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葉飄香慶端午】
端午節是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的節日,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江自盡,後來民間就流傳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賽龍舟則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
另外,民間也有懸掛艾草、喝雄黃酒的習俗,有驅瘟辟邪之效。「白蛇傳」中的白素貞就是在端午節喝下雄黃酒而現出原形的呢!🐍
近來年,每到端午節,不免有「南部粽VS.北部粽」之爭,到底是「南部粽」好吃?還是「北部粽」好吃?有時候連「湖州粽」、「潮州粽」也要來插一腳!台灣是個多元的社會,各地的粽子各有特色,不論您偏好哪一種口感,在歡慶端午品嚐美味粽子的同時,仍必須留意少油、少鹽、少糖的原則。粽子熱量高,糯米也比較不容易消化,不要一時貪心,造成身體負擔喔!
「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親民黨 People First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行旅人Tripost - 「筷子是東亞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 的評價
- 關於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東亞文化圈有哪些國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東亞文化圈有哪些國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東亞文化圈有哪些國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端午節快到了,黃智賢痛罵「台灣人既然不是中國人,那跟人家過什麼端午節,還滑龍舟、吃粽子」,她也怒斥「你吃進去的是民族的情感」
事實上全世界根本不只中國跟台灣過端午,而是整個東亞文化圈的重要節日,包含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會慶祝.黃智賢你真的很北七
以下十點打爛黃智賢的愚蠢嘴臉
1.只要有使用農曆的東亞國家,就會過端午,與中國無關,黃智賢你真的很北七
2.漢字,漢文化的習俗,漢族的節日,是各國共有的,沒有獨屬中國這回事,比如農曆新年,只要有農曆文化的國家與族群都會過農曆新年
3.所以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過端午,過農曆新年
4.過去的歷史,其實沒有"中國人"這種稱呼,都是把「中國」當作中原地區的名稱使用,近代使用中國作為國名,是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古代真的沒有"中國與中國人"這種概念與說法,當年你去跟"清朝"的滿族說你是中國人,跟"元朝"的忽必烈說你是中國人,你應該會被砍死
5.農曆端午,台灣會有划龍舟跟吃粽子,這些習俗是跟屈原有關,與"中國"無關,如果回到屈原的春秋時代,屈原會說,我是楚國人,我不是甚麼三小中國人,而且屈原是最有名的"楚獨分子",你統派黃智賢更不應該吃粽子
6.難道美國從英國獨立後,不能過聖誕節?復活節?英國人也不會蠢到去嗆美國人:你都不當英國人,過甚麼英國傳統節日.黃智賢你是有多北七?
7.這群中國小粉紅還有一種常有論調:你不當中國人為何用中文?那請問英國會去嗆美國:你不當英國人用啥英文嗎?任何語言都是地球人類的文化資產,沒有誰能占有,這種中國法西斯者的論調,真的很北七
8.很多人不是基督徒也是每年在過聖誕節啊,台灣還開始流行過潑水節呢,多元社會的特色就是接受並歡迎每個國家族群的節日
9.台灣人吃的粽子,其實就是台灣獨有口味,無論是南部粽還是北部粽,其作法與內餡,已與中國差異甚大,另外小編認為吃粽子當然是吃南部粽啊,為何要吃3D油飯
10.黃智賢你還躲在台灣衝三小,北京都二度爆發瘟疫了,快回中國防疫啊,躲在台灣過甚麼端午節,北七
北七黃智賢說:吃粽子你吃進去的是民族的情感,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愚蠢誤解
吃粽子,你吃進去的只會是愉悅感與高熱量,沒有甚麼鬼中國民族情感
拎北是吃北部粽與南部粽的正港台灣人啦
#這種滯台中國人拜託不要再耍北七了
#請廣傳你那些誤以為端午是中國節日親友醒醒腦
黃智賢罵台灣:不是中國人過什麼端午
https://reurl.cc/g7bl74
日本端午節
https://reurl.cc/nzbXnn
新加坡端午節
https://reurl.cc/arbz5G
韓國端午節
https://reurl.cc/0obno6
越南端午節
https://reurl.cc/ZOdMQV
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修行就是要去洞穴裡啊!不然要去哪?」——亞美尼亞Geghard修道院遊記
----
對人類來說,洞穴似乎始終是一種帶有神秘感但又極具吸引力的空間;大概也是因為如此,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一些當成聖地或宗教場所的洞穴,其中台灣最有名的大概是基隆的仙洞巖和台東長濱的八仙洞,其他東亞各國將自然地景塑造為神聖空間的案例也不少見。相對來說,我在基督教文化圈裡的北美或歐洲旅行,就幾乎沒看過有人把洞穴拿來當宗教場所用,一直到這次來到亞美尼亞,拜訪位在葉爾溫市郊、大半從洞穴中鑿出來的Geghard修道院(始於公元第四世紀,現有建築建於1215年)。
就像拜訪高加索山其他地方一樣,如果不想參加旅行團也不想搭計程車,唯一的方法就是和當地居民一起擠又熱又慢的「馬舒卡」,40多公里的路途得花上一個多小時,而下車的地方距離修道院還有好幾公里,我下車時當地人已經虎視眈眈的等我花錢請他們載,束手無策之下也只好接受了。
----
修道院位在溪谷的最深處,傍晚拜訪時已大半陷入陰影中,正好讓熱了一整天的我可以稍稍喘息;外觀上來看這座修道院的主教堂似乎和亞美尼亞式的建築沒有太大差別,都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 造型簡單、呼應亞拉臘火山口地形的圓錐形尖塔
* 相較於拜占庭式建築更著重垂直線條,但比高度及規模皆明顯遜於哥德式
* 大多以火山岩為建材,石材本身的紋理為建築增添許多滄桑感
以上這些都是亞美尼亞教堂獨有的特色,和歐洲最常見的三大形式(羅馬、拜占庭、歌德)都不一樣,原因不難理解——亞美尼亞的教堂建築發展得比這些形式都還早,而且在六、七世紀就已定型,幾乎沒有受到後來歐洲其他建築風格影響。
----
不過走進去教堂一看,瞬間明白了這裡是有多麼與眾不同——教堂內分成至少6、7個不同的小教堂,其中超過一半都是直接利用岩洞空間(但不確定哪些是天然哪些是人工),壁面上仍然保留了洞穴該有的不規則感,岩壁上仍然有水滲出,除了頂端一個小小的洞口以及蠟燭之外完全沒有光源,裡面幽靜陰涼到讓人有點不自在的程度。除了教堂本身,周遭還有很多較小的洞穴,彼此之間有階梯連結,不知為何讓我想到了中國甘肅的敦煌石窟。
這裡也可以看到不少亞美尼亞式的十字架,上面滿目著細緻的花紋,尖端還會像植物一般稍稍伸展開來;而這些十字架最常出現的方式是直接雕刻在一塊石板上,結合岩石本身的紋理以及其他周邊的雕刻造型,這種東西被稱作khachkar,意指「十字架石碑」。
----
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大約是從第四世紀初開始出現。隨著基督教變成羅馬帝國國教,宗教迫害瞬間消失,這導致一些基督徒覺得活在世界上太容易、應該要離開俗世追求更刻苦的生活,洞穴、山野和沙漠是常被選擇的地方。後來這些隱修者逐漸形成有組織的團體,也就是後來的各家修會。有的宗派如新教各派大多沒有或不重視修道,但近東地區的教會傳統包括亞美尼亞正教仍有修道制度,而且現在亞美尼亞境內的旅遊景點大半都是修道院,可見得修道主義對這個國家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洞穴裡修行似乎是一種跨宗教的現象,從敦煌石窟、台灣仙洞巖和八仙洞到亞美尼亞的Geghard都是出於類似的想法——或許藉由洞穴特有的空間感,可以塑造出一種與世隔絕的情境,讓修行者能夠更專注於其修行目標吧!(以上純屬本人推測)
對我這個新教徒來說,修道是一種既遙遠又難以想像的生活方式,我還在透過這些旅行所見慢慢拼湊出它的真實樣貌。
(拜訪時間:2019/5/27)
#gaga2019
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東亞文化圈有哪些國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東亞文化圈_百度百科也說明:一般把世界劃分為四大文明 ... 本書特色 《顛倒的民國》 多數人被歷史耍了一生,卻不知道自己讀的是演義。 ... <看更多>
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東亞文化圈有哪些國家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東亞文化圈_百度百科也說明:一般把世界劃分為四大文明 ... 本書特色 《顛倒的民國》 多數人被歷史耍了一生,卻不知道自己讀的是演義。 ... <看更多>
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在 行旅人Tripost - 「筷子是東亞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 的推薦與評價
筷子是東亞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設計十分適合東亞的飲食習慣。受古代漢文化的影響,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居民也學會了用筷子進食。 ... <看更多>