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非常非常長喔,你要靜下心,拿杯咖啡或紅茶在旁邊細細品味。
#學歷史看台灣 #1948美國總統大選
#現任總統的逆轉勝
#杜魯門如何從民調落後兩位數華麗翻身?
這篇文章非常、非常長,但是,非常值得台灣人一看。如果當下的選戰局勢令人感到萬分沮喪,或許,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點啟示與希望。
如果問美國人,哪一次總統大選最戲劇性?很多人會告訴您,是1948年美國總統大選。作為現任總統的杜魯門,一路被人看衰,眾家民調都顯示他落後對手兩位數,還面臨執政黨內分裂成三派的領導危機。但他鴨子划水,藉著精準的政治判斷與努力不懈的下鄉走透透,選情谷底回升,最後一刻跌破所有人的眼鏡。1948年大選,不但是政治學界的經典案例,也是型塑了往後七十年的美國、世界局勢的重要轉折點。
讓我們帶著大家,一起回顧杜魯門總統是怎麼「逆轉勝」的。
🔹 虎口下的總統
1945年春天,羅斯福總統中風過世,副總統杜魯門依法接任。相較於羅斯福的聲望崇隆,杜魯門顯得沒啥存在感。他沒有顯赫的政界資歷,口才平平,貌不驚人,不像羅斯福一樣有著與生具來的個人魅力。華府政界看他看得很扁,很多人覺得他不過是個「過渡總統」。
這時二戰進入收官階段。杜魯門面對的,是戰後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局勢。國際上,他必須為戰爭收尾、成立聯合國、實行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畫,與最最重要的,擋住共產蘇聯趁亂向歐亞擴張的野心。在國內,他則要面對大批退伍軍人復員的問題,重振戰後衰蔽的經濟,並處理物資短缺與工會罷工等問題。
杜魯門處理外交問題果斷明快,深獲英、法等盟友的信賴。但在內政方面,新手上路的杜魯門屢犯錯誤。尤其跟工會處不好,礦業、運輸業上演全國大罷工,成了杜魯門第一個任期的致命傷;也讓民主黨在1946年的期中選舉大敗,參眾兩院的主導權一口氣輸給了共和黨。
每個人都覺得,杜魯門這下是完蛋了,連任之路渺茫。民主黨內亂成一團。有人甚至提議「逼宮」,敦請當時人氣超旺的艾森豪將軍出來代表民主黨參選,不過艾森豪認為時機未成熟,婉謝了民主黨的徵召。
在領導危機之下,民主黨群雄並起,大致分裂成了三塊:
◼ 進步派(Progressives):政治光譜偏左,在黑人民權、社會正義等進步議題上採取急進態度。國際上,主張對蘇聯忍讓換取和平。代表人物是杜魯門前一任的副總統亨利.華勒斯(Henry Wallace)。
◼ 南方民主黨人(Dixiecrats):政治光譜偏右,對社會進步議題不甚熱衷,尤其反對黑人民權,主張各州可以自行決定種族隔離政策。南方各州從1880年以來,就是民主黨的大票倉;丟失南方州對民主黨而言是重傷害。代表人物是南卡州的聯邦參議員瑟蒙德(Strom Thurmond)。
◼ 杜魯門為首的民主黨中間派,則夾在左右之間;左拼不過華勒斯,右拼不過瑟蒙德,在諸項議題上屢屢處於挨打局面,是不折不扣的沙包黨。
🔹 「選邊站」-精準的政治判斷
一邊是對黑人民權與社會正義的呼聲,一邊則是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黨大票倉。夾在中間的杜魯門,深深感受到兩派選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定得選邊站才行。
杜魯門很正確地認識到,隨著戰爭結束,美國社會轉型期已然來臨。他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領導國家實踐黑人民權與社會正義。這也是他個人參政以來一貫的核心價值。
然而,除了理念,還有政治精算的現實面。杜魯門的選戰幕僚克拉克.克利弗(Clark Cllifford)指出,北方、中西部大城市裡面的黑人工薪階級的票源,遠比南方那些食古不化的民主黨鐵票有潛力。
因此,杜魯門做出了一個精準而大膽的政治判斷:我要轟轟烈烈打一場進步派的選戰。這是一場政治豪賭;進步派的話語權早被華勒斯佔住,而瑟蒙德為首的南方民主黨人必定離他而去。但杜魯門早已下定決心,他很清楚,兩邊討好最後只會落得一場空。有人勸他,對南方大票倉要好一點。但杜魯門認為,雙方理念相差太大,「不樂之配」終招失敗。因此就連副總統的人選上,也沒有表示妥協。
面對來自黨內左右兩派的明槍暗箭,杜魯門也「絕不怯戰」,見招拆招。但也正是黨內激烈的路線辯論,樹立了杜魯門的品牌形象。左派說「要跟蘇聯和平一家親」,恰好突顯了杜魯門不向共產陣營低頭的決心;右派說「杜魯門枉顧南方保守民意」,則突顯了杜魯門社會進步的立場。
選擇總要付出代價。結果就是1948年的民主黨全代會,杜魯門順利獲得提名,但場面非常難看。華勒斯老早就脫黨另立「進步黨(Progressive Party)」,以第三勢力為標榜。瑟蒙德則在全代會上來了個政治突襲,率領包括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與南卡羅萊納等的民主黨鐵票州黨代表中離,在場外宣佈脫黨成立「南方州權黨(States’ Right Party)」,參選到底。
🔹 清理戰場與內政衝衝衝
所有人都同意,杜魯門在外交上做得不差,但內政屢犯錯誤,導致1946執政黨大敗。因此杜魯門痛定思痛,要在內政議題上扳回一城。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清理戰場」。之前跟工會鬧得太僵,一度要出動軍隊鎮壓工運。1946敗選後,杜魯門立刻放下身段,在罷工事件上讓步,挽回與工會之間的關係,成功在勞權問題上止血。
而在其它內政議題上,杜魯門也一掃之前拖拖拉拉、多頭馬車的作法。在關鍵的行政位置上起用年輕戰將,並且親自領導黨內決策小組座談,在一次又一次的對話、辯證中,重新聚焦政策,而且以雷厲風行的速度,將他的進步派理念付諸實踐。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經評價杜魯門道:論個人魅力,杜魯門跟死魚沒兩樣。但是他有堅定的價值觀與信仰,而且執政中後期,他領導的政府團隊執行力堪稱歷代第一。杜拉克因此評價道,杜魯門算是美國兩百年來最好的總統之一。
🔹 「絕不怯戰」-與共和黨國會的正面對決
雖然杜魯門政府已經做出了很大的改變,但一時之間民調數字還上不來。杜魯門這時又下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判斷,就是他不能怯戰,必須找個機會與反對黨正面對決。
於是行政部門主動出擊,列出了一大串帶有社會進步色彩的法案,要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通過它。這些法案包括擴大社會安全網、興建社會住宅、禁止對黑人私刑、國民健康與教育改革等,都是攸關美國戰後社會轉型的法案。
但是共和黨佔優的國會,被民主黨的總統硬塞法案,國會哪裡嚥得下這口氣?所以不分青紅皂白地把這些進步法案給退回去。這樣一來剛好中了杜魯門的下懷,他立刻高調嘲笑共和黨國會只講黨意,不講民意,是個「沒路用(do-nothing)」的國會。
而共和黨國會的不智之舉,也傷害到同黨參選人杜威的形象。中庸溫和派的杜威,在政見上其實有不少繼承自羅斯福「新政(New Deal)」的路線,也與杜魯門政見相互重疊。自己政黨的國會議員,卻拘泥於黨派之爭,把所有裨益民生的法案都丟進垃圾桶。更顯得杜威無能,政策白皮書有如空談。
🔹 「三萬哩長征」-競選列車全國走透透
杜魯門也知道,當自己丟失了南方鐵票州後,有必要去開拓新的票源。這個過去較少引起注目的新票倉,就是中西部的農業州。
雖然貴為現任總統,杜魯門並沒有選擇坐著總統專機「獨立號」到處飛來飛去。而是請民主黨選對會幫他租了一列火車(當時坐火車遠比坐飛機便宜)當做「行動競選總部」,上山下鄉四處去。不只去大城市宣講,他也深入內地農村。
過去中西部鄉村天高皇帝遠,與政治活動是無緣的;但這次杜魯門的選舉列車就直接開到小鄉鎮,甚至是平常罕人見煙的招呼站(whistle stop)。美國大總統本人,就站在車尾的簡陋講台上開講,就好像鎮上的居民大會(townhall meeting)一樣,十分有親切感。
杜魯門的口才不是頂好,但是他深入農村與鄉民直接溝通,透過媒體報導與口耳相傳,感動了不少中西部農民的選票。短短三個月的競選期間,杜魯門的競選列車全國跑透透,哩程達到三萬,也算是美國政治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了。
🔹 盡人事聽天命
杜魯門跑完最後的選舉行程,便回到密蘇里州鄉下的老家投票,並靜待選舉結果。
直到選前一刻,眾家民調還是預測杜魯門會輸得一塌糊塗。連杜魯門自己的丈母娘也覺得女婿是在浪費時間。大報《芝加哥論壇報》甚至連「杜威擊敗杜魯門」的頭條號外都已經印好了。
結果出來跌破所有人的眼鏡。杜魯門贏了,普選票贏杜威將近百分之五,更囊括了近三分之二的選舉人團票(electoral vote)。原先以為會對民主黨造成毀滅性衝擊的南方州權黨,最後也只拿下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與南卡等四州,無關大局。
(《芝加哥論壇報》那張太早印出來的頭版,成了社史上的一大恥辱,至今還被裱框高懸在主編室裡,作為警惕。)
從1946敗選以來一路被看衰的杜魯門,至此華麗翻身。
🔹 奇蹟的背後是正確的選擇與不懈的努力
從人人不看好的弱勢總統,選前民調落後兩位數的窘境,到華麗逆轉;杜魯門的1948選戰,堪稱是民主政治史上最振奮人心的經典案例。
勝選不是憑空而來的。奇蹟的背後,是正確的政治判斷與鍥而不捨的努力:
1️⃣ 清楚定位自己的選戰光譜,理念站在時代前沿的一端。黨內保守勢力始終都存在,但是選舉面對的是全體民意。想在黨內兩邊討好,終將一事無成。
2️⃣ 始終以黨內團結為念。但是如果理念相差太大,導致出走,也不可以太遷就。當捨則捨。
3️⃣ 絕不怯戰。領導人的品牌,是在對黨內,與對反對黨不斷的路線辯證、交鋒當中塑造出來的。怯戰只會讓領導人的形象更模糊。
4️⃣ 內政出問題,不是理念不正確,而是做事三心兩意。先清理戰場,再重新聚焦政策,提高決策效率,讓人民看得見。
5️⃣ 不要輕易放過任何一個與選民直接溝通的機會。講清楚,說明白,選票自然來。
6️⃣ 最後,不要被民調所迷惑。就算民調只剩百分之一,也要全力以赴。天道酬勤。
現在我們也遇到了現任總統氣勢低迷的狀況。很多人都說,時間只剩不到一年,還來得及嗎?但別忘了,杜魯門獲得全代會提名(七月)到選舉日(十一月初)之間,只有不到四個月呢!但是,把握住這短短的時間,奇蹟,是有可能上演的。
固然七十年前美國的例子,不見得能直接套用到2020台灣總統大選上頭。但是,希望以上所說的「杜魯門逆轉策略」,能給執政黨,與廣大關心台灣命運的民眾們,一點希望與啟發。
台灣,加油!
(作者: #C編)
杜魯門如何從民調落後兩位數華麗翻身 在 Ing.TV(蔡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歷史看台灣 #1948美國總統大選
#現任總統的逆轉勝
#杜魯門如何從民調落後兩位數華麗翻身?
這篇文章非常、非常長,但是,非常值得台灣人一看。如果當下的選戰局勢令人感到萬分沮喪,或許,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點啟示與希望。
如果問美國人,哪一次總統大選最戲劇性?很多人會告訴您,是1948年美國總統大選。作為現任總統的杜魯門,一路被人看衰,眾家民調都顯示他落後對手兩位數,還面臨執政黨內分裂成三派的領導危機。但他鴨子划水,藉著精準的政治判斷與努力不懈的下鄉走透透,選情谷底回升,最後一刻跌破所有人的眼鏡。1948年大選,不但是政治學界的經典案例,也是型塑了往後七十年的美國、世界局勢的重要轉折點。
讓我們帶著大家,一起回顧杜魯門總統是怎麼「逆轉勝」的。
🔹 虎口下的總統
1945年春天,羅斯福總統中風過世,副總統杜魯門依法接任。相較於羅斯福的聲望崇隆,杜魯門顯得沒啥存在感。他沒有顯赫的政界資歷,口才平平,貌不驚人,不像羅斯福一樣有著與生具來的個人魅力。華府政界看他看得很扁,很多人覺得他不過是個「過渡總統」。
這時二戰進入收官階段。杜魯門面對的,是戰後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局勢。國際上,他必須為戰爭收尾、成立聯合國、實行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畫,與最最重要的,擋住共產蘇聯趁亂向歐亞擴張的野心。在國內,他則要面對大批退伍軍人復員的問題,重振戰後衰蔽的經濟,並處理物資短缺與工會罷工等問題。
杜魯門處理外交問題果斷明快,深獲英、法等盟友的信賴。但在內政方面,新手上路的杜魯門屢犯錯誤。尤其跟工會處不好,礦業、運輸業上演全國大罷工,成了杜魯門第一個任期的致命傷;也讓民主黨在1946年的期中選舉大敗,參眾兩院的主導權一口氣輸給了共和黨。
每個人都覺得,杜魯門這下是完蛋了,連任之路渺茫。民主黨內亂成一團。有人甚至提議「逼宮」,敦請當時人氣超旺的艾森豪將軍出來代表民主黨參選,不過艾森豪認為時機未成熟,婉謝了民主黨的徵召。
在領導危機之下,民主黨群雄並起,大致分裂成了三塊:
◼ 進步派(Progressives):政治光譜偏左,在黑人民權、社會正義等進步議題上採取急進態度。國際上,主張對蘇聯忍讓換取和平。代表人物是杜魯門前一任的副總統亨利.華勒斯(Henry Wallace)。
◼ 南方民主黨人(Dixiecrats):政治光譜偏右,對社會進步議題不甚熱衷,尤其反對黑人民權,主張各州可以自行決定種族隔離政策。南方各州從1880年以來,就是民主黨的大票倉;丟失南方州對民主黨而言是重傷害。代表人物是南卡州的聯邦參議員瑟蒙德(Strom Thurmond)。
◼ 杜魯門為首的民主黨中間派,則夾在左右之間;左拼不過華勒斯,右拼不過瑟蒙德,在諸項議題上屢屢處於挨打局面,是不折不扣的沙包黨。
🔹 「選邊站」-精準的政治判斷
一邊是對黑人民權與社會正義的呼聲,一邊則是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黨大票倉。夾在中間的杜魯門,深深感受到兩派選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定得選邊站才行。
杜魯門很正確地認識到,隨著戰爭結束,美國社會轉型期已然來臨。他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領導國家實踐黑人民權與社會正義。這也是他個人參政以來一貫的核心價值。
然而,除了理念,還有政治精算的現實面。杜魯門的選戰幕僚克拉克.克利弗(Clark Cllifford)指出,北方、中西部大城市裡面的黑人工薪階級的票源,遠比南方那些食古不化的民主黨鐵票有潛力。
因此,杜魯門做出了一個精準而大膽的政治判斷:我要轟轟烈烈打一場進步派的選戰。這是一場政治豪賭;進步派的話語權早被華勒斯佔住,而瑟蒙德為首的南方民主黨人必定離他而去。但杜魯門早已下定決心,他很清楚,兩邊討好最後只會落得一場空。有人勸他,對南方大票倉要好一點。但杜魯門認為,雙方理念相差太大,「不樂之配」終招失敗。因此就連副總統的人選上,也沒有表示妥協。
面對來自黨內左右兩派的明槍暗箭,杜魯門也「絕不怯戰」,見招拆招。但也正是黨內激烈的路線辯論,樹立了杜魯門的品牌形象。左派說「要跟蘇聯和平一家親」,恰好突顯了杜魯門不向共產陣營低頭的決心;右派說「杜魯門枉顧南方保守民意」,則突顯了杜魯門社會進步的立場。
選擇總要付出代價。結果就是1948年的民主黨全代會,杜魯門順利獲得提名,但場面非常難看。華勒斯老早就脫黨另立「進步黨(Progressive Party)」,以第三勢力為標榜。瑟蒙德則在全代會上來了個政治突襲,率領包括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與南卡羅萊納等的民主黨鐵票州黨代表中離,在場外宣佈脫黨成立「南方州權黨(States’ Right Party)」,參選到底。
🔹 清理戰場與內政衝衝衝
所有人都同意,杜魯門在外交上做得不差,但內政屢犯錯誤,導致1946執政黨大敗。因此杜魯門痛定思痛,要在內政議題上扳回一城。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清理戰場」。之前跟工會鬧得太僵,一度要出動軍隊鎮壓工運。1946敗選後,杜魯門立刻放下身段,在罷工事件上讓步,挽回與工會之間的關係,成功在勞權問題上止血。
而在其它內政議題上,杜魯門也一掃之前拖拖拉拉、多頭馬車的作法。在關鍵的行政位置上起用年輕戰將,並且親自領導黨內決策小組座談,在一次又一次的對話、辯證中,重新聚焦政策,而且以雷厲風行的速度,將他的進步派理念付諸實踐。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經評價杜魯門道:論個人魅力,杜魯門跟死魚沒兩樣。但是他有堅定的價值觀與信仰,而且執政中後期,他領導的政府團隊執行力堪稱歷代第一。杜拉克因此評價道,杜魯門算是美國兩百年來最好的總統之一。
🔹 「絕不怯戰」-與共和黨國會的正面對決
雖然杜魯門政府已經做出了很大的改變,但一時之間民調數字還上不來。杜魯門這時又下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判斷,就是他不能怯戰,必須找個機會與反對黨正面對決。
於是行政部門主動出擊,列出了一大串帶有社會進步色彩的法案,要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通過它。這些法案包括擴大社會安全網、興建社會住宅、禁止對黑人私刑、國民健康與教育改革等,都是攸關美國戰後社會轉型的法案。
但是共和黨佔優的國會,被民主黨的總統硬塞法案,國會哪裡嚥得下這口氣?所以不分青紅皂白地把這些進步法案給退回去。這樣一來剛好中了杜魯門的下懷,他立刻高調嘲笑共和黨國會只講黨意,不講民意,是個「沒路用(do-nothing)」的國會。
而共和黨國會的不智之舉,也傷害到同黨參選人杜威的形象。中庸溫和派的杜威,在政見上其實有不少繼承自羅斯福「新政(New Deal)」的路線,也與杜魯門政見相互重疊。自己政黨的國會議員,卻拘泥於黨派之爭,把所有裨益民生的法案都丟進垃圾桶。更顯得杜威無能,政策白皮書有如空談。
🔹 「三萬哩長征」-競選列車全國走透透
杜魯門也知道,當自己丟失了南方鐵票州後,有必要去開拓新的票源。這個過去較少引起注目的新票倉,就是中西部的農業州。
雖然貴為現任總統,杜魯門並沒有選擇坐著總統專機「獨立號」到處飛來飛去。而是請民主黨選對會幫他租了一列火車(當時坐火車遠比坐飛機便宜)當做「行動競選總部」,上山下鄉四處去。不只去大城市宣講,他也深入內地農村。
過去中西部鄉村天高皇帝遠,與政治活動是無緣的;但這次杜魯門的選舉列車就直接開到小鄉鎮,甚至是平常罕人見煙的招呼站(whistle stop)。美國大總統本人,就站在車尾的簡陋講台上開講,就好像鎮上的居民大會(townhall meeting)一樣,十分有親切感。
杜魯門的口才不是頂好,但是他深入農村與鄉民直接溝通,透過媒體報導與口耳相傳,感動了不少中西部農民的選票。短短三個月的競選期間,杜魯門的競選列車全國跑透透,哩程達到三萬,也算是美國政治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了。
🔹 盡人事聽天命
杜魯門跑完最後的選舉行程,便回到密蘇里州鄉下的老家投票,並靜待選舉結果。
直到選前一刻,眾家民調還是預測杜魯門會輸得一塌糊塗。連杜魯門自己的丈母娘也覺得女婿是在浪費時間。大報《芝加哥論壇報》甚至連「杜威擊敗杜魯門」的頭條號外都已經印好了。
結果出來跌破所有人的眼鏡。杜魯門贏了,普選票贏杜威將近百分之五,更囊括了近三分之二的選舉人團票(electoral vote)。原先以為會對民主黨造成毀滅性衝擊的南方州權黨,最後也只拿下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與南卡等四州,無關大局。
(《芝加哥論壇報》那張太早印出來的頭版,成了社史上的一大恥辱,至今還被裱框高懸在主編室裡,作為警惕。)
從1946敗選以來一路被看衰的杜魯門,至此華麗翻身。
🔹 奇蹟的背後是正確的選擇與不懈的努力
從人人不看好的弱勢總統,選前民調落後兩位數的窘境,到華麗逆轉;杜魯門的1948選戰,堪稱是民主政治史上最振奮人心的經典案例。
勝選不是憑空而來的。奇蹟的背後,是正確的政治判斷與鍥而不捨的努力:
1️⃣ 清楚定位自己的選戰光譜,理念站在時代前沿的一端。黨內保守勢力始終都存在,但是選舉面對的是全體民意。想在黨內兩邊討好,終將一事無成。
2️⃣ 始終以黨內團結為念。但是如果理念相差太大,導致出走,也不可以太遷就。當捨則捨。
3️⃣ 絕不怯戰。領導人的品牌,是在對黨內,與對反對黨不斷的路線辯證、交鋒當中塑造出來的。怯戰只會讓領導人的形象更模糊。
4️⃣ 內政出問題,不是理念不正確,而是做事三心兩意。先清理戰場,再重新聚焦政策,提高決策效率,讓人民看得見。
5️⃣ 不要輕易放過任何一個與選民直接溝通的機會。講清楚,說明白,選票自然來。
6️⃣ 最後,不要被民調所迷惑。就算民調只剩百分之一,也要全力以赴。天道酬勤。
現在我們也遇到了現任總統氣勢低迷的狀況。很多人都說,時間只剩不到一年,還來得及嗎?但別忘了,杜魯門獲得全代會提名(七月)到選舉日(十一月初)之間,只有不到四個月呢!但是,把握住這短短的時間,奇蹟,是有可能上演的。
固然七十年前美國的例子,不見得能直接套用到2020台灣總統大選上頭。但是,希望以上所說的「杜魯門逆轉策略」,能給執政黨,與廣大關心台灣命運的民眾們,一點希望與啟發。
台灣,加油!
(作者: #C編)
杜魯門如何從民調落後兩位數華麗翻身 在 2022克利弗位置-遊戲熱門攻略下載,精選在PTT/巴哈姆特攻略情報 的推薦與評價
奇蹟的背後是正確的選擇與不懈的努力從人人不看好的弱勢總統,選前民調落後兩位數的窘境,到華麗逆轉;杜魯門的1948選戰,堪稱是民主政治史上最振奮人心的經典案例 ... ... <看更多>
杜魯門如何從民調落後兩位數華麗翻身 在 學歷史看台灣#1948美國總統大選#現任總統的逆轉勝#杜魯門 ... 的推薦與評價
代表人物是杜魯門前一任的副總統亨利.華勒斯(Henry Wallace)。 ◼ 南方民主黨人(Dixiecrats):政治光譜偏右,對社會進步議題不甚熱衷,尤其反對黑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