孩們免費發放護墊和護墊焚燒爐等配套工具,因月經羞恥而輟學的女孩減少了。
印度的整體教育水平有很多問題,但他們的精英教育,思維方式確實給全世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華裔教授張伯庚曾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們國內高等教育有很大的關係,這一部分在紀錄片中鮮少著墨。
事實上,印度理工學院(IIT)作為印度精英的搖籃、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名校,為跨國大企業輸送了頂尖優秀的人才。而我們前文提到的阿爾溫德·庫布塔和Manu Prakash均畢業於印度理工。
人才歸根到底是教育出來的,印度思維方式中先進的那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等等,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思考,而這也是美國名校最為需要的能力。
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美國名校,就越是重視學生的這些能力,因為它們希望自己的畢業生將來能夠在業界成為領軍人物,成績也許可以刷出來,但人格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國名校找的是對於學校、社區、世界都貢獻的人。
材料設備自主檢查表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印裔精英在美碾壓華裔:他們具備的能力正是美國名校最看重的
硅谷快要被印度人佔領了,這已經不是新聞了。根據《財富》雜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今天,三大硅谷的公司蘋果、谷歌、微軟,後兩家的CEO都是印度裔。諾基亞、日本軟銀集團、存儲卡製造商SanDisk、半導體企業Global Foundries、製圖軟件公司Adobe等等,他們的掌門人都是印度裔。這一長串名字足夠說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企業中有多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印度CEO並不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們幾乎都出生於印度普通家庭,在印度完成了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學業,才赴英美深造。他們大多不是掌管公司的創始人,而是憑借強大的技術背景,在公司任多個職位,一步一步從底層幹上來的。
是什麼讓我們的印度成了輸出CEO的國家?
印度式智慧:尋找替代方案
說到印度教育有一部電影不得不提:《三傻大鬧寶萊塢》。阿米爾·汗飾演的蘭徹是皇家工程學院的異類,他特立獨行,不死記硬背,公然質疑學校的教學方法。
三位印度學霸在電影里腦洞大開,無論是電擊小便者、通過網絡視頻來學習如何助產、用吸塵器來吸胎兒、自制發電機等,體現了影片對智慧的欣賞: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超強動手能力。
印度人稱這種思維能力叫「Jugaad」,大概意思是:「尋找替代方案」。當標準答案不可行的時候,Jugaad就出現了。
雖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解決問題,但不能放著問題不去管它,能解決20%就解決20%。如果家裡的花灑壞了,那就用鐵桶戳幾個洞,掛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灑。
美國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在局促的環境中調動豐富的智慧,算是對這一教育理論的印證。
不過,印度人對Jugaad愛恨交織,「尋找替代方案」的副作用有時意味著犧牲規則。開車逆行、插隊、3車道變5車道,印度大街上隨處可見混亂的交通就是一例。
混亂的結果也並不常常是壞的,要不說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呢。有人認為,印度CEO管理的天賦或許就來自於此:在混亂的環境中找到秩序,是印度社會的生存之道。
在教育上,Jugaad思想的影響就是:印度學生不接受標準答案,他們非常樂於跟老師爭辯,挑戰權威。老師也非常樂見學生對他的挑戰——因為這意味著「學生獲得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節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片中提到,「華人很擅長‘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辯,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使這些意見只考慮了一半,印度人不會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會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完善它。」
印度式韌性:「窮折騰」的精神
Jugaad的孿生兄弟是印度人「窮折騰」的精神。
2010年,阿爾溫德·庫布塔曾在TED上做了一場演講,迄今仍是TED上點擊量最高的5部教育類演講之一。他本人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是一名傑出的工程師。70年代時,他發現很多窮孩子沒有玩具,於是他便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從廢品中尋找材料製造玩具。
用吸管吹出音符、一張報紙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膠卷筒做的打氣筒、吸管做的水泵、只剩一半的籃球做的數學模型、廢光盤做的發電機……庫布塔腦洞大開,創意無限,簡直就是蘭徹本人!
庫布塔是「變廢為寶」的代言人,他寫教程、拍小視頻、發佈到網上,窮孩子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玩具了,事實上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在受益。庫布塔的思路有著印度式Jugaad的影子,這種改善雖然很小,但確實給孩子帶去了積極的影響,給窮孩子帶去希望。
更偉大的是,庫布塔還放棄了所有發明的專利。他所有的書你可以在http://arvindguptatoys.com/這個網站找到,全部免費,每天都有1萬到1.2萬的下載量。實現了教育無國界,無論貧窮富裕。
印度式「窮折騰」的的確確正在給世界造福。2018年一個大熱的TED演講 ,主講人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工程教授,印度裔的Manu Prakash。
他開發出一款基於摺紙技術的顯微鏡,成本極其低廉、方便運輸和維護。這款顯微鏡在貧困地區的瘧疾防疫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盧旺達,當地植物病理學家用它來檢測香蕉作物上的真菌,而坦桑尼亞的孩子們用它來檢測牛糞中的寄生蟲。它越來越多地成為世界各國生物、科學課上每個學生可以擁有的學習設備。
毫無疑問印度是個資源有限的國家,不過樂觀的印度人就是有能力在貧瘠的土壤中,種下了一朵朵「奇葩」。
印度式反思:自我組織的學習
從加爾各答出發,開車3小時,坐船半小時,在三輪車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攝制組抵達卡拉卡提村。1990年起,蘇卡塔教授決定向印度的貧困村莊送電腦,卡拉卡提村是第一站,「雲中學校」就此誕生。每周,全球有一名志願者與「雲中學校」的學生互動
這裡很窮,很多孩子連鞋襪都沒有,電腦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特別奢侈的東西。蘇卡塔教授說,如果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接觸過互聯網,未來他們會嚴重落後。可缺老師,少課程,光有電腦管用嗎?
蘇卡塔教授說:令人吃驚的是,孩子們開始了自我學習。首先他們會自己發現搜索網站,他們可能會輸入問題,可是看不懂英文,所以他們得學習怎麼讀英文。不是單獨學,而是在一個小組里學。在「雲中學校」,學生學會了讀英文,學會了使用互聯網和計算機,他們的未來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雲中學校」採用的教學方法叫SOLE,Self-organ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
如果說在貧困地區,採用SOLE教學法是迫於環境限制不得已的被動選擇,那麼遠在印度果阿海濱的一所條件富裕的國際學校,採用SOLE教學法是完全積極的求變。
國際學校的學生在上課
學校創始人希爾帕·梅赫塔介紹,她創立學校的初衷是為了她的女兒:「我發現孩子的自信在不斷下降,我認為這是過時的教育系統造成的,這種系統總是強調遵從和服從,孩子們應該主導自己的學習之旅。」
當然老師會關注學生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兩者間的平衡。如果他們沈迷於科技,老師會帶著學生出去走走,讓學生瞭解並不是禁止他們使用科技產品,而是必須學會自我調節。
從影片中呈現出來的SOLE學習方法,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重點,第一是「自我」,第二是「環境」。「自我」現在越來越普及,國內這幾年火熱的「PBL」,就是基於項目制的學習,強調自主探究。
而「環境」往往卻被忽略。學習並不是單打獨鬥,一個人就算再牛,能力也有局限。如何營造一個學習好環境,利用環境優勢學到最多最好,從同伴中學習。這是印度的SOLE教育更有啓發的部分。
鴻溝,印度教育的先進與落後
陳子齊是一名來自台灣的男孩,頑皮好動的他在台灣的學校里處處受挫。甚至老師讓他去檢查是不是有多動症,是否需要吃藥。
他問媽媽:「我是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笨的小孩?我是不是不配來到這個世界?」
可來到印度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陳子齊還是那個好動活潑的陳子齊,媽媽剛開始還很擔心他頑皮會打擾到別人。不過每當她在制止孩子的行為時,立刻就會有人說:孩子就是這樣的,玩是他們的天性。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子齊變得開朗自信,樂高天賦也被激發出來了。
在看這一集時,我常常會驚訝印度教育展現出來先進和落後的兩個極端。當印度的精英階層已經不滿足於傳統的教育資源,把視線轉向世界,還有很大數量的貧困孩子掙扎在輟學的邊緣。
月經在印度文化中一度是禁忌,很少有母親會跟女兒講述月經的知識。再加上學校衛生設備的簡陋,有57%的少女在青春期就輟學。不過好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為底層孩子奔走。
一對設計師專門為女孩設計了「月經」相關的繪本,又去相關部門呼籲,給女孩們免費發放護墊和護墊焚燒爐等配套工具,因月經羞恥而輟學的女孩減少了。
印度的整體教育水平有很多問題,但他們的精英教育,思維方式確實給全世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華裔教授張伯庚曾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們國內高等教育有很大的關係,這一部分在紀錄片中鮮少著墨。
事實上,印度理工學院(IIT)作為印度精英的搖籃、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名校,為跨國大企業輸送了頂尖優秀的人才。而我們前文提到的阿爾溫德·庫布塔和Manu Prakash均畢業於印度理工。
人才歸根到底是教育出來的,印度思維方式中先進的那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等等,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思考,而這也是美國名校最為需要的能力。
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美國名校,就越是重視學生的這些能力,因為它們希望自己的畢業生將來能夠在業界成為領軍人物,成績也許可以刷出來,但人格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國名校找的是對於學校、社區、世界都貢獻的人。
Credit: 藍橡樹
Reference:《他鄉的童年》《三傻大鬧寶萊塢》
材料設備自主檢查表 在 第五章、材料及施工檢驗程序 的相關結果
3. 材料進場依據材料設備檢驗作業流程辦理自主檢查,填寫「材料設備. 品質抽驗紀錄表」(表5-1),以利日後查證使用,材料進場後紀錄表. 交由品管人員簽核。 4. 現場工程 ... ... <看更多>
材料設備自主檢查表 在 品質計畫製作綱要目錄前言 - 公共工程委員會 的相關結果
整體品質計畫. j設備功能運轉檢測程序標準標準. i文件紀錄管理系統. h內部品質稽核. g矯正與預防措施. f不合格品之管制. d自主檢查表. c材料及施工檢驗程序. ... <看更多>
材料設備自主檢查表 在 材料自主檢查表 的相關結果
(參考範例,相關內容得依契約相關規定調整辦理。) 工程名稱. 材料/設備名稱, 檢驗日期, 年 月 日. 檢驗項目, 品質管理標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